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锦锋:杜陵原上的“拓荒者”

来源 :新西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cus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这十几年就干了两件事,植树、育人,育人、植树。”王锦锋轻描淡写的一句自我总结,让记者对这位儒雅的中年人和他从事的事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他是如何将植树与育人结合在一起的?植树育人与今日的杜陵有什么关系?他又为何将这片林子命名为大汉上林苑文化生态景区……
  7月16日上午,在杜陵脚下,雅森上林苑集团董事长王锦锋向记者讲述了他的非常人生与他的“绿色”梦想。
  种树,原本是给
  下岗职工寻找一条出路
  “我的创业是从种树开始的,种树就得从这个公司说起。这个公司组建于1999年,那时我还不是法人,但是我出的主意,建议他们搞园林绿化,经营花卉苗圃。”王锦锋说,当时他还是西安市雁塔区一家国营企业的管理层干部。
  这家企业有2000多名职工,随着企业不断地兼并、改制、重组,不断有员工因“减员增效”而下岗。“虽说国有单位不再是铁饭碗,但总得给这些下岗职工找一条出路。”王锦锋说,“很多人他并不是没有本事,而是因为企业的原因,整条生产线都停了,何况有不少职工是我招来的。经常有职工来找我,跟我商量,让我出主意,看做什么好。我就帮他们组建了一个公司,叫雅森绿化工程公司。”
  王锦锋那时正好认识一个卖花的,就把这个关系介绍给了下岗职工们,让他们也卖花。卖着卖着又搞起了苗圃,从广州发来花木再批发,后来在杨凌搞了一块地,在农科院专家指导下培育侧柏。这种树长得快,适合北方地区,大量地卖给了陕北。就这样,从卖花到培育树种,再到绿化工程,王锦锋带着一批被视为“包袱”的下岗职工,走上了一条完全陌生的再就业之路。单位的下岗职工信任他,认为他点子多,人也仗义,他出的主意准错不了。
  王锦锋说他从小就对花草树木感兴趣,喜欢绿色的有生命的东西,经常爱逛西安文艺路花卉市场、植物园等地方,但他绝不是盲目出主意。他说那一阵正是党中央的西部大开发政策刚出台,省上和市上响应中央“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区”的号召,提出了西安市“大绿大水”的建设思路。“我就想,未来城市需要大面积的绿化,树木不会没人要。再说,树木长在地里短时间内是不会坏掉的,反而还会增值、保值。说实在的,我也是在为自己的将来寻找出路。”王锦锋实话实说。
  最初,王锦锋人虽然在单位挂着,很大一部分精力却投入到了下岗职工的就业上。下岗职工谁也没有种过树,也很少养过花,王锦锋就帮他们联系林业专家、园艺专家,几下广东、云南、四川等地,帮他们联系苗木货源,又帮他们找市场,跑销路。这段时间,王锦锋不仅要与地方政府打交道,还要经常与当地农民打交道,他深知职工们创业的坎坷与艰难。但是,他认准了这是一条正道,这是一项利国利民、有前景、无公害的善事。
  2005年,王锦锋毅然买断工龄,放弃国企职工身份,与几十名下岗职工一起组建了没有任何背景的民营企业—陕西雅森园林生态科技有限公司。因为都是一个厂的职工,大家对他知根知底,知道王锦锋是个能人,也是个能折腾的人,但折腾的都是正事、大事。有人将自己多年的积蓄拿出来投资入股,有的甚至找亲戚朋友借钱入股,一时间公司上下拧成一股绳,心气很高,并很快在西安的园林绿化行业小有名气。
  “你不知道,受的那苦今天都不敢想,有的职工跟着我几天几夜吃住在山上,最困难时期一个月只有一二百元生活费。”说起当年与自己一起创业的下岗职工,王锦锋仍心存感激,并且一张口就能如数家珍地报出一长串的名字,“98年下岗的蒋建涛、王增武,第一任总经理张海印,股东之一宋理,老专家田后谋,退休高工郭朦晨……”
  杜陵,让他的种树有了文化内涵
  “你是说我和杜陵的关系?那还得从种树说起。”面对记者的疑问,王锦锋三句不离“本行”。他说2000年前后,他想找200畝地建苗圃,因为他们先前在丈八路附近的苗圃因修路被征收了,这就找到雁塔区。雁塔区农牧水利局的人建议他们到杜陵原看一看。于是,王锦锋就第一次登上了杜陵原。
  王锦锋说,当初他对杜陵的印象一点都不好。他原单位下属的一个陶瓷厂就建在离杜陵不到三公里的三兆村附近,但他从来没有到过杜陵,他只记得陶瓷厂刚建成时,干净的墙壁上满是苍蝇。他就纳闷,哪来这么多苍蝇?一打听,杜陵旁边就是垃圾场,一到夏天,到处是苍蝇。另一个就是做陶瓷要上釉子,工艺对环境要求很高,结果是刚做好的泥胚就落了一层灰,影响上釉的质量。一问,灰尘也是从杜陵那里来的。“杜陵在高处,每年春秋风大,尘土飞扬,当地人已经习惯了。”王锦锋说。
  和许多土生土长的西安人一样,王锦锋过去对杜陵也不了解,当他带着合作伙伴来到杜陵原上以后才发现,这里还有一座杜陵。王锦锋清楚地记得当时的情景,“一块墓碑斜立着,那块最大的主碑横躺在地上,另一些小一点的石碑只露出个头。我们上来的时候连路都没有,是从泥地里过来的。”
  王锦锋意识到这里离城近,虽然眼下道路不通,垃圾成堆,一片荒凉,但前景不错,将来一定会有发展前途的。于是,他很快与雁塔区有关方面签了合同,不是200亩,而是1000亩。
  从此,王锦锋与杜陵就结下了不解之缘,连他自己也没有想到,有一天他会在皇帝陵前种树,而且种出了名堂。
  王锦锋最初只想尽快把树种活,让杜陵周围见到绿色。他从雁塔区了解到,区上有关部门在杜陵原搞过八次植树造林,但都没有成活。据说区上曾想在这里搞千亩示范林,结果大半年下来,树没种成,连折算成8袋面粉的租金给农民也付不起。究其原因,这里地处旱原,缺水少雨,小环境差,一般树木很难成活。王锦锋向杨凌农科院的专家请教,专家建议他种植速生杨,这种树好成活,见效快,可用于造纸,林业部门当时提倡大量种植。
  “速生杨好种,就是把一年生杨树枝条截成20公分长的一节一节,插到地里,覆上地膜,然后使劲浇水、施肥,长得很快,一年就能长到4米。”说到种树,王锦锋显得特别兴奋,“接着种桃核、杏核。人家是秋天种,春天发芽,我们是冬天才签的合同,春天就要发芽,见到树苗。为了加速破壳发芽,我们冬天把桃核、杏核用水浸泡后拿出来冻,冻了后再浸泡,然后捞出来再冻,反复几次,壳就破裂了。这样,第二年,桃林、杏林就都长起来了。”   王锦锋采取集中力量、成片种树的办法,很快使昔日光秃秃的杜陵四周有了绿色。小环境得到改善,其他树种也容易成活了,王锦锋后来又引进了云杉、雪松、樱花、银杏、美国黄松等新特景观树种。随着上千亩林子的一天天长大,杜陵周边的小气候得到好转。现在,雁翔路和航天大道都已修通,杜陵旁边的垃圾场也搬走了,绿树成荫、美景如画的杜陵成了西安市民又一个休闲观光的好去处。
  上林苑,让他有了更大的梦想
  王锦锋给记者算了一笔账,14年来,公司先后在杜陵投入了一个多亿,看得见的成绩就是眼前这上千亩生态林,共计200万棵树。如果把这些树都算成钱,相当于两三个亿的资产。如果仅仅如此,王锦锋的另一件事“育人”又从何说起呢?
  上千亩林子使杜陵得到生态意义上的保护,这让王锦锋突然意识到一个民营企业也应该有一定的社会责任与文化担当。他觉得应该利用这片林子做点什么,不能只靠种树过日子。
  在与杜陵保护管理所交往的过程中,王锦锋不仅懂得了杜陵的地位和遗址保护方面的许多知识,进而对汉代的历史和文化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他了解到今日的杜陵原,还是秦汉时期著名的皇家御苑上林苑的地盘。而上林苑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皇家园林,据考,纵横300余里,地跨西安、咸阳两市的蓝田、长安、户县、周至、兴平五区县,灞、浐、泾、渭、沣、滈、涝、潏八水纡回其中。史书记载,“苑中养百兽,天子春秋射猎苑中,取兽无数。其中离宫七十所,容千骑万乘。”其主要建筑有三十六苑、十二宫、三十五观等。为此他将公司改组为雅森上林苑集团,将公司建造的景区命名为“大汉上林苑(杜陵)文化生态景区”。
  但是,遗址保护有严格的规定,遗址核心区域禁止建永久性建筑,甚至不允许修建两层以上的临时建筑物。王锦锋说自己开始苦苦思考、苦苦探索和苦苦创新。终于在2006年,即王锦锋来到杜陵的第七年,他经过考察,在景区引入了“真人CS”项目。这个项目不会破坏保护区的地貌和环境,非常受年轻人喜爱,雅森借此项目在西安很快走红,据说在全国也能排到前三名。
  此后,雅森集团几乎是每两年上一台阶,不断引起人们的关注。2008年,在西安首家建成体验式青少年素质拓展训练基地。2010年,又建成了中国馆藏瓦当数量和品类最多的秦砖汉瓦博物馆,开创了由民营企业投资建馆,民间收藏家提供藏品,政府文物部门负责行业管理的博物馆新模式。2013年,“大汉上林苑(杜陵)文化生态景区”被评为AAA级景区。
  从无意到有意,王锦锋将企业的触角一步一步伸向了新兴的文化产业。但他并不满足于已有的成绩,他的脑海里不断地闪现出让他为之激动的创意火花。看到杜陵的地上建筑已不复存在,王锦锋突发妙想:可以用花草乔灌等不同的植物来还原昔日宫殿的形状、位置以及陵园的规格和规模,进而借助雕塑及现代光电科技,写意呈现西汉时期杜陵的壮观景象,这样既环保又美观。为此,他专门制作了详细的图文设计稿,多方奔走,要为保护杜陵再立新功。
  王锦锋还有一个更大的梦想,他计划在未来的杜陵万亩森林内,建设一个汇集历代华人民族英雄和杰出人物的“中国梦园”。王锦锋解释说,“中国梦园”将以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为主题,以中华百家姓氏为单元,以雕塑、碑刻、园艺、数字化等形式,集中展示五千年来为中华复兴做出突出贡献的民族英雄和杰出人物,园区的核心部分将精心打造成上千块小片区式、限量版百家姓文化园林精品,全球各个姓氏的华人都可以在这里寻根问祖,最终集全球华人的力量将“中国梦园”打造成大遗址保护的创新典范。
  王锦锋将自己保护利用大遗址的经验总结为“杜陵模式”,即:生态保护,以文养文,一陵数馆;政府主导,企业运营,社会支持。他希望“杜陵模式”能够得到更多人的认同和支持。
  记者了解到,有关方面已决定将杜陵遗址区经营管理交由曲江文化产业集团代管。王锦锋为此正在积极地建言獻策,争取早日实施“生态展示保护杜陵本体及寝便殿”方案,加快百家姓中国梦园的立项论证。
其他文献
汉代与丝绸之路关系最为密切的当然首推汉武帝。汉武帝时,张骞奉旨出使西域,使得张骞成为丝绸之路上第一位留下姓名的人。但是巩固丝绸之路,第一位将丝绸之路纳入国家行政管理的则是汉宣帝。藉此,杜陵便与丝绸之路有了密切的联系。  原西北大学历史系教授韩养民是研究汉史与汉文化的专家,丝绸之路“申遗”成功之后,韩养民即在报刊上撰文,阐述汉宣帝与丝绸之路的重要关系,他提出汉宣帝刘询应该是经营“丝路”第一人 。7月
期刊
近日,碑林區检察院启动主题为“明纪律、正作风、强素质、树形象”的第五个党风廉政教育月活动。今年该院开展的反腐倡廉教育月活动旨在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十八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以及中央“八项规定”、省市区委具体措施,积极配合正在开展的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廉政教育活动,营造“廉荣腐耻”良好氛围,筑牢检察官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张晋 姜宁琦)
期刊
7月25日,西安直飞稻城·亚丁的航班正式通航,每天往返一班,这不啻为旅行和朝圣者的福音。稻城·亚丁机场截至目前是“全球海拔最高”(4411米)的民用机场。  稻城·亚丁,位于四川西南边缘,甘孜藏族自治州以南,它地处著名的青藏高原一隅,与云南、西藏接壤,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美誉为“最后的香格里拉”、“蓝色星球上的最后一片净土”。  亚丁,藏语意为“离太阳最近的地方”,它隶属于稻城县香格里拉镇亚丁村
期刊
“丝路”申遗成功之后,陕西境内与“丝路”有关的众多遗迹和遗址引起了人们的关注,特别是陕西省境内的11座汉代帝陵与18座唐代帝陵无一入选,因此引起人们的热议。为此,本刊记者专访了陕西省文物局申遗办主任、陕西省文物局副巡视员兼陕西省文物局新闻发言人周魁英。  2014年6月22日,对中国文物界来说,那是一个令人激动和难忘的日子。这一天,在卡塔尔多哈举行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由中国和哈萨克斯坦、吉尔
期刊
近期该院下发了《西安市莲湖区人民检察院关于深入推进“三官一律进重点项目”活动的通知》,建立“每周工作任務报送制度”工作制,解决“干什么”问题,规范检察官进重点项目工作台帐,解决“怎么干”问题,健全进重点项目检察官长效督查机制,解决“干得久”问题。(宋海龙 张晋 张艳华)
期刊
临潼区检察院联合区纪委创办《临潼预防之窗》以来,该院充分利用,及时捕捉信息,不断探索创新,将高检院、省院、市院的法律政策定期进行集中报道;将临潼区预防职务犯罪协会会员单位的工作进展、经验做法融入其中;将理论研究与社会实际相结合,及时反馈社会实践中的热点问题;丰富基础素材,延伸工作触角,贴近群眾。《临潼预防之窗》在内容上立足临潼实际,突出临潼预防特色,可读性强;栏目丰富,图文并茂,深受全区党员干部的
期刊
近日,新城区人民检察院与陕西储备物资管理局“检储共建单位协议签字暨揭牌仪式”在陕西储备物资管理局举行。此次检储共建活动,是该院开展共建工作预防职务犯罪的一项重要活动,是践行习总书记“预防职务犯罪出生产力”的重要论断,也是该院认真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决策部署,不断增强大局意识、服务意识、责任意识的具体体现,同时将加强与陕西储备系统的廉政文化交流。通过廉政教育基地、宣讲团、廉政文化报等平台
期刊
8月20日,铜川市耀州区人民检察院召开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专题民主生活会。该院党组书记、检察长任增世代表院領导班子作了对照检查,领导班子成员、院副科级以上党员干部分别作了个人对照检查,认真对照检查了遵守党的政治纪律组织纪律、贯彻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市、区委有关规定精神的情况,“四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具体表现,深刻剖析了问题产生的根源,提出了整改落实的思路和措施。(王鹏 陈双阁)
期刊
今年以来,高陵县检察院为了加強“一村(社区)一检察官”工作,提出了“三下去”工作法,动员95个检察官工作站的驻站干警积极进村入户走访群众,开展法制宣传,参与调解化解矛盾纠纷。  一是坚持驻站干警要向基层走下去。二是坚持工作重心向“民生”沉下去。三是坚持把检察“正能量”向群众传下去。向群众宣传检察机关法律监督职能,让群众了解检察机关、支持检察工作,进一步提升了检察机关的执法公信力和群众满意度。(张晋
期刊
今年以来,周至县检察院把预防工作列入重要日程,以“五进”活动为载体,整合社会资源,形成工作合力,成功构建周至预防大格局。  一是調整充实了县预防职务犯罪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二是预防工作“进乡村”;三是预防工作“进机关”;四是预防工作进重点工程项目。(张晋 贾雄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