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大学体育教育是学生接受体育教育的最后阶段,是全面提高大学生健康素质的主要途径。提高学生健康素质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知识和人才的需要,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利用体育教育的特殊教育功能和社会性的特点,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健康教育实践活动,加强实施体育健康教育。因此,本文对我区高校体育弱势群体体育健康教育问题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体育弱势群体 高校 健康教育
一、问题的提出
针对我区高校中部分身有疾患、伤残的特殊学生群体,以及一些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由于自身运动能力低下、肥胖、体弱、心理素质差等原因而易形成学习障碍的体育弱势群体现状,加强对这部分学生的体育健康教育,使他们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身心健康得到保证,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逐渐成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研究的重要课题。
二、现状分析
为贯彻实施国家教育部颁布《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和《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通过对我区高校体育弱势学生对健康的认识以及保健知识的掌握情况、参与体育活动的动机情况、生活方式的选择与科学的参与锻炼、心理健康等方面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发现58%的学生不知道健康的真正含义;64%的学生健康意识差;53%的学生缺乏现代人的健康观和保健意识;62%的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动机是为了拿学分;49%的学生不愿意参加体育活动的原因在于怕出丑;44%的学生了解少许的保健知识,对自我保健、健康评价以及运动损伤的预防处理和疾病康复知识的了解不全面,远不能满足自我保健的需求,以及将来长期进行体育锻炼的保健需求。此外,教师在体育教学中普遍欠缺对健康理论知识的传授,与运动技术技能知识的传授比例失调,也是造成这部分学生健康知识缺乏的主要原因。
三、对体育弱势群体实施体育健康知识教育的意义
大学时期是大学生奠定体质基础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体质好坏将关系到一生健康的优劣。在体育教育过程中只对其进行体育基本技术和技能的教育远不能满足将来的需要,更不能够达到终身体育的目的,对体育弱势群体尤为重要。对健康知识的传授就是让学生明确健康的完整含义;克服自卑心理;知道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手段和措施以及适宜的运动量和运动负荷对增进健康有益;同时,结合自身的身体状况进行自我保健。对学生实施有效、长远和针对性的健康教育,解决学生终身运用的问题意义重大。
四、实施体育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紧紧围绕提高质量意识和加强素质教育两个重点,运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将体育和健康教育进行整合,在已开设保健课的基础上,增加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健康知识教育的比重。使学生在加强身体锻炼的同时,学习一些体育健康与保健知识,使体育教学内容既有身体锻炼的手段,又有健康锻炼的基础理论和健康生活的科学方法。对健康知识的教育,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坚持以传授健康知识为主线,注重健身方法的学习和培养学生自我保健意识的能力。提高体育教学中弱势群体学习自觉性,通过有效锻炼方法,从而提高他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及适应社会的能力,获得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技能,最终形成终身体育意识。
力求促进素质教育和体育课程建设上一个新的台阶。把健康教育融入到学校体育当中,使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使学校教育真正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二)建立健康教育实验室。实验室是能够提供学生进行自我保健和提高保健意识的重要渠道,集体育健康教育、保健、恢复及伤残康复于一体,便于学生学习和进行具体的操作实践。教师可利用有关健康知识教育图版、仪器、操作设备和实验训练的空间,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进行健康知识教育活动。使学生可以通过亲身的体验和实践了解自我,在掌握健康知识的同时掌握基本的保健康复知识,是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实验室的建立可以在保证健康教育的同时,发挥出结合学生个体身体状况而进行的健康咨询作用。从而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能够在实验室充分体验到保健康复的益处以及健康指导。促进学生自愿地采用有利于健康的行为,消除或降低危险因素,降低发病率、伤残率和死亡率,提高生活质量。促使体育健康教育在如下方面发生质的变化。
1.健康理论知识的传授由抽象的讲解向理论与直观教学的方向发展,通过直观教学让学生知晓影响健康的因素和预防方法,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关注健康、增进健康变为自觉的需要和行动。
2.仪器设备作为健康教育的载体,能够使学生真切的感悟和理解人体是有机的整体,人体的健康的基础在于各个器官系统协调、健康的运行,真正了解健康的含义,了解自我,为增进健康提供了发展平台,学生必将更加重视良好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
3.在掌握基本的健康知识的基础上,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自我保健能力的培养,康复方法的掌握上将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4.通过健康实践教育提高学生的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增强其自觉性和主动性,增强学生实行躯体上的自我保护、行为生活方式上的自我控制、实现心理上的自我调节、人际关系上的自我调整,实现身体健康目标。基本满足健康知识的掌握和保健、康复实践能力运用的需求。
5.满足体育弱势群体学生个体在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等方面协调、健康发展的需求。
(三)建立完善的体育弱势群体学生教学管理体系
制定专门的针对弱势群体学生的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安排;定期给予体质健康测试、指导;帮助学生制定科学合理的个人体育锻炼方案;制定弱势群体体育教育评价体系,因材施教;采取科学合理的方法来教育学生,促进学生的提高;注重和加强保健课教学,使教学设计更加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能够挖掘体育教育的作用。
1.转变体育弱势群体学生的学习态度。通过体质健康测试从学生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素质等方面综合评定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使学生清楚了解自身体质与健康状况和变化程度,让学生看到前途、体验成功,获得情感、强化态度,有助于学生有的放矢地设定自己的锻炼目标,有计划性地选择锻炼策略和锻炼方法。
2.建立体育弱势群体学生的健康档案。记录下学生每一年度的健康状况,在进行健康检测的基础上,对学生的健康水平进行评价,提出解决健康状况的运动处方,指导学生进行处方锻炼,学会提高运动能力的方法和检验评价身体健康水平的科学性和实践性。
3.进行健康状况的差异性分析。对学生个体每一年度健康状况进行对比分析,总结得出学生的整体健康状况,指导学生进行科学的锻炼,增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
(四)提高教师对健康教育知识水平。
熟练的掌握健康教育的知识体系和教授方法。能够在教会学生进行锻炼的技术技能的基础上,教会学生正确的评价自身的健康状况,区分锻炼方法的优劣影响,进行适时医务监督。选用科学合理的适合自身身体状况的锻炼方法和手段,增进体质健康。
五、结论
(一)体育弱势群体学生作为体育教育的特殊对象,体育健康教育应该受到关注,重视弱势群体学生的健康发展。
(二)对健体育弱势群体学生的健康教育是一个长期的教育过程,只有将健康教育同技能的学习紧密的结合起来,将《标准》检测评价与研究同健康教育实验结合起来,才能为学生提供一个自我了解、自我评价、自我锻炼和自我保健的平台。
(三)贯彻“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制定针对性强的教学大纲和选择科学、合理、可行的教学内容,激发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
综上所诉,健康教育才能够真正成为未来健康教育的主线,使具有现实和长远意义的健康教育真正步入学生的学习、社会和锻炼当中。
参考文献:
[1] 沈谊,周挺进,彭立刚.高校弱势群体学生体育教学内容和方法的研究[J].四川体育科学.2005(4):124-125.
[2] 汪流,陈海燕.高校健康弱势群体学生体育健身服务网络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12).
关键词 体育弱势群体 高校 健康教育
一、问题的提出
针对我区高校中部分身有疾患、伤残的特殊学生群体,以及一些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由于自身运动能力低下、肥胖、体弱、心理素质差等原因而易形成学习障碍的体育弱势群体现状,加强对这部分学生的体育健康教育,使他们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身心健康得到保证,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逐渐成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研究的重要课题。
二、现状分析
为贯彻实施国家教育部颁布《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和《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通过对我区高校体育弱势学生对健康的认识以及保健知识的掌握情况、参与体育活动的动机情况、生活方式的选择与科学的参与锻炼、心理健康等方面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发现58%的学生不知道健康的真正含义;64%的学生健康意识差;53%的学生缺乏现代人的健康观和保健意识;62%的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动机是为了拿学分;49%的学生不愿意参加体育活动的原因在于怕出丑;44%的学生了解少许的保健知识,对自我保健、健康评价以及运动损伤的预防处理和疾病康复知识的了解不全面,远不能满足自我保健的需求,以及将来长期进行体育锻炼的保健需求。此外,教师在体育教学中普遍欠缺对健康理论知识的传授,与运动技术技能知识的传授比例失调,也是造成这部分学生健康知识缺乏的主要原因。
三、对体育弱势群体实施体育健康知识教育的意义
大学时期是大学生奠定体质基础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体质好坏将关系到一生健康的优劣。在体育教育过程中只对其进行体育基本技术和技能的教育远不能满足将来的需要,更不能够达到终身体育的目的,对体育弱势群体尤为重要。对健康知识的传授就是让学生明确健康的完整含义;克服自卑心理;知道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手段和措施以及适宜的运动量和运动负荷对增进健康有益;同时,结合自身的身体状况进行自我保健。对学生实施有效、长远和针对性的健康教育,解决学生终身运用的问题意义重大。
四、实施体育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紧紧围绕提高质量意识和加强素质教育两个重点,运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将体育和健康教育进行整合,在已开设保健课的基础上,增加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健康知识教育的比重。使学生在加强身体锻炼的同时,学习一些体育健康与保健知识,使体育教学内容既有身体锻炼的手段,又有健康锻炼的基础理论和健康生活的科学方法。对健康知识的教育,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坚持以传授健康知识为主线,注重健身方法的学习和培养学生自我保健意识的能力。提高体育教学中弱势群体学习自觉性,通过有效锻炼方法,从而提高他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及适应社会的能力,获得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技能,最终形成终身体育意识。
力求促进素质教育和体育课程建设上一个新的台阶。把健康教育融入到学校体育当中,使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使学校教育真正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二)建立健康教育实验室。实验室是能够提供学生进行自我保健和提高保健意识的重要渠道,集体育健康教育、保健、恢复及伤残康复于一体,便于学生学习和进行具体的操作实践。教师可利用有关健康知识教育图版、仪器、操作设备和实验训练的空间,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进行健康知识教育活动。使学生可以通过亲身的体验和实践了解自我,在掌握健康知识的同时掌握基本的保健康复知识,是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实验室的建立可以在保证健康教育的同时,发挥出结合学生个体身体状况而进行的健康咨询作用。从而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能够在实验室充分体验到保健康复的益处以及健康指导。促进学生自愿地采用有利于健康的行为,消除或降低危险因素,降低发病率、伤残率和死亡率,提高生活质量。促使体育健康教育在如下方面发生质的变化。
1.健康理论知识的传授由抽象的讲解向理论与直观教学的方向发展,通过直观教学让学生知晓影响健康的因素和预防方法,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关注健康、增进健康变为自觉的需要和行动。
2.仪器设备作为健康教育的载体,能够使学生真切的感悟和理解人体是有机的整体,人体的健康的基础在于各个器官系统协调、健康的运行,真正了解健康的含义,了解自我,为增进健康提供了发展平台,学生必将更加重视良好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
3.在掌握基本的健康知识的基础上,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自我保健能力的培养,康复方法的掌握上将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4.通过健康实践教育提高学生的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增强其自觉性和主动性,增强学生实行躯体上的自我保护、行为生活方式上的自我控制、实现心理上的自我调节、人际关系上的自我调整,实现身体健康目标。基本满足健康知识的掌握和保健、康复实践能力运用的需求。
5.满足体育弱势群体学生个体在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等方面协调、健康发展的需求。
(三)建立完善的体育弱势群体学生教学管理体系
制定专门的针对弱势群体学生的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安排;定期给予体质健康测试、指导;帮助学生制定科学合理的个人体育锻炼方案;制定弱势群体体育教育评价体系,因材施教;采取科学合理的方法来教育学生,促进学生的提高;注重和加强保健课教学,使教学设计更加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能够挖掘体育教育的作用。
1.转变体育弱势群体学生的学习态度。通过体质健康测试从学生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素质等方面综合评定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使学生清楚了解自身体质与健康状况和变化程度,让学生看到前途、体验成功,获得情感、强化态度,有助于学生有的放矢地设定自己的锻炼目标,有计划性地选择锻炼策略和锻炼方法。
2.建立体育弱势群体学生的健康档案。记录下学生每一年度的健康状况,在进行健康检测的基础上,对学生的健康水平进行评价,提出解决健康状况的运动处方,指导学生进行处方锻炼,学会提高运动能力的方法和检验评价身体健康水平的科学性和实践性。
3.进行健康状况的差异性分析。对学生个体每一年度健康状况进行对比分析,总结得出学生的整体健康状况,指导学生进行科学的锻炼,增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
(四)提高教师对健康教育知识水平。
熟练的掌握健康教育的知识体系和教授方法。能够在教会学生进行锻炼的技术技能的基础上,教会学生正确的评价自身的健康状况,区分锻炼方法的优劣影响,进行适时医务监督。选用科学合理的适合自身身体状况的锻炼方法和手段,增进体质健康。
五、结论
(一)体育弱势群体学生作为体育教育的特殊对象,体育健康教育应该受到关注,重视弱势群体学生的健康发展。
(二)对健体育弱势群体学生的健康教育是一个长期的教育过程,只有将健康教育同技能的学习紧密的结合起来,将《标准》检测评价与研究同健康教育实验结合起来,才能为学生提供一个自我了解、自我评价、自我锻炼和自我保健的平台。
(三)贯彻“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制定针对性强的教学大纲和选择科学、合理、可行的教学内容,激发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
综上所诉,健康教育才能够真正成为未来健康教育的主线,使具有现实和长远意义的健康教育真正步入学生的学习、社会和锻炼当中。
参考文献:
[1] 沈谊,周挺进,彭立刚.高校弱势群体学生体育教学内容和方法的研究[J].四川体育科学.2005(4):124-125.
[2] 汪流,陈海燕.高校健康弱势群体学生体育健身服务网络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