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要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如此浩大的阅读量,仅靠课堂阅读是远远不能达到目标的。语文课堂教学只起到“授之以法”的示范作用,感性的学习方法只有在大量的阅读实际操练中学生才能得以掌握运用,得以提高;只学不用,阅读能力永远无法提高。
一、利用教材这块砖,引出读书方法这块玉
爱默生说:“书本用得好,可以成为最出色的东西;反之,则会成为令人诅咒的东西。阅读教学的终极目标是让阅读成为学生的一种生活常态需求,或者说让阅读成为一种生活习惯。怎样阅读呢?或者说更实际一点,我们该怎样引导学生阅读?
熟读。司马光说:“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在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苏轼也说:“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重点谈读书的层次)精思。《论语》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罔”有两种解释,其一是蒙蔽,其二是没有。学习不思考就会被书中一些思想所蒙蔽,正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学习不思考更多的时候是一无所获。
想象。阅读的魅力之一正在于阅读的过程是一个无限的想象的过程。我们可以通过语言文字想象广袤的草原、无边的大海,想象离奇的故事、动人的情节。因此,培养学生触摸文字,还原形象的能力是阅读教学的一项重要的任务。
质疑。清之学者陈宪章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
朗诵。(举例并示范)而在这里我想强调一点就是,我们老师自己一定要会朗读,或者说在我们的课堂上我们自己一定要努力范读。那是一种态度的示范,而不仅仅是方法的引领。因为,学生从老师专注的朗读神态中,可以得到一种态度的熏陶。那怎样的朗读才是真正有意于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的呢?我认为朗读应该少些许华丽的音调,多融入一些自主的体味与思索。
浏览。新课标第三学段关于阅读的课程目标阐述中,就强调“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而浏览的阅读方式也是我们生活中运用最多的阅读方法。面对信息的高度更替,我们要想了解更多的知识,就必须要掌握快速阅读的方法。因此,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适度地提高默读的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尽量提高默读的速度,快速抓住文章的要领。
投教材这个“桃”,报学生阅读兴趣这个“李”
本册教材共分八个主题,(第五单元是综合性学习除外)第一单元“读一种方法”,第二单元“读一抹乡愁”,第三单元“读一份智趣”,第四单元“读一种启示”,第六单元“读一份至爱”,第七单元“读一段历史”,第八单元“读一位伟人”。
教材安排“我爱阅读”这一单元的目的正是在于激发一种阅读的兴趣,得到一种阅读方法的启发。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怎样才能让孩子感受到阅读的真正乐趣呢?现代文艺理论有一个重要的思想理念就是“形象大于思维”。读文学作品,重要的是读出形象来,不是简单地抽象概念。因此,在教学《窃读记》的过程中就要努力通过语言文字的品味,还原林海音在老北京胡同里急匆匆地赶往书店,躲在书店的角落里读书的形象。打个比方,我们引领孩子读书,就要像放电影一样,让孩子在脑海里留下一幅幅画面。这比抽象地分析林海音窃读的滋味是怎样的?你从哪读懂的?然后抓住重点句分析来,分析去。从而得出一个结论,我们要好好珍惜现在的读书生活,要好的多。因为真正的阅读绝不是分析,那是文学评论家干的事情。当然我并没有排斥进行重点字词的剖析的半点意思,而是想唤醒一种阅读教学的意识——重视还原语言文字的原来形象。当然,激发阅读兴趣的最好方法还是阅读本身。例如教学《窃读记》,体会窃读的恐惧时,我整合了《窃读记》原文的片段“我庆幸它居然没有被卖出去,仍四平八稳地躺在书架上,专候我的光临。我多么高兴,又多么渴望地伸手去拿,但和我同时抵达的,还有一双巨掌,十个手指大大地分开来,压住了那本书的整个:‘你到底买不买?’声音不算小,惊动了其他的顾客,他们全部回过头来,面向着我。我像一个被捉到的小偷,羞愧而尴尬,涨红了脸。我抬起头,难堪地望着他——那书店的老板,他威风凛凛地俯视着我。店是他的,他有全部的理由用这种声气对待我。我用几乎要哭出来的声音,悲愤地反抗了一句:“看看都不行吗?”其实我的声音是多么软弱无力!在众目睽睽下,我几乎是狼狈地跨出了店门,脚跟后面紧跟着的是老板的冷笑:“不是一回了!”不是一回了?那口气对我还算是宽容的,仿佛我是一个不可以再原谅的惯贼。但我是偷窃了什么吗?我不过是一个无力购买而又渴望读到那本书的穷学生!”教好全文之后,把《窃读记》原文印发给学生,并把林海音的代表作《城南旧事》推荐给学生阅读。很高兴的是学完《窃读记》之后,学生对林海音及作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想这就算是教学的一大成功了吧!再如教学《小苗和大树的对话》时,我又印发了《我的童年》,扩充孩子的阅读量。不过学生好像对林海音的文字更喜欢些,可能季老朴实的文风还需要他们用人生的阅历来慢慢读懂吧!
我们农村小学自有农村小学的局限性,但我们老师不能囿于这个圈圈,应该打开视野,把自己和学生引领到“语文更深处”,因为透过教材这扇窗,能看到我们汉字文明的姹紫嫣红,能享受到阅读——人生一种生命的需要。
(作者单位: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广济学校)
一、利用教材这块砖,引出读书方法这块玉
爱默生说:“书本用得好,可以成为最出色的东西;反之,则会成为令人诅咒的东西。阅读教学的终极目标是让阅读成为学生的一种生活常态需求,或者说让阅读成为一种生活习惯。怎样阅读呢?或者说更实际一点,我们该怎样引导学生阅读?
熟读。司马光说:“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在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苏轼也说:“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重点谈读书的层次)精思。《论语》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罔”有两种解释,其一是蒙蔽,其二是没有。学习不思考就会被书中一些思想所蒙蔽,正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学习不思考更多的时候是一无所获。
想象。阅读的魅力之一正在于阅读的过程是一个无限的想象的过程。我们可以通过语言文字想象广袤的草原、无边的大海,想象离奇的故事、动人的情节。因此,培养学生触摸文字,还原形象的能力是阅读教学的一项重要的任务。
质疑。清之学者陈宪章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
朗诵。(举例并示范)而在这里我想强调一点就是,我们老师自己一定要会朗读,或者说在我们的课堂上我们自己一定要努力范读。那是一种态度的示范,而不仅仅是方法的引领。因为,学生从老师专注的朗读神态中,可以得到一种态度的熏陶。那怎样的朗读才是真正有意于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的呢?我认为朗读应该少些许华丽的音调,多融入一些自主的体味与思索。
浏览。新课标第三学段关于阅读的课程目标阐述中,就强调“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而浏览的阅读方式也是我们生活中运用最多的阅读方法。面对信息的高度更替,我们要想了解更多的知识,就必须要掌握快速阅读的方法。因此,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适度地提高默读的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尽量提高默读的速度,快速抓住文章的要领。
投教材这个“桃”,报学生阅读兴趣这个“李”
本册教材共分八个主题,(第五单元是综合性学习除外)第一单元“读一种方法”,第二单元“读一抹乡愁”,第三单元“读一份智趣”,第四单元“读一种启示”,第六单元“读一份至爱”,第七单元“读一段历史”,第八单元“读一位伟人”。
教材安排“我爱阅读”这一单元的目的正是在于激发一种阅读的兴趣,得到一种阅读方法的启发。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怎样才能让孩子感受到阅读的真正乐趣呢?现代文艺理论有一个重要的思想理念就是“形象大于思维”。读文学作品,重要的是读出形象来,不是简单地抽象概念。因此,在教学《窃读记》的过程中就要努力通过语言文字的品味,还原林海音在老北京胡同里急匆匆地赶往书店,躲在书店的角落里读书的形象。打个比方,我们引领孩子读书,就要像放电影一样,让孩子在脑海里留下一幅幅画面。这比抽象地分析林海音窃读的滋味是怎样的?你从哪读懂的?然后抓住重点句分析来,分析去。从而得出一个结论,我们要好好珍惜现在的读书生活,要好的多。因为真正的阅读绝不是分析,那是文学评论家干的事情。当然我并没有排斥进行重点字词的剖析的半点意思,而是想唤醒一种阅读教学的意识——重视还原语言文字的原来形象。当然,激发阅读兴趣的最好方法还是阅读本身。例如教学《窃读记》,体会窃读的恐惧时,我整合了《窃读记》原文的片段“我庆幸它居然没有被卖出去,仍四平八稳地躺在书架上,专候我的光临。我多么高兴,又多么渴望地伸手去拿,但和我同时抵达的,还有一双巨掌,十个手指大大地分开来,压住了那本书的整个:‘你到底买不买?’声音不算小,惊动了其他的顾客,他们全部回过头来,面向着我。我像一个被捉到的小偷,羞愧而尴尬,涨红了脸。我抬起头,难堪地望着他——那书店的老板,他威风凛凛地俯视着我。店是他的,他有全部的理由用这种声气对待我。我用几乎要哭出来的声音,悲愤地反抗了一句:“看看都不行吗?”其实我的声音是多么软弱无力!在众目睽睽下,我几乎是狼狈地跨出了店门,脚跟后面紧跟着的是老板的冷笑:“不是一回了!”不是一回了?那口气对我还算是宽容的,仿佛我是一个不可以再原谅的惯贼。但我是偷窃了什么吗?我不过是一个无力购买而又渴望读到那本书的穷学生!”教好全文之后,把《窃读记》原文印发给学生,并把林海音的代表作《城南旧事》推荐给学生阅读。很高兴的是学完《窃读记》之后,学生对林海音及作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想这就算是教学的一大成功了吧!再如教学《小苗和大树的对话》时,我又印发了《我的童年》,扩充孩子的阅读量。不过学生好像对林海音的文字更喜欢些,可能季老朴实的文风还需要他们用人生的阅历来慢慢读懂吧!
我们农村小学自有农村小学的局限性,但我们老师不能囿于这个圈圈,应该打开视野,把自己和学生引领到“语文更深处”,因为透过教材这扇窗,能看到我们汉字文明的姹紫嫣红,能享受到阅读——人生一种生命的需要。
(作者单位: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广济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