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区经济建设中的新农民英雄形象

来源 :党政干部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wsonn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欧阳山的长篇小说《高干大》,在解放区问世以来,以它不朽的生命力经受住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长期考验,并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又迸发出新的青春活力。然而对于这样一部在思想上有深度,在艺术上有创新的优秀作品,文艺批评界却一直没有给它以应有的历史地位和公正的评价。现在,是到了应该认真回顾与思索,还其应有的历史地位的时候了。本文对《高干大》一文的研究,将注重从回顾与思索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和研究,以还原其应有的历史地位。
  [关键词]历史地位;时代作用;突破与创新;典型形象
  [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6)06-0077-04
  一、思索中新的发现
  《高干大》是一部怎样的小说呢?首先,它是抗日根据地第一部直接反映延安生活的长篇小说;其次,它是在毛泽东同志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之后,第一部直接以延安地区的真人真事为题材,成功地塑造了延安的农民英雄形象的长篇小说。被誉为“解放区文艺代表”作家的赵树理及时地从他所选定的角度,给予了文章很有分量的评价,并且热情洋溢地向解放区的广大读者推荐了它:“主观主义,官僚主义在1944年至1945年,虽在解放区到处遭到反对,可是据我所见,还没有任何一个作品能够像本书揭发得那样彻底。”1948年,华北地区还专门把它列入区级干部必读的书目之中,用冯雪峰同志的话来说,就是“我们是可以负责地把它介绍给新解放区的工作干部和一般读者的。”这部小说,对于解放战争时期的农村新经济建设,合作社的发展方向等一系列现实问题,都作出了生动的艺术概括,引起了有关人士的重视,启迪了人们对社会主义农村经济建设与农业改造的新的探索。这部小说曾先后被译成俄、英、日、匈、捷等国文字,介绍到国外。一位名叫多田正子的日本女士,因为喜爱这部小说,不但亲自翻译了这部小说,并把它介绍给自己的同胞;而且郑重其事地给自己的头生子取名叫‘亮一’。她在给欧阳山的一封信中,真诚地写到:“我给老大取了‘亮一’的名字,从你的小说《高干大》(高生亮)取的,我希望他成长为高生亮那样的人。”一部中国小说,能在异国他乡的读者中产生如此重大的影响,这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也是不多见的。正因为这部小说的历史影响和现实意义,在新中国成立前后版本就达到几十种、印数达五十多万册,在粉碎“四人帮”后,又由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再版。然而事实的另一面却让我们惊异,这样一部作品,却从它诞生之日起,就历尽坎坷,累遭非难、冷遇,甚至“冻结”,即便在解放后,在相当数量的一批大专院校的教材中,对它的评价也不够公允。当然,也不乏有识之士,像唐弢先生主编的三卷本《中国现代文学史》,武汉大学刘绶松先生的《中国新文学史初稿》,中国人民大学编著的《中国现代文学讲义》,中南七院校编著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央电大黄修己先生的《中国现代文学简史》,辽宁大学编著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等教材,都对这部小说做出了较为中肯、公允、实事求是的评价。而在大学中文系的课程设置方面,除了中国人民大学、中南七院校、辽宁大学等少数院校把这部作品列为专节论述外,绝大多数院校都是在综述该时期创作成就时,略谈几笔带过而已。
  疏漏吗?非也!成见也?亦非也!因为我相信绝大多数的专家学者与作者本人并无芥蒂。因此对这样一种显而易见的偏颇恐怕只有两个原因解释得了:一是我们对五四以来的作家、作品研究不够;二是令人不愿回首的二三十年代的几次“争论”所遗留下来的文艺界宗派主义思想仍在作祟,多年来它一直影响我国高校文科及学术界研究工作的正常进行,这也确是一种无可奈何的历史憾事。但是令人欣慰的是,历史经历了四十几年风风雨雨的洗礼,真正优秀的文学作品在社会实践的检验中已经开始得到公正的评价,正在逐步恢复它们应有的历史地位。我们的文学作品就是要奉献给人民大众以健康向上、高度文明的精神食粮!那些以毕生精力为人民创作,为新生活、新思想、新风尚而讴歌,为改革开放,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而探索不息的作家理应受到人民的爱戴,他们的作品理应得到尊重!
  二、发现中新的探讨
  《高干大》是欧阳山作品中最为成功的一部,在他的创作生涯中,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其创作历史的了解,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该书的世界观和创作观,并能够对作家的艺术风格进行有效认知。同时,这本书的内容,也是我们了解解放区文艺生活的重要参考资料。从一开始的被“冻结”到最后的蜚声国内外文坛的戏剧性的命运,正说明事物的本质能够被人们认清是一种不容易的事情。对于这部小说,欧阳山曾万分感慨地说:“我希望自己能够成为一个忠于生活的诚实的人,就是说能够成为一个具有正确地反映客观实际的有头脑的人。为了这一点,对于我的作品也好,对于我本人也好,都不能不付出一定的代价。”
  1947年6月,欧阳山被调到晋冀鲁豫边区参加土改工作。这里新华书店的负责人看到了《高干大》的清样之后十分高兴。他请示了当时晋冀鲁豫边区的宣传部长廖承志、副部长张磬石和宣传处处长王中青。大家一致认为这是一本好书,它敏锐地解释了我党在面临全国解放的新形势下,全党工作重点将要转移到经济建设方面来所出现的新任务、新课题,热情讴歌了党对农村经济建设的正确领导以及农村合作社这一无产阶级新生事物的无限生命力。宣传部责成有关部门很快将书重新排版并在当年年底印出,希望它能够为当时的土改运动发挥积极的作用。可是好事多磨,晋冀鲁豫边区的土改运动出现了一些偏颇,有人提出了单一的所谓“贫雇路线”,只号召贫雇农起来坐天下,连中农都被排斥在外。在这种氛围之下,《高干大》被看成是鼓吹“富农路线”,因此该书被一些好心人“冻结”起来。一直到1948年7月,纠偏以后的土改运动又重新纳入了正规,太岳新华书店和华北新华书店才分别发行了《高干大》一书,不久又把它列为华北地区区级以上干部的必读书目。历尽艰辛坎坷的《高干大》终于得以见到天日。至此在中国新文学史上,出现了第一部反映延安生活的长篇小说,填补了解放区文学的空白。   三、探讨中新的突破
  《高干大》一经问世,就显示了它的不同凡响。它以崭新的风貌,迥然的特色,反映出中国左翼文艺自1928年开始提倡无产阶级革命文学以来,革命现实主义创作新的发展与突破。这部小说无论从题材的挖掘,矛盾冲突的构思,人物形象的塑造,还是文学语言的锤炼,都独树一帜,另辟蹊径。这是中国新文学运动史上第一部直接反应延安生活的长篇小说。《高干大》创作的时间之早,篇幅之长,大众化语言改革之新,都标志着作者已经跨入了解放区优秀作家行列。
  这是第一部直接以延安地区的真人真事为题材,成功地塑造了延安地区土生土长的党的优秀农村干部、农民英雄形象的长篇小说。作品努力挖掘出在这块土地上成长起来的农民英雄、农村干部、先进人物的典型形象。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独具慧眼的创造,一份知难而上的耕耘,一个高瞻远瞩的选择。
  这部小说是我国第一部也是当时解放区仅有的一部直接反应农村合作社题材的长篇小说。作者站在时代的高度上,以一个政治家、哲学家的敏锐目光,预感到一场伟大的社会主义农村革命的即将到来,而农村的合作社组织是当时改造旧农村、教育广大农民的一种适当的先进的形式。作者把审视的关注点一下子集中到了夺取胜利后的经济建设问题上来,开始认真地探讨起这个还仅仅属于社会主义明天的新课题,并且热情地用艺术的形式把它反映出来。
  这部小说深刻地揭示了官僚主义、主观主义、教条主义和封建迷信对革命事业的危害性,第一次把党的建设问题同教育农民的问题联系起来看待,从而高瞻远瞩地指出了在思想战线上的长期而又艰巨的历史任务。这是《高干大》在思想内容上的又一重大突破。
  这部小说重点塑造了一个名叫高生亮的陕北农民干部。无疑这是作者精心描写、热情讴歌的人物形象,是作者理想的化身。一般作者对自己笔下的理想人物都是竭尽美笔,使其更加接近至善至美,以赢得广大读者的喜爱。然而高生亮却不是这样的人物。他优点很多,可是缺点毛病也不少;他“大半个是共产党员,小半个还是农民”;他反对官僚主义起初也并不是自觉主动地;他虽然不信神,但是却很怕鬼;他没有仗着衣服英俊的讨人喜欢的面孔,却因战争带来的创伤反而显得丑陋部分;他还是一个半文盲,头脑中系统的马列主义理论也并不多;不但走路的姿势难看,而且一着急便口吃……就是这么一个其貌不扬、土生土长的陕北农民,却干出了一番有相貌、有文化、有水平的人们想也不敢想的事情来。他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将一个将要倒闭的农村合作社办成了一个人畜兴旺、股金由零发展到了48万4千元,并兼有医药合作社、纺织工厂、信用合作社、公盐运输队的规模,从而减轻了边区人民的经济负担,而且还有力地支援了前线。欧阳山自己曾指出:“高生亮这个人,我觉得很可爱,……这不是因为他没有文化,他落后而可爱,而是因为这样一个落后的没有文化的人物,竟能够干出这么多的先进的事情来,做得这么可爱而可爱。”这番话恰好能够画龙点睛地指出塑造这一形象最难得、最生动、最感人、最成功之处,是我们认识高生亮的一把钥匙。一个甚至在某些方面还远远不如一般人的人,却做出了常人难以想象,不敢尝试的伟绩,这才能够强烈地引起注意,打动人心,产生共鸣,给予读者以心灵上的震撼和启迪。
  高生亮的的确确是一个极普通的陕北农民。他的生活原型就是延安县柳林子村南区合作社的社长刘建章,这部小说也就是根据刘建章的实际情况改编而成的。刘建章本人就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民,而且也是一个文盲。但是他创办的南区合作社却在陕甘宁边区赫赫有名,毛主席就曾经指出过:“南区合作社的方向是全边区合作社的方向。”这就引起了我们深深的思索:难道在这个普通到极点的农民身上真的有什么超人的东西吗?小说《高干大》就真是从这一点上开掘下去,带着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从高生亮的言谈举止中,从他的喜怒哀乐中,去努力发现那些为一般人所不易发现,不曾具有过的新的特质的东西:他的勇于创新的改革意识,他的毫不气馁的开拓勇气,他的嫉恶如仇的斗争精神,他的任劳任怨的奉献品格。这些新的特质的东西使得这个普通的农民干部的身上放射出了不同寻常的光泽,使他一跃成为在当时历史条件下,解放区农村经济的改革家和新生活的开拓者。
  四、突破中新的典型形象的塑造
  高生亮是作者精心设计、全力歌颂的解放区新人的典型形象,是新型的农民英雄形象。因为一般的农民英雄形象都有传奇的个人经历,对敌斗争的英雄业绩,超群脱俗的英雄品格及其令人难以忘怀的性格特征,让读者过目不忘,但是高干大却全然不是这样的人,他普通的不能再普通,而且因为形象丑陋,没有文化,言谈举止毫无高大全的特色,俨然就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陕北农村老汉形象,他完全解除人们对先进英雄人物“须仰视才见”的敬畏心理,缩短了伟人与凡人之间的生活距离,从而使读者们自然地产生亲切感和信任感。作者在四十多年前就能做到这一点,这确实是难能可贵的。
  高生亮这一形象是作者用现实主义的手法塑造出来的。他最突出的性格特征“在于它是和任何对于群众的损害势不两立”和宝贵的创造精神。那么这种性格又怎样被塑造出来的呢?恩格斯曾经指出:“据我看来,现实主义的意思是,除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任务。”这就是说,典型环境对于任务典型性格的形成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因此要想塑造人物的典型性格,就必须首先了解影响、决定他思想性格的具体环境。在文学创作中,如果离开了一定的社会关系和一定的环境,不去揭示造成人物性格的社会根源和阶级根源,人物的存在就失去了依据,典型性格也就无从谈起。同样是中国老一辈的农民,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压迫下苦熬了一辈子的贫苦农民的形象,可是在鲁迅先生笔下的闰土,在茅盾先生笔下的老通宝,却与高生亮的性格相去甚远。他们也都曾经那么勤劳、能干过,对未来充满了紫色的梦。可是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黑暗的社会环境,使他们的希望成了肥皂泡,最后他们竟是默默无闻、万念俱灰地死去,只把希望寄托于来世。可是高生亮呢?他却干出了一份闰土、老通宝们做梦也不敢想的宏伟大业来。一个没有见过大世面的山沟里的老汉,竟成了20世纪40年代的农民改革家,也许论聪明,他比不上能捕鸟捕猹的闰土,论能干,他比不上会养蚕种稻的老通宝。可是他所生活的特定的典型环境:生活在黑暗的旧中国、旧社会转变为光明的解放区人民当家作主的新社会、新大地、新农村,他本人又走过一段由旧式农民成长为一名共产党员、一个革命干部的不平凡的道路。这一切决定了他不再是土地的奴隶,而是土地真正的主人,集中地代表了当时特定的历史环境中的党的农村干部中先进的典型性格。作者写出了一个高生亮,同时也就等于写出了一个先进的阶级群体,写出了一种光明的进步的政治倾向,一股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因此,高生亮的性格特征也就成为了一种特定时代的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从而体现着中国农民革命运动一定历史进程中的本质特征和主体形象。   五、奉献与启示
  当作家创作出一部作品时,我们说这是他对社会的一份奉献,也就是说这是他对社会人生的一份答卷。当然,作品所反映的内容是不可能超越一定的民族历史范畴的。但是,作品所能表达出来的恢弘的思想,精髓的哲理,却往往能够超越时空的限制,成为人类社会代代相传的共同的财富。它们给人们的启示,往往已经远远地超过了作品本身的主题,不但总结了过去,反映着现在,而且还预示着未来。《高干大》这部小说就使我产生了这样的印象,面对着今天变换多姿、改革开放的时代大潮,它更让我有很多感悟。
  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特别强调,中国要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奋斗目标的发展,是“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的发展。这意味着,不仅把发展视为经济问题,更将之视为政治问题、社会问题,让更多人共享发展的成果。如果我们的党员干部,都能像高干大那样为了人民的利益去奋不顾身地同一切错误倾向、错误行为做坚决的斗争;像郭明义、雷锋、孟泰、王进喜、焦裕禄那样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那么,那些愚昧、贫穷、落后的现象将不复存在。高干大作为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典型人物,作为中国革命的一种历史现象,它时时刻刻在提醒着我们全党同志,永远也不要忘记了党的根本性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它给我们的重要启示是:社会主义事业,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而坚持党的领导,在很大程度上,要同形形色色的唯心主义思想作长期的斗争。高干大又是一面历史的镜子,它让每一个共产党员、革命干部都时时想起自己应负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不断激励我们去为实现中国梦而肝胆相照!正因为如此,老作家欧阳山才会满怀信心,坚定的指出,高干大“是一个真实的人,一个可敬可爱的人,一个从贫瘠的土壤生长起来的英雄人物。他的关心群众,联系群众,处处为群众打算的思想性格是永远不会过时的,永远不会成为历史陈迹的!”
  参考文献:
  [1]李长春.文化强国之路[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2]白振有.论欧阳山《高干大》对延安方言的运用[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1:105-109.
  [3]黄修己.解放区创作和文艺整风运动[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03:10-19.
  [4]陈晓芬.徐儒宗译注.论语·大学·中庸[M].北京:中华书局,2011.
  [5]文艺理论与批评1996年总目录[J].文艺理论与批评,1996,06:141-143、69.
  [6]杨照著.创意与创价[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11.
  [7]吴新颖.儒学与中国传统文化[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2.
  [8]陈来.孔夫子与现代世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9]秦放.在北极星下的指引下[N].南方日报,1962.05.20.
  责任编辑 丛 琳
其他文献
[摘要]德国是近代世界最早建立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的国家,并在二战后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且达到了高度的繁荣。然而,随着20世纪80年代起,世界政治、经济、社会形势的发展与变化,“德国模式”的缺陷日益显现,高福利保障与低经济增长使德国一度陷入僵局。两德统一后新德国的三任总理就经济疲软下的德国劳动力市场尤其是失业保障体系进行了深入浅出的改革,通过由“救济”到“促进”的失业保障体制构建理念上的转变及改革的实践探
期刊
[摘 要]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文学界标榜思想革命的旗帜高高举起,对当时的青年作家产生了深厚的影响,鲁迅先生无疑是这场革命的擎旗手,他对国民性的改造更是扩展为众多青年作家文学创作的主题。陆蠡与鲁迅同为浙东作家,他的作品同样以写故乡人,故乡情,故乡事为据点,展开自己对劳苦大众深切的关怀以及对黑暗势力的痛恶,最为痛心的是,他对于民众的愚昧性与国民的劣根性的揭露。文章通过对陆蠡散文作品语言的分析,挖掘他
期刊
[摘 要]协同治理是一个新的社会治理理论,强调在公共服务过程中,政府、非政府组织、企业、公民个人等子系统构成开放的整体系统,从而实现多元主体的共同治理。以沈阳市和平区为例,基层医疗服务存在服务网络建设不完善、配套设施老旧、医务人员技术水平参差不齐、服务理念和服务质量不适应新形势要求等问题,需要通过协同治理改变原来将政府主导等同于政府唯一主体的治理格局,用政府部门间合作、区域合作、央地合作、公私合作
期刊
[摘 要]养老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是党和国家的重点工作之一,是沈阳市的重点工作之一。沈阳作为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和国家区域中心城市,人口老龄化趋势日益严重。沈阳市老年人口呈现出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高龄化形势日趋严峻、“未富先老”明显、失能老人比例逐年攀升和空巢老人比重逐步增大等特点。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惯性思维、获取老年人的各种需求、科学合理的养老布局规划和养老资源整合,是当前养老工作急需解决的问题。面
期刊
[摘 要]小说从诞生之日起就脱离不开故事,尽管随着小说艺术的精进,一些小说开始跳出故事的框架,小说技艺本身获得了本体论的独立性,但万变不离其宗,小说艺术最终还得归为故事。2015年,具有百年历史的湖南小说,遵循的还是讲故事的路径,延续着讲故事的传统,在小说中我们不仅可以省察湖南小说艺术的斑斓行迹,更可以从中窥探处在变革时代的中国的诸多变化。  [关键词]小说;湖南;述评  [中图分类号]I206.
期刊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的焦点逐渐从商品的使用价值扩大到符号消费领域。本文以大连市J村的经验研究证明,在村民向符号消费阶段的发展过程中,人们对消费对象的使用价值的需求正在逐步减弱;另外,通过运用“生存一享受”二分法分析框架,本文进一步证明,村民对消费对象的符号功能的追求正在不断增加。它表征着当下中国农村社区正在经历迈向“消费体制”的过渡阶段,村民通过消费符号来获得社区认同感,也
期刊
[摘要]武汉市L社区作为典型的“拆迁型社区”,多数居民外出工作,从理性经济人的角度来看,在往届居委会选举中,居民的旁观行为合情合理,但给选举工作带来了极大阻碍。在本届居委会选举中,L社区作为“两委”换届的市级试点,在法律范围内,从居委会工作方式、选举政策、选举技术、参与渠道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改革和大胆操作,极大激发了居民的政治意识和参与兴趣,促使居民走向公民,成功推动了居民从旁观到参与的行为转向。在
期刊
[摘 要]马克思主义产生在一个以宗教为信仰、排斥主义信仰化的西方文化传统背景下。它之所以能在中国被确立为信仰,与中国以“主义”为信仰的文化传统紧密相关。改革开放以来,弱势群众归属感缺失效应、开放环境下的“再对比”效应、领导干部消极腐败效应,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信仰缺失的深层原因。化解马克思主义信仰缺失问题,必须立足信仰形成和巩固的历史条件,在马克思主义本身和共产党人实践两个方面下功夫,创新发展理论,回
期刊
[摘要]刘禹锡的《天论》三篇,提出了“天与人交相胜”的辩证主义天人观,已为诸多研究者所重视。除此之外,《天论》还表达出一种高度重视“法”的思想观念,并对“法”与“天”“人”之间的关系,及作为“万物之尤者”的“天”“人”“交相胜,还相用”做出了细致分析。刘禹锡的这一社会需要“法”,且“天”“人”之间“交相胜还相用”的和谐存在关系的提出,对于当下社会核心价值观念建立,具有重要思想文化资源意义。  [关
期刊
[摘要]表达性消费侧重消费者的主体呈现。通过以辽宁省某农村的住房消费实践,本文例证表达性消费研究路径的可行性。内化村庄住房消费惯例的村民,在过孩子与过房子的人生导向下,运用建材商品和消费政策,在住房消费过程中,建构着举债建房、稳中求新、兼重实用与美观的消费认知与消费实践,进行着利他性的住房消费。表达性消费或成为透视乡村社会消费变迁的研究路径。  [关键词]住房消费;消费认知;消费实践;消费记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