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现实+触觉反馈”对学习效率的促进机制研究r——基于2010-2021年的元分析

来源 :远程教育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ghtinggu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虚拟现实(VR)不仅扩展了学习场域,丰富了学习体验,也为稀缺教育资源提供了有效的呈现方式.然而,由于VR主要依附图像处理技术,其在教育场域下的应用大多停留在知识观察层面.当学习者对观影模式的新鲜感褪去,诸多挑战(交互性不及时、临场感不强等问题)也随即暴露出来.近年来,触觉反馈(Haptics)逐渐成为人机交互的发展前沿,在很大程度上突破了VR单一的视觉刺激之局限.一些研究者开始探索“虚拟现实+触觉反馈”(VR+Haptics)的教学模式,以期调动学习者听觉、触觉、力觉、运动等多感知的刺激反应力,增强学习者的临场体验和心流体验.为了深入探索VR+Haptics在教学中的有效性,挖掘影响这一教学方式的调节变量,基于WoS、Scopus和中国知网三大数据库,对2010年6月到2021年6月期间发表的3698篇学术文献进行筛查.通过对筛选出的42个研究数据进行元分析(Meta Analysis)后发现:(1)从整体效应上看,VR+Haptics相对于传统VR环境,能显著提升学习者的学习效率;(2)通过对三个调节变量影响效应的分析发现:VR+Haptics更适合技能训练、无经验学习者和延长测试教学设计.继而,进一步分析了其在知识理解、生理反馈和远程协作三个教育场景上的应用方式.这一研究在理论上,丰富了心流理论和具身认知理论在VR教学中的内涵;在实践上,为设计高效的“虚拟现实+触觉反馈”教学场景,提供了重要的数据参考.
其他文献
探究智能时代的区域教育整体性治理,对消弭日益复杂的区域教育问题,避免跨部门政策悖逆,激活治理网络结构中的内聚力,为公众提供无缝隙的公共服务等,具有理论及现实意义。传统区域教育治理存在主体障碍、方式桎梏、决策行为破碎和技术威胁等多重梗阻,严重制约其治理能力提升和治理效能发挥。由此,可以基于整体性治理逻辑,从人工智能技术思维特征出发,通过探索区域教育治理的“价值共创”来形成利益共同体,以“整体智治”促进治理动力上扬,基于“协调整合”再造场景化决策流程,以人机共生视角推进“技术整治”。而这需要联通区域教育数据流
在国际中文教育发展过程中,纸质版汉语考试用书经历了近40年的发展历程.根据结构、功能与文化相结合的理念,依托各类型考试大纲,汉语考试用书出版数量不断增加,类型日趋多样化,并且呈现出不同类型的特点.基于国际中文教学资源动态数据库的量化分析,以汉语水平考试(HSK)、中小学汉语考试(YCT)、商务汉语考试(BCT)、国际文凭大学预科中文项目考试(IB)、教师资格证书考试(IPA)为代表的五大类型汉语考试用书作为研究对象,分析822种国际中文考试用书研发概况,总结编写理念.经过对主要类型、注释语言、出版机构等方
通过以我国教育技术学的研究历程为基础,运用内容分析法探究我国教育技术学学科在1999-2020年期间博士学位论文研究方法的变化趋势,从博士论文应用研究方法的总体情况、选题比较、不同实证研究方法的变化趋势以及作者单位分布情况等四个方面,展开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博士论文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其整体变化趋势从规范研究转向实证研究,实证方法越来越多元.另外,一些论文中普遍存在研究问题与研究方法本末倒置以及多元方法机械拼接等问题.为此,教育技术学学科应立足于问题本身,厘清研究问题与方法的主客关系,使不同研究方法协同融
从皮尔斯理论指导下的当代符号学视点出发,通过对代表性个案进行文本分析,发现当前中国文化对外传播读物在符号意义表述中存在忽视接受者文化主体意识、亟待构建核心内涵体系等普遍性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对于跨文化传播而言,符号学不仅是一种研究方法,更是实现有效传播的认识基础.面向海外汉语学习者的中国文化读物作为一种跨文化传播媒介,是中国文化跨文化传播整体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不仅仅是汉语国际教育单一学科的研究范畴.
情绪交互作为在线协作学习的内容之一,对提升认知交互及整体在线协作学习质量具有关键性的作用.《在线协作学习中大学生情绪交互量表》即测评在线协作学习中情绪交互质量的有效工具,可用于分析在线协作学习中大学生情绪交互的基本特征.该量表包括2个方面(积极和消极情绪交互)、6个维度(积极情绪回应、积极情绪评价、积极情绪表达、消极情绪回应、消极情绪评价、消极情绪表达)、18个题项.经实践验证,该量表的信效度较高,均符合心理测量学要求,可作为普遍反映在线协作学习中情绪交互质量的可靠工具.但相对于情绪交互编码体系而言,该量
又见猎德大桥上车流如潮,又见宽阔的珠江烟波浩渺.在人们熟悉的琶洲会展中心,一年一度的乐器盛宴——广州国际乐器展览会再度呈现.2020年的时候,广州乐器展顶着压力,冒着风险延期办展,当时有人戏称是带着口罩的一届乐器展.
期刊
《民法典》第191条仅将未成年人遭受性侵害的损害赔偿请求权的诉讼时效期间延迟至其成年后开始起算,并未对受害人成年后的诉权设置实体、程序上的限制条件,也未限制其成年前的诉权且不排除其成年前的刑民程序处理。性侵害未成年人案件中,性侵害行为往往具有高度的民刑同构性,在受害人成年前可归纳为未得到处理、非判决性处理和已判决处理三种类型。由此第191条的适用会面临受害人成年前民刑责任追究的多元情形与成年后民事损害赔偿请求的对接难题。适用争点的制度本质在于民事权益与未成年人利益特殊保护间的平衡、特殊民事权益法定代理的有
近年来,随着5G、AI、物联网、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的快速发展,在引发社会变革的同时,也对教育教学提出了巨大挑战。基于具身认知的沉浸式教学是在智能技术支持下,以沉浸理论为理论基础,以具身认知为驱动,以促进学习者身心整体发展为目标的新型教学形态,它是对智能时代教学变革的一种回应。其构成要素包括具身化、可交互的3D学习场景,平等的、互动的主体间性师生关系,动态的、开放的时空结构,智能化、虚拟化的教学资源,人机协同、个性化、多样化的展开方式,精准的、数据驱动的学习评价。因此,可从沉浸式教学的教学目标、教学环境、教学
异化劳动与历史唯物主义创立的关系问题仍存在争议。一方面,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离不开异化劳动理论。在异化劳动理论中,马克思将人看作“类存在物”,发现了物质生产在社会中的重要作用,揭示出私有财产和异化劳动的关系。可以说,异化劳动理论是历史唯物主义创立的关键契机。另一方面,异化劳动理论仍带有思辨杂质,将异化劳动理论的提出等同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也是错误的。澄清异化劳动和历史唯物主义创立的关系不仅关乎正确评估异化劳动理论价值,更是研究唯物史观形成史的必然要求。
师生对话质量是在线辅导中最为重要且始终关注的话题之一,受教师教学经验、学生先验知识等因素的影响。为了深入剖析教师教学经验和学生先验知识对师生对话质量的影响及高质量对话的唤醒机制,首先,基于在线辅导中教师掌控辅导进程的特殊属性明确师生对话的定义,即由“教师引导性话语—学生回应性话语”两个有序变量构成,基于ICAP认知理论框架制定面向教师和学生的话语分类编码方案。其次,采用交叉列联表分析方法,探索教师引导性话语与学生回应性话语的关联关系,确定师生对话的分析单元。最后,借助多因素方差分析、卡方检验、滞后序列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