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目前,水利工程建设对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一方面水利工程建设可以带动相关产业以及劳动就业的发展,但是水利工程建设也会对生态平衡造成一定的破坏,进而影响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本文重点分析了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并结合生态环境发展的需要,提出了水利工程建设中保护生态环境的对策,以期促进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水利工程 生态环境发展 保护措施
一、引言
目前,水利工程无论是在我国,还是在国外都发挥着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比如我国的三峡水利工程就在航运、发电、防洪、灌溉等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因此,为了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利工程建设应当积极推进。但是,水利工程建设对当地土质、河流等生态环境的破坏,尤其是生态平衡的影响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所以本文将重点分析了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并结合生态环境发展的需要,提出了水利工程建设中保护生态环境的对策。
二、当前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发展的影响
目前,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往往体现在多个方面,而且有些影响可能短期不显著,但是长期发展可能给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的不利后果,以下将具体分析:
(一)水利工程一般都会建设在天然河道上,所以必然对河流造成一定影响。首先是对河流经过长期演化形成的生态格局造成一定破坏,比如河流的流向、流量、两岸河床以及河流中的生物等,并最终影响河流生态环境的多样性。而且水利工程建设的影响具有延展性,一般修建在河流上游的工程会导致下游的水文环境发生变化,例如三峡工程就会导致长江下游的泥沙量发生变化。
(二)水利工程建设会对区域气候造成一定影响,严重的可能改变当地的区域气候。具体表现在影响当地的气温、风向以及降雨量等方面。一般水库的建设会增大蒸发量,进而使该区域的降水量变大。此外,水库的建设特别是大型水库由于聚集着大量的水体,会引起周边地区地壳结构的应力出现变化,进而增加了地震发生的可能性。此外,水库蓄水后会提高水位,进而降低水库周边土质的抗剪强度,从而增加了山体塌方以及滑坡灾害出现的可能性。
(三)水利工程建设对土壤环境的影响分为两个方面。首先是为了建造水库、加固堤坝以及疏通河道的水利工程,这些工程可以起到保护农田、改善土壤水分以及营养成分的作用。但是另一方面,这些水利工程建设也会损害下游平原的土壤肥力,并且缩小下游淤泥肥源的面积,并且因为架内水的渗透作用,还会引起当地土壤出现沼泽化以及次生盐碱化的情况。
(四)水利工程在建设过程中还会破坏陆地表面的农田、草丛以及树林等植被,而且这种破坏多是施工方的认为行为导致,比如建筑设备以及材料大量占用农田、植被,车辆运输过程中的碾压等。此外,施工方在建设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废气,而且这些污染源没有经过必要处理就被排放到周边陆地,不仅导致河流周边陆地的生态环境被破坏,还严重污染了当地饮用水的水源。
(五)水利工程建设,特别是一些大型水利工程的建设会对周边地区的社会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比如建设过程中需要进行居民的迁移,并对交通等基础设施拆除重建,尤其是很多文物古迹也需要进行转移,这些转移安置工程不仅会对当地的社会环境造成影响,整个转移安置工程以及基础设施的建设由于任务急、时间短,往往会对周边环境造成二次破坏,并且会引发当期区域内生物疾病传播扩散的风险,不仅会影响生态环境的破坏,还会对居民的身体健康带来诸多不利影响
三、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保护生态环境的对策
通过上述分析,尽管水利工程建设会对生态环境发展带来诸多不利影响,但我们不能因噎废食。因为从整个社会经济发展大局考虑,水利工程建设会起更大的积极作用。所以我们必须生态环境发展的需要,构建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对策,促使二者可以和谐发展。
(一)在完善的环境评价制度上选择合适的施工方案。为了减轻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发展的不利影响,首先是在正式施工前,邀请有关环境保护专家共同参与到水利工程的评估和预测工作中。尤其是将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大致预测出来,并根据综合预测的结果来调整施工方案。如果有多种施工方案可选择时,尽量选择对生态环境破坏小的方案。
(二)在水利建设过程中融入生态环境保护理念。在以往的水利工程建设中,我们过去重视效益、质量、安全等理念,却没有足够重视环境保护的目标。所以必须在水利工程建设的各个环节中,重视并落实生态环境保护的理念。首先在建设设计阶段,必须以和谐发展为目标,将周边环境、植物生长、动物栖息等要求纳入到设计方案中;其次在工程施工阶段,不仅要使用环保技术,还要尽量应用有利于动植物生长的环保材料。并且对建设工程中的运输环节进行管控,减少人为因素对当地生态环境的破坏;最后实在工程收尾阶段,应当设立环境影响监测设备,并建立环境影响反馈机制。一旦生态环境由于水利工程建设出现异常变化时,应当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减轻破坏的程度。
(三)构建生态环境补偿机制
生态环境补偿机制有赖于必要的人力物力以及资金支持,所以水利工程建设中,施工方应当在预算中增加生态环境补偿金这一支出。并且预备相关的人力和物力,一旦发生严重的生态破坏时,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先,调拨资金和人员进行补救处理。这种生态环境补偿金的设立,有利水利工程建设部门自觉执行环保标准,主动履行相应的环保职责,从而有助于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水利工程建设可以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效益,但是也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而且二者之间的这一矛盾会长期存在,所以相关建设人员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发挥水利工程建设作用的同时将生态环境的影响降到最小,实现生态环境、社会和谐、经济增长三者之间的和谐发展。总而言之,我们应当促进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保护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并最终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陈卫东.关于水利工程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的思考[J].建筑与发展.2012(10).
[2]具杏祥.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系统影响分析[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1(17).
[3]孙义.浅析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J].轻工设计.2011(13).
【关键词】:水利工程 生态环境发展 保护措施
一、引言
目前,水利工程无论是在我国,还是在国外都发挥着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比如我国的三峡水利工程就在航运、发电、防洪、灌溉等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因此,为了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利工程建设应当积极推进。但是,水利工程建设对当地土质、河流等生态环境的破坏,尤其是生态平衡的影响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所以本文将重点分析了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并结合生态环境发展的需要,提出了水利工程建设中保护生态环境的对策。
二、当前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发展的影响
目前,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往往体现在多个方面,而且有些影响可能短期不显著,但是长期发展可能给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的不利后果,以下将具体分析:
(一)水利工程一般都会建设在天然河道上,所以必然对河流造成一定影响。首先是对河流经过长期演化形成的生态格局造成一定破坏,比如河流的流向、流量、两岸河床以及河流中的生物等,并最终影响河流生态环境的多样性。而且水利工程建设的影响具有延展性,一般修建在河流上游的工程会导致下游的水文环境发生变化,例如三峡工程就会导致长江下游的泥沙量发生变化。
(二)水利工程建设会对区域气候造成一定影响,严重的可能改变当地的区域气候。具体表现在影响当地的气温、风向以及降雨量等方面。一般水库的建设会增大蒸发量,进而使该区域的降水量变大。此外,水库的建设特别是大型水库由于聚集着大量的水体,会引起周边地区地壳结构的应力出现变化,进而增加了地震发生的可能性。此外,水库蓄水后会提高水位,进而降低水库周边土质的抗剪强度,从而增加了山体塌方以及滑坡灾害出现的可能性。
(三)水利工程建设对土壤环境的影响分为两个方面。首先是为了建造水库、加固堤坝以及疏通河道的水利工程,这些工程可以起到保护农田、改善土壤水分以及营养成分的作用。但是另一方面,这些水利工程建设也会损害下游平原的土壤肥力,并且缩小下游淤泥肥源的面积,并且因为架内水的渗透作用,还会引起当地土壤出现沼泽化以及次生盐碱化的情况。
(四)水利工程在建设过程中还会破坏陆地表面的农田、草丛以及树林等植被,而且这种破坏多是施工方的认为行为导致,比如建筑设备以及材料大量占用农田、植被,车辆运输过程中的碾压等。此外,施工方在建设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废气,而且这些污染源没有经过必要处理就被排放到周边陆地,不仅导致河流周边陆地的生态环境被破坏,还严重污染了当地饮用水的水源。
(五)水利工程建设,特别是一些大型水利工程的建设会对周边地区的社会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比如建设过程中需要进行居民的迁移,并对交通等基础设施拆除重建,尤其是很多文物古迹也需要进行转移,这些转移安置工程不仅会对当地的社会环境造成影响,整个转移安置工程以及基础设施的建设由于任务急、时间短,往往会对周边环境造成二次破坏,并且会引发当期区域内生物疾病传播扩散的风险,不仅会影响生态环境的破坏,还会对居民的身体健康带来诸多不利影响
三、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保护生态环境的对策
通过上述分析,尽管水利工程建设会对生态环境发展带来诸多不利影响,但我们不能因噎废食。因为从整个社会经济发展大局考虑,水利工程建设会起更大的积极作用。所以我们必须生态环境发展的需要,构建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对策,促使二者可以和谐发展。
(一)在完善的环境评价制度上选择合适的施工方案。为了减轻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发展的不利影响,首先是在正式施工前,邀请有关环境保护专家共同参与到水利工程的评估和预测工作中。尤其是将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大致预测出来,并根据综合预测的结果来调整施工方案。如果有多种施工方案可选择时,尽量选择对生态环境破坏小的方案。
(二)在水利建设过程中融入生态环境保护理念。在以往的水利工程建设中,我们过去重视效益、质量、安全等理念,却没有足够重视环境保护的目标。所以必须在水利工程建设的各个环节中,重视并落实生态环境保护的理念。首先在建设设计阶段,必须以和谐发展为目标,将周边环境、植物生长、动物栖息等要求纳入到设计方案中;其次在工程施工阶段,不仅要使用环保技术,还要尽量应用有利于动植物生长的环保材料。并且对建设工程中的运输环节进行管控,减少人为因素对当地生态环境的破坏;最后实在工程收尾阶段,应当设立环境影响监测设备,并建立环境影响反馈机制。一旦生态环境由于水利工程建设出现异常变化时,应当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减轻破坏的程度。
(三)构建生态环境补偿机制
生态环境补偿机制有赖于必要的人力物力以及资金支持,所以水利工程建设中,施工方应当在预算中增加生态环境补偿金这一支出。并且预备相关的人力和物力,一旦发生严重的生态破坏时,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先,调拨资金和人员进行补救处理。这种生态环境补偿金的设立,有利水利工程建设部门自觉执行环保标准,主动履行相应的环保职责,从而有助于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水利工程建设可以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效益,但是也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而且二者之间的这一矛盾会长期存在,所以相关建设人员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发挥水利工程建设作用的同时将生态环境的影响降到最小,实现生态环境、社会和谐、经济增长三者之间的和谐发展。总而言之,我们应当促进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保护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并最终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陈卫东.关于水利工程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的思考[J].建筑与发展.2012(10).
[2]具杏祥.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系统影响分析[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1(17).
[3]孙义.浅析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J].轻工设计.20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