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挫折教育是我国青少年教育中的一个热点,其目的是培养青少年的抗挫折能力,培養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因此,在核心素养的教育背景下向高中学生渗透挫折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可通过课堂教学、生物科学史、榜样力量等方式,向学生渗透挫折教育。
关键词:挫折教育;核心素养;高中;生物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9)17-0084-01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9.17.079
在快速发展的社会生活中,青少年承受着巨大的压力,由于他们生活经验少、心理不成熟、社会经验不足等原因,因此应对挫折能力较差,甚至采取极端的方式。[1] 如不少青少年叛逆、逃学、休学、退学、自残甚至自杀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成长,甚至成为社会问题。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提出的“健康生活”,指培养学生形成珍爱生命的意识,形成健全人格,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2] 生物核心素养提出的“社会责任”,强调要培养学生关爱生命,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3] 这些都说明向学生渗透挫折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以培养青少年受挫能力为目标的挫折教育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社会研究的热点。挫折教育是一种让学生受益终身的教育,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挫折教育,注重素质的培养,应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4]
要想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挫折教育,教师要积极寻找策略,努力实践,以找到更适合、最有效的方法。
一、通过课堂教学,向学生渗透挫折教育
课堂教学是渗透挫折教育的重要渠道,高中生物课堂教学内容中含有丰富的挫折教育资源,为挫折教育提供重要的条件基础。[5] 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将挫折教育有机融入到课堂教学中,以提高学生的抗挫折能力。
以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一章第二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中的一个知识点为例,向学生渗透挫折教育。
讨论孟德尔实验成功的原因
教师:请同学们小组讨论孟德尔实验成功的原因。
目的:让学生讨论孟德尔实验成功的原因,从中获得启发。
1.选材准确——自花传粉、闭花授粉的自然纯种豌豆;
2.研究方法恰当;
3.利用统计学进行分析;
4.科学地设计了实验的程序。
教师补充:孟德尔发现基因分离定律与自由组合定律不是偶然,而是潜心研究了8年的结果。他做了无数次实验,也经历了无数次失败,但是他从来没有在困难与失败面前退缩,反而越挫越勇。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孟德尔身上锲而不舍、不怕失败、正视失败、敢于独立思考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引导学生勇于面对生活中的挫折,战胜挫折。
二、通过生物科学史,向学生渗透挫折教育
生物科学史以生物科学产生和发展过程为轮廓,以科学发展历程中带有重大事件为主线,用翔实的资料论述科学家的创造性劳动,描述他们进行科学探索的思维过程与方法。[6] 生物科学史中的科学家倾注了大量的精力,他们对一些重大问题进行研究的时候,遇到各种障碍和坎坷,经历过无数的挫折和失败,但是他们凭借自己顽强的毅力,不断探索,终于取得成功。下面以“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为例,向学生渗透挫折教育。
教材在介绍细胞膜结构的探索历程时,重点提到了欧文顿实验:欧文顿曾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上万次实验,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一样,才得出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进而推测膜是由脂质组成的。这里提到了两个重要数据:500多种化学物质、上万次实验,在研究的过程中,尽管科学家们多次遇到失败和挫折,但是他们没有气馁,更没有放弃对真理的追求。教师引导学生认识任何人的成功都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都需要不怕失败、直面困难,并且还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和坚持到底的决心。
三、通过榜样力量,向学生渗透挫折教育
科学家、伟人、名人的优秀品质和坚强意志,在学生中很容易引起共鸣,达到教育学生的效果。教师可充分运用科学家、名人、伟人严谨的治学态度、科学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意志,向学生渗透挫折教育。教师在讲授必修二第六章第一节“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的内容时以水稻杂交之父——袁隆平为例,向学生渗透挫折教育。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经过多年研究试验,终于培育出了高产优质的杂交水稻。这是人类种植水稻史上的一个伟大突破和进步。但是,袁隆平的成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都是在一次又一次失败后持之以恒不断改进后获得的。
参考文献:
[1]王永贵.“95后”大学生挫折与抗挫折教育对策研究[J].知识经济,2018(15):178.
[2]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六大素养十八个要点的重点(二)[A].中学教育科研,2018(2).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4]刘闯.关于中学生挫折教育的几点看法[J].中学时代,2014(2):146.
[5]刘恩山.中学生物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6]鲁亚平.生物教学论[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7.
[责任编辑 谷会巧]
作者简介:黄玲玲(1991.11— ),女,汉族,湖北大冶人,研究方向:生物学科教学。
陈星星(1983.2— ),男,汉族,湖北钟祥人,研究方向:生物学科教学。
关键词:挫折教育;核心素养;高中;生物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9)17-0084-01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9.17.079
在快速发展的社会生活中,青少年承受着巨大的压力,由于他们生活经验少、心理不成熟、社会经验不足等原因,因此应对挫折能力较差,甚至采取极端的方式。[1] 如不少青少年叛逆、逃学、休学、退学、自残甚至自杀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成长,甚至成为社会问题。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提出的“健康生活”,指培养学生形成珍爱生命的意识,形成健全人格,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2] 生物核心素养提出的“社会责任”,强调要培养学生关爱生命,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3] 这些都说明向学生渗透挫折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以培养青少年受挫能力为目标的挫折教育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社会研究的热点。挫折教育是一种让学生受益终身的教育,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挫折教育,注重素质的培养,应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4]
要想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挫折教育,教师要积极寻找策略,努力实践,以找到更适合、最有效的方法。
一、通过课堂教学,向学生渗透挫折教育
课堂教学是渗透挫折教育的重要渠道,高中生物课堂教学内容中含有丰富的挫折教育资源,为挫折教育提供重要的条件基础。[5] 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将挫折教育有机融入到课堂教学中,以提高学生的抗挫折能力。
以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一章第二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中的一个知识点为例,向学生渗透挫折教育。
讨论孟德尔实验成功的原因
教师:请同学们小组讨论孟德尔实验成功的原因。
目的:让学生讨论孟德尔实验成功的原因,从中获得启发。
1.选材准确——自花传粉、闭花授粉的自然纯种豌豆;
2.研究方法恰当;
3.利用统计学进行分析;
4.科学地设计了实验的程序。
教师补充:孟德尔发现基因分离定律与自由组合定律不是偶然,而是潜心研究了8年的结果。他做了无数次实验,也经历了无数次失败,但是他从来没有在困难与失败面前退缩,反而越挫越勇。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孟德尔身上锲而不舍、不怕失败、正视失败、敢于独立思考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引导学生勇于面对生活中的挫折,战胜挫折。
二、通过生物科学史,向学生渗透挫折教育
生物科学史以生物科学产生和发展过程为轮廓,以科学发展历程中带有重大事件为主线,用翔实的资料论述科学家的创造性劳动,描述他们进行科学探索的思维过程与方法。[6] 生物科学史中的科学家倾注了大量的精力,他们对一些重大问题进行研究的时候,遇到各种障碍和坎坷,经历过无数的挫折和失败,但是他们凭借自己顽强的毅力,不断探索,终于取得成功。下面以“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为例,向学生渗透挫折教育。
教材在介绍细胞膜结构的探索历程时,重点提到了欧文顿实验:欧文顿曾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上万次实验,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一样,才得出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进而推测膜是由脂质组成的。这里提到了两个重要数据:500多种化学物质、上万次实验,在研究的过程中,尽管科学家们多次遇到失败和挫折,但是他们没有气馁,更没有放弃对真理的追求。教师引导学生认识任何人的成功都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都需要不怕失败、直面困难,并且还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和坚持到底的决心。
三、通过榜样力量,向学生渗透挫折教育
科学家、伟人、名人的优秀品质和坚强意志,在学生中很容易引起共鸣,达到教育学生的效果。教师可充分运用科学家、名人、伟人严谨的治学态度、科学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意志,向学生渗透挫折教育。教师在讲授必修二第六章第一节“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的内容时以水稻杂交之父——袁隆平为例,向学生渗透挫折教育。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经过多年研究试验,终于培育出了高产优质的杂交水稻。这是人类种植水稻史上的一个伟大突破和进步。但是,袁隆平的成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都是在一次又一次失败后持之以恒不断改进后获得的。
参考文献:
[1]王永贵.“95后”大学生挫折与抗挫折教育对策研究[J].知识经济,2018(15):178.
[2]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六大素养十八个要点的重点(二)[A].中学教育科研,2018(2).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4]刘闯.关于中学生挫折教育的几点看法[J].中学时代,2014(2):146.
[5]刘恩山.中学生物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6]鲁亚平.生物教学论[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7.
[责任编辑 谷会巧]
作者简介:黄玲玲(1991.11— ),女,汉族,湖北大冶人,研究方向:生物学科教学。
陈星星(1983.2— ),男,汉族,湖北钟祥人,研究方向:生物学科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