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内障伴晶状体不全脱位两种术式的临床效果对比

来源 :中华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ngofPris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比较白内障伴晶状体不全脱位两种手术方式的临床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7月至2017年7月白内障伴晶状体不全脱位44例(53眼)。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20例(25眼)行IOL囊袋内单襻缝线固定术;B组,24例(28眼)行联合前段玻切及IOL睫状沟悬吊术,术后随访1~24个月。

结果

A组术后BCVA(LogMAR)为0.71±0.14;8眼(32.0%)低眼压;1眼(4.1%)高眼压;18眼(72.0%)后发性白内障;术后3 d 8眼(32.0%)出现不同程度术后反应。B组术后BCVA为0.60±0.13;17眼(60.7%)低眼压;1眼(3.6%)高眼压;术后3 d 20眼(71.4%)出现不同程度术后反应。术后BCVA,B组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06,P=0.004);术后低眼压发生率比较,B组高于A组(χ2=4.370,P=0.037);术后高眼压发生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7,P=0.935);术后反应发生率比较,B组高于A组(χ2=8.239,P=0.004)。

结论

白内障伴晶状体不全脱位的两种手术方法均能有效改善患者视力。术后早期,B组视力较好;A组低眼压发生率低、IOL稳定性好、术后炎症反应少。

其他文献
目的评价29 G针头引导的无缝线折叠人工晶状体巩膜层间固定术治疗玻切术后无晶状体眼的临床效果。方法玻璃体切除术后的外伤眼及晶状体或人工晶状体脱位行玻璃体切除10眼,采用29 G针头引导辅助的三片式折叠IOL无缝线巩膜层间固定术,根据不同情况联合其他手术。对术后视力、眼压、IOL位置及手术并发症进行评估。结果10眼术后视力均不同程度的提高;仅1眼术后早期低眼压,其余9眼眼压均正常;术后8眼人工晶状体
期刊
目的探讨内镜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EUS-FNA)标本K-ras基因突变检测对胰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嘉兴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78例胰腺癌患者和40例胰腺良性疾病患者。所有患者均经EUS-FNA取得病灶的细胞或组织条块。抽提标本DNA,应用特异性纳米捕获探针体系检测K-ras基因12、13位点密码子突变,并行液基细胞学检查。比较两种检测方法的敏感性及特异性。结果
目的:建立甘草制雪胆的质量控制标准,以保证甘草制雪胆饮片的药用质量。方法:采用TLC法对甘草制雪胆饮片进行定性鉴别,采用HPLC法测定甘草制雪胆饮片中雪胆素甲和甘草酸的含
目的探讨术前3.0T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对胰腺癌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病理确诊为胰腺癌且有淋巴结转移的患者30例,术前均进行磁共振DWI检查。以日本胰腺病学会2002年制定的第5版TNM分期为淋巴结分组标准,分析转移淋巴结的部位,测量淋巴结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和最大短轴直径(MSAD),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ADC值和MSAD对胰腺癌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结果DW
1例41岁男性患者胶质母细胞瘤切除术后出现癫痫,给予奥卡西平(初始剂量为0.3 g、2次/d,后加至0.6 g、2次/d)和丙戊酸钠(500 mg、1次/d)口服,因癫痫控制不佳加用拉莫三嗪(25 mg鼻饲、2次/d)。加用拉莫三嗪第17天因出现肺感染给予头孢曲松(2 g静脉滴注、1次/d)。加用拉莫三嗪第19天,患者面颈部、胸背部、双上肢、腹部、双下肢依次出现鲜红色斑丘疹,部分融合成片,诊断为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