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孩子打架,不同的父母有不同的看法。有的说,不能让孩子受人欺负,一定要还手才行。而有的则说,打架是不文明的行为,应教育孩子不要和别人打架。还有的父母对孩子说,当别人打你时,你要告诉老师,让老师去“修理”他。做父母的既不希望孩子在外惹是生非,引得别人三天两头地上门告状,也不愿看到孩子哭哭啼啼、受人欺负,那么,面对孩子打架这个问题,父母到底应该如何对待呢?
重视“孩子打架”问题
在我们的潜意识里,多多少少是惧怕矛盾、惧怕打架的。我们从来以是否“听话”、是否“乖”来区分孩子是好是坏。但心理学家说,一个日渐独立、正向自我完善方面发展的孩子不可能事事与别人保持一致,有差异是正常的。从这个观点看,孩子打架也就在所难免。一些幼教专家甚至认为打架未必不是一件好事。日本爱珠幼儿园园长说:“简单地说,孩子在打架中学会了社会知识。比如,在幼儿园里,夺取别人玩具供自己玩的孩子会从打架中自我反省,从而将东西归还原主。”日本教育学博士高野清纯认为“打架能培养孩子的自尊心”。因为彼此被打,双方都痛。由自己痛会想到对方一定也痛,从而产生自尊心,并且逐渐认识到通过暴力手段是什么问题也解决不了的。
当然,父母煽动、挑唆孩子打架,尤其是对那些本来就有攻击倾向的孩子,这样做是绝对错误,也是非常糊涂的。打架是孩子的集体活动之一,孩子只单纯地知道进攻,说起来是孩子的大不幸。
教育学家分析,孩子打架各有各的原因:有的孩子不会克制情绪,在家受了气就到外面去发泄;有的孩子是因为缺乏社交技巧,不知道怎么与同伴相处;也有一些孩子是想利用拳头树立自己在同伴中的威信;还有的孩子仅仅是模仿,模仿大人,模仿电视剧里的剧情等。
家长一定要以身作则,平常教给孩子适当的社交技巧,鼓励他运用这些社交技巧解决争端。
一般来说,两三岁孩子之间打架,大部分是因为夺人东西或者东西被他人所夺引起的。孩子在3岁前不明道理,如果任其所为,只怕没有轻重,会用手中之物打伤人。这时,大人不能仅仅说“住手”,明智的办法是把孩子的注意力转移到他感兴趣的对象身上,比如说:“看,那里有只小猫咪。”
孩子3岁时打架,是根本不考虑后果的。为避免危险,应该加强看管。四五岁的孩子力气不相上下,也有了一定的自制力,一般没什么危险。但是在双方力量悬殊的打架中,大人要适当干预,并给予仲裁。
如果孩子从小就由双亲袒护而从来没有打架的经历,那么,以后他与人发生冲突时,就不知道如何调整自己。
引导方略六要点
1.告诉孩子,你希望他在碰到争执时怎么做。比如,可以让孩子对同伴说:“毛毛,我们不要打架,现在该扬扬玩了,下一次就轮到你玩了。”如果孩子用讲道理的方式对待朋友,父母应给予表扬。久而久之,孩子就能从中体会到道理的分量,也可以品尝到化干戈为玉帛的甜头。
2.对攻击性较强的孩子,应减少生活环境中可能导致孩子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因素,包括平时家长的娇宠给孩子养成的霸气,以及带有暴力情节的影视录像等。其实孩子攻击他人,有时是想通过这种方法达到自我表现的目的,这就需要父母好好引导,提高孩子辨别是非的能力。同时,家长应注意与孩子的情感联系,为孩子树立良好的行为榜样。
3.父母和孩子一起饲养狗、猫、金鱼等小动物。从日常小事中,教给孩子对待弱者的方法。这一点尤为重要。
4.孩子与同伴发生矛盾冲突,家长不要偏袒自己的孩子,要放手让孩子学习自己解决问题。如果自己的孩子有错,必须要求他向对方道歉。
5.对生性胆怯、总受人欺负的孩子,与其一味指责他“你怎么不知道还手”,还不如先让他多和性情相近的孩子或者年纪小的孩子一起玩,目的是让他树立自信,然后再从讲道理入门,学会解决冲突的最佳方法。
6.家长还可以设计出不同情景,相互扮演不同角色。几场实战下来,就会让孩子明白,拳头不是不能用,但绝对不能滥用。
【编辑:杨子】
重视“孩子打架”问题
在我们的潜意识里,多多少少是惧怕矛盾、惧怕打架的。我们从来以是否“听话”、是否“乖”来区分孩子是好是坏。但心理学家说,一个日渐独立、正向自我完善方面发展的孩子不可能事事与别人保持一致,有差异是正常的。从这个观点看,孩子打架也就在所难免。一些幼教专家甚至认为打架未必不是一件好事。日本爱珠幼儿园园长说:“简单地说,孩子在打架中学会了社会知识。比如,在幼儿园里,夺取别人玩具供自己玩的孩子会从打架中自我反省,从而将东西归还原主。”日本教育学博士高野清纯认为“打架能培养孩子的自尊心”。因为彼此被打,双方都痛。由自己痛会想到对方一定也痛,从而产生自尊心,并且逐渐认识到通过暴力手段是什么问题也解决不了的。
当然,父母煽动、挑唆孩子打架,尤其是对那些本来就有攻击倾向的孩子,这样做是绝对错误,也是非常糊涂的。打架是孩子的集体活动之一,孩子只单纯地知道进攻,说起来是孩子的大不幸。
教育学家分析,孩子打架各有各的原因:有的孩子不会克制情绪,在家受了气就到外面去发泄;有的孩子是因为缺乏社交技巧,不知道怎么与同伴相处;也有一些孩子是想利用拳头树立自己在同伴中的威信;还有的孩子仅仅是模仿,模仿大人,模仿电视剧里的剧情等。
家长一定要以身作则,平常教给孩子适当的社交技巧,鼓励他运用这些社交技巧解决争端。
一般来说,两三岁孩子之间打架,大部分是因为夺人东西或者东西被他人所夺引起的。孩子在3岁前不明道理,如果任其所为,只怕没有轻重,会用手中之物打伤人。这时,大人不能仅仅说“住手”,明智的办法是把孩子的注意力转移到他感兴趣的对象身上,比如说:“看,那里有只小猫咪。”
孩子3岁时打架,是根本不考虑后果的。为避免危险,应该加强看管。四五岁的孩子力气不相上下,也有了一定的自制力,一般没什么危险。但是在双方力量悬殊的打架中,大人要适当干预,并给予仲裁。
如果孩子从小就由双亲袒护而从来没有打架的经历,那么,以后他与人发生冲突时,就不知道如何调整自己。
引导方略六要点
1.告诉孩子,你希望他在碰到争执时怎么做。比如,可以让孩子对同伴说:“毛毛,我们不要打架,现在该扬扬玩了,下一次就轮到你玩了。”如果孩子用讲道理的方式对待朋友,父母应给予表扬。久而久之,孩子就能从中体会到道理的分量,也可以品尝到化干戈为玉帛的甜头。
2.对攻击性较强的孩子,应减少生活环境中可能导致孩子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因素,包括平时家长的娇宠给孩子养成的霸气,以及带有暴力情节的影视录像等。其实孩子攻击他人,有时是想通过这种方法达到自我表现的目的,这就需要父母好好引导,提高孩子辨别是非的能力。同时,家长应注意与孩子的情感联系,为孩子树立良好的行为榜样。
3.父母和孩子一起饲养狗、猫、金鱼等小动物。从日常小事中,教给孩子对待弱者的方法。这一点尤为重要。
4.孩子与同伴发生矛盾冲突,家长不要偏袒自己的孩子,要放手让孩子学习自己解决问题。如果自己的孩子有错,必须要求他向对方道歉。
5.对生性胆怯、总受人欺负的孩子,与其一味指责他“你怎么不知道还手”,还不如先让他多和性情相近的孩子或者年纪小的孩子一起玩,目的是让他树立自信,然后再从讲道理入门,学会解决冲突的最佳方法。
6.家长还可以设计出不同情景,相互扮演不同角色。几场实战下来,就会让孩子明白,拳头不是不能用,但绝对不能滥用。
【编辑: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