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就业保障
保民生的第一件大事是保就业。“十二五”期间,我国每年城镇劳动力供给将达到2400万人,而每年创造的就业岗位是900万,年供求缺口将超过1000多万,与之伴随的是结构性矛盾突出、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匮乏等。
“十二五”期间促进就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将成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第一位,扩大就业将成为保民生的重中之重。
为了保障就业,“十二五”期间将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和小型微型企业来提供就业岗位。这淡化了片面注重GDP增长的概念,着力达到就业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就业岗位增加与就业质量提升同步的目标。下一个五年,国家将通过财政扶持、减税等鼓励自主创业,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农民工等群体将作为重点,得到有针对性的就业援助,让他们更容易找到工作。
同时相关部门将有更大力度的制度安排和政策措施出台,来尽快扭转收入分配失衡的格局。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要强化支农惠农政策,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使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者收入随着经济发展逐步较多地增加。
此外,为着力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十二五”期间将完善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的职业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加大公共财政投入,通过多种渠道对劳动力实行必要的职业培训,提升就业能力,拓展就业层次。
医疗保障
医疗问题历来也是社会民众关心的热点话题。据介绍,目前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已经累计权益到7000多亿元。全国城乡已经有超过12.5亿的公民被纳入到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当中,其中包括职工基本医保、城镇居民基本医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这三项制度。
“十二五”期间将大力推进社会医疗保险的信息化系统建设,特别是加快发行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卡,初步计划在“十二五”期间把社会保障卡的发行量增加到8亿张以上。筹划安排提高城乡基本医疗保障的待遇水平,并且逐步缩小制度之间、城乡之间的差距。在稳定职工医疗保险筹资极力的同时,逐步提高政府对城乡居民的医疗保险的补助水平,在这个基础上,也逐步扩大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的支付范围。在完善职工医疗保险个人帐户政策的同时,同步推进城乡居民的门诊统筹,把那些常见病、多发病也纳入到医疗保险的支付范围,扩大群众的受益面。比较大幅度地提高居民医保和新农合住院大病费用的比例和统筹基金的统筹限额,并且逐步缩小跟城镇职工待遇水平的差距。
卫生部党组书记、副部长张茅近日透露,随着各项改革不断深化,将逐步减少个人承担看病费用的比例,计划到“十二五”末,把个人承担看病费用的比例减至30%以下,达到国际水平。
养老保障
近年来“银色浪潮”所带来的养老问题备受社会各界关注。
据民政部统计,除青海、西藏、新疆外,全国其他省份均已进入老龄社会。目前,我国城乡空巢家庭超过50%,农村留守老人占农村老年人口的37%,城乡家庭养老条件明显缺失。加快发展社会养老服务事业,应对人口老龄化,势在必行。
据悉,“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基本建立起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资金保障与服务提供相匹配,无偿、低偿和有偿服务相结合,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公众互助,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
“十二五”时期,将以城市“三无”老人、农村“五保”老人和低收入失能、半失能老人为重点,将无偿服务、低偿服务与有偿服务相结合。全面发展社会养老服务,朝着城市街道社区有社会养老服务功能、社会有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县(区)有综合性社会福利中心、设区市有多所养老服务机构,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各类养老床位数达到30张,农村五保集中供养率超过40%、农村失能半失能老人能够得到照料服务、有条件的农村社区开展向居家养老服务的目标迈进。
教育保障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十二五”期间教育部门也将完善教育体制改革,鼓励创新,加快发展,全力提升全民教育水平。
在“十二五期间教育部门将主动适应国家和地方发展需求,在服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把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各项工作与国家和地方发展需求紧密结合起来,完善现代教育体系,调整人才培养结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进科学技术创新,着力提高教育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服务的能力。
同时,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缩小教育差距。加快学前教育发展,切实解决“入园难”问题。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和均衡发展水平,推进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免费进程。因地制宜解决农民工子女上学等问题。健全国家资助制度,扶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把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作为工作重点,加强职业培训和择业观念教育,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就业和自主创业。
另一方面,教育部门将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在推动各级各类教育科学发展上下功夫。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巩固提高义务教育质量水平,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加快发展继续教育,支持民族教育、特殊教育发展,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住房保障
历来饱受争议的住房保障也将在“十二五”时期迎来新的发展契机。
据了解,2011年-2012年,保障性住房建设将是政府力推的重点工作。2011年将继续建设680万套保障房,2012年要建设620万套保障房。
从1995年开始的“安居工程”到1998年的经济适用房政策,再到2007年的保障性住房政策,我国的保障性住房虽历经十余年仍然发展缓慢。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十二五”期间必须要将约3000万套保障性住房的欠账还清。
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秦虹日前表示,房地产高暴利时代结束,保障性住房大规模建设,将成为中国房地产企业新的投资热点,“虽然回报率不高,但政府能保障其本金的安全。”
“十二五”期末,全国6.6%左右的城镇家庭可享有廉租住房,5%左右的家庭将享有经济适用住房,10%左右的家庭将从公共租赁住房和改房政策中受益。如果加上其他财政补助(如贷款贴息和退税)受益群体,5至10年后,预期将有30%城镇家庭可能享受到住房保障。
实际上,经过不断摸索,保障性住房的类型细分和实际操作也日益成熟,这为保障性住房建设任务的完成铺平了道路。目前,除了廉租房、经济适用房、限价房等业已成型的品种外,公共租赁住房和各类棚户区改造之后的安置房也在跟进。另外,土地政策的倾斜和多渠道资金的支持也将随之而来。
与此同时,住房保障立法也正在加快,资料显示到2012年末,所有县、市健全住房保障管理机构和具体实施机构,都将实现住房保障业务系统全国互联互通,到2015年末,全国住房保障基础信息管理平台将基本建立。
保民生的第一件大事是保就业。“十二五”期间,我国每年城镇劳动力供给将达到2400万人,而每年创造的就业岗位是900万,年供求缺口将超过1000多万,与之伴随的是结构性矛盾突出、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匮乏等。
“十二五”期间促进就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将成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第一位,扩大就业将成为保民生的重中之重。
为了保障就业,“十二五”期间将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和小型微型企业来提供就业岗位。这淡化了片面注重GDP增长的概念,着力达到就业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就业岗位增加与就业质量提升同步的目标。下一个五年,国家将通过财政扶持、减税等鼓励自主创业,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农民工等群体将作为重点,得到有针对性的就业援助,让他们更容易找到工作。
同时相关部门将有更大力度的制度安排和政策措施出台,来尽快扭转收入分配失衡的格局。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要强化支农惠农政策,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使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者收入随着经济发展逐步较多地增加。
此外,为着力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十二五”期间将完善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的职业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加大公共财政投入,通过多种渠道对劳动力实行必要的职业培训,提升就业能力,拓展就业层次。
医疗保障
医疗问题历来也是社会民众关心的热点话题。据介绍,目前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已经累计权益到7000多亿元。全国城乡已经有超过12.5亿的公民被纳入到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当中,其中包括职工基本医保、城镇居民基本医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这三项制度。
“十二五”期间将大力推进社会医疗保险的信息化系统建设,特别是加快发行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卡,初步计划在“十二五”期间把社会保障卡的发行量增加到8亿张以上。筹划安排提高城乡基本医疗保障的待遇水平,并且逐步缩小制度之间、城乡之间的差距。在稳定职工医疗保险筹资极力的同时,逐步提高政府对城乡居民的医疗保险的补助水平,在这个基础上,也逐步扩大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的支付范围。在完善职工医疗保险个人帐户政策的同时,同步推进城乡居民的门诊统筹,把那些常见病、多发病也纳入到医疗保险的支付范围,扩大群众的受益面。比较大幅度地提高居民医保和新农合住院大病费用的比例和统筹基金的统筹限额,并且逐步缩小跟城镇职工待遇水平的差距。
卫生部党组书记、副部长张茅近日透露,随着各项改革不断深化,将逐步减少个人承担看病费用的比例,计划到“十二五”末,把个人承担看病费用的比例减至30%以下,达到国际水平。
养老保障
近年来“银色浪潮”所带来的养老问题备受社会各界关注。
据民政部统计,除青海、西藏、新疆外,全国其他省份均已进入老龄社会。目前,我国城乡空巢家庭超过50%,农村留守老人占农村老年人口的37%,城乡家庭养老条件明显缺失。加快发展社会养老服务事业,应对人口老龄化,势在必行。
据悉,“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基本建立起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资金保障与服务提供相匹配,无偿、低偿和有偿服务相结合,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公众互助,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
“十二五”时期,将以城市“三无”老人、农村“五保”老人和低收入失能、半失能老人为重点,将无偿服务、低偿服务与有偿服务相结合。全面发展社会养老服务,朝着城市街道社区有社会养老服务功能、社会有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县(区)有综合性社会福利中心、设区市有多所养老服务机构,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各类养老床位数达到30张,农村五保集中供养率超过40%、农村失能半失能老人能够得到照料服务、有条件的农村社区开展向居家养老服务的目标迈进。
教育保障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十二五”期间教育部门也将完善教育体制改革,鼓励创新,加快发展,全力提升全民教育水平。
在“十二五期间教育部门将主动适应国家和地方发展需求,在服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把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各项工作与国家和地方发展需求紧密结合起来,完善现代教育体系,调整人才培养结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进科学技术创新,着力提高教育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服务的能力。
同时,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缩小教育差距。加快学前教育发展,切实解决“入园难”问题。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和均衡发展水平,推进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免费进程。因地制宜解决农民工子女上学等问题。健全国家资助制度,扶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把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作为工作重点,加强职业培训和择业观念教育,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就业和自主创业。
另一方面,教育部门将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在推动各级各类教育科学发展上下功夫。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巩固提高义务教育质量水平,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加快发展继续教育,支持民族教育、特殊教育发展,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住房保障
历来饱受争议的住房保障也将在“十二五”时期迎来新的发展契机。
据了解,2011年-2012年,保障性住房建设将是政府力推的重点工作。2011年将继续建设680万套保障房,2012年要建设620万套保障房。
从1995年开始的“安居工程”到1998年的经济适用房政策,再到2007年的保障性住房政策,我国的保障性住房虽历经十余年仍然发展缓慢。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十二五”期间必须要将约3000万套保障性住房的欠账还清。
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秦虹日前表示,房地产高暴利时代结束,保障性住房大规模建设,将成为中国房地产企业新的投资热点,“虽然回报率不高,但政府能保障其本金的安全。”
“十二五”期末,全国6.6%左右的城镇家庭可享有廉租住房,5%左右的家庭将享有经济适用住房,10%左右的家庭将从公共租赁住房和改房政策中受益。如果加上其他财政补助(如贷款贴息和退税)受益群体,5至10年后,预期将有30%城镇家庭可能享受到住房保障。
实际上,经过不断摸索,保障性住房的类型细分和实际操作也日益成熟,这为保障性住房建设任务的完成铺平了道路。目前,除了廉租房、经济适用房、限价房等业已成型的品种外,公共租赁住房和各类棚户区改造之后的安置房也在跟进。另外,土地政策的倾斜和多渠道资金的支持也将随之而来。
与此同时,住房保障立法也正在加快,资料显示到2012年末,所有县、市健全住房保障管理机构和具体实施机构,都将实现住房保障业务系统全国互联互通,到2015年末,全国住房保障基础信息管理平台将基本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