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从《中庸》:“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流行之后,儒家文化便以中和精神为其核心理念之一。深受汉文化影响的日本,更称自己为大和民族。那为何中节,谓之和呢?和,又何以成为天下之达道呢?至今并没有形成共识。
和字本身有两个原型:一个是从五味之和的烹调;另一个是从五音之和的古笛或箫。《礼记》:“甘受和,白受采。”《礼记·礼运》:“五味、六和,十二食,还相为质也。”郑玄注:“和之者,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皆有滑、甘,是谓六和。”商代伊尹,就是厨子出身,悟出了治国大道,并享王级祭礼,当为此和之祖。
和,从口从禾。大家看到金文“禾”的长脖子会觉得有些像鹤。《易经》:“鸣鹤在阴,其子和之。”《诗经》:“鹤鸣于九臯,声闻于天。”《淮南子·说山训》:“鸡知将旦,鹤知夜半。”看来鹤与音乐的关系也极为密切,是何原因呢?
您见过8000年前的骨笛吗?是用鹤的尺骨管制成的,共有七孔,也可称箫。在第六与第七孔之间,还有一小孔,测音可以发出两个变音,应为调整第七孔发音而钻的调音孔。《乐记》:“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和,故百物不失;节,故祀天祭地……从以箫管,奋至德之光,动四气之和,以著万物之理。”鹤尺骨为地,经人的七节之发而于九天,这与《乐记》之论不正相和吗?或许您会说,“和”之金文,或从禾或木,而无从骨的。您一看“箫”字就知道了,后来的箫是竹子做的,竹在禾、木之间。禾有节,竹更是有节之物,鹤尺骨也是有节物。有节物上再打七孔,使之节上有节,让气通过箫之七孔而有节、有序。这七音之和,不正是《中庸》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吗?
《乐记》:“乐者敦和,率神而从天。”难道如此神圣的天籁之和就只有箫吗?也不尽然。《说文》:“和,相譍也。”“譍”即“雁”。为何“譍”,会以大雁为原型来造字呢?您一定见过大雁在天空排成人字列队飞行吧?这就是雁字含有双“亻”的秘密吧?!
《乐记》:“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礼节民心,乐和民声,政以行之,刑以防之;礼乐刑政四达而不悖,则王道备矣。”圣人之序理性,最终还是在为社会寻找和谐的王道原型。其实,寻找箫与大雁为原型,也是在为序理变化的礼乐寻找可见原型。序理性是从整体出发的,但这一范式,最大问题是在强调整体和谐的同时,丢掉了真正的对等性。处处皆是天尊地卑、君尊臣卑、男尊女卑,再也没有了客观世界。难道圣人没发现这么严重的问题吗?当然不是。《玉篇》:“譍,对也。”《增韵》:“以言对问也。”《说文》:“应,当也。”是于大雁又做何解?难道忘却了《雁丘词》里“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雁无单飞,皆成对而行。这一对等的微观基础,保证了人的平等感、正义感、尊严感。无此,何来的心灵自由?音乐,是神的语言,是时空转换的界点,是形数流行的完美表达,是最近于道的修行达道!
和字本身有两个原型:一个是从五味之和的烹调;另一个是从五音之和的古笛或箫。《礼记》:“甘受和,白受采。”《礼记·礼运》:“五味、六和,十二食,还相为质也。”郑玄注:“和之者,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皆有滑、甘,是谓六和。”商代伊尹,就是厨子出身,悟出了治国大道,并享王级祭礼,当为此和之祖。
和,从口从禾。大家看到金文“禾”的长脖子会觉得有些像鹤。《易经》:“鸣鹤在阴,其子和之。”《诗经》:“鹤鸣于九臯,声闻于天。”《淮南子·说山训》:“鸡知将旦,鹤知夜半。”看来鹤与音乐的关系也极为密切,是何原因呢?
您见过8000年前的骨笛吗?是用鹤的尺骨管制成的,共有七孔,也可称箫。在第六与第七孔之间,还有一小孔,测音可以发出两个变音,应为调整第七孔发音而钻的调音孔。《乐记》:“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和,故百物不失;节,故祀天祭地……从以箫管,奋至德之光,动四气之和,以著万物之理。”鹤尺骨为地,经人的七节之发而于九天,这与《乐记》之论不正相和吗?或许您会说,“和”之金文,或从禾或木,而无从骨的。您一看“箫”字就知道了,后来的箫是竹子做的,竹在禾、木之间。禾有节,竹更是有节之物,鹤尺骨也是有节物。有节物上再打七孔,使之节上有节,让气通过箫之七孔而有节、有序。这七音之和,不正是《中庸》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吗?
《乐记》:“乐者敦和,率神而从天。”难道如此神圣的天籁之和就只有箫吗?也不尽然。《说文》:“和,相譍也。”“譍”即“雁”。为何“譍”,会以大雁为原型来造字呢?您一定见过大雁在天空排成人字列队飞行吧?这就是雁字含有双“亻”的秘密吧?!
《乐记》:“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礼节民心,乐和民声,政以行之,刑以防之;礼乐刑政四达而不悖,则王道备矣。”圣人之序理性,最终还是在为社会寻找和谐的王道原型。其实,寻找箫与大雁为原型,也是在为序理变化的礼乐寻找可见原型。序理性是从整体出发的,但这一范式,最大问题是在强调整体和谐的同时,丢掉了真正的对等性。处处皆是天尊地卑、君尊臣卑、男尊女卑,再也没有了客观世界。难道圣人没发现这么严重的问题吗?当然不是。《玉篇》:“譍,对也。”《增韵》:“以言对问也。”《说文》:“应,当也。”是于大雁又做何解?难道忘却了《雁丘词》里“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雁无单飞,皆成对而行。这一对等的微观基础,保证了人的平等感、正义感、尊严感。无此,何来的心灵自由?音乐,是神的语言,是时空转换的界点,是形数流行的完美表达,是最近于道的修行达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