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理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来源 :共产党员·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zjl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九大报告强调:“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历史证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在新形势下,切实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使全国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一项重要工作就是积极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维护国家统一是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原则。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中华文化、捍卫祖国统一、推动历史进步,在交往交流交融中逐渐形成了世界上人口最多、文字基本统一、观念基本相同的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在形成和发展的历程中不断整合,由多元到一体、由交往交流到交融、由松散到紧密,最终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格局。一个多民族国家如果缺乏統一的身份意识,没有强烈的国家认同感,就会四分五裂,就会一盘散沙。千百年来,维护和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始终是中华民族高于一切的政治理想、精神寄托和道德情感,始终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主流。当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深刻认识国家统一是各民族最高利益,铸牢共同维护国家统一的思想根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文化上的交流交融,融洽的民族情感的形成,是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也是中华民族具有强大凝聚力、向心力和整合力的根本原因。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深化文化认同、汇聚民族力量,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各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中实现各民族文化交融共生、和谐发展,形成各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强大精神纽带。只有铸牢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找准民族团结工作与各族群众的心理契合点、情感共鸣点、利益结合点,才能在全社会形成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浓厚氛围,才能使56个民族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拧成一股绳,才能使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中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景。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并深刻阐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强调中国梦的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中国梦,需要我们各个民族的每一位成员都付出辛勤劳动和艰苦努力,也必将进一步激发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进一步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我们党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任务,强调“全面实现小康,少数民族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掉队”。这是党中央的坚定决心,也是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让少数民族群众与全国人民一道迈入全面小康,对于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意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进一步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需要进一步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打牢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政治基础、思想基础和社会基础。
其他文献
无线定位技术已应用于导航、交通、工程与抢险等许多领域。首先介绍无线通信系统中的定位技术,然后分析影响定位精度的因素及其解决方案。
基于我国现今城市产业转型升级和绿色生态城市构建的发展趋势,以产业经济和绿色空间发展为典型特征的康巴什新城为例,研究二者的协调关系.通过分析绿色空间与三次产业的关联
创新教育是通过创新的教育、教学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而实现新的发现、新的思想和理念、新的学说的教育.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已成为当今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的一个重要课
随着移动终端的日益普及,BYOD作为一种新型的工作与教学手段正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而其在英语课堂上更是能够发挥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英语课堂上的配音任务入手,结合建构主义理
最常见的网络故障当数网络连通故障.解决此故障应从硬件和软件两方面进行一系列的分析、查找和排除.
地籍管理作为土地管理工作中最为基础性的工作,在整个土地管理工作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需要重视地籍管理质量的提升,特别是在当前信息化环境下,需要加快推进地籍管理
现存的广东郁南禾楼舞是整个珠江流域跳禾楼的一种,对于它的“原生态”研究确有必要。通过对它的“原生态”内涵探求,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思考如何继承和发展禾楼舞。
广西中医药资源丰富,产业也具有相当的规模,需要通过知识产权制度发挥其资源优势与产业优势。但是,当前广西在通过知识产权制度保保护和促进中医药产业发展过程中却存在着一
一方面,在理论上我们都承认职业教育十分重要,另一方面,在目前的实践中,我国职教却面临困境,如招生难、就业难、办学资源缺乏等,似乎职业教育并不重要.这种矛盾现象看似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