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麦克白纠结的“man”

来源 :新闻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biao12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莎士比亚的经典悲剧《麦克白》描述了麦克白由一个屡建奇勋的英雄变成残忍暴君的过程,批判了野心对良知的侵蚀作用。剧中麦克白夫人为麦克白的天性忧虑不已,认为他充满了太多的人情乳臭。即便麦克白在战场上建功立业,骁勇善战,然而却不是夫人理想中的“man”,仍然令麦克白夫人甚为不满,焦躁不安。本文以“man”的出现为线索,考察麦克白夫人所追求的、令麦克白纠结不已的“男性的刚强勇气”。
  在剧初,众人眼中的麦克白勇敢、高贵,俨然是一位标准的“man”,然而在麦克白夫人看来,他拥有的诸多“黄金赞誉”,不过是华而不实的虚名。他的天性里充满了太多的人情乳臭,缺少和野心相连属的、不惜代价的、不择手段的、果敢的执行力,野心有余决心不足,不是理想中的“man”。也许麦克白本人骨子里也有弑君篡位的非分攫夺之心,但经不住夫人的蛊惑和怂恿,在潜意识里或许更有成为夫人所期望的“man”的渴望和努力。
  为了帮助麦克白谋朝篡位、夺取王冠,夫人不断地向丈夫灌输自己心目中理想的“man”概念。为此她首先呼唤注视着人类恶念的魔鬼们,进入她妇人的胸中,把她的乳水当做胆汁,解除她女性的柔弱,用一往无前的自信打消麦克白的所有顾虑。她的行为表现俨然就是剧中出现的第四个女巫。在第一幕第七场,麦克白原以为只要是男子汉做的事,他都敢做;没有人比他有更大的胆量(I dare do all that may become a man,who dare do more,is none)。只是在杀害邓肯王这件事上,他犹豫不决,顾及正在发射着最灿烂光彩的名誉,在正义和邪恶之间难以断然决定。然而面对夫人的强烈说辞,麦克白难以固执己见。麦克白夫人认为,是男子汉就应当敢作敢为(when you durst do it,then you were a man)。她唆使丈夫鼓足勇气,把握机会统一欲望和行为,用豪言壮语怂恿麦克白:如果发誓下毒手的话,她会从婴孩柔软的嫩嘴里摘下乳头,把他的脑袋砸碎。在她心里只有果敢的行动,甩脱“我不敢”,执著于“我想要”,才配称作是刚强的“man”。这样,麦克白内心的欲望被一点点地驱动,麦克白的体内充斥着的野心之水也渐次沸腾。
  第二幕,杀害邓肯王后,麦克白满心恐惧,精神恍惚,而夫人却镇定自若,一边给予他安慰,一边又强烈指责他的胆怯,嘲讽他是一个意志动摇的人,不敢手拿杀人血刀重返杀人现场。此处莎翁笔下的夫妻二人的心理反应是多么迥然不同。麦克白惊恐于打门声,手上的血迹即使用尽大洋里所有的水都不能够洗净,甚至反倒把一碧无垠的海水染成一片殷红。麦克白夫人则羞于像麦克白一样的内心变成惨白,只需一点点的水就可以泯除痕迹。遭遇恐惧后,夫人想象力欠乏,若无其事,极其镇定。而麦克白却浮想联翩,几近崩溃。一个理性、残忍、冷酷,一个感性、犹豫、慌乱。麦克白夫人几乎成了麦克白灵魂的指挥者,麦克白一有胆怯的表现,她就鼓励他无畏地干下去。直到麦克白振作起“man”的刚强勇气,意欲一拼到底时,她才会偃旗息鼓不再叫嚣。至此麦克白仍然远远不及夫人的男人般的冷静从容。
  但在第二幕第三场,在参加关于侦破血案真相的商议之前,麦克白饶有意味地说道:“赶快穿上战士的衣服”(let’s briefly put on manly readiness)。”这里通常把“manly readiness”解释成麦克白披上掩饰自己奸恶的伪装,扮作为邓肯王的遇害无限痛心的忠诚家仆,用虚伪的悲哀来骗取人们的信任。但另一方面似乎也预示着麦克白决意由此改头换面,即将成为夫人理想中刚强的“man”。而事实上,麦克白在身披“战士的衣服”之后,勇气倍增,为了实现自己谋朝篡位的野心,继而一不做二不休,变得更加残虐无道了。
  第三幕,麦克白夫妇分别已是国王和王后了,但困扰他们的依然是班柯的存在。为了消除对班柯的深切恐惧,他雇用了刺客。正像麦克白夫人唆使丈夫刺杀邓肯王时一样,麦克白也成功利用了刺客怕被称作懦夫的心理。先是诱使刺客反省“我们是人,总有人气(We are man)”,后又点化刺客通过暗杀班柯来证明自己“man”的勇气。这次他没有事先向夫人通报如此恐怖的筹划,并且对于夫人的疑问,他也只是搪塞,认为最好不必知道,而且等事成之后还会得到鼓掌称快。这与之前暗杀邓肯王后对夫人强烈依赖的精神近乎错乱的麦克白简直是判若两人。自从披上“战士的衣服”后,麦克白的“man”勇气真的是与日俱增,不仅渐渐摆脱了夫人的颐指气使,并且他的言谈举止都让夫人惊奇。
  麦克白努力渴望成为刚强的“man”,但内心的起伏波动持续不断,身上的人性依然在冲撞。班柯的亡灵出现在宴会上,麦克白的精神再次几近崩溃,继而又被夫人质问是不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Are you a man)。麦克白夫人嘲笑他的冲动情绪简直就如同冬日的火炉旁,听老祖母讲故事的孩童一般,不过是在伪装恐惧。在夫人看来,班柯的亡灵和那把只有麦克白才看到的短剑一样,都是麦克白内心恐惧的外在表露。麦克白仍然没有足够的刚强勇气,仍然不是一个真正的“man”。麦克白忍受不了班柯的亡灵,只要亡灵不出现,他就能逃脱良心的谴责和拷问,敢作敢为。因此,当亡灵离去后,他便自言自语:“勇气又恢复了(I am a man again)。”这里,为满足贪欲而采取的不义之举变成了是为了考验麦克白的勇气与胆量而采取的行动,野心与决心的冲突替换成了懦弱与勇气的搏斗。
  第三幕末,麦克白已被人称作暴君;第四幕初,连巫女们都称他为恶人。麦克白听了幽灵们的预言,虽然接受了切实的保证,但仍然难以拂却内心的不安。因为他知道班柯的后裔一定会在这个国土上称王。麦克德夫逃奔英格兰的消息就像是注射到麦克白身上的鸡血,促使麥克白开始了他那恶魔般的疯狂行动。他要去突袭麦克德夫的城堡;把费辅攫取下来;把他的妻子儿女和一切跟他有血缘之亲的不幸的人一起杀掉。他发誓从这一刻起,心里一想到什么,便要立刻把它实行,没有迟疑的余地;现在就要用行动表示意志——想到便下手。麦克白积重难返,一想到大势已去,一想到阴谋泄露后将要遭到惩罚,他的心态行将崩溃,巴望早一天终止良心与野心交战的内心痛苦。此时我们已经看不到优柔寡断、充满人情乳臭的麦克白了。他已由一个踌躇不决、畏首畏尾的猫儿骤变为一个敢作敢为、有着果敢执行力的“man”,完全合乎夫人理想中的刚强的“man”了。
  如果说此前麦克白弑君篡位、爬上权力的顶峰,是为了成为夫人理想中的“man”而进行的艰苦努力与不懈追求,那么现在麦克白堕落为毫无人性、杀人不眨眼的刽子手,则是他个人欲望和野心在夫人的怂恿和蛊惑下无限膨胀和畸形发展的结果。
  为了让观众看到麦克白的卑劣和险恶,莎翁特意把“man”用于对忠臣麦克德夫的描写加以对衬强化。剧中麦克德夫看穿了麦克白杀害班柯并且嫁祸于马尔康的阴谋;尽管接到了通知,仍然拒绝出席麦克白在斯贡举行的加冕仪式,甚至出言不逊。而且唯独他在班柯遇害后仍然忠心耿耿,正直无私。为了正义的事业,国家的安宁,置妻儿安全于不顾,毅然追随王位继承人,紧握着利剑,像好汉子似的(like good man)维护被蹂躏的祖国。即将讨伐叛贼所率不义之师时,麦克德夫拿出了他那男子汉的气概,坚守着他的人类的情感(I must also feel it as a man)。铮铮铁骨,硬朗地凸显在读者的视野,耸立在麦克白的面前。剧中真正刚强的男子汉形象,观众了然于心。
  麦克白在经历了杀人无数的虐行之后,最后完全变身为一个恶魔,虽然实践了夫人的理想,但已经不是一般的普通人了。剧初我们看到的麦克白夫妇是一对恩爱的夫妻,麦克白常用“my dearest love”称呼夫人,虽然二人狼狈为奸,干的是见不得人的勾当,但似乎也是团结一心欲成就一番事业。受夫人唆使,追求“man”的刚强气魄的麦克白,当真正实践了麦克白夫人的对“man”的要求后,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夫妻之间的恩爱惨遭破坏、荡然无存。在剧末,一个精神失常,一个行为癫狂,甚至于备受恐怖折磨几近麻木的麦克白在听到夫人去世的消息时,既没有了伤心的泪水,也没有了愤怒。
  
  参考文献:
  1.朱生豪译:《莎士比亚经典戏剧(中英对照)丛书·麦克白》,广州: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9年版,第6页。
  2.张世红:《麦克白:权欲与野心的牺牲品——浅析悲剧〈麦克白〉》,《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1(1)。
  3.阿尼克斯特著,安国梁译:《莎士比亚传》,海燕出版社,2001年版。
  4.颜学军:《作为悲剧主人公的麦克白》,《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4)。
  5.贺祥麟:《莎士比亚研究文集》,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6.Gill,Roma(ed.)Shakespeare.Macbeth[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1997
  (作者单位: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旅游商贸系)
  编校:董方晓
其他文献
在我国传媒业高速发展的今天,电视和网络等媒体的快速发展为时事报道开拓了巨大的市场,也带来了一定的冲击。这将迫使报纸特别是地市级报纸对时事报道进行改革和不断完善,然而,如何搞好报纸时事报道的质量呢?以《南阳日报》为例,笔者认为应着重从四个方面努力,即:具有全局的“高度”、面向普通读者的“角度”、加强热点新闻报道的“深度”和追求版面效果的“靓度”。  以全局的“高度”报道重大事情,引导读者  “政治家
期刊
摘要:新媒介新突围,Web2.0时代微博客(以下简称微博)让每个人都成为报道者。其在突发事件报道上,弥补了传统媒体报道速度慢、互动性不强的缺陷。本文以2011年2月3日当地媒体对“沈阳皇朝万鑫酒店火灾”的报道为例,提出传统媒体与微博融合是今后突发事件报道的新变革。尤其是在节假日期间,部分媒体在休刊的状态下,利用微博的强大优势,对突发事件进行快速、权威,变被动为主动的报道,将增强传统媒体的公信力,极
期刊
摘要:《安娜·卡列尼娜》的主人公安娜的爱情悲剧历来是学界评论的焦点,情感的依附性加之经济地位的缺失最终把安娜推向了毁灭的深渊。文章认为,真正的自由是被理性、道德约束的自由,是精神同时也是物质的自由。唯有如此,才能避免悲剧的发生,实现自我身心的和谐,获得人生的自由与幸福。  关键词:安娜·卡列尼娜 理性自由 道德自由 精神自由    列夫·托尔斯泰的著名长篇小说《安娜·卡列尼娜》的主人公安娜·卡列尼
期刊
以网络为基础的各类新媒体的出现,赋予普通公民一种崭新的角色:新闻报道者。“公民新闻”(citizen journalism)因此也成为引人注目的热门话题,大众传媒尤其是传统媒体在新媒体时代如何保持自己的社会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成为一个亟待研究的问题。  (一)  何谓“公民新闻”?国外各类媒体有不同的阐释。如公民新闻网站的先驱——韩国公民新闻网站Ohmynews的口号是“人人都是记者”,强调普通公
期刊
摘要:在整个社会教育体系中,大众传媒是一种充斥全部时空的教育资源、教育途径、教育手段,对青少年的成长影响巨大。本文以调查研究大众传媒对不同性别青少年价值观影响为目的,采取抽样调查的方式,在沈阳市8所不同层次的初、高中以及大学共发放问卷1189份,回收有效问卷1102份。通过分析得出,女生在“对真爱永恒”、“一夜成名”、“正义终将战胜邪恶”等态度方面比男生更易受大众传媒影响,并更倾向于认同大众传媒所
期刊
摘要:中国共产党党报集权主义报刊理论继承苏维埃集权主义理论,并充分结合中国的社会、文化、历史实际。本文简要回顾20世纪末21世纪初中国党报集权主义报刊思想发展历程,笔者认为媒介控制部门管制仍会长期存在党报的党性原则,是永远不会凋谢的花朵,媒介控制部门的管制在中国也将长期存在。在世界上任何国家包括中国在内,新闻自由都会秉承“有节制的权利,有约束的自由”这个理念,在政府善待媒体的思想指引下,中国媒体在
期刊
摘要:随着全球化的蔓延,文化领域面临全球化的趋势。各国的跨文化交流逐步增多,尤其是以影视为载体的文化产品交流,但因为各国文化价值观等因素的差异,跨文化传播始终面临难以逾越的鸿沟。本文以内地翻拍境外电视剧这一类型影视剧作品为个例,分析跨文化传播中的困扰。  关键词:内地翻拍境外电视剧跨文化传播    拉里·A·萨默瓦将跨文化传播定义为:“拥有不同文化感知和符号系统的人们之间进行的交流,他们的这些不同
期刊
摘要:鲁迅是经验丰富、精通出版的编辑大家,他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对待编辑工作,始终保持“严谨、精细、全面”的编辑作风,编校稿件认真谨慎、细致入微、精益求精,精通并亲力亲为参与出版的各个环节,编辑出版了大量的优秀书刊,在出版史上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值得所有的编辑人学习。  关键词:鲁迅 编辑作风 严谨 精细 全面    在这个科技化、信息化、电子化的时代,各行各业都在飞速发展,有的甚至产生了质的飞跃,编辑
期刊
摘要:小说家刘庆邦花了大量的笔墨在他众多的小说中勾画了一系列的女性形象。透过对这些女性形象的塑造和书写,他用文字抵达了这些女性内心的情感深处,表达了一个作家对她们的关注。而《鞋》作为刘庆邦的代表作之一,更是体现了他写作上的这一倾向。  关键词:刘庆邦 《鞋》 女性内心情感 观照  原因探析以及在作品中的表现  20世纪50年代出生、现已定居北京的河南籍小说家刘庆邦,被称为中国小说领域内的“短篇王”
期刊
作为地市级晚报,在重大战役性报道中特别是对地方“两会”报道中,有很多内容和形式,被认为是“传统”“经典”,因而不能改、不敢改。如何突破既定模式,在履行媒体基本职能的前提下,改革创新,出新出彩?《天中晚报》在对驻马店市“两会”的报道中,述民情、传民声、达民意,紧紧围绕“两会”宗旨,立足“两个结合”,开展“三个创新”,做到了“新举措、新创意,带来新气象、新形式、新栏目,呈现新风貌”。  “两个结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