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标准》指出:高中毕业生课外阅读量应累计达到30万词以上。而当前的英语课外教学现状不容乐观。要让学生多读须让我们的学生具备两点:阅读能力和阅读动力。当前阅读教学中,前者颇受关注。后者却容易被忽略。所以笔者以为,阅读教学中除了要培养阅读能力外,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可持续发展的阅读动力。
关键词:课外阅读 阅读能力 阅读兴趣
一、当前中学英语课外阅读教学现状
公正地说,在英语教学的理论研究中,对英语课外阅读教学的重视还是相当高的。许多语言学家和英语教学工作者都引用过的Frank Smith的响亮口号:“We learn to read by reading.”大家也清楚,阅读活动本身是学会阅读的最好途径。所以,《英语课程标准》在课外阅读方面对高中学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高中毕业生要达到除教材外,课外阅读量应累计达到30万词以上。顺手在网上搜一搜,关于课外阅读如何重要,如何培养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研究文章不胜枚举。
可是,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是两回事。作为一名高中英语教师,在多年的一线教学工作中,目睹了太多的同行带着学生赶进度,苦读书,下题海,直奔高考中的阅读理解题型,讲解题技巧……“在高中英语教学实践中,多数教师的阅读教学局限于应试为目的的阅读训练,并没有从提高学生获取信息能力的角度进行阅读教学,也没有对学生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兴趣的培养给予足够的重视”。(沈正南,2005)。
做一道简单的数学题就能算出:我们的学生三年里平均每天至少要读一篇至少274字的文章,倘若隔天读一篇,那就是548字的一篇;若每周阅读两次,则每次要有至少959字的长度;若一周读一次,则要长达1918字——我们的学生有这么大的课外阅读量么?恐怕是差得太远了。依据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韩宝成和西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的鄢家利副教授2007年对我国东部和西部7所中学的高中生英语课外阅读状况的问卷调查,对比分析了我国重点中学与非重点中学高中生的英语课外阅读现状及其差异,结果表明:“我国高中生英语课外阅读时间严重短缺,阅读量小,阅读习惯和方法有待改进”。(2007,45)
笔者以为:我们的多数学生之所以课外阅读少了,之所以不能达到课标的要求,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一缺乏兴趣,因而也缺乏可持续发展的阅读动力。
二、阅读兴趣的重要性
我们不能不承认一个普遍真理:做任何事情,动力和能力二者都可谓是双剑合璧,缺一不可。英语学习如此,英语阅读如此,英语课外阅读更是如此。
心理学认为,兴趣可以转化为内在动机,可以成为推动、引导、维持和调节人们进行某种活动的一种力量。
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源泉。英国语言学家德尔涅伊在对动机的研究中提出:“Motivation isresponsible for 1 why people decide to do something;2how long they are willing to sustainthe activity;3,howhard they are going to pursue it.”(2005,8)(动机决定了1,人们为什么要做某事;2,他们能持续多久;3,他们愿意付出多少努力。)我们的学生读的不够,不能坚持,完全与德尔涅伊的研究成果一致,可以说很大程度上就是动机不强,而动机不强则很大程度上是缺乏兴趣所致。所以大家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人所谓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也就是这个道理。
阅读兴趣对阅读动力、阅读量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这一点有目共睹,毋庸置疑。故在此不再赘述。
三、如何培养阅读兴趣
《课程标准》中指出的“积极帮助学生发展探究知识的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就是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学习兴趣。所以,一节好的阅读课,除了要让学生对阅读材料本身有透彻的理解、读懂了学到了以外,笔者以为,还有一个标准是不容忽视,那就是:我们在阅读课中是否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让我们的学生具备可持续发展的阅读动力和能力。
兴趣作为非智力因素的重要方面,对教学活动起着调节作用,对完成学习任务起着推动作用,对能力的培养和智力的开发起着制约作用。那么,怎样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怎样把发展和保护兴趣贯穿在教学的始终呢?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英语阅读成为一种需要。教师应让学生清楚认识阅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能有计划地慢慢培养他们的阅读习惯,有效地引导他们进行坚持不懈的阅读。
其次。要尽量运用“三s”心理控制法,即惊异(surprise)、悬念(suspension)、满足(satisfacdon),要尽量让学生有丰富的情感体验,注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满足学生学习的成功欲。教师尤其在教学中要设法让学生在学习中取得一定的成就,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一些成就感(sense of achievement)。愉快的情感体验和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最重要的想读下去的前提,是实现课程标准要求的最基本的条件,而成就感则可以加强和巩固学生的兴趣。所以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尽量注意这几个方面。
还有,应设法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在校园里,教室里,我们可以贴一些英语谚语,或者在校园里的植物上挂一些有中英文的标识,营造一种学英语的氛围。或安排一定的课外时间,设立“Englishcomer”,让学生在课外有一个场所可以来实践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或搞一些英语歌曲比赛或演讲比赛等。这样可以更进一步引发学生对英语的兴趣。有了学习英语的兴趣,也就自然有了英语阅读的兴趣了。
此外,融洽的师生关系也是培养学生兴趣必不可少的条件。古语说:“亲其师而信其道。”学生喜欢上—个教师,也往往喜欢上他的课,并能主动接受这位老师所传的英语知识。良好的教师形象能潜移默化地激发兴趣。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对他们产生很大的影响。师生关系是影响学生学习的重要情感因素之一,我们应该把它变成培养学生兴趣的助力而非阻力。
一言以蔽之,笔者认为教师在阅读教学方面,还应站得高一点,看得远一些,还要着眼于课外的泛读要求,既培养能力,又培养兴趣和自主性。有了课堂内老师的“内呼”,学生们才能“外应”,再加上我们下来用的功夫,才能共同完成新课标的泛读要求。
以上是笔者再读课标的思考,也算是对同行们提出的一点倡议和对自己提出的努力方向吧。
关键词:课外阅读 阅读能力 阅读兴趣
一、当前中学英语课外阅读教学现状
公正地说,在英语教学的理论研究中,对英语课外阅读教学的重视还是相当高的。许多语言学家和英语教学工作者都引用过的Frank Smith的响亮口号:“We learn to read by reading.”大家也清楚,阅读活动本身是学会阅读的最好途径。所以,《英语课程标准》在课外阅读方面对高中学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高中毕业生要达到除教材外,课外阅读量应累计达到30万词以上。顺手在网上搜一搜,关于课外阅读如何重要,如何培养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研究文章不胜枚举。
可是,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是两回事。作为一名高中英语教师,在多年的一线教学工作中,目睹了太多的同行带着学生赶进度,苦读书,下题海,直奔高考中的阅读理解题型,讲解题技巧……“在高中英语教学实践中,多数教师的阅读教学局限于应试为目的的阅读训练,并没有从提高学生获取信息能力的角度进行阅读教学,也没有对学生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兴趣的培养给予足够的重视”。(沈正南,2005)。
做一道简单的数学题就能算出:我们的学生三年里平均每天至少要读一篇至少274字的文章,倘若隔天读一篇,那就是548字的一篇;若每周阅读两次,则每次要有至少959字的长度;若一周读一次,则要长达1918字——我们的学生有这么大的课外阅读量么?恐怕是差得太远了。依据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韩宝成和西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的鄢家利副教授2007年对我国东部和西部7所中学的高中生英语课外阅读状况的问卷调查,对比分析了我国重点中学与非重点中学高中生的英语课外阅读现状及其差异,结果表明:“我国高中生英语课外阅读时间严重短缺,阅读量小,阅读习惯和方法有待改进”。(2007,45)
笔者以为:我们的多数学生之所以课外阅读少了,之所以不能达到课标的要求,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一缺乏兴趣,因而也缺乏可持续发展的阅读动力。
二、阅读兴趣的重要性
我们不能不承认一个普遍真理:做任何事情,动力和能力二者都可谓是双剑合璧,缺一不可。英语学习如此,英语阅读如此,英语课外阅读更是如此。
心理学认为,兴趣可以转化为内在动机,可以成为推动、引导、维持和调节人们进行某种活动的一种力量。
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源泉。英国语言学家德尔涅伊在对动机的研究中提出:“Motivation isresponsible for 1 why people decide to do something;2how long they are willing to sustainthe activity;3,howhard they are going to pursue it.”(2005,8)(动机决定了1,人们为什么要做某事;2,他们能持续多久;3,他们愿意付出多少努力。)我们的学生读的不够,不能坚持,完全与德尔涅伊的研究成果一致,可以说很大程度上就是动机不强,而动机不强则很大程度上是缺乏兴趣所致。所以大家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人所谓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也就是这个道理。
阅读兴趣对阅读动力、阅读量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这一点有目共睹,毋庸置疑。故在此不再赘述。
三、如何培养阅读兴趣
《课程标准》中指出的“积极帮助学生发展探究知识的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就是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学习兴趣。所以,一节好的阅读课,除了要让学生对阅读材料本身有透彻的理解、读懂了学到了以外,笔者以为,还有一个标准是不容忽视,那就是:我们在阅读课中是否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让我们的学生具备可持续发展的阅读动力和能力。
兴趣作为非智力因素的重要方面,对教学活动起着调节作用,对完成学习任务起着推动作用,对能力的培养和智力的开发起着制约作用。那么,怎样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怎样把发展和保护兴趣贯穿在教学的始终呢?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英语阅读成为一种需要。教师应让学生清楚认识阅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能有计划地慢慢培养他们的阅读习惯,有效地引导他们进行坚持不懈的阅读。
其次。要尽量运用“三s”心理控制法,即惊异(surprise)、悬念(suspension)、满足(satisfacdon),要尽量让学生有丰富的情感体验,注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满足学生学习的成功欲。教师尤其在教学中要设法让学生在学习中取得一定的成就,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一些成就感(sense of achievement)。愉快的情感体验和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最重要的想读下去的前提,是实现课程标准要求的最基本的条件,而成就感则可以加强和巩固学生的兴趣。所以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尽量注意这几个方面。
还有,应设法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在校园里,教室里,我们可以贴一些英语谚语,或者在校园里的植物上挂一些有中英文的标识,营造一种学英语的氛围。或安排一定的课外时间,设立“Englishcomer”,让学生在课外有一个场所可以来实践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或搞一些英语歌曲比赛或演讲比赛等。这样可以更进一步引发学生对英语的兴趣。有了学习英语的兴趣,也就自然有了英语阅读的兴趣了。
此外,融洽的师生关系也是培养学生兴趣必不可少的条件。古语说:“亲其师而信其道。”学生喜欢上—个教师,也往往喜欢上他的课,并能主动接受这位老师所传的英语知识。良好的教师形象能潜移默化地激发兴趣。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对他们产生很大的影响。师生关系是影响学生学习的重要情感因素之一,我们应该把它变成培养学生兴趣的助力而非阻力。
一言以蔽之,笔者认为教师在阅读教学方面,还应站得高一点,看得远一些,还要着眼于课外的泛读要求,既培养能力,又培养兴趣和自主性。有了课堂内老师的“内呼”,学生们才能“外应”,再加上我们下来用的功夫,才能共同完成新课标的泛读要求。
以上是笔者再读课标的思考,也算是对同行们提出的一点倡议和对自己提出的努力方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