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漆器世家的传人:凉山米市田野行记
【出 处】
:
民族艺术
【发表日期】
:
2000年3期
其他文献
云南妇女战地服务团始建于1937年9月初,前后坚持服务战场5年余,除政治宣传、民众动员、伤兵护理等日常工作外,还参加了台儿庄战役的火线服务,筹建难童教养院照顾战争遗孤。服务团的组建及出征,表明抗战时期边疆少数民族加强了对国家的认同,发挥了稳定军心、宣传云南军队的作用,增进了内地人民对西南边疆的认识和了解,鼓舞了西南地区各族人民抗战建国的决心和勇气。
凉山彝族古老而独特独特的灵物崇拜-“吉尔”是泛灵观念施之于物的结果,迄今仍普遍地盛行于凉山各地彝区,从中折射出民间信仰的复杂层面。本文基于笔者的田野观察、民间口传资料及民族志资料,首先从语义学的角度考释出“吉尔”崇拜的原型为一种群栖的小红花蛇而非“龙”,进而从民间观念与仪式行为两个层面综括了“吉尔”崇拜的种种民俗事象。
长期以来,关于渤海上京城宫城、皇城、郭城的营建时序,学术界始终存在认知分歧。文章以文献中留存的渤海国行政建制为切入点,同时结合新时期的考古发现,对渤海上京城三重城建置的营建时序进行了全新的学术解读。
本世纪初,我国高句丽世界文化遗产申报成功,由此开始我国的高句丽考古工作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文章比较全面地介绍了申遗期间和申遗之后近20年来辽宁、吉林两省通过多项调查发掘所取得的主要发现和收获,并对此时期国内所开展的各类研究进行了系统总结和评述,最后对今后的工作提出了建议。
从地理环境特别是河流水文特征看,云南是一个不太适宜发展水运的省区。在抗战时期,因战争的需要,将开发云南水运作为构筑后方对外交通国际通道的组成部分,提出一系列开发云南水运的设想,并进行了一定的实践,但效果并不明显。抗战时期云南水运开发的提出、经过及结果既深受战争局势的影响,又为云南地域环境特征所制约。
限于社会发展水平和政权组织能力,渤海早期政治体具有较多家产制、封建制特征,在中央层面,国王以外的政治参与者,主要是传统的亲缘性、地域性贵族群体——王室成员、首领、高句丽遗民府州都督刺史、具有唐式武职衔号的军事贵族等。总的原则是消除军事贵族、内臣衙官等旧制度因素,代之以律令制国家官僚制度。这也是渤海早期政权建设的基本原则。
13世纪末至14世纪初,元朝与缅甸为争夺金齿地区爆发了大规模战争。缅甸蒲甘出土的达罗婆门汉字碑铭揭示了元缅战争一些相关细节和历史真相。通过最新科技手段解读后,该碑铭不仅补充了中国正史关于元缅战争的记载,也揭示了忽必烈在发起征服周边民族战争的同时,还加入了对宗教的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