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德育低效的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来源 :科教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uangssss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学科德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和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塑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高中生物科学为例,针对当前学科德育普遍低效的现象进行成因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 学科德育 低效 成因 对策 高中生物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6.05.056
  Cause Analysis of Inefficiency of Moral Educ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Research
  ——Take High School Biology for example
  LIU Tao
  (Shandong Liaocheng Shuicheng Middle School, Liaocheng, Shandong 252000)
  Abstract Subject moral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school moral education work, to the improvement of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moral level and the correct outlook on life, values and world outlook of the mould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In high school of biological sciences, for exampl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subject of moral education is generally inefficient phenomenon causes analysis, and put forward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Key words Subject moral education; inefficient; causes and countermeasures; high school biology
  学科德育是指在学科教学活动中,教师以教书育人为宗旨,将在各学科教学内容中蕴含的思想、道德因素,通过有效的手段和方法,自然地融合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从而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也就是说,在传授知识、发展能力的同时实现德育。①可见,将学科教学与德育有机结合,既是学科教学应有的责任,也是学校德育工作有效开展的重要途径。因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规划纲要(2010-2020)》也指出,加强德育工作是全体教师的共同职责,教师应把德育贯穿和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
  1 学科德育的现状分析
  在日常教学实践中不难发现,当前学科德育仍普遍存在低效甚至无效的现象。那么,当前学科德育低效的原因具体有哪些?如何才能够使得学科德育的实施更加有效?笔者将结合所任教的高中生物学科进行简要的分析和阐述,期望能够对学科德育的有效开展尽到绵薄之力。
  2 学科德育的低效成因
  2.1 脱离实际
  学科德育低效的成因之一是德育目标的制定脱离实际。当前的学校德育则过于追求理想道德、理想人格和理想教育,以培养“高、大、全”的完美人才为目标,忽视了尊重生命、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等为内容的基本道德规范教育。②有时,为了契合自己的德育目标,甚至不惜对德育素材有选择性地进行过度包装。
  笔者作为中学生物教师,在听课时时常发现,有些教师特别喜欢结合教材中偶有出现的我国生物科技成果(如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肆意夸大我国的科技水平,殊不知我们与发达国家还有相当大的差距。这种报喜不报忧自欺欺人的爱国主义教育对学生实则是一种误导。德育不是情绪的煽动,而是理性的形成,德育更不能牺牲求真,紧迫感和使命感也是德育的重要组分。
  2.2 形式单一
  学科德育低效的成因之二是形式简单僵化。笔者听了许多的课,发现教师普遍重视学科素材的德育价值,却对以何种形式才能有效实现其价值缺乏思考。教师扮演的是告诫者或劝导者,学生则仅仅是听众。比如,教师在进行“水”的教学中不忘渗透生态文明教育,讲述完水的重要作用之后花大功夫一一列举学生生活中可能存在的浪费水的行为,告诫学生我国淡水资源紧张,大家一定要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结果,下课后教师往往会失望地发现,学生的不良行为一如既往。这种简单僵化的德育方法,只走形式不走心,看似完成德育任务却达不成德育目标。
  2.3 急功近利
  学科德育低效的成因之二是教师过于急功近利。教育是慢的艺术,德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也是如此。学科德育是个系统工程,德育目标必须是阶段性、递进式地达成,操作上不可能一蹴而就,效果上更不会立竿见影。然而许多时候,教师却总希望自己的德育能够立即能够得到反馈。比如教师在讲“胚胎的形成与发育”时渗透了感恩父母的德育内容,就巴不得学生立马能够体味母爱之伟大,从此成为乖女孝子。殊不知德育也有“最近发展区”,这种急功近利的心理容易让教师期望过高目中无沙,一旦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与自己的德育目标相左,就忍不住简单粗暴地去纠正或遏制,这样反而容易引起学生的厌烦。
  3 学科德育的实施策略
  3.1 增强意识,有意渗透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可见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是教师教书育人的必然要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教育丛书《从现在到2000年教育内容发展的全球展望》中指出:“另一种作法似乎被大多数国家所采用。它把道德教育的责任交给了所有教师,因为各学科都可以在这方面起到作用。”每个学科都蕴含着丰富多彩的德育素材,比如生物学科中包含的生命教育、感恩教育和等德育内容,但这些内容不会在教师进行知识教授的时候自然生成,需要教师有意渗透。因此,教师应当加强相关理论学习,增强学科德育意识,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将传授知识、训练技能与学科德育置于同一起点。   3.2 切合实际,有效渗透
  每个学科有其自身的特点,每种素材有着各自的德育价值,不同的学生群体又有着不同的认知视野和德育需求。教师如果不进行调查分析,按照自己的想象盲目实施,效果势必堪忧。因此,教师一定要从本学科实际出发,对教学素材的德育价值和德育对象的实际情况进行深入研究,然后针对性设计德育方案,以提高学科德育的有效性。
  (1)挖掘素材。生物学科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内容:思想教育内容,如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教育;道德教育内容,如感恩教育、伦理教育;法制教育内容,如食品安全教育和环境保护教育等。这些德育内容分散、隐含在生物学教材的各个章节的教学内容中,需要教师深入挖掘、分析,然后整合于学科教学活动中。
  (2)研究学情。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不同年龄、家庭背景、教育背景的学生,其思想特点和德育需求都是具有差异性的。针对不同群体时,德育目标的设定和达成方法自然应该有所区别。比如,笔者所带班级的学生大多来自市区,一方面他们经济条件相对优越,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渠道非常多,视野宽广;另一方面,他们多为独生子女,自我中心思想严重,较为自负和叛逆。这种类型的学生特别反感教师居高临下式的教导。因此,笔者采用的方式是为学生创设情境、营造氛围(如观看视频、组织辩论、排演小品等),让学生在看和做的过程中“悟”,再通过教师的“导”,在潜移默化中达成德育目标。
  3.3 多法并举,有机渗透
  学科德育方法多样,如何选择取决于学科的性质、教学内容中的德育因素和教学对象的实际需要。下面列举几种生物学科中经常使用的方法以供参考:
  (1)以史明理。将生物学发展史渗入学科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辩證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科学道德观和方法论教育,以及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陶冶思想感情的一条有效途径。③比如,在讲“伴性遗传”时,可以跟学生讲讲摩尔根的生平,尤其是他和白眼果蝇之间的有趣故事,让学生除了学习伴性遗传的特点和规律之外,还能体会科学家渴求真理敢于质疑权威的科学态度和淡泊名利献身科研事业的科学精神。
  (2)寓德于知。拉伯雷说:“没有良知的科学只会是灵魂的废墟。”生物科学中有许多“良知”需要我们深入挖掘,并交由学生传承。比如,在讲授“基因工程”、“胚胎工程”等生物科学技术的同时,可以针对性讨论转基因、克隆、试管婴儿等技术的使用原则,以及滥用该技术可能导致的严重后果。使学生理解科学技术是一柄双刃剑,可以造福人类,也可能为不法分子利用危害人类,以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培养良好的科学道德。
  (3)实践体验。实践活动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能够给学生更加直观的体验。比如,之前笔者的班级有较多学生为抄近路而踩踏草坪,多次告诫均无明显效果。当时,生物课正好上到“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一节内容,笔者便以实验为名为每位学生准备了几粒种子,让他们悉心培育、观察。由于付出了感情和精力,植物的萌发、生长、开花等每一阶段的变化都能让学生惊喜不已,爱屋及乌,踩踏草坪的事情几无发生。
  教师不仅要教好书,更要育好人。尽管当前学科德育的实施仍存在诸多问题,但是相信只要一线教师不断深入研究、实践与反思,低效现象一定会很快好转。基于笔者认识所限,对于学科德育的低效成因及对策研究必然不尽完备,权作抛砖引玉,以期引起同行的关注并共同研究。
  注释
  ① 彭寿清.学科德育:一种有效的德育模式[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1(5):134.
  ② 饶玉梅.我国学科德育研究现状及问题研究[D].硕士论文.西南大学,2008:1.
  ③ 申易能平.论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EB/OL].人民教育出版社网站,http://www.pep.com.cn/gp/01_2/01/jyzs/dy/201205/t20120527_1127162.htm.2012-05-27.
其他文献
摘 要 高校的德育与大学生教育管理方式紧密联系。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部分高校已对传统的学生教育管理模式进行改革,以“书院制”为代表的新兴学生教育管理模式尽管优势明显,却尚不能广泛普及,而“学区制”则颠覆了传统模式下“重学院,轻公寓”的德育格局,与书院制相比又具有一定的特色。本文试从德育教育角度对学区制和书院制作比较,对学区制德育进行初探。  关键词 学区制 大学生 德育  中图分类号:G41
期刊
摘 要 江西省委书记强卫同志提出的“绿色崛起”发展战略,不仅得到习近平主席的肯定,也给我们高校教育指明了发展方向。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在数量上是成功的,但是在质量上却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力图在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分析“绿色崛起”的科学内涵,并对我国高校教育“绿色崛起”提出几点思考和建议。  关键词 绿色崛起 供给侧 高校教育 新动力  “天人合一”是古老的生存智慧,“绿色崛起”是今日的普遍共识。
期刊
摘 要 混合式教学模式自提出以来在高校教育中广受关注。以河南理工大学基于Sakai平台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设计为例,研究了实施混合式教学模式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实施它的具体办法与策略,创建了先试点后逐步推广的应用模式。混合式教学模式充分发挥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和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思考问题的意识。  关键词 混合式教学 教学模式 Sakai  中图分类号:G424 文
期刊
摘 要 中职语文在培养中职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纵观中职语文的课堂教学,较大部分教师还是以传统教学模式为主,导致部分学生只重视专业课,对语文不感兴趣,甚至产生厌恶心理。针对这一问题,文章以构建快乐语文课堂为目标,提出小组合作式分层教学;利用翻转课堂的形式,将课堂主权还给学生;将语文教学与专业相结合等措施,进行中职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探索和实践。  关键词 中职语文 教学改革 快乐
期刊
摘 要 针对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基于百色学院通信工程的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提出了应用型人才“三步走”的改革方案。构建了以创新能力为主线的人才培养模式,从教学方法到实践教学环节进行了改革。对实践教学、综合课程设计、企业培训项目和开放性创新项目等环节进行有序有效的安排,采用多种形式来考核学生的学习水平,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的能力。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实施一年多以来,学生对学习的动力和技
期刊
摘 要 本文通过引入埃里克森关于青少年成长的“同一性”理论,通过品读成长小说经典《看不见的人》的主人公的寻找自我与艰辛成长的过程,探讨艾里克森关于黑人在多民族社会中通过寻找自我来走出“无形”处境这一自强之路的观点的合理性,引申艾里森的观点论证中国当代青少年在多元化文化冲击背景下的高速经济时代不迷失自我陷入“无形”并找寻到真正有辨识度的自我“风采”的出路在:立足于接纳自己的家族、尊重自己民族的优秀信
期刊
摘 要 近年来随着国民可支配收入的增加,旅游业开始火爆,这也带动了高职旅游专业群的发展。实训室作为高职院实践教学的平台,对于培养旅游业所需要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重庆工商职业学院高职旅游专业群实训室为例,对实训室的建设与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策略思路,意在充分发挥出实训室的功能,为高职实践教学服务。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实训室 旅游专业群  高职旅游专业群人才培养目标就是培
期刊
摘 要 本文主要以新疆師范大学为例,针对新疆高校如何在本科生科技创新活动中进行导师制的实践这一问题,通过运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和行动研究法等,抓住本科生科研创新训练系统化、激发学生科技创新的潜力和热情、本硕贯通等核心研究内容进行了深入探讨。研究结论如下:本科生导师制已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载体;理科学院低年级本科生对科技创新具有较高的兴趣、足够的自信,对导师制的约束机制、奖励机制都认可度较
期刊
摘 要 二级学院是高等教育由精英型迈向大众化的产物,二级学院毕业生的就业质量直接关系到其生存和发展。因此,二级学院必须积极探索毕业生就业帮扶有效策略,才能有效增强就业率与就业质量。本文分析了二级学院加强毕业生就业帮扶举措,对高校就业工作具有较大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关键词 高校 毕业生 就业 帮扶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
期刊
摘 要 教育是育人的工作,其目的是要把学生培养出优秀的人性、培养出健全的生命作为第一目的,提高学生生命的质量。因而教育价值的实现和学生全面发展的实现就必须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彰显教育的人文关怀。经过多年的中学教学实践和总结,笔者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在实践教学中的指导作用越来越大,尤其是马克思关于人性的理论学说为教育重视人文关怀提供了理论基石,对加强人文关怀的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