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要说电谁都需要,要说电厂建在边上,谁都不乐意”。这就是电厂普遍面临的窘境。中国最大的燃气热电厂——京能集团北京太阳宫燃气热电厂(下称“太阳宫热电厂”)2005年打算落户北京市朝阳区太阳宫乡时,境况同样如此。
不过,这座“不受欢迎”的热电厂在建成运营后,却将太阳宫乡从北京最大的“城中村”变成了最大的“城中城”。
这座号称是“离天安门最近的热电厂”,建成后接待过众多外国贵宾,尤其是在国际上对环境要求严苛的欧盟多国的环境大臣。时任英国首相布朗曾两次到访。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也曾亲临于此。
作为一座明星电厂,太阳宫热电厂的光环并非今日始。但是最近,它再次收获了同行的高度关注。因为,北京市“十二五”四大燃气热电中心的建设已经开始。北京市发改委明确要求,每个热电中心在兴建前,都必须要到太阳宫热电厂来参观借鉴。
太阳宫热电厂究竟有何特别之处?10月18日,《中国经济周刊》独家专访了该厂总经理崔铭。
生产过程“来无影、去无踪”
“城市中心建电厂是个考验。”崔铭开门见山。在他的字典里,有一个词最亲切,也最困难——那就是“融合”。一个热电厂能否融入周边的环境?这是其站稳脚跟的关键。“去除工业化特征是基本要求。”崔铭说。
太阳宫热电厂除了高耸的烟囱,几乎与周边的普通大楼无异。而其生产过程也可以称作是“来无影、去无踪”——输入的天然气和城市中水,都是从地下管网进来;送出的电和热水,也是通过地下电缆和地下管道出去。据崔铭介绍,电厂内所有的生产用水都是城市中水,并非自来水,一年大约能节省350万吨自来水。
在该厂主体大楼前,有几棵枝繁叶茂的大树,崔铭特别向记者讲述了它们的身世。2005年,在平整道路和建设厂房时,需要砍伐很多路面大树,“我们就和当地政府商量,不要砍这些树。把它们先移栽到别处。等厂区修好后,再移栽回来。这样不仅节省了绿化费用,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树的回迁,也就把这一方水土保持住了。”
崔铭向记者介绍说,“当初,太阳宫这个地方全是平房,路也不通,基础设施几乎是空白。这个项目投资30多亿元,把太阳宫地区的城市化进程提前了10年。现在,基础设施已经大大改善,四周的新楼盘林立。2005年,我们刚来时,周边房价每平米不到1万元,现在升到4万多元了。”
噪音要求不超过平常对话声
当记者走在厂区内时,既看不到烟气排放,也听不到任何机器轰鸣,显得非常安静。这几乎不像是一座电厂,倒像是一所大学校园。一座电厂的工业化特征全部被隐蔽,既看不到,也听不见。
这种安静得来并不容易。崔铭回忆道,在2005年筹建时,噪声治理曾是他们遇到的最严峻的考验。
按照太阳宫热电厂的噪声环保要求,白天不能超过55分贝,晚上不能超过45分贝。55分贝是什么概念?即我们一般人平时对话的声音。
通过与北京绿创环保集团的合作,太阳宫热电厂在噪声管理方面不仅完全达标,而且还拿到了北京市政府的百万元环保大奖。
功臣是太阳宫热电厂修建的“长城”——一段静卧的长方体建筑物,学名叫“机力冷却塔”。
其实,冷却塔是热电厂必不可少的装置。走进一般的电厂,都能看到耸立着几座高近百米的双曲线型庞然大物,这就是传统冷却塔的模样。巨量的热水从上倾泻而下,遇到双面吸入的风流后被冷却。而淋水的巨大噪声,即便经过处理,也不会低于60分贝。
不过,太阳宫热电厂里已经找不到这个大家伙了,取而代之的是“长城”,不仅降低了噪音,而且外观上“京味”十足。
“京味”热电厂
走进太阳宫热电厂,大大有别于传统印象中电厂的“中国景”,不仅让到此参观的外宾眼前一亮,连记者看了都觉得耳目一新。
踏进大厅,脚下是一幅世界地图,迎面耸立着四根“中国红”的立柱。崔铭笑着告诉记者:“这叫全球视野,中国特色。”既要突出特色,又要想方设法降低造价,“中国红”立柱就是这种思路的产物。崔铭介绍说,开始考虑用石材或者钢板,可能会很漂亮,但造价高。最后,他们改用混凝土浇注成立柱,外面刷上红色的涂料,“中国景”由此诞生。
除此之外,九龙壁、月亮湾也是太阳宫热电厂让人津津乐道的品牌故事。在机力冷却塔前,用枝蔓、爬山虎搭成一个绿色的背景墙,前面再种上九颗龙爪槐,二者合璧成为一个太阳宫版的“九龙壁”。毗邻九龙壁的是一弯浅水——“月亮湾”,崔铭解释道:“取其与‘太阳宫’名字呼应而已,池中水为中水。”
在这些匠心独运的背后,是太阳宫热电厂的创新实践。一般的电厂,办公区由规划设计院负责,而生产区是由电力设计院去做。但太阳宫热电厂办公区、生产区所有建筑的外立面都是由规划设计院统一设计,因此形成了统一的非工业化风格。
记者看到,厂区内的建筑外立面统一采用“北京灰”,显得大气、协调、庄重。厂房屋顶采用的坡起形状,仿佛是北京的一座四合院,体现了“人文北京”的韵味。
太阳宫热电厂原本是为北京奥运而建。在奥运期间,它圆满地完成了供电、供热水的任务。如今,它投入到北京市的能源供应保障之中。冬季来临,太阳宫热电厂又将成为北京市冬季供暖大军中的骨干力量。
不过,这座“不受欢迎”的热电厂在建成运营后,却将太阳宫乡从北京最大的“城中村”变成了最大的“城中城”。
这座号称是“离天安门最近的热电厂”,建成后接待过众多外国贵宾,尤其是在国际上对环境要求严苛的欧盟多国的环境大臣。时任英国首相布朗曾两次到访。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也曾亲临于此。
作为一座明星电厂,太阳宫热电厂的光环并非今日始。但是最近,它再次收获了同行的高度关注。因为,北京市“十二五”四大燃气热电中心的建设已经开始。北京市发改委明确要求,每个热电中心在兴建前,都必须要到太阳宫热电厂来参观借鉴。
太阳宫热电厂究竟有何特别之处?10月18日,《中国经济周刊》独家专访了该厂总经理崔铭。
生产过程“来无影、去无踪”
“城市中心建电厂是个考验。”崔铭开门见山。在他的字典里,有一个词最亲切,也最困难——那就是“融合”。一个热电厂能否融入周边的环境?这是其站稳脚跟的关键。“去除工业化特征是基本要求。”崔铭说。
太阳宫热电厂除了高耸的烟囱,几乎与周边的普通大楼无异。而其生产过程也可以称作是“来无影、去无踪”——输入的天然气和城市中水,都是从地下管网进来;送出的电和热水,也是通过地下电缆和地下管道出去。据崔铭介绍,电厂内所有的生产用水都是城市中水,并非自来水,一年大约能节省350万吨自来水。
在该厂主体大楼前,有几棵枝繁叶茂的大树,崔铭特别向记者讲述了它们的身世。2005年,在平整道路和建设厂房时,需要砍伐很多路面大树,“我们就和当地政府商量,不要砍这些树。把它们先移栽到别处。等厂区修好后,再移栽回来。这样不仅节省了绿化费用,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树的回迁,也就把这一方水土保持住了。”
崔铭向记者介绍说,“当初,太阳宫这个地方全是平房,路也不通,基础设施几乎是空白。这个项目投资30多亿元,把太阳宫地区的城市化进程提前了10年。现在,基础设施已经大大改善,四周的新楼盘林立。2005年,我们刚来时,周边房价每平米不到1万元,现在升到4万多元了。”
噪音要求不超过平常对话声
当记者走在厂区内时,既看不到烟气排放,也听不到任何机器轰鸣,显得非常安静。这几乎不像是一座电厂,倒像是一所大学校园。一座电厂的工业化特征全部被隐蔽,既看不到,也听不见。
这种安静得来并不容易。崔铭回忆道,在2005年筹建时,噪声治理曾是他们遇到的最严峻的考验。
按照太阳宫热电厂的噪声环保要求,白天不能超过55分贝,晚上不能超过45分贝。55分贝是什么概念?即我们一般人平时对话的声音。
通过与北京绿创环保集团的合作,太阳宫热电厂在噪声管理方面不仅完全达标,而且还拿到了北京市政府的百万元环保大奖。
功臣是太阳宫热电厂修建的“长城”——一段静卧的长方体建筑物,学名叫“机力冷却塔”。
其实,冷却塔是热电厂必不可少的装置。走进一般的电厂,都能看到耸立着几座高近百米的双曲线型庞然大物,这就是传统冷却塔的模样。巨量的热水从上倾泻而下,遇到双面吸入的风流后被冷却。而淋水的巨大噪声,即便经过处理,也不会低于60分贝。
不过,太阳宫热电厂里已经找不到这个大家伙了,取而代之的是“长城”,不仅降低了噪音,而且外观上“京味”十足。
“京味”热电厂
走进太阳宫热电厂,大大有别于传统印象中电厂的“中国景”,不仅让到此参观的外宾眼前一亮,连记者看了都觉得耳目一新。
踏进大厅,脚下是一幅世界地图,迎面耸立着四根“中国红”的立柱。崔铭笑着告诉记者:“这叫全球视野,中国特色。”既要突出特色,又要想方设法降低造价,“中国红”立柱就是这种思路的产物。崔铭介绍说,开始考虑用石材或者钢板,可能会很漂亮,但造价高。最后,他们改用混凝土浇注成立柱,外面刷上红色的涂料,“中国景”由此诞生。
除此之外,九龙壁、月亮湾也是太阳宫热电厂让人津津乐道的品牌故事。在机力冷却塔前,用枝蔓、爬山虎搭成一个绿色的背景墙,前面再种上九颗龙爪槐,二者合璧成为一个太阳宫版的“九龙壁”。毗邻九龙壁的是一弯浅水——“月亮湾”,崔铭解释道:“取其与‘太阳宫’名字呼应而已,池中水为中水。”
在这些匠心独运的背后,是太阳宫热电厂的创新实践。一般的电厂,办公区由规划设计院负责,而生产区是由电力设计院去做。但太阳宫热电厂办公区、生产区所有建筑的外立面都是由规划设计院统一设计,因此形成了统一的非工业化风格。
记者看到,厂区内的建筑外立面统一采用“北京灰”,显得大气、协调、庄重。厂房屋顶采用的坡起形状,仿佛是北京的一座四合院,体现了“人文北京”的韵味。
太阳宫热电厂原本是为北京奥运而建。在奥运期间,它圆满地完成了供电、供热水的任务。如今,它投入到北京市的能源供应保障之中。冬季来临,太阳宫热电厂又将成为北京市冬季供暖大军中的骨干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