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工匠”之死

来源 :杂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yongqih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曾有电视系列纪录片《大国工匠》,据说,还将有多集电视剧《天下工匠》。虽然说的都是业界的能工巧匠,但内容并不同,前者是当代的一批行业能手,后者则只说一个人,这个人就是明朝万历年间的建筑奇才贺盛瑞。



  贺盛瑞幼年家境贫寒,据传,他晚上读书只能在城隍庙里蹭灯光。但因为学习勤奋,年纪轻轻就考中进士。因自幼生长于建筑之乡,似乎天然就有建筑方面的秉赋,入职工部不久,便负责泰陵的修复工程。他率领工匠不只把这一工程干得漂漂亮亮,而且破天荒地没有突破皇家工程资金预算,还节约白银三万两。
  不久,他又奉命负责修复景陵,工程仍干得漂亮,节约白银七千两。接下来负责修复献陵,工程还是干得漂亮,节约白银一万两。随之负责修建永宁公主墓,工程预算为两万四千两,他却只用了三百三十两。再后来还负责修建公主府邸、宫城北上楼、西华门楼等建筑,全都“质量扛扛的,费用少少的”。这一路下来的表现,使他赢得了“天下建筑奇才”和“建筑管理专家”的美譽。
  万历二十四年,一场大火焚烧了紫禁城的乾清、坤宁二宫。这时已是工部营缮郎中的贺盛瑞理所当然地要接手二宫的修复工程。这场大火被时人称之为“全国性的灾难”,因为需要采集的木材等建筑材料须来自湖广、四川、贵州等远地,工程预算为一百六十万两,是他以前负责的所有工程总和的数十倍。
  如何不至于将皇室家底掏空,也少让苦难降落到百姓头上,作为工程总指挥的贺盛瑞更加充分地施展了建筑管理才干。工程甫启,他就推出了六十多项管理措施,诸如,改变雇工备料旧例,明确施工管理负责制;加强经济核算,劳动报酬实行“论功不论匠”原则;改变原来各地供料手段,实行招商竞买办法;工程现场分为若干工区,委官负责,明示赏罚等等。这一系列举措成效显著,工程完毕,不仅修复质量上乘,而且节约经费高达九十二万两,即仅仅使用了原来工程预算的57.5%,这一业绩堪称史无先例。
  按说,这样的人才应当受到重赏和提拔,可是没有,反倒因此而肇祸。原因就是贺盛瑞在玩着命儿干活、设着法子为皇室精打细算的时候,他忘了一件事,就是不曾谛视一下一些王公大臣那贪婪的眼睛。须知,以往几乎所有皇室工程都大大超出预算,就因为这帮家伙扎着堆儿“玩猫腻”,蹲皇家、吃皇家、坑皇家,寻找一切机会敛钱分肥。而贺盛瑞偏偏不玩这个,所以,他一上手,工程款就节约,一节约,就多得不要不要的。
  修复乾清、坤宁二宫,在有些人看来无疑是天赐的一块大肥肉,怎么着也得啃上一口。于是乎,那边工程一有预案,这边凡涉及建筑用工、建材采购、内室布置等事项,一些王公大臣便纷纷给贺盛瑞递条子、打招呼、捎口信,要求照顾。有的官商也想趁机捞一把,如官窑生产商企图以次充好、以劣充优、多买少进……结果,这些含利益诱惑和不含利益诱惑的都被贺盛瑞断然拒绝。可即便如此,仍有不死心的,竟用欺瞒手法骗得皇上降旨,迫使贺盛瑞就范,但依然被贺盛瑞顶了回去。
  谁都知道,这些条子、招呼、旨意的背后,不仅仅是牵个线、援个手、卖个人情,而是回扣、提成、联系费等巨大利益。任何一个施工团队被征用、一种建筑材料被采购、一个项目被拿下,都足以让他们又腰缠万贯一回。尤其是那些横行宫里、不可一世的太监们,更是贪得无厌的蛀虫,并且谁也不敢冒犯他们。现在好了,竟然遇到了一个油盐不进的贺盛瑞,不仅断了自己的财路,也使自己老面子无处搁,说他们为此而恼羞成怒无疑是轻描淡写的形容。
  一俟工程完毕,王公大臣们感到时候到了,任你工程质量怎么上乘,任你节约多大开支,任你如何才华横溢、尽忠竭智、呕心沥血,他们上下串通、沆瀣一气,一纸御状直告贺盛瑞“冒销工料”(虚报建筑用工和材料),而且全有“真凭实据”。昏庸的万历皇帝本来平常就不上朝堂受理正事,所谓的御状全落在大臣太监自己手里——一种典型的自告自断案。不由分说,贺盛瑞当年就被逐出京城,贬到江南做了一个小官,最终在任上抑郁而终。
  也许我们会为这样一位建筑奇才的陨落而惋惜,也许会为大明失去这样一个直吏廉臣而悲悯。实际上这恰恰是一个朝代衰落的必然产物和标志。宫殿被焚并非不祥,而正义被逐才是大凶。它告诉世人的是,一个人可以无所作为,但不可不老于世故;一个人可以不贪图富贵,但不可以不同流合污;一个人可以不人情练达,但不能不谙于“潜规则”。贺盛瑞的所作所为也不过仅仅是效忠于皇室而已,可如此之人尚且如此命运,可以想象,那些以一身正气呼民之怨、解民之忧、纾民之难而又可能触动既得利益者“奶酪”的人将若何?
  劣币驱逐良币,从来都是一个社会走向衰亡的前奏。《金瓶梅》中的“好人”、山东巡按曾孝序秉公断案反遭朝廷屡屡贬职,而集贪财贪色、受贿行贿于一身的西门庆反倒步步高升,同样暗喻了其时政权的衰落。
  贺盛瑞的命运还告诉人们一个基本道理,防止权力腐败,让廉洁奉公的人得以保全,最终要靠制度机制。“有法度之制者,不可巧以诈伪”。大明开山之祖朱元璋当年惩腐除恶何等严厉,贪银十两则被剥皮揎草,然而腐败仍然不能根绝,以致他自己都觉得不可思议:我杀人都杀得手麻了,你们怎么还敢腐败?贪图利益是人的天性,所谓的理想、忠诚、觉悟实不可与之相提并论,如果没有一个好的制度和机制祛除权力的贪婪,其本质就是守着茅厕打苍蝇。茅坑不除,苍蝇拍子挥舞得再频再狠也是徒劳。自古至今,一个个的“贺盛瑞们”就是这样被缺失反腐制度机制的茅坑吞噬的,西汉的盖宽饶如此,东汉的杨震如此,明代的海瑞如此,清朝赵申乔亦如此…… 正可谓“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在没有健全完备的反腐制度机制下,笑得灿烂的依然是茅坑旁的苍蝇。
其他文献
停车:随意停放侵占步道堵盲道,任性胡为非法阻塞救急道;   摆摊:摊贩占路顽疾难治屡反弹,货摊行人車辆混杂忒乱套;   违建:私搭乱建你扩我占抢地盘,得寸进尺街巷渐窄市容糟;   施工:挖沟掘坑交通半瘫行路难,车流不畅慢似蜗牛真苦恼。
期刊
国家的粮库本应成为稳定粮食市场、保障重大灾害时老百姓吃饭的“压舱石”,但个别粮库的“硕鼠”“蛀虫”却信奉“粮库钱没腰,看你捞不捞”,大肆套取、侵吞国家资金。  2020年7月29日,四川省青神县人民法院判处该县原国粮公司总经理陶永鸿有期徒刑四年六个月,处罚金三十万元,判处该县原国粮公司副总经理、财务科科长郭秀群有期徒刑两年,缓刑三年,处罚金十万元。青神县纪委监委第四纪检监察室主任张祥表示,陶永鸿对
期刊
近日,湖南长沙高铁保洁员甘女士在打扫车厢时,捡到了一枚价值万元的一克拉钻戒,上交之后却被保洁公司罚款五百元,理由是:交晚了。  拾得他人遗失物该怎么办?法律规定:拾得遗失物,应当返还权利人。拾得人应当及时通知权利人领取,或者送交公安等有关部门。应该说,甘女士的做法是符合上述规定的。可为什么被罚了款?  原来,甘女士就职的保洁公司规定:所有员工在作业期间,捡到任何物品要第一时间交给车长,不允许带出车
期刊
古今中外,都不缺乏这样一种人,全部的奋斗或投机,竟然奔向一个目标,就是吃喝玩乐,沉湎于声色,满足自己的生理欲望。过去我们常说中国干部腐败的三只“大老虎”:公款吃喝,公车私用,公款旅游,每年消耗掉的劳动人民万亿元血汗钱,是老百姓深恶痛绝的“普及型腐败”。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我的老家江苏南通曾经发生过一起轰动全国的案子。马塘信用社美女会计汤兰英,生得一张标致的娃娃脸,身材匀称,口齿伶俐,为人和善。在
期刊
家长举报补课,被教师的丈夫暴打。日前,辽宁省沈阳市铁西区纪委监委发布了有关人员处理情况通报。对于沈阳市第127中学教师金某有偿补课、家属殴打学生家长事件,给予金某开除处分,免去校长金某职务,免去铁西区教育局副局长郭某职务,铁西区教育局和127中学多名工作人员也受到纪律处分。  2020年11月28日,当地宣传部通报指出,沈阳市第127中学教师金某丈夫打伤学生家长一事情况属实。涉事教师丈夫刘某,已由
期刊
阿Q:当年押赴刑场,我曾高呼:“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阎王爷没放我超生,可我一点都不遗憾,因为我的徒子徒孙遍及天涯海角。  孔乙己:世事难料,谁能想到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有关“茴”有几种写法又热了起来。老夫也成了有钱阶级。  狂人日记:救救孩子,百年前我呼喊,今天我還要喊:“救救孩子,不要让可爱的孩子变成‘学习机器、考试机器’……”
期刊
日前,教育部对八起违反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典型问题进行公开曝光。其中有一起案例是,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翰林学校教师耿某带领学生应援娱乐明星问题。2020年5月,耿某在上课时间带领学生为娱乐明星应援,并录制视频在网络传播,造成不良影响。  耿某被指违反了《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第三项规定,受到了停職检查处理。这对他本人是个教训,对其他存在类似行为的教师也是一个教训。据媒体报道,无论幼儿园还
期刊
有人问经济学家马光远:“未来卖什么最赚钱?”他说:“生活方式。”人们没听明白。  过去一讲做生意,就是你做什么产品,就是卖货。于是马光远解释说:“你吃绿色食品,每天运动,别人会说你的生活方式很健康;你跳广场舞,听讲座,上老年大学,别人会说你的生活方式很时尚;你爱旅游,到丽江、三亚去养老,别人会说你的生活方式很潇洒。”  比如电灯发明后,蜡烛就被淘汰了,但是在美国,扬基蜡烛通过卖生活方式,却把小小的
期刊
自律这个词不断被提及。它是对自己的严苛限制,是战胜慵懒、彷徨、颓废,寻找真实的自我,使自己变得更加优秀的过程。  每天都可以看到无数激励人心的例子。看着他们,喝着“文字鸡汤”,倍感鼓励。  我的一位学长,便是个极度自律的人,不得不承认,他确实很优秀,所取得的成绩也非常傲人。坚持早起、锻炼、阅读,谈吐和见识让人眼前一亮,内外兼修,每天都朝气蓬勃。  一年已经过去一大半了,新年伊始立下的flag,还有
期刊
在我耳濡目染的过往中,始终记忆犹新的,是当年那些工作在农村的“泥腿子”干部们。他们的质朴、勤奋、清廉、友善,是我一生享之不尽的精神食粮。  我工作的第一站是在一个偏远的山区小乡镇,那时候叫“人民公社”。那时候的公社干部都很朴素,穿着洗得发白的中山装、黄“解放鞋”、蓝颜色的裤子,与当地老百姓就没有什么两样。下农村,一顶草帽,一个草绿色的挂包,一根“荆竹”棒,行色匆匆。远远望去,如同当地农民“走亲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