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市场经济的发展催生了新闻媒体经济报道的繁荣。经济报道对社会、政府、企业、百姓生活的影响也越来越显著。受众对经济信息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对提高经济报道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然而,在新闻工作者长期的新闻实践中,经济新闻往往比较难写,常常处于“外行看不懂,内行不屑看”的尴尬境地。如何进一步改进党报的经济报道,使广大普通读者能看、愿看、喜欢看。笔者认为,要从进一步增强党报经济报道的权威性、可读性、丰富性上着手。
权威性——党报是权威的经济信息的发布者和分析者
党报长期担当着党、政府、人民的“喉舌”,对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影响较大,传递着党和政府在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等重大问题上的立场、观点,在政府、企业和普通百姓之间起着沟通信息、搭建桥梁、促进工作和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作用。毫无疑问,权威性是党报的安身立命之本,而面对激烈的媒体竞争,党报更要以权威和深度应对海量和速度。
党报经济报道的权威性从何而来?一是,权威性需要大局观,需要增强新闻报道的指导性。比如经济政策的宣传,党报除要在第一时间发布新规新政、解读政策文件外,还要关注政策“落地”情况,要结合本地经济运行实践,将其具体化,深入分析各个行业、各个领域的实际情况,研究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同时,还要勇于发现问题和善于解决问题,对实际工作起到推动作用。二是,权威性需要增强新闻报道的深度。很多地市党报在过去的经济报道中,结果性、结论性的东西比较多,经济报道常常是数字填充的消息或通讯,呈现出一种死板、枯燥的形象,令人读来索然无味,甚至“望而却步”。从时代的发展来看,现在的经济报道,特别是财经新闻,已经不能单纯停留在叙述事实的层面上,随着经济报道功能的转变和报道范围的拓宽,需要大量的解释性报道、综述性报道和思辨性报道,要在地方性的报道上力求融入全国性的内容,通过微观透视宏观,透过现象揭示本质。
可读性——用百姓视角写大众能读、爱读的新闻
新闻角度是决定新闻影响力和可读性的一个关键因素。经济新闻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经济新闻要增加可读性,必须放下以往“高端”的身段,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更加关注广大普通读者的兴趣和需要。此外,经济新闻报道,除担负着传播的功能外,更要讲究社会效益,满足公众需求,促进市场经济的繁荣。这就要求党报要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彰显党报经济报道的服务价值,更多地挖掘、刊登集新闻性、实用性、信息性、服务性于一身的经济新闻报道。
党报经济新闻要在写作方法上进行改进和创新。首先,记者要做好“翻译”,以平民化的语言代替生僻的专业术语。好的财经新闻不光要揭示出错综复杂的经济现象背后的联系,还要能通过简单明了的语言,深入浅出地将一些复杂的概念、理论表述得简单易懂,甚至将一些复杂的事件解读得妙趣横生。正如新华日报社记者姜圣瑜在谈到经济新闻如何向社会、向生活延伸时,曾举例说:一位老新闻工作者在“文化大革命”以后说过,报道钢产量要从“三大件”说起,说这么多吨钢可以生产多少自行车、多少只手表、多少台缝纫机……这样读者就关心了。
其次,成功的经济报道离不开报道形式及笔法上的创新。经济报道可以采取调查报告式的综述,可以是夹叙夹议式的述评,或是专家访谈、读者来信等。“从某种意义上说,新闻学的本质是故事”,这是美国新闻学者提出的理念,这个观点已经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但是,长期以来,党报的经济报道多年习惯于面上的工作报道和宏大叙事,在“讲故事”方面并不擅长。在这方面,西方媒体经济报道有现成的成功经验可以借鉴。比如著名的“华尔街日报体”。其基本要求是,选取一个与重大经济事件有关联的人或事,从讲故事入手,然后过渡到经济事件本身进行深入分析和揭示,最后再回到开头的故事上,把人和事与经济事件联系起来,写得生动具体,很能引起读者的兴趣。我国一些知名媒体如《南方周末》、《经济观察报》、《21世纪经济导报》等对这一手法的运用已经炉火纯青,地市级党报无疑可以应用和借鉴。
丰富性——开拓经济报道的领域和空间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逐步加强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日趋完善,目前经济新闻报道的受众,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各种经济成分、各行业、各种企业、各阶层的人士,自然都成为经济新闻报道的受众。党报经济报道也必须进一步开拓经济报道的题材和领域,扩大信息量,想受众之所想,为受众提供更为广泛的信息。
现在的经济报道也早已不是单纯的经济工作报道,经济生活、经济现象、经济运行与国家的政治、社会、文化及百姓生活具有高度的关联性,党报应在这些“交叉地带”积极探索,拓展经济报道的深度和广度。比如,在经济与法律方面,近年来,我国颁布了大量经济领域的法律法规,如《物权法》、《劳动合同法》等,党报经济报道应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主动宣传普及这些法律法规;还可以对一些社会、文化热点进行经济视角的解析等。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地市党报还应更加关注全球经济发展趋势,以接近性解决国际、国内经济事件报道的“落地”问题。
此外,党报经济报道的改进和创新离不开一支专业化的采编队伍。一些业内人士指出,经济记者的经济知识严重不足,已经成为经济类深度报道最主要的制約性因素。一些财经版上的报道经常可以发现一些基础的知识性错误,很多记者往往只是人云亦云地使用GDP、CPI等一些概念,对其含义却缺乏深入的了解,更谈不上对经济规律的深入、准确把握。试问这样的经济记者“以其昏昏”,如何能使广大读者“昭昭”?因此,新闻从业人员一方面要更加积极主动地进行理论学习,调整、优化自身知识结构,努力早日成为一名专家型记者;另一方面要在采访时深入基层,多做调查分析,多写本土化、“接地气”的经济报道。
(作者单位:商丘日报社)
编校:张红玲
权威性——党报是权威的经济信息的发布者和分析者
党报长期担当着党、政府、人民的“喉舌”,对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影响较大,传递着党和政府在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等重大问题上的立场、观点,在政府、企业和普通百姓之间起着沟通信息、搭建桥梁、促进工作和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作用。毫无疑问,权威性是党报的安身立命之本,而面对激烈的媒体竞争,党报更要以权威和深度应对海量和速度。
党报经济报道的权威性从何而来?一是,权威性需要大局观,需要增强新闻报道的指导性。比如经济政策的宣传,党报除要在第一时间发布新规新政、解读政策文件外,还要关注政策“落地”情况,要结合本地经济运行实践,将其具体化,深入分析各个行业、各个领域的实际情况,研究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同时,还要勇于发现问题和善于解决问题,对实际工作起到推动作用。二是,权威性需要增强新闻报道的深度。很多地市党报在过去的经济报道中,结果性、结论性的东西比较多,经济报道常常是数字填充的消息或通讯,呈现出一种死板、枯燥的形象,令人读来索然无味,甚至“望而却步”。从时代的发展来看,现在的经济报道,特别是财经新闻,已经不能单纯停留在叙述事实的层面上,随着经济报道功能的转变和报道范围的拓宽,需要大量的解释性报道、综述性报道和思辨性报道,要在地方性的报道上力求融入全国性的内容,通过微观透视宏观,透过现象揭示本质。
可读性——用百姓视角写大众能读、爱读的新闻
新闻角度是决定新闻影响力和可读性的一个关键因素。经济新闻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经济新闻要增加可读性,必须放下以往“高端”的身段,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更加关注广大普通读者的兴趣和需要。此外,经济新闻报道,除担负着传播的功能外,更要讲究社会效益,满足公众需求,促进市场经济的繁荣。这就要求党报要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彰显党报经济报道的服务价值,更多地挖掘、刊登集新闻性、实用性、信息性、服务性于一身的经济新闻报道。
党报经济新闻要在写作方法上进行改进和创新。首先,记者要做好“翻译”,以平民化的语言代替生僻的专业术语。好的财经新闻不光要揭示出错综复杂的经济现象背后的联系,还要能通过简单明了的语言,深入浅出地将一些复杂的概念、理论表述得简单易懂,甚至将一些复杂的事件解读得妙趣横生。正如新华日报社记者姜圣瑜在谈到经济新闻如何向社会、向生活延伸时,曾举例说:一位老新闻工作者在“文化大革命”以后说过,报道钢产量要从“三大件”说起,说这么多吨钢可以生产多少自行车、多少只手表、多少台缝纫机……这样读者就关心了。
其次,成功的经济报道离不开报道形式及笔法上的创新。经济报道可以采取调查报告式的综述,可以是夹叙夹议式的述评,或是专家访谈、读者来信等。“从某种意义上说,新闻学的本质是故事”,这是美国新闻学者提出的理念,这个观点已经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但是,长期以来,党报的经济报道多年习惯于面上的工作报道和宏大叙事,在“讲故事”方面并不擅长。在这方面,西方媒体经济报道有现成的成功经验可以借鉴。比如著名的“华尔街日报体”。其基本要求是,选取一个与重大经济事件有关联的人或事,从讲故事入手,然后过渡到经济事件本身进行深入分析和揭示,最后再回到开头的故事上,把人和事与经济事件联系起来,写得生动具体,很能引起读者的兴趣。我国一些知名媒体如《南方周末》、《经济观察报》、《21世纪经济导报》等对这一手法的运用已经炉火纯青,地市级党报无疑可以应用和借鉴。
丰富性——开拓经济报道的领域和空间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逐步加强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日趋完善,目前经济新闻报道的受众,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各种经济成分、各行业、各种企业、各阶层的人士,自然都成为经济新闻报道的受众。党报经济报道也必须进一步开拓经济报道的题材和领域,扩大信息量,想受众之所想,为受众提供更为广泛的信息。
现在的经济报道也早已不是单纯的经济工作报道,经济生活、经济现象、经济运行与国家的政治、社会、文化及百姓生活具有高度的关联性,党报应在这些“交叉地带”积极探索,拓展经济报道的深度和广度。比如,在经济与法律方面,近年来,我国颁布了大量经济领域的法律法规,如《物权法》、《劳动合同法》等,党报经济报道应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主动宣传普及这些法律法规;还可以对一些社会、文化热点进行经济视角的解析等。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地市党报还应更加关注全球经济发展趋势,以接近性解决国际、国内经济事件报道的“落地”问题。
此外,党报经济报道的改进和创新离不开一支专业化的采编队伍。一些业内人士指出,经济记者的经济知识严重不足,已经成为经济类深度报道最主要的制約性因素。一些财经版上的报道经常可以发现一些基础的知识性错误,很多记者往往只是人云亦云地使用GDP、CPI等一些概念,对其含义却缺乏深入的了解,更谈不上对经济规律的深入、准确把握。试问这样的经济记者“以其昏昏”,如何能使广大读者“昭昭”?因此,新闻从业人员一方面要更加积极主动地进行理论学习,调整、优化自身知识结构,努力早日成为一名专家型记者;另一方面要在采访时深入基层,多做调查分析,多写本土化、“接地气”的经济报道。
(作者单位:商丘日报社)
编校:张红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