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态是理解资源下乡背景下基层治理内卷化的有益视角.后税费时期的农村社会,由于权责结构失衡,权利本位心态弥漫,从而滋生了大量化公为私的谋利行为;资源的相对稀缺性与
21世纪,人口数量和质量日益剧烈的变化已成为决定社会经济发展方向最重要的因素之一.生育率和死亡率下降的全球趋势为人口系统向新状态转化创造了条件.人类社会正处于历史上两种前所未有现象之间的过渡状态:人口红利和人口老龄化.对该系统性转变的原因和影响的研究变得越来越迫切,因为对人口系统的现状解读与趋势预测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键任务之一.文章参考学者的研究成果、联合国和世界银行的统计数据,分析世界各国从人口红利向人口老龄化过渡的规律、特点和原因,发现赶超型国家实现人口红利的广度和深度明显高于已经完成人口红利的
随着中国老龄化程度的加深,老年流动人口规模逐年扩大.流动老年人健康状况、社会融入程度等,已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文章利用2017年"全国流动人口卫生计生动态监测调查"数据,从中筛选出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人口特征及社会融入情况.整体上,老年流动人口群体低龄化特征明显,健康水平较高,性别的数量差异不大,但流动原因的性别差异明显.老年流动人口群体居住稳定性较高,有着较强的融入流入地的内在需求,而社会融入的能力较弱,融入当地社会的主观能动性也较弱.在老年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入程度上,存在着一定的主
本文有两个目的:一是阐释死亡医学化与慈怀护理运动的关联,说明社会学与人类学从死亡问题转向濒死生命研究的历史背景和学理意义;二是使用制度与观念交叉的分析视角,解析我国六种临终关怀模式的组织形态和思想内涵.本文的主要观点是:大渐弥留之痛是躯体、心理、精神以及社会性的苦痛之合,也是临终关怀之本.这个道理古已有之,然而伴随现代社会的高科技和老龄化,关怀临终生命的手段、制度、责任归属以及思维方式发生了锐变.我国社会学和人类学学界针对这种锐变的研究可能成为这两个学科发展的一个增长点.因为濒死的生命状态和濒死的生命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