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育本来就是一个缓慢而长期的过程,动之以理,晓之以情或者高高在上地训斥,有时候并没有成效。走进学生内心,知道他们真正的内在需求,把握教育的“契机”,或许会让你“柳暗花明又一村”。
关键词:学生;教育契机;教育效果
中图分类号:G6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18-0086-01
刚接到这个班,便从其他老师口中知道了F。他,据说有时自以为是,桀骜不驯,最大的特点便是爱“迟到”。任老师苦口婆心,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他依然是我行我素。我听了,不以为意。我一向以为,与学生沟通与交流,是其乐无穷的事情。
第一次找他谈话,我和颜悦色,问清原因。他倒也腼腆,挠挠头,理由无非是闹铃忘开,或是闹铃响了,没听到云云。我颔首表示理解,结束谈话前,给予了一些关照的话并提出了期许。F点头。第二天,F果真按时到校。我心中窃喜:谁说他是一颗“顽石”?可喜了两天,F又“姗姗来迟”了。天渐凉,从迟到十分钟延长至半小时。每次都是从后门溜进教室,脸不红心不跳。为了所谓的班主任威信,我第二次找他谈话。一改之前的温和,我开始呵斥他的言而无信、不负责任,言之凿凿地分析了“迟到”的种种弊处,也从大处着眼,讲为人处世的道理。约十分钟的时间,他就那样“矗立”在我面前,脸上似隐隐有愧色,两只手仍是定定地插在口袋中。这次谈话,我们有了个约定:给他一周的缓冲期,他肯定彻底改掉迟到的坏毛病。
这一周的缓冲期很快就过去了,F的表现时好时坏。我耐心等待。天更冷了,过了两周,F又像以往那样每天都迟到。唯一有进步的是晚进教室知道走前门喊“报告”。这之后,我和F就迟到问题又交流过很多次,但没有实效。近一个学期的纠缠,我觉得我的耐心快要耗尽了,F在老师面前仍是不卑不亢。有时,早读课,看着他从教学楼的拐角处不急不躁,不慌不忙,在晨曦中悠悠而来的时候,我只能自嘲地想:或许“慢”生活正是他的一种生活姿态吧!
初三的上半个学期很快就过去了,“迟到”已是F的一个标签。课堂上,他似听非听;课间,一得空他就懒懒地趴着补觉。这也让他成为班级几个惰性男生崇拜的对象。我担心,在初三最后的冲刺阶段,他所产生的负能量会影响越来越多的同学。
事情的转机出现在初三下半学期。毕业在即,同学们开始流行写毕业留言。刚开始,F冷眼旁观,不屑于做这样的事情。估计受了渲染,F那本蓝底红F的毕业留言册在同学间相互传阅留言,最后传到了我手里。哎,我该写什么呢?对于F,我当时已经有那种无药可解的感觉。我想,就写点象征性的祝福的话吧。打开扉页,映入眼帘的是一段F写给自己的文字:
三年,就要毕业了。真的很快。我知道,这三年我不是个好学生,但我是个真实的自己。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学习让我疲惫,似乎只有考上一所好的高中才是唯一的出路!可我不想做考试的机器!我喜欢音乐,我喜欢动漫,我喜欢篮球,我喜欢旅行……我要做真正的自己。高中如果是人生必经的磨炼,那么我也不会畏惧。我相信自己,我的未来不是梦!
读罢,很难相信这样的文字出自于那个懒懒散散的孩子手中。我不禁有些惭愧。我这个班主任并没有真正了解这个孩子。每个孩子心中都有梦,而我们总是自以为是的为他们构筑他们的梦想。
往后翻,看到了其他同学的留言:F,你知道吗?你是我们的偶像哦。只有你敢于直面老师的“机枪大炮”,也只有你敢于挑战那些“无所谓”的作业。好羡慕你每天都能睡到自然醒啊!怪不得皮肤好好的哪!(某位女生留言)小子,马上中考了,你可以醒醒啦!话说,你睡得比我们班任何人都多,别一副永远睡不醒的样子。很期待和你在高中的校园里打篮球哦。加油吧!(同桌男生留言)……
一段段留言将一个个生动的脸孔真实的跃然于纸上。对他们的内心世界,我知道的太少太少。分数高低不知不觉成为衡量学生优劣的标准,除了上课、批试卷,我似乎很久没有俯下身倾听孩子们心中的声音了。我理了理思绪,在空白的页面上写上:F,请原谅老师对你的偏见。我以为你是个不思进取无可救药的学生。但刚刚看了你的话,老师才明白原来你一直是个有思想、有梦想的孩子。我想“迟到”的背后或许是理念的碰撞,是无声的抵抗,是青春的迷惘。梦想的航程已经起航,老师愿意做你的风帆,我们一起乘风破浪!写完,我署上我的姓名,并画了个胜利的手势。我期待,这是一个教育契机。
毕业留言册在师生之间静静传递,每个人都近乎虔诚地写上毕业祝福。我和学生的关系似乎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教室里再也听不到我义正词言教育学生的声音。学校生活依旧忙碌,世界却突然变得美好。悄悄变化的,还有F。他每天来得很早,捧着本英语书练口语。偶尔迟到看到我,满脸愧色。下课了,他就捧着难题钻老师办公室。其他老师都说,F转变了。
那年中考,F考上了市里的重点高中。F来看我,我祝贺他。他说:“老师,因为你懂我,没放弃我,所以我要证明给你看。”看着他一脸的真挚,我心满意足地笑了。
其实教育本来就是一个缓慢而长期的过程,每个孩子都有着强烈的自主意识,他们渴望被尊重、信任。然而他们这种需求的外在表现是千差万别的。无论是太直接的渠道,还是太容易的结果,都可能使教育对象处于被照顾、被管理、被监督的被动地位,使他们不愿接受教育,甚至滋生出反感、消极、抵触等消极情绪,从而影响教育效果。有时候,我们苦口婆心的自以为是的教育往往起到了反作用。还好,对F,我知道得不算太迟。
参考文献:
[1]李菊顺,李世怡.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2]谢立祥.论班主任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J].现代阅读,2011(11).
作者简介:惠艳(1977-),女,江苏无锡人,中学一级教师,从事中学语文教学与研究。
关键词:学生;教育契机;教育效果
中图分类号:G6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18-0086-01
刚接到这个班,便从其他老师口中知道了F。他,据说有时自以为是,桀骜不驯,最大的特点便是爱“迟到”。任老师苦口婆心,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他依然是我行我素。我听了,不以为意。我一向以为,与学生沟通与交流,是其乐无穷的事情。
第一次找他谈话,我和颜悦色,问清原因。他倒也腼腆,挠挠头,理由无非是闹铃忘开,或是闹铃响了,没听到云云。我颔首表示理解,结束谈话前,给予了一些关照的话并提出了期许。F点头。第二天,F果真按时到校。我心中窃喜:谁说他是一颗“顽石”?可喜了两天,F又“姗姗来迟”了。天渐凉,从迟到十分钟延长至半小时。每次都是从后门溜进教室,脸不红心不跳。为了所谓的班主任威信,我第二次找他谈话。一改之前的温和,我开始呵斥他的言而无信、不负责任,言之凿凿地分析了“迟到”的种种弊处,也从大处着眼,讲为人处世的道理。约十分钟的时间,他就那样“矗立”在我面前,脸上似隐隐有愧色,两只手仍是定定地插在口袋中。这次谈话,我们有了个约定:给他一周的缓冲期,他肯定彻底改掉迟到的坏毛病。
这一周的缓冲期很快就过去了,F的表现时好时坏。我耐心等待。天更冷了,过了两周,F又像以往那样每天都迟到。唯一有进步的是晚进教室知道走前门喊“报告”。这之后,我和F就迟到问题又交流过很多次,但没有实效。近一个学期的纠缠,我觉得我的耐心快要耗尽了,F在老师面前仍是不卑不亢。有时,早读课,看着他从教学楼的拐角处不急不躁,不慌不忙,在晨曦中悠悠而来的时候,我只能自嘲地想:或许“慢”生活正是他的一种生活姿态吧!
初三的上半个学期很快就过去了,“迟到”已是F的一个标签。课堂上,他似听非听;课间,一得空他就懒懒地趴着补觉。这也让他成为班级几个惰性男生崇拜的对象。我担心,在初三最后的冲刺阶段,他所产生的负能量会影响越来越多的同学。
事情的转机出现在初三下半学期。毕业在即,同学们开始流行写毕业留言。刚开始,F冷眼旁观,不屑于做这样的事情。估计受了渲染,F那本蓝底红F的毕业留言册在同学间相互传阅留言,最后传到了我手里。哎,我该写什么呢?对于F,我当时已经有那种无药可解的感觉。我想,就写点象征性的祝福的话吧。打开扉页,映入眼帘的是一段F写给自己的文字:
三年,就要毕业了。真的很快。我知道,这三年我不是个好学生,但我是个真实的自己。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学习让我疲惫,似乎只有考上一所好的高中才是唯一的出路!可我不想做考试的机器!我喜欢音乐,我喜欢动漫,我喜欢篮球,我喜欢旅行……我要做真正的自己。高中如果是人生必经的磨炼,那么我也不会畏惧。我相信自己,我的未来不是梦!
读罢,很难相信这样的文字出自于那个懒懒散散的孩子手中。我不禁有些惭愧。我这个班主任并没有真正了解这个孩子。每个孩子心中都有梦,而我们总是自以为是的为他们构筑他们的梦想。
往后翻,看到了其他同学的留言:F,你知道吗?你是我们的偶像哦。只有你敢于直面老师的“机枪大炮”,也只有你敢于挑战那些“无所谓”的作业。好羡慕你每天都能睡到自然醒啊!怪不得皮肤好好的哪!(某位女生留言)小子,马上中考了,你可以醒醒啦!话说,你睡得比我们班任何人都多,别一副永远睡不醒的样子。很期待和你在高中的校园里打篮球哦。加油吧!(同桌男生留言)……
一段段留言将一个个生动的脸孔真实的跃然于纸上。对他们的内心世界,我知道的太少太少。分数高低不知不觉成为衡量学生优劣的标准,除了上课、批试卷,我似乎很久没有俯下身倾听孩子们心中的声音了。我理了理思绪,在空白的页面上写上:F,请原谅老师对你的偏见。我以为你是个不思进取无可救药的学生。但刚刚看了你的话,老师才明白原来你一直是个有思想、有梦想的孩子。我想“迟到”的背后或许是理念的碰撞,是无声的抵抗,是青春的迷惘。梦想的航程已经起航,老师愿意做你的风帆,我们一起乘风破浪!写完,我署上我的姓名,并画了个胜利的手势。我期待,这是一个教育契机。
毕业留言册在师生之间静静传递,每个人都近乎虔诚地写上毕业祝福。我和学生的关系似乎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教室里再也听不到我义正词言教育学生的声音。学校生活依旧忙碌,世界却突然变得美好。悄悄变化的,还有F。他每天来得很早,捧着本英语书练口语。偶尔迟到看到我,满脸愧色。下课了,他就捧着难题钻老师办公室。其他老师都说,F转变了。
那年中考,F考上了市里的重点高中。F来看我,我祝贺他。他说:“老师,因为你懂我,没放弃我,所以我要证明给你看。”看着他一脸的真挚,我心满意足地笑了。
其实教育本来就是一个缓慢而长期的过程,每个孩子都有着强烈的自主意识,他们渴望被尊重、信任。然而他们这种需求的外在表现是千差万别的。无论是太直接的渠道,还是太容易的结果,都可能使教育对象处于被照顾、被管理、被监督的被动地位,使他们不愿接受教育,甚至滋生出反感、消极、抵触等消极情绪,从而影响教育效果。有时候,我们苦口婆心的自以为是的教育往往起到了反作用。还好,对F,我知道得不算太迟。
参考文献:
[1]李菊顺,李世怡.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2]谢立祥.论班主任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J].现代阅读,2011(11).
作者简介:惠艳(1977-),女,江苏无锡人,中学一级教师,从事中学语文教学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