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校德育是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永恒不变的主题,家庭教育是学校德育和社会德育的基础。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的同时,部分农村家长对家庭教育仍存在模糊的认识以及缺失。
一、农村家庭教育缺失的原因
1. 学生家长文化素质不高,缺乏正确的教育方法
在调查中,家长的文化程度在初中及以下占绝大多数,在学生成长的指导方法上不会用正面的方法引导,而用训斥、粗暴的方式对待,家长的教育方式缺少文化氛围。
2. 传统观念影响,教育价值观认识偏差
农村家庭教育受旧的传统观念的长期影响,如“养儿防老”、 “不打不成器”等,这些陈旧的家庭教育思想和落后的教育方法,在农村家庭中广泛地流传,很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有相当部分的家长把分数当作成才的唯一标准,对孩子的兴趣、爱好认识不足。
3. 家长对留守学生教育不到位
由于长期在外工作,家长把教育小孩的责任推卸到爷爷奶奶的身上,没有认识到父母教育的重要性,更没有监护好孩子的成长。
4. 交流不足,缺乏正确教育
部分家长不了解孩子的思想状况,不明白青春转折期的心理特点,不主动沟通,强加意志到孩子身上,造成思想对立,关系紧张。
5. 单亲家庭影响学生健康成长
随着社会的变迁,单亲家庭越来常见,孩子缺少父母的任何一方,只会带给孩子痛苦,失去爱,影响孩子个性,影响成长。
二、农村家庭教育缺失背景下学生的不良表现
家庭教育是人类一切教育的起点,家庭教育的缺失对孩子身心健康都会产生严重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特点:
(一)性格孤僻型
家长忙于工作,忽视关心孩子,没有顾及孩子的心理需要,教育孩子用简单粗暴的训斥、责骂方式,不会主动与孩子沟通,只会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到孩子身上,缺少家庭的温暖,使孩子陷入极度的自卑之中,甚至寡言少语,产生自我封闭状态。这类学生不愿与别人接触,对他人有厌烦和戒备心理,内心脆弱,情绪压抑,容易出现精神消沉和恐惧心理。
(二)情绪暴躁型
父母经常吵架、家庭关系紧张是造成孩子情绪暴躁的主要因素,因为孩子整天都被打骂争吵所围困,感受不到家庭的幸福。烦恼、郁闷、焦虑都在心灵上留下烙印,久而久之就形成暴跳如雷的脾气。情绪暴躁型的学生处事冲动,不想后果,不接受批评,爱顶撞老师、父母,行为失控,爱打架。
(三)放纵自由型
一些家长长期外出工作,致使自己的孩子变成了“留守儿童”,这些孩子只能在爷爷奶奶那里得到物质满足,而缺少心理方面的指导,在得不到父母有效监管下变得放任自流。这些放纵自由型学生往往表现出学习目的不明确、纪律观念薄弱、不羁于学生正常的行为规范,对荣辱、责骂、批评不屑一顾,社会交往复杂,无心向学等现象。
(四)文明行为不良型
家长的言行对孩子起着言传身教和人格示范的作用,然而在农村,部分家长素质低下,出言就是秽语,张口便是脏话,行为不注意,随便在孩子面前吸烟、赌博等。他们的言行不但没有给孩子以好的示范,反而对孩子的行为习惯产生不良的影响。通常这些学生文明礼貌素养较差,表现在随地吐痰、乱扔垃圾、讲粗言秽语、吸烟、不尊重长辈、随意破坏等不良行为上。
(五)感情冷漠型
家长感情粗旷,不懂得与孩子交流与沟通,常用冷漠和冷色调的措辞训斥孩子,使孩子在心灵上得不到关怀和呵护,这类学生的独立能力强,但冷漠、孤傲,对任何事或人都是冷眼旁观,表现为情感欠缺、反应迟钝、兴趣缺乏、无责任感、不会关心别人、集体感观念低、交际能力差。
三、对策探讨
(一)更新农村家庭教育观念,提高认识
当前,广大农村学生家长由于受传统观念束缚,加之文化水平普遍不高等因素,往往用错误的思想、态度、方法教育孩子,缺乏科学教育子女的观念。我们需要加强学生、家庭与社会的相互沟通,通过家长会、家访、电访、家校互动手册等途径加强交流,宣传教育观、人才观、价值观等。要从养子防老、追求分数等陈旧观念转到适应社会发展能力的培养。自觉系统地正确教育孩子,改变娇惯溺爱、粗暴的方式转为严而有爱、沟通疏导相结合的教育方法,引导家长从单纯靠学校教育转到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共同教育进行。
(二)建立家长学校长效学习机制,掌握教育孩子的规律和方法
家长学校是普及和推广家庭教育新观念、新方法的重要载体,我们要建立健全长效学习机制,强化对家长学校的科学指导和规范管理,更好地向家长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引和服务。针对农村家长素养欠缺的现状,学校要积极发动家长参与,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优势。利用晚上、休息日开展形式多样的培训班,指导和协助家长转变家庭教育观念,改善家庭教育环境,了解未成年人的心理、生理发展规律,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同时通过家长学校开展如感恩教育、责任教育、学习潜能开发教育、学习习惯教育等一系列专题性培训辅导,使家长与孩子全程参与,同步提升,提高家长的素质和家庭教育的能力。
(三)营造和谐的家庭关系,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和谐的家庭成员关系是实施家庭教育的有效保证。为了孩子能健康成长,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家长之间要勤于沟通,建立互相爱护、关心、体谅的夫妻关系;父母对长辈要体贴、尊重和照顾,对孩子要严爱适度,有要求、有疼爱。注意倾听孩子的心声,了解孩子,理解孩子,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和孩子做知心朋友。家长不仅在生活上照顾,在学习中引导,还要了解孩子的心理状态,给以恰当的关怀与抚慰,尊重孩子的人格,切忌采取暴力教育,促使孩子形成自尊、自信、亲切、责任感等积极情感,给孩子创造最佳的学习小天地,使其身心愉悦的茁壮成长。
(四)学校、村委相结合,构建农村良好的文化教育氛围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学校教育引领农村文化教育氛围的发展,加强与村委合作,积极开展精神文明建设,消除封建文化残余,广泛开展“文明家庭”、“书香家庭”评选活动,树立新形象。开展体育、歌咏、书法等各类竞赛,建立适合农村孩子发展、创造、竞争成长的健康家庭文化,减少和消除封建主义的家庭伦理道德观念,从观念上、文化上、形式上改革家庭。同时适当开放学校资源,让家长带孩子参加一系列的亲子活动,不仅能使农村的文化氛围有一个很大改观,而且对转变农村家长的家庭教育思想和观念会有很大帮助,有利于配合学校的教育工作,提高民众的文化品位,给孩子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责任编辑 罗峰
一、农村家庭教育缺失的原因
1. 学生家长文化素质不高,缺乏正确的教育方法
在调查中,家长的文化程度在初中及以下占绝大多数,在学生成长的指导方法上不会用正面的方法引导,而用训斥、粗暴的方式对待,家长的教育方式缺少文化氛围。
2. 传统观念影响,教育价值观认识偏差
农村家庭教育受旧的传统观念的长期影响,如“养儿防老”、 “不打不成器”等,这些陈旧的家庭教育思想和落后的教育方法,在农村家庭中广泛地流传,很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有相当部分的家长把分数当作成才的唯一标准,对孩子的兴趣、爱好认识不足。
3. 家长对留守学生教育不到位
由于长期在外工作,家长把教育小孩的责任推卸到爷爷奶奶的身上,没有认识到父母教育的重要性,更没有监护好孩子的成长。
4. 交流不足,缺乏正确教育
部分家长不了解孩子的思想状况,不明白青春转折期的心理特点,不主动沟通,强加意志到孩子身上,造成思想对立,关系紧张。
5. 单亲家庭影响学生健康成长
随着社会的变迁,单亲家庭越来常见,孩子缺少父母的任何一方,只会带给孩子痛苦,失去爱,影响孩子个性,影响成长。
二、农村家庭教育缺失背景下学生的不良表现
家庭教育是人类一切教育的起点,家庭教育的缺失对孩子身心健康都会产生严重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特点:
(一)性格孤僻型
家长忙于工作,忽视关心孩子,没有顾及孩子的心理需要,教育孩子用简单粗暴的训斥、责骂方式,不会主动与孩子沟通,只会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到孩子身上,缺少家庭的温暖,使孩子陷入极度的自卑之中,甚至寡言少语,产生自我封闭状态。这类学生不愿与别人接触,对他人有厌烦和戒备心理,内心脆弱,情绪压抑,容易出现精神消沉和恐惧心理。
(二)情绪暴躁型
父母经常吵架、家庭关系紧张是造成孩子情绪暴躁的主要因素,因为孩子整天都被打骂争吵所围困,感受不到家庭的幸福。烦恼、郁闷、焦虑都在心灵上留下烙印,久而久之就形成暴跳如雷的脾气。情绪暴躁型的学生处事冲动,不想后果,不接受批评,爱顶撞老师、父母,行为失控,爱打架。
(三)放纵自由型
一些家长长期外出工作,致使自己的孩子变成了“留守儿童”,这些孩子只能在爷爷奶奶那里得到物质满足,而缺少心理方面的指导,在得不到父母有效监管下变得放任自流。这些放纵自由型学生往往表现出学习目的不明确、纪律观念薄弱、不羁于学生正常的行为规范,对荣辱、责骂、批评不屑一顾,社会交往复杂,无心向学等现象。
(四)文明行为不良型
家长的言行对孩子起着言传身教和人格示范的作用,然而在农村,部分家长素质低下,出言就是秽语,张口便是脏话,行为不注意,随便在孩子面前吸烟、赌博等。他们的言行不但没有给孩子以好的示范,反而对孩子的行为习惯产生不良的影响。通常这些学生文明礼貌素养较差,表现在随地吐痰、乱扔垃圾、讲粗言秽语、吸烟、不尊重长辈、随意破坏等不良行为上。
(五)感情冷漠型
家长感情粗旷,不懂得与孩子交流与沟通,常用冷漠和冷色调的措辞训斥孩子,使孩子在心灵上得不到关怀和呵护,这类学生的独立能力强,但冷漠、孤傲,对任何事或人都是冷眼旁观,表现为情感欠缺、反应迟钝、兴趣缺乏、无责任感、不会关心别人、集体感观念低、交际能力差。
三、对策探讨
(一)更新农村家庭教育观念,提高认识
当前,广大农村学生家长由于受传统观念束缚,加之文化水平普遍不高等因素,往往用错误的思想、态度、方法教育孩子,缺乏科学教育子女的观念。我们需要加强学生、家庭与社会的相互沟通,通过家长会、家访、电访、家校互动手册等途径加强交流,宣传教育观、人才观、价值观等。要从养子防老、追求分数等陈旧观念转到适应社会发展能力的培养。自觉系统地正确教育孩子,改变娇惯溺爱、粗暴的方式转为严而有爱、沟通疏导相结合的教育方法,引导家长从单纯靠学校教育转到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共同教育进行。
(二)建立家长学校长效学习机制,掌握教育孩子的规律和方法
家长学校是普及和推广家庭教育新观念、新方法的重要载体,我们要建立健全长效学习机制,强化对家长学校的科学指导和规范管理,更好地向家长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引和服务。针对农村家长素养欠缺的现状,学校要积极发动家长参与,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优势。利用晚上、休息日开展形式多样的培训班,指导和协助家长转变家庭教育观念,改善家庭教育环境,了解未成年人的心理、生理发展规律,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同时通过家长学校开展如感恩教育、责任教育、学习潜能开发教育、学习习惯教育等一系列专题性培训辅导,使家长与孩子全程参与,同步提升,提高家长的素质和家庭教育的能力。
(三)营造和谐的家庭关系,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和谐的家庭成员关系是实施家庭教育的有效保证。为了孩子能健康成长,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家长之间要勤于沟通,建立互相爱护、关心、体谅的夫妻关系;父母对长辈要体贴、尊重和照顾,对孩子要严爱适度,有要求、有疼爱。注意倾听孩子的心声,了解孩子,理解孩子,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和孩子做知心朋友。家长不仅在生活上照顾,在学习中引导,还要了解孩子的心理状态,给以恰当的关怀与抚慰,尊重孩子的人格,切忌采取暴力教育,促使孩子形成自尊、自信、亲切、责任感等积极情感,给孩子创造最佳的学习小天地,使其身心愉悦的茁壮成长。
(四)学校、村委相结合,构建农村良好的文化教育氛围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学校教育引领农村文化教育氛围的发展,加强与村委合作,积极开展精神文明建设,消除封建文化残余,广泛开展“文明家庭”、“书香家庭”评选活动,树立新形象。开展体育、歌咏、书法等各类竞赛,建立适合农村孩子发展、创造、竞争成长的健康家庭文化,减少和消除封建主义的家庭伦理道德观念,从观念上、文化上、形式上改革家庭。同时适当开放学校资源,让家长带孩子参加一系列的亲子活动,不仅能使农村的文化氛围有一个很大改观,而且对转变农村家长的家庭教育思想和观念会有很大帮助,有利于配合学校的教育工作,提高民众的文化品位,给孩子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责任编辑 罗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