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儿童立场》是“成尚荣教育文丛”中的一本。新书的封面上清晰地印着四行字:
儿童研究是教育研究的母题
儿童立场是教育的基本立场
在民族复兴伟大梦想的照耀下
儿童立场更具有独特的价值光芒
阅读此书,成尚荣先生的诸多名言警句、案例分享带给我们思考,令人回味无穷。我感到,儿童立场,就是课堂上空最闪亮的星星。
儿童研究:教师的“第一专业”
随着“教师专业发展”概念的确立及其研究与实践的推进,教师拥有了对自己专业价值的认知,并以此逐步树立起自己的专业尊严。此书中,成尚荣先生从哲学的角度提出了“教师的第一专业是儿童研究”这一重大命题。他的观点是:教师专业发展应当基于学科,但又应当超越学科。可以从教师身份的视角、学科定义的视角、专业知识结构的视角、实践的视角来加以审视。
在此书中,成尚荣先生反复强调:教师发展的“第一专业”应具备“宏大性、在先性、统领性”三个特征,“第一专业”的水平实际上就是儿童研究水平。所以,我们要明确儿童研究的主题,明晰儿童研究的关键,讲究儿童研究的方式。在我看来,“儿童研究”作为教师的第一专业,我们首先要走近孩子,走进孩子内心,才能真正去研究和发现孩子。
走近孩子,就是要俯下身来,认真倾听孩子的心声,倾听孩子真实的想法和意见,以孩子的眼光来观察和了解这个世界,想他们所想,急他们所急。
走近孩子,就是要认真阅读孩子。莫言先生说:“人生如一本厚重的书,有些书是没有主角的,因为我们忽视了自我;有些书是没有线索的,因为我们迷失了自我;有些书是没有内容的,因为我们埋没了自我……”其实,每个孩子就是一本最最精彩的书,他们每天都在自己涂鸦着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我们要认真阅读,分享他们的喜怒哀乐,欣赏他们的童言童音,帮助孩子在这本书上打好最靓的底色,书写自己的快乐和成长。
走近孩子,就是要学习孩子。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地存在着,他们的天真烂漫让我们忘却世间的烦恼,他们的真实善良让我们看到了世界的美好,他们的率真洒脱,让我们放下许多思想包袱……
当我们认真阅读孩子,真正了解孩子,我们一定会有所发现、有所感悟、有所收获,才能真正清楚孩子此刻在想什么,在做什么,他们最需要得到什么样的关心和帮助!
成尚荣先生的“儿童研究:教师的‘第一专业’”这一观点,给予我们每一个教师最真切的提醒、最真诚的指引。研究儿童是走近儿童、触摸教育之门的必经之路,是教师专业道路上的敲门砖、教师专业发展的起跳板……研究儿童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帮助儿童,指导和鼓励儿童,让儿童长成“他自己的样子”,去遇见最好的那个“自己”。
儿童立场:可能性的召唤
《儿童立场》全书分为四辑,分别是“教育的大智慧是认识和发现儿童”“派到儿童世界去的文化使者”“可能性的召唤”“心灵的谷仓与那口藏着的水井”。第三篇章的主题就是“可能性的召唤”。我特别喜欢“召唤”这个词,它体现了教育的一个动态过程,从中可以看到成尚荣先生对儿童立场的深刻解读。
成尚荣先生在书中这样写道:“儿童哲学是让儿童拥有自己幸福童年的哲学,教育就是让我们的孩子成为诗人,种下他们来自生活、发自内心的诗。”写得真好!成尚荣先生以华人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高锟的故事引人,强调了教育的伟大在于让“不可能”变成“可能”这一深刻哲理。
康德说,人是一个有限的理性存在,但有无限的可能性。人之所以是人,其区别于动物及其他存在物的根本之处,就是因为人的内心世界的丰富和由此产生的无限能量,这种能量让人产生无限的可能性。成尚荣先生进一步指出,儿童生气勃勃,处于生长的旺盛期,与成人相比,他们的发展可能性更丰富。
之所以这么说,成尚荣先生又阐述了自己的两个重要观点,可能性——回到儿童原本意义上去、儿童可能性及其两面性。第一个观点告诉我们,儿童代表着自由,寻找自由是儿童的天性。这一观点给我们的启示是:教育,不只是规范儿童,更为重要的是解放儿童。审视当下的教育现状,不难看到,有些学校打着“一切为了儿童成长”的旗号,制定了诸多条条框框,不许孩子这样,不许孩子那样。孩子们看似“循规蹈矩”了,但事实上,他们的思维被限制了,他们的思想被束缚了……课堂上充斥着整齐划一的答案,学习上都是一些“规定的动作”。细细想来,这样的课堂生活,孩子们喜欢吗?学习真的发生了吗?孩子怎么能健康而又富有个性地成长呢!
说儿童可能性具有两面性,我们肯定不难理解——“可能性就是未确定”“可能性意味着开发性”。这一观点对我们教育工作的启示是:既然儿童“尚未定型”,处在不确定中,充满了可塑性,那么,作为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就要认真观察儿童,从不确定性中寻求教育发展的最大可能,激发每个孩子的学习潜能,激活促进深度学习的生态因子,釋放孩子的天性和灵性,让不可能慢慢变得有可能,让不可能变为可能。
“教育的大智慧正是认识儿童,发现儿童,促进儿童发展;教育的愚蠢与错误也正是因为‘儿童缺场’,对儿童的漠视和误读。儿童是一种可能性,教育的视野要从关注现实性向关注可能性转移;儿童研究的主题是重新认识和发现儿童,因为儿童对于我们,是熟悉的陌生者……”此书中,成尚荣先生提出,教师就是儿童可能性的发现者和研究者。他还就“教育,向可能性的敞开和开发”提供了不少实践路径,值得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好好学习和实践检验。
儿童立场:点亮教育生活
我们眼前的儿童,千姿百态、个性不一。“儿童研究”这一命题也藏着太多的学问和玄机,我们需要走到儿童中间去,去认识儿童、发现儿童、引领儿童。需要和儿童交朋友,多听听儿童的话,多看看儿童的脸。需要向儿童学习,体悟教育“真、善、美”的深刻意蕴。儿童立场,真正点亮了我们的教育生活。
倡导轻慢的教育。“如今的教育太功利,太浮躁,节奏太快,学校生活太单调,孩子学习课业负担太重……”常听得网上网下,如此这般言说。社会有些人士对教育总是指指点点,对一线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评论一二,其间不乏虚假情报。但真实的建议和意见也很多。学校教育节奏快,教育太过功利和浮躁等现象是真实存在的,有些问题不是我们教师能左右得了的,因为整个社会都是快节奏。拥有儿童立场,就是要倡导轻慢的教育。教师不妨等等孩子前行的脚步,等待孩子睿智的思考。
让学生成为种诗的人。成尚荣先生以“《爱的教育》对作文教学的启示”这一案例告诉我们,作文教学要满怀喜爱,让学生成为“种诗的人”。让孩子成为“种诗的人”,就是要种下爱的种子、希望的种子。成尚荣先生提醒我们,要帮助孩子种下梦想,种下想象,种下思考,种下他们来自生活、发自内心的诗……只有这样,孩子才能真正成为诗人。
每个人应讲述自己的故事。相信每一个读完此书的教师,“儿童立场”四个字已经深深镌刻在头脑中。那么,扪心自问,我们在自己的人生坐标上讲什么故事呢?我想,只有我们的教育生活精彩了,我们的教育故事才精彩。换句话,为了能讲述生动精彩的故事,我们一定要坚守儿童立场,真正行动起来,不断地追寻和追赶,不断调整自己研究儿童的视角,让思维沸腾起来,真正做一个优秀的儿童世界里的文化使者!
诚如成尚荣先生所言:“儿童是美的,儿童立场便是美的,教育便是美的。”每一个儿童都是独一无二的。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长之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不要造成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站在三尺讲台前的我们,当以先生的话警醒自己,勉励自己。把儿童立场看作课堂上空最亮的星星,除了仰望和欣赏,更应该让它点亮我们的教育生活,书写自己的教育故事,让教育生活有温度、有厚度,更有深度!
(陈惠芳,张家港市梁丰小学副校长,中学高级教师,江苏省小学数学特级教师,215600)
责任编辑:丁伟红
儿童研究是教育研究的母题
儿童立场是教育的基本立场
在民族复兴伟大梦想的照耀下
儿童立场更具有独特的价值光芒
阅读此书,成尚荣先生的诸多名言警句、案例分享带给我们思考,令人回味无穷。我感到,儿童立场,就是课堂上空最闪亮的星星。
儿童研究:教师的“第一专业”
随着“教师专业发展”概念的确立及其研究与实践的推进,教师拥有了对自己专业价值的认知,并以此逐步树立起自己的专业尊严。此书中,成尚荣先生从哲学的角度提出了“教师的第一专业是儿童研究”这一重大命题。他的观点是:教师专业发展应当基于学科,但又应当超越学科。可以从教师身份的视角、学科定义的视角、专业知识结构的视角、实践的视角来加以审视。
在此书中,成尚荣先生反复强调:教师发展的“第一专业”应具备“宏大性、在先性、统领性”三个特征,“第一专业”的水平实际上就是儿童研究水平。所以,我们要明确儿童研究的主题,明晰儿童研究的关键,讲究儿童研究的方式。在我看来,“儿童研究”作为教师的第一专业,我们首先要走近孩子,走进孩子内心,才能真正去研究和发现孩子。
走近孩子,就是要俯下身来,认真倾听孩子的心声,倾听孩子真实的想法和意见,以孩子的眼光来观察和了解这个世界,想他们所想,急他们所急。
走近孩子,就是要认真阅读孩子。莫言先生说:“人生如一本厚重的书,有些书是没有主角的,因为我们忽视了自我;有些书是没有线索的,因为我们迷失了自我;有些书是没有内容的,因为我们埋没了自我……”其实,每个孩子就是一本最最精彩的书,他们每天都在自己涂鸦着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我们要认真阅读,分享他们的喜怒哀乐,欣赏他们的童言童音,帮助孩子在这本书上打好最靓的底色,书写自己的快乐和成长。
走近孩子,就是要学习孩子。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地存在着,他们的天真烂漫让我们忘却世间的烦恼,他们的真实善良让我们看到了世界的美好,他们的率真洒脱,让我们放下许多思想包袱……
当我们认真阅读孩子,真正了解孩子,我们一定会有所发现、有所感悟、有所收获,才能真正清楚孩子此刻在想什么,在做什么,他们最需要得到什么样的关心和帮助!
成尚荣先生的“儿童研究:教师的‘第一专业’”这一观点,给予我们每一个教师最真切的提醒、最真诚的指引。研究儿童是走近儿童、触摸教育之门的必经之路,是教师专业道路上的敲门砖、教师专业发展的起跳板……研究儿童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帮助儿童,指导和鼓励儿童,让儿童长成“他自己的样子”,去遇见最好的那个“自己”。
儿童立场:可能性的召唤
《儿童立场》全书分为四辑,分别是“教育的大智慧是认识和发现儿童”“派到儿童世界去的文化使者”“可能性的召唤”“心灵的谷仓与那口藏着的水井”。第三篇章的主题就是“可能性的召唤”。我特别喜欢“召唤”这个词,它体现了教育的一个动态过程,从中可以看到成尚荣先生对儿童立场的深刻解读。
成尚荣先生在书中这样写道:“儿童哲学是让儿童拥有自己幸福童年的哲学,教育就是让我们的孩子成为诗人,种下他们来自生活、发自内心的诗。”写得真好!成尚荣先生以华人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高锟的故事引人,强调了教育的伟大在于让“不可能”变成“可能”这一深刻哲理。
康德说,人是一个有限的理性存在,但有无限的可能性。人之所以是人,其区别于动物及其他存在物的根本之处,就是因为人的内心世界的丰富和由此产生的无限能量,这种能量让人产生无限的可能性。成尚荣先生进一步指出,儿童生气勃勃,处于生长的旺盛期,与成人相比,他们的发展可能性更丰富。
之所以这么说,成尚荣先生又阐述了自己的两个重要观点,可能性——回到儿童原本意义上去、儿童可能性及其两面性。第一个观点告诉我们,儿童代表着自由,寻找自由是儿童的天性。这一观点给我们的启示是:教育,不只是规范儿童,更为重要的是解放儿童。审视当下的教育现状,不难看到,有些学校打着“一切为了儿童成长”的旗号,制定了诸多条条框框,不许孩子这样,不许孩子那样。孩子们看似“循规蹈矩”了,但事实上,他们的思维被限制了,他们的思想被束缚了……课堂上充斥着整齐划一的答案,学习上都是一些“规定的动作”。细细想来,这样的课堂生活,孩子们喜欢吗?学习真的发生了吗?孩子怎么能健康而又富有个性地成长呢!
说儿童可能性具有两面性,我们肯定不难理解——“可能性就是未确定”“可能性意味着开发性”。这一观点对我们教育工作的启示是:既然儿童“尚未定型”,处在不确定中,充满了可塑性,那么,作为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就要认真观察儿童,从不确定性中寻求教育发展的最大可能,激发每个孩子的学习潜能,激活促进深度学习的生态因子,釋放孩子的天性和灵性,让不可能慢慢变得有可能,让不可能变为可能。
“教育的大智慧正是认识儿童,发现儿童,促进儿童发展;教育的愚蠢与错误也正是因为‘儿童缺场’,对儿童的漠视和误读。儿童是一种可能性,教育的视野要从关注现实性向关注可能性转移;儿童研究的主题是重新认识和发现儿童,因为儿童对于我们,是熟悉的陌生者……”此书中,成尚荣先生提出,教师就是儿童可能性的发现者和研究者。他还就“教育,向可能性的敞开和开发”提供了不少实践路径,值得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好好学习和实践检验。
儿童立场:点亮教育生活
我们眼前的儿童,千姿百态、个性不一。“儿童研究”这一命题也藏着太多的学问和玄机,我们需要走到儿童中间去,去认识儿童、发现儿童、引领儿童。需要和儿童交朋友,多听听儿童的话,多看看儿童的脸。需要向儿童学习,体悟教育“真、善、美”的深刻意蕴。儿童立场,真正点亮了我们的教育生活。
倡导轻慢的教育。“如今的教育太功利,太浮躁,节奏太快,学校生活太单调,孩子学习课业负担太重……”常听得网上网下,如此这般言说。社会有些人士对教育总是指指点点,对一线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评论一二,其间不乏虚假情报。但真实的建议和意见也很多。学校教育节奏快,教育太过功利和浮躁等现象是真实存在的,有些问题不是我们教师能左右得了的,因为整个社会都是快节奏。拥有儿童立场,就是要倡导轻慢的教育。教师不妨等等孩子前行的脚步,等待孩子睿智的思考。
让学生成为种诗的人。成尚荣先生以“《爱的教育》对作文教学的启示”这一案例告诉我们,作文教学要满怀喜爱,让学生成为“种诗的人”。让孩子成为“种诗的人”,就是要种下爱的种子、希望的种子。成尚荣先生提醒我们,要帮助孩子种下梦想,种下想象,种下思考,种下他们来自生活、发自内心的诗……只有这样,孩子才能真正成为诗人。
每个人应讲述自己的故事。相信每一个读完此书的教师,“儿童立场”四个字已经深深镌刻在头脑中。那么,扪心自问,我们在自己的人生坐标上讲什么故事呢?我想,只有我们的教育生活精彩了,我们的教育故事才精彩。换句话,为了能讲述生动精彩的故事,我们一定要坚守儿童立场,真正行动起来,不断地追寻和追赶,不断调整自己研究儿童的视角,让思维沸腾起来,真正做一个优秀的儿童世界里的文化使者!
诚如成尚荣先生所言:“儿童是美的,儿童立场便是美的,教育便是美的。”每一个儿童都是独一无二的。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长之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不要造成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站在三尺讲台前的我们,当以先生的话警醒自己,勉励自己。把儿童立场看作课堂上空最亮的星星,除了仰望和欣赏,更应该让它点亮我们的教育生活,书写自己的教育故事,让教育生活有温度、有厚度,更有深度!
(陈惠芳,张家港市梁丰小学副校长,中学高级教师,江苏省小学数学特级教师,215600)
责任编辑:丁伟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