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培养幼儿的创造力,离不开幼儿的动手动脑。孩子将心中美好的事物通过彩泥制作形式表现出来,开始了创作游戏。《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的创作过程和作品是他们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情感的重要方式,应支持幼儿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表达,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小班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有限,注意力较不稳定,每个幼儿的发展水平不一,在幼儿创作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为了提升班中幼儿的个别化经验以及调动孩子们对彩泥创作的欲望,我们在美工区提供了丰富的彩泥,并创设了一些情景,希望通过情景对孩子的暗示和启发作用提高幼儿创作欲望和水平。现以区域活动《可爱的小动物》为例,将我们在活动中的策略进行研究:
从幼儿已有经验和水平出发
兴趣是幼儿学习活动的推动器,小动物是孩子们感兴趣的话题。在我们班美工区《点点点》的主题下,我们通过彩泥创作延伸了孩子们对小动物的喜爱。通过学习孩子对于常见的小动物的外在特征和习性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在掌握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前期通过教育活动“制作彩虹糖”“小麻花”等,孩子对于搓圆、压扁、搓条等有了较丰富的技能经验的积累。但是,在集体教学活动中孩子在制作小章鱼等形象时,我发现他们在借助辅助材料、用工具方面,存在经验不足、小肌肉发展水平差距较大等问题。
如:包泡沫球时,仅仅有个别孩子能自己独立完成。大部分孩子整个活动就一直在那使劲努力地包,甚至有的小朋友还没有开始就说:“老师,我不会”。部分坚持自己包的幼儿花了太多的时间导致作品来不及完成,后面草草收场也有些失落。还有一些孩子在五官的制作上存在一定的困难,比如:没有正确掌握嘴巴的制作方法等,这些都需要进行个别巩固和指导。但是前期孩子的兴趣还是很高的,满足于自己的未完成的作品以及完成的作品。
因此,我结合以上一些情况,决定在班级教室里为孩子们提供环境的支撑,想借助情景内容的暗示作用激发孩子多多动手去创作,从而提升他们的个别创作经验,满足他们获得成功体验的内在需求。在和孩子们一起交流讨论后,我为他们创设了两个熟悉的小动物的场景“可爱的毛毛虫”“小蝌蚪找妈妈”。在班中我们投放了小蝌蚪找妈妈的情景图,让幼儿根据自己的想法进行创作,活动中,孩子兴趣很高,因为有了参考的情境图,孩子作品的完成度都很高,我们班豆豆自己制作了小蝌蚪,还一边跟小朋友说:“这是我做的小蝌蚪。”
情景设计要具有层次性、故事性
层次性 面对不同的孩子,可选的操作内容和挑战更能够满足所有孩子的需求。这两个场景在难易度上可以供不同能力水平的孩子去选择,让不同能力层次的孩子都能获得成就感。
如:做毛毛虫,就是搓圆后连接组合,相对而言较容易。小蝌蚪可以用小泡沫球进行包裹,在搓条链接,还可以做些简单的小动物相对较难。孩子们可以自主选择尝试和创作。在孩子们围坐在一起,在玩的过程中,不仅促进了个体学习能力的发展,也激发了同伴互相学习的作用。
故事性 要想激发孩子们的创作欲,让他们能够喜欢玩、主动玩,让活动能够延续下去,需要老师事先关注并且预设。对于小班孩子而言,他们更多的情境想象和经验的再现来自于他们生活或者是听过的故事情节里,这些都是他们熟悉的。所以,除了小动物的制作,这两个情景还为孩子提供了更多的开放空间,具有充分的延展性。每个孩子都可以自由发挥想象继续创作出相关的其他内容。
如:孩子能根据经验给毛毛虫做树叶,给毛毛虫做好吃的等;在小蝌蚪找妈妈的情景中,既可以做小蝌蚪也可以做青蛙妈妈,还可以做其他故事情节中的内容等。有的孩子在观察完某个场景中的内容后会指着一块地方对我说“我想再做一个小的毛毛虫,给这条毛毛虫做宝宝。”之后很少再有孩子徘徊在彩泥区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在完成自己的作品后,孩子们会主动地将其布置在情景中,嘴里还会得意洋洋地和同伴介绍自己的作品。在做做讲讲的过程中,也使得活动与语言发展联系起来。
不断调整的情景和大胆的分享
教师随时根据孩子的活动情况和内容来改进情景的布局,根据幼儿兴趣进行材料的投放。就这样,情景中的作品越来越多、内容也越来越丰富,孩子们的创意想象也逐渐增强。我们班小虎一连几天都要去美工区做小兔子,第一次是用模具,第二次则尝试用两个小球链接,第三次完成耳朵及身体各部分器官。完成了一個有身体的“升级版小兔”,除此之外还给小兔子做了一棵红色的树。孩子们的想象力无边无穷,每次在结束区域活动后的分享环节,我鼓励孩子自己上来和同伴介绍、分享自己的创意和成功的体验。虽然小班孩子的语言相对简单、稚嫩,但每一次的分享也总有让我意想不到的惊喜和感受。
(作者单位:北京市通州区临河里幼儿园)
从幼儿已有经验和水平出发
兴趣是幼儿学习活动的推动器,小动物是孩子们感兴趣的话题。在我们班美工区《点点点》的主题下,我们通过彩泥创作延伸了孩子们对小动物的喜爱。通过学习孩子对于常见的小动物的外在特征和习性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在掌握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前期通过教育活动“制作彩虹糖”“小麻花”等,孩子对于搓圆、压扁、搓条等有了较丰富的技能经验的积累。但是,在集体教学活动中孩子在制作小章鱼等形象时,我发现他们在借助辅助材料、用工具方面,存在经验不足、小肌肉发展水平差距较大等问题。
如:包泡沫球时,仅仅有个别孩子能自己独立完成。大部分孩子整个活动就一直在那使劲努力地包,甚至有的小朋友还没有开始就说:“老师,我不会”。部分坚持自己包的幼儿花了太多的时间导致作品来不及完成,后面草草收场也有些失落。还有一些孩子在五官的制作上存在一定的困难,比如:没有正确掌握嘴巴的制作方法等,这些都需要进行个别巩固和指导。但是前期孩子的兴趣还是很高的,满足于自己的未完成的作品以及完成的作品。
因此,我结合以上一些情况,决定在班级教室里为孩子们提供环境的支撑,想借助情景内容的暗示作用激发孩子多多动手去创作,从而提升他们的个别创作经验,满足他们获得成功体验的内在需求。在和孩子们一起交流讨论后,我为他们创设了两个熟悉的小动物的场景“可爱的毛毛虫”“小蝌蚪找妈妈”。在班中我们投放了小蝌蚪找妈妈的情景图,让幼儿根据自己的想法进行创作,活动中,孩子兴趣很高,因为有了参考的情境图,孩子作品的完成度都很高,我们班豆豆自己制作了小蝌蚪,还一边跟小朋友说:“这是我做的小蝌蚪。”
情景设计要具有层次性、故事性
层次性 面对不同的孩子,可选的操作内容和挑战更能够满足所有孩子的需求。这两个场景在难易度上可以供不同能力水平的孩子去选择,让不同能力层次的孩子都能获得成就感。
如:做毛毛虫,就是搓圆后连接组合,相对而言较容易。小蝌蚪可以用小泡沫球进行包裹,在搓条链接,还可以做些简单的小动物相对较难。孩子们可以自主选择尝试和创作。在孩子们围坐在一起,在玩的过程中,不仅促进了个体学习能力的发展,也激发了同伴互相学习的作用。
故事性 要想激发孩子们的创作欲,让他们能够喜欢玩、主动玩,让活动能够延续下去,需要老师事先关注并且预设。对于小班孩子而言,他们更多的情境想象和经验的再现来自于他们生活或者是听过的故事情节里,这些都是他们熟悉的。所以,除了小动物的制作,这两个情景还为孩子提供了更多的开放空间,具有充分的延展性。每个孩子都可以自由发挥想象继续创作出相关的其他内容。
如:孩子能根据经验给毛毛虫做树叶,给毛毛虫做好吃的等;在小蝌蚪找妈妈的情景中,既可以做小蝌蚪也可以做青蛙妈妈,还可以做其他故事情节中的内容等。有的孩子在观察完某个场景中的内容后会指着一块地方对我说“我想再做一个小的毛毛虫,给这条毛毛虫做宝宝。”之后很少再有孩子徘徊在彩泥区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在完成自己的作品后,孩子们会主动地将其布置在情景中,嘴里还会得意洋洋地和同伴介绍自己的作品。在做做讲讲的过程中,也使得活动与语言发展联系起来。
不断调整的情景和大胆的分享
教师随时根据孩子的活动情况和内容来改进情景的布局,根据幼儿兴趣进行材料的投放。就这样,情景中的作品越来越多、内容也越来越丰富,孩子们的创意想象也逐渐增强。我们班小虎一连几天都要去美工区做小兔子,第一次是用模具,第二次则尝试用两个小球链接,第三次完成耳朵及身体各部分器官。完成了一個有身体的“升级版小兔”,除此之外还给小兔子做了一棵红色的树。孩子们的想象力无边无穷,每次在结束区域活动后的分享环节,我鼓励孩子自己上来和同伴介绍、分享自己的创意和成功的体验。虽然小班孩子的语言相对简单、稚嫩,但每一次的分享也总有让我意想不到的惊喜和感受。
(作者单位:北京市通州区临河里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