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者应充分尊重学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不断提高语文能力,关注“批注”就是关键一步。“批注”是指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把自己的所感、所想、所思、所疑以批语和注解的形式,及时写在书页的空白处,是帮助理解、促进思考的一种读书方法。在阅读时引导学生学会写批注,留下自己的阅读心迹,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从而更好地获得自我发展。
一、循序渐进——把握各年段批注重点
小学生年龄差异大,其阅读能力、生活经验等存在很大差异。培养小学生的批注能力,应关注到不同学段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课标提出的阅读要求,切不能有“揠苗助长”的做法。
低年级的学生在阅读能力、经验积累等方面都处在一个起始阶段。针对低年级学生的特点,教师可以培养学生圈画生字、标出自然段、画出文章中的好词、好句等,这是积累性习惯批注。
中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定的理解能力,此阶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抓住文本中的重点词句,特别是那些能表现出文章中心、表达情感的词句,进行“批写”,从而达到对文本浅层含义的理解。
课标指出,高年级的学生应能“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断”。此阶段就需要学生联系自己的知识及生活积累,运用多种批注方法,自主地与文本创造性地对话,在此基础上展开阅读交流,实现生本、生生、师生之间的真正对话。
二、夯实过程——把关批注的每个环节
1.课前预习,自由批注
预习是课堂教学中常用的方法,在教学一篇新课文前,布置学生对课文进行预习,对课文进行正式的阅读。此时,教师可设计提高学生预习效果的批注:(1)读课文,标注小节号,圈出自己不理解或不认识的字、词,通过查字、词典的方式解决,并做相关的摘录。(2)画出自己印象深或有感触的词句,把阅读的感受批注下来。(3)用简洁的语言将课文的主要内容批注在课题的空白处。(4)通过各种途径搜集与课文内容、作者相关的资料,并把自己搜集到的资料摘抄或概括在课文相对应的地方。(5)围绕课文内容,提出一个值得在课堂上一起探讨的问题,批注在课文的结尾处。
这些批注是教师获取教学内容的重要素材,教师根据学生预习时的批注,就可以了解学生学情,从而采取有详有略、重点突出的教学方式,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课堂点拨,专题批注
学生个体受到其学识、年龄、经验等多因素的制约,导致学生在预习时所做的批注有一定的片面性和零散性。此时,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重难点,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专题性批注。
课堂上进行的专题性批注是对学生预习时所作批注的一种完善、提升,是学生和文本深入对话的重要过程,也是突破教学重难点的必要过程,更是学生自我提升阅读能力的重要过程。
3.讨论交流,展示成果
当学生完成阅读批注后,他们迫切需要有一个交流的机会,课堂就提供了这样的一个舞台。在这个舞台上,所有学生的交流都是平等的,老师和学生的交流也是平等的,交流的方式主要有两种:(1)小组交流。学生在小组内充分地发言,各抒己见,使每一个学生都有畅所欲言的机会,都能表达自己读书的收获。教师可有重点地参与“薄弱小组”活动,并相机点拨,调整学生思路,使讨论向更广阔的思维空间延伸。同时,教师应善于捕捉学生普遍性的疑点,进一步挖掘文中有较高思维、情趣等有价值的问题,为导评做准备。(2)自由交流。学生根据研究专题,发表自己批注阅读的收获。教师要努力创设轻松、愉悦的课堂环境,激发学生畅所欲言,勇敢地展示自己的成果,展示自己,获得他人的认同。教师应有选择地对学生发言自然、灵活地做补充,还应根据学生汇报的情况,做出精而简的疏导与点评,使学生巩固和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体验成功的喜悦。
4.课后巩固,升华批注
在学完一课之后,学生对同一篇课文的理解会加深,无论是情感、认识,还是思想都会比初读时有所提高和升华。在此时,进行阅读的批注,学生会觉得豁然开朗,初读时的不解和疑惑全都解开了,又是一种全新的感受。学完课文后的批注,一方面,可以对原有的批注进行修正、补充、巩固和提高,另一方面,又可以检验学习效果,提高阅读能力。
“授之以鱼,莫若授之以渔”,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把握年段批注的侧重点,抓好预习批注、课堂批注、交流反馈、课后批注等重要环节,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有效批注,使学生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人。
(作者单位:江苏丹阳市正则小学)
一、循序渐进——把握各年段批注重点
小学生年龄差异大,其阅读能力、生活经验等存在很大差异。培养小学生的批注能力,应关注到不同学段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课标提出的阅读要求,切不能有“揠苗助长”的做法。
低年级的学生在阅读能力、经验积累等方面都处在一个起始阶段。针对低年级学生的特点,教师可以培养学生圈画生字、标出自然段、画出文章中的好词、好句等,这是积累性习惯批注。
中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定的理解能力,此阶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抓住文本中的重点词句,特别是那些能表现出文章中心、表达情感的词句,进行“批写”,从而达到对文本浅层含义的理解。
课标指出,高年级的学生应能“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断”。此阶段就需要学生联系自己的知识及生活积累,运用多种批注方法,自主地与文本创造性地对话,在此基础上展开阅读交流,实现生本、生生、师生之间的真正对话。
二、夯实过程——把关批注的每个环节
1.课前预习,自由批注
预习是课堂教学中常用的方法,在教学一篇新课文前,布置学生对课文进行预习,对课文进行正式的阅读。此时,教师可设计提高学生预习效果的批注:(1)读课文,标注小节号,圈出自己不理解或不认识的字、词,通过查字、词典的方式解决,并做相关的摘录。(2)画出自己印象深或有感触的词句,把阅读的感受批注下来。(3)用简洁的语言将课文的主要内容批注在课题的空白处。(4)通过各种途径搜集与课文内容、作者相关的资料,并把自己搜集到的资料摘抄或概括在课文相对应的地方。(5)围绕课文内容,提出一个值得在课堂上一起探讨的问题,批注在课文的结尾处。
这些批注是教师获取教学内容的重要素材,教师根据学生预习时的批注,就可以了解学生学情,从而采取有详有略、重点突出的教学方式,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课堂点拨,专题批注
学生个体受到其学识、年龄、经验等多因素的制约,导致学生在预习时所做的批注有一定的片面性和零散性。此时,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重难点,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专题性批注。
课堂上进行的专题性批注是对学生预习时所作批注的一种完善、提升,是学生和文本深入对话的重要过程,也是突破教学重难点的必要过程,更是学生自我提升阅读能力的重要过程。
3.讨论交流,展示成果
当学生完成阅读批注后,他们迫切需要有一个交流的机会,课堂就提供了这样的一个舞台。在这个舞台上,所有学生的交流都是平等的,老师和学生的交流也是平等的,交流的方式主要有两种:(1)小组交流。学生在小组内充分地发言,各抒己见,使每一个学生都有畅所欲言的机会,都能表达自己读书的收获。教师可有重点地参与“薄弱小组”活动,并相机点拨,调整学生思路,使讨论向更广阔的思维空间延伸。同时,教师应善于捕捉学生普遍性的疑点,进一步挖掘文中有较高思维、情趣等有价值的问题,为导评做准备。(2)自由交流。学生根据研究专题,发表自己批注阅读的收获。教师要努力创设轻松、愉悦的课堂环境,激发学生畅所欲言,勇敢地展示自己的成果,展示自己,获得他人的认同。教师应有选择地对学生发言自然、灵活地做补充,还应根据学生汇报的情况,做出精而简的疏导与点评,使学生巩固和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体验成功的喜悦。
4.课后巩固,升华批注
在学完一课之后,学生对同一篇课文的理解会加深,无论是情感、认识,还是思想都会比初读时有所提高和升华。在此时,进行阅读的批注,学生会觉得豁然开朗,初读时的不解和疑惑全都解开了,又是一种全新的感受。学完课文后的批注,一方面,可以对原有的批注进行修正、补充、巩固和提高,另一方面,又可以检验学习效果,提高阅读能力。
“授之以鱼,莫若授之以渔”,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把握年段批注的侧重点,抓好预习批注、课堂批注、交流反馈、课后批注等重要环节,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有效批注,使学生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人。
(作者单位:江苏丹阳市正则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