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授予方俊明同志武汉市见义勇为先进分子荣誉称号……”方俊明在女儿带回家的荣誉证书上看到这行字以及鲜红的“武汉市政府”公章后,展露笑容:“事情过去28年了,感谢党和政府还记得我!”
11月12日7时38分,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以“老故事新感动”为题,用6分多钟的时间讲述了方俊明“见义勇为”证书背后的故事。
该节目片头宣传语为“一次命运的转折,一个多年的期盼”。主持人说:“他叫方俊明,今年56岁,最近成了武汉最引人注目的新闻人物,无数人被他感动被他震撼,无数人想去看望他、帮助他。他是什么人?做过什么事?会引起社会如此的关注?这一切,要从28年前讲起。”
1985年,28岁的方俊明为救一个假装落水的顽童,不顾一切地跃入河中,不幸头部撞上水下的石头,颈椎骨折,高位截瘫。
“当时整个身体就像软面条一样……”如今的方俊明还记得当时围观的群众这样描述他下水后的情景。
妻子在医院照顾他5个月后,绝望地离他而去。28年来,母亲姜春梅日夜照顾瘫痪在床的他,艰难地拉扯当时未满周岁的孙女。
“是母亲给了我第二次生命!”方俊明谈到母亲时忍不住眼眶红润。他受伤后,母亲知道他心里难过,常常劝他想开点。他住院期间,姜春梅几乎24小时守在儿子身旁,早上5点起来做早点,晚上总是等到儿子孙女睡下后才睡。
1987年夏天,方俊明转到单位的医院治疗,这时他的父亲也病倒在家,整个家庭的重担都压在了母亲姜春梅一个人的肩上。大热天里,姜春梅背着两岁大的孙女医院和家两头奔跑。后来,儿子转到家里疗养。他们的家在二楼,每逢天气好的时候,瘦小的姜春梅总会一步一步吃力地将儿子背下楼透透风,散散心。
28年来,方俊明的生活一直无法自理,想干什么都得靠母亲将他背起来。
当年,武汉市尚无见义勇为方面的奖励条例,方俊明的两个同伴出具了证明,而被“救”男孩的家庭仅口头承认过失,始终不愿出具书面证明,致使他见义勇为的行为一直未得到确认。对于这样一位“英雄”,他所在单位,原武昌车辆厂,只好比照工伤来处理。
“1995年,武汉一家媒体报道了我的事,工厂发了一份文件,《关于向舍己救人、身残志坚的好职工方俊明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奖给我5级工资,护理费从51元增加到97元。”他回忆。
同年,《长江日报》和其他武汉媒体、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特别节目,报道了方俊明的事迹,张海迪、英达等人为他鸣不平,呼吁全社会在制度上给予方俊明这样的英雄以保障。
此时,武汉市见义勇为基金会已于1993年成立,但奖励对象为“与犯罪分子作斗争人员”。
2011年,方俊明在媒体上看到武汉市奖励见义勇为者的报道。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希望有关部门认定自己的见义勇为行为。但稿子见报后,没有下文。
这两年,也有人问方俊明有没有见义勇为证书,“我觉得蛮尴尬,只好把报上的报道拿给人家看”。
2013年6月14日,陕西剧作家霍秉全以方俊明为原型创作的话剧《明天》在武汉上演,方俊明的遭遇再次勾起人们回忆。
随后,武汉市见义勇为基金会副会长邓斌上门看望方俊明。方俊明提出,希望政府认定自己的见义勇为行为。
方俊明说:“没后悔过,这个小孩也是无意识的。”方俊明曾一度失去了活下去的勇气,但他仍然不后悔当初的选择。
武汉市三角路中学方俊明小分队,近20年来组织队员和方俊明一起下棋、聊天。2012年,方俊明给他们写感谢信:“感谢大家帮我做家务,跟我聊窗外的世界,使我感到真切的爱,也让我的生活充满快乐的一面。”
28年来,母亲姜春梅无怨无悔,细心照顾方俊明和他的小女儿。方俊明说:“(这)对我也是很大的鼓舞。大家都在关心我,我也有信心活下去。”
28年来,他和他的家人无怨无悔,义举甚于勇为。他折伤了自己的脊柱,却撑起了社会的脊梁。
28年后,拿到见义勇为证书的那一刻,他笑得格外开心:“证书是无价的财富,是政府对我的一个肯定。”
《晶报》:56年人生跌宕起伏仿若一部话剧
如果不是28岁时的一个瞬间举动,他的平凡人生不会就此改变;如果不是38岁时一家媒体的偶然报道,他的事迹不会广为人知;如果不是一部以他为原型的话剧突然上演,他不会再次成为媒体焦点,他28年前的义举也不会在今年获得政府正式认可。
榜样力量 辐射全国
光明网:危难关头善行维护了社会平安
“如果做一件善事要用自己的一生作为代价,值得吗?”方俊明给出的答案是肯定的。他说,危难关头是不会有时间和精力去考虑这是否是个玩笑。如果孩子真是溺水,那些顾虑只会错失救人良机。面对大家问起假装落水孩子的情况,方俊明说:“不要再问起他,也别怪他,他当年才十二三岁,是无意识才做这些事情的。”
新华社:救人值得钦佩,宽容令人动容
收到这份迟到的见义勇为证书,方俊明十分满足。他说,心愿实现后,生活就知足,“现在见义勇为表彰机制很完善,再发生我这样的事,相信不用再等很久了”。
《南京日报》:见义勇为得到承认了却心愿
摸着迟到28年的证书,方俊明说,我不会埋怨那个假装落水的孩子,也从没后悔过,“现在,我的见义勇为得到了承认,我的心愿也了却了。”
《深圳特区报》:荣誉迟到28年 英雄无悔
武汉市民方俊明28岁时的义举在28年后获得认可。记者问方俊明,经历了这么多的事,吃了这么多苦,后悔过吗?方俊明说:“这些年我唯一没有想过的就是后悔,我有我亲爱的妈妈和可爱的女儿,还有一群天真烂漫的孩子(指三角路中学方俊明小分队),政府还给了我这么大的荣誉,我高兴还来不及呢。”
《新京报》:荣誉迟到28年“补了心头的缺”
《新京报》:“有没有觉得你的故事开头善意,结局荒诞?”
方俊明:“说到底,是个意外。我救人心切,但人的力量渺小,怎能抵挡灾难?”
《西安晚报》:他留给这个城市的记忆被再度唤醒
2013年4月,话剧《明天》受邀在北京国家大剧院演出,随后开始全国巡演。6月,剧组来到了武汉。“三场演出非常轰动,观众都是流着眼泪给我们鼓掌的,听说主角原型就是武汉人,大家更是被震撼了。”演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明天》感动了武汉,媒体又一次报道了方俊明的事迹,他留给这个城市的记忆被再度唤醒了。
《人民政协报》:让道歉释放出豁达宽容和谐内涵
28年后,他满怀忐忑走进方家,登门道歉。方俊明的女儿方丽玲却张开双臂,给了他一个紧紧的拥抱。道歉虽然是迟到的,但当事人用发自内心的忏悔、歉意,说出自己的不安、过错,这种反思意识、纠错意识,无论对被伤害者,还是整个社会,都是一个积极的情感缝合、精神宽慰。
11月12日7时38分,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以“老故事新感动”为题,用6分多钟的时间讲述了方俊明“见义勇为”证书背后的故事。
该节目片头宣传语为“一次命运的转折,一个多年的期盼”。主持人说:“他叫方俊明,今年56岁,最近成了武汉最引人注目的新闻人物,无数人被他感动被他震撼,无数人想去看望他、帮助他。他是什么人?做过什么事?会引起社会如此的关注?这一切,要从28年前讲起。”
1985年,28岁的方俊明为救一个假装落水的顽童,不顾一切地跃入河中,不幸头部撞上水下的石头,颈椎骨折,高位截瘫。
“当时整个身体就像软面条一样……”如今的方俊明还记得当时围观的群众这样描述他下水后的情景。
妻子在医院照顾他5个月后,绝望地离他而去。28年来,母亲姜春梅日夜照顾瘫痪在床的他,艰难地拉扯当时未满周岁的孙女。
“是母亲给了我第二次生命!”方俊明谈到母亲时忍不住眼眶红润。他受伤后,母亲知道他心里难过,常常劝他想开点。他住院期间,姜春梅几乎24小时守在儿子身旁,早上5点起来做早点,晚上总是等到儿子孙女睡下后才睡。
1987年夏天,方俊明转到单位的医院治疗,这时他的父亲也病倒在家,整个家庭的重担都压在了母亲姜春梅一个人的肩上。大热天里,姜春梅背着两岁大的孙女医院和家两头奔跑。后来,儿子转到家里疗养。他们的家在二楼,每逢天气好的时候,瘦小的姜春梅总会一步一步吃力地将儿子背下楼透透风,散散心。
28年来,方俊明的生活一直无法自理,想干什么都得靠母亲将他背起来。
当年,武汉市尚无见义勇为方面的奖励条例,方俊明的两个同伴出具了证明,而被“救”男孩的家庭仅口头承认过失,始终不愿出具书面证明,致使他见义勇为的行为一直未得到确认。对于这样一位“英雄”,他所在单位,原武昌车辆厂,只好比照工伤来处理。
“1995年,武汉一家媒体报道了我的事,工厂发了一份文件,《关于向舍己救人、身残志坚的好职工方俊明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奖给我5级工资,护理费从51元增加到97元。”他回忆。
同年,《长江日报》和其他武汉媒体、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特别节目,报道了方俊明的事迹,张海迪、英达等人为他鸣不平,呼吁全社会在制度上给予方俊明这样的英雄以保障。
此时,武汉市见义勇为基金会已于1993年成立,但奖励对象为“与犯罪分子作斗争人员”。
2011年,方俊明在媒体上看到武汉市奖励见义勇为者的报道。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希望有关部门认定自己的见义勇为行为。但稿子见报后,没有下文。
这两年,也有人问方俊明有没有见义勇为证书,“我觉得蛮尴尬,只好把报上的报道拿给人家看”。
2013年6月14日,陕西剧作家霍秉全以方俊明为原型创作的话剧《明天》在武汉上演,方俊明的遭遇再次勾起人们回忆。
随后,武汉市见义勇为基金会副会长邓斌上门看望方俊明。方俊明提出,希望政府认定自己的见义勇为行为。
方俊明说:“没后悔过,这个小孩也是无意识的。”方俊明曾一度失去了活下去的勇气,但他仍然不后悔当初的选择。
武汉市三角路中学方俊明小分队,近20年来组织队员和方俊明一起下棋、聊天。2012年,方俊明给他们写感谢信:“感谢大家帮我做家务,跟我聊窗外的世界,使我感到真切的爱,也让我的生活充满快乐的一面。”
28年来,母亲姜春梅无怨无悔,细心照顾方俊明和他的小女儿。方俊明说:“(这)对我也是很大的鼓舞。大家都在关心我,我也有信心活下去。”
28年来,他和他的家人无怨无悔,义举甚于勇为。他折伤了自己的脊柱,却撑起了社会的脊梁。
28年后,拿到见义勇为证书的那一刻,他笑得格外开心:“证书是无价的财富,是政府对我的一个肯定。”
《晶报》:56年人生跌宕起伏仿若一部话剧
如果不是28岁时的一个瞬间举动,他的平凡人生不会就此改变;如果不是38岁时一家媒体的偶然报道,他的事迹不会广为人知;如果不是一部以他为原型的话剧突然上演,他不会再次成为媒体焦点,他28年前的义举也不会在今年获得政府正式认可。
榜样力量 辐射全国
光明网:危难关头善行维护了社会平安
“如果做一件善事要用自己的一生作为代价,值得吗?”方俊明给出的答案是肯定的。他说,危难关头是不会有时间和精力去考虑这是否是个玩笑。如果孩子真是溺水,那些顾虑只会错失救人良机。面对大家问起假装落水孩子的情况,方俊明说:“不要再问起他,也别怪他,他当年才十二三岁,是无意识才做这些事情的。”
新华社:救人值得钦佩,宽容令人动容
收到这份迟到的见义勇为证书,方俊明十分满足。他说,心愿实现后,生活就知足,“现在见义勇为表彰机制很完善,再发生我这样的事,相信不用再等很久了”。
《南京日报》:见义勇为得到承认了却心愿
摸着迟到28年的证书,方俊明说,我不会埋怨那个假装落水的孩子,也从没后悔过,“现在,我的见义勇为得到了承认,我的心愿也了却了。”
《深圳特区报》:荣誉迟到28年 英雄无悔
武汉市民方俊明28岁时的义举在28年后获得认可。记者问方俊明,经历了这么多的事,吃了这么多苦,后悔过吗?方俊明说:“这些年我唯一没有想过的就是后悔,我有我亲爱的妈妈和可爱的女儿,还有一群天真烂漫的孩子(指三角路中学方俊明小分队),政府还给了我这么大的荣誉,我高兴还来不及呢。”
《新京报》:荣誉迟到28年“补了心头的缺”
《新京报》:“有没有觉得你的故事开头善意,结局荒诞?”
方俊明:“说到底,是个意外。我救人心切,但人的力量渺小,怎能抵挡灾难?”
《西安晚报》:他留给这个城市的记忆被再度唤醒
2013年4月,话剧《明天》受邀在北京国家大剧院演出,随后开始全国巡演。6月,剧组来到了武汉。“三场演出非常轰动,观众都是流着眼泪给我们鼓掌的,听说主角原型就是武汉人,大家更是被震撼了。”演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明天》感动了武汉,媒体又一次报道了方俊明的事迹,他留给这个城市的记忆被再度唤醒了。
《人民政协报》:让道歉释放出豁达宽容和谐内涵
28年后,他满怀忐忑走进方家,登门道歉。方俊明的女儿方丽玲却张开双臂,给了他一个紧紧的拥抱。道歉虽然是迟到的,但当事人用发自内心的忏悔、歉意,说出自己的不安、过错,这种反思意识、纠错意识,无论对被伤害者,还是整个社会,都是一个积极的情感缝合、精神宽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