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育的真谛是育人,育人的核心是塑造人格。多年来,我国一直推行的素质教育,而素质教育的灵魂就是人格教育。人格的“认知、情感、意志”三要素形成了一个“整体的人”、“真正的人”。人格教育必须从人的“认知系统、情感系统、意志系统”三系统的构建和培育入手,设计系统构建要素和教育内容策略,有效促进个体身心素质整体性发展。
关键词:人格教育;认知系统;情感系统;意志系统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0-0149-02
教育的真谛是育人,育人的核心是培养健康人格。伟大的思想家马克思指出:“教育之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因此,人格教育本质以培养人的健康人格为目的。在国外,教育十分重视个体“思维能力、情感价值、意志行为”等人格要素的培养,比如,美国教育着眼于“为未来几代人设定‘创业遗传代码’,取向于造就最具革命性的一代,从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乃至研究生阶段,都普遍开设兴趣教育课程,培养学生的特长;日本小学有个“早起会”,敦促孩子们早起,利用上早课时间搞勤工俭学,给人送餐饮、送报纸,目的是培养学生从小养成工作所需的心理意识和意志品质;法国一些地区近年来开展了诸如“在中学里办企业”、“教中学生办企业”等活动,目的并不是一定要学生办企业,而是培养他们创业的兴趣和能力等。
人格内涵包括认知、情感、意志过程的纵切面,或者包括性格、气质、能力(包括身体)和个性倾向性等人格特征的横切面。构建人格教育体系实际上就是构建受教育者什么样的认知系统、情感系统、意志系统结构,以及怎样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事实上,这三个系统相互作用、彼此联系的,只有在恰当的行动中同时培养,人格才会得到正确的生长。
一、认知系统
认知系统主要指人能够独立地思维、判断、决断。一个人格不独立的人,他只学会了记忆、汲取知识、人云亦云,缺乏基本的思维和判断能力,更谈不上创新思维。在他看来,创新就是离经叛道,他接受的教育就是听家长老师的话,人人都做他就做,没有创新意识、思维和能力,仅有的学习能力就是克隆性学习,不鉴别优劣对错,不分析前因后果,“学会了”就是目标,这种教育目标很难培养出独立思考的人才。在人格教育中,塑造学生的独立能力成为首要任务,而独立的关键是思维能力的独立,即创造性能力。在系统化的知识、整体化的问题、概念化的经验的基础上,自然就会形成独立的创造性思维、想象、观察、注意、判断、行动能力、智慧及科学、人文、专业素养。
为此,在人格教育实施中把教会学生“学会思维”作为最重要的教育任务,在思考的过程中系统化学习知识技能。教育的重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这两者的核心都是思维。课堂教学上的小组讨论、展示和所有其他活动均围绕学习中的问题进行,以激发和促进学生思维。问题是思维课堂和活动的核心要素,根据问题形成的方式,将问题分为学生个人问题、小组问题、集体问题和教师问题。在这些问题的导学过程中分别对应独立思考、小组合作、集体讨论、聚焦研讨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以问题形式呈现于课堂和活动,力求“内容问题化,问题思维化,思维活动化”。从而,在问题的提出、分析、解决的过程中,健全人的知识结构,使人保持思维活动的创新性和思想观念的先进性;变革人的思维方式,使人的思维方式由封闭到开放,由经验向科学,由单向向多向、由保守向创新和由滞后向超前型转化,从而提高人的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注意力和想象力等认识能力。
二、情感系统
情感系统主要指人在做事过程中是有快乐感的,是有关爱心的,是有追求梦的,价值取向是高尚的,具有正能量的。一个高尚的人,就是利他的和奉献的,这样的人生价值观就是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对人的本质要求。人格教育是以问题、项目、任务或产品为主线进行的,要求学生兴趣地、思考地、主动地、规范地、交流地、坚持地行动起来,完成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任务,从而在实践的过程中形成积极的情感、正确的态度、高尚的价值观、崇高的志向、良好的个性倾向性和社会责任感。积极健康的情感对动机和生活驱动具有放大作用,激发主体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学生健康的情感,一方面受认知品质的影响,尤其是独立思维能力的影响,表现为具有创造能力和开拓进取精神;另一方面也受情绪、态度、价值观影响,表现为情感倾向正确、情感深厚宽广、情感稳固持久、情感效能性好等。为此,人格教育中形成良好的情感品质可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首先,发展学生的爱心。爱心是情感系统的源泉,有爱才有情,有爱才有追求的动力。爱心的形成除了家庭环境的影响外,学校、社会对个人爱心的持续培养和稳固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学校教育中,让学生在良好的人文文化环境中自然而然地培养爱心,在教育教学情境中强化尊重人、关心人、帮助人的意识。人格教育融通了不同学科内容,囊括了科学与人文方面的知识,尤其是人格教育活动的开展始终以团队的形式体现,这无形中促进了学生之间彼此作用、相互依存、共赢发展,逐步在团队活动中认识到关爱的力量、养成尊重人的习惯。课堂教学中主要以学生为中心,旨在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思维课堂教学又旨在建立平等、理解、信任和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教师由“参与者”、“组织者”转向“生命的呵护人”,无条件地积极关注学生;教学过程全纳所有学生,促进个性化学习,倡导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用心搭建促进个性化学习的细节,如课桌摆放、小组展台、时间分配、状态记录、内容重构、激趣引疑、思维引导等,从而激活个性思维,营造人人参与合作、人人得到展示、人人获得指引的课堂学习氛围,使学生在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感受爱的价值,产生兴趣,做有意思的事。
其次,培养和发展学生高尚的价值观。价值观是一个人看待、了解社会现实和人生的观点、立场、方法等方面的倾向性,人格实质上是一个人价值、人生观在日常生活上的“外演”与展现,即人的需求。需要一旦被意识到,就以思想动机的方式表现出来,支配人的行为。所以,需要是人的积极性的原动力,是驱动行为的有利杠杆。因此,培养学生高尚的价值观,落到实处就要注意培养学生高尚的精神需要,使他们的需要层次逐步由抵级向高级发展,与社会进步协调一致。在个人需要问题上,认识自己的利益、自己的发展需要,处理好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的关系,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眼前与长远利益的关系,努力提高自己的需要层次,树立事业心和责任感。在组织合理的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加强创业活动课的建设,增加学生各种实践活动的机会。同时,组织学生课余时间参加各种社团活动,通过一些高层次的精神活动来舒展身心、培养品格、塑造良好的情感品质。 三、意志系统
意志系统主要指人具有勤奋坚持的精神、勇气热情的自信、谦虚自制的气度。一个人要想实现理想,在事业上获得成功,必须有顽强的意志和执着的精神。“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等名言说的都是这个道理。高级技能人才人格教育是在“学做创”的过程中,学生手脑并用,以坚持完成项目任务为基本要求,塑造学生鉴定自行、执着追求的自主性、独立性及顽强果断、坚忍不拔的意志力。良好的意志品质,表现出的是一种肯定的性格,便能够自觉地确定目的、支配行动、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可见,意志具有决定人的活动目的和活动结果、控制人的活动过程和规定人的活动手段的作用,对于人的活动的成败和人格有着重大的影响。
以勤奋坚持为长度、勇气热情为高度、谦虚自制为宽度,三者构建成了意志系统的立体图。因此,在人格教育活动中塑造学生这三方面的意志品质,是人格教育的内在要求。首先,要培养学生做事的热情度。热情表现为人自觉的行动,主动地做事。热情作用大小和对于人的活动成败的影响,归根结底取决于人的自由自觉程度和善于控制支配自己行为的自律能力的强弱。人对于客观规律的认识越全面、越深刻,所获得的自由越多,他的行动越自觉和正确,越具有较强的自律能力,其意志发挥和人格养成就愈加良好。其次,增强学生的做事的坚持力。意志的坚持力是指人不受外部干扰而最大限度地追求自己的目的和发挥自己主体创造性的能力。任何人只有具备足够的坚持力,才能发挥出自己的潜能,实现自己的目的和社会价值。而如果丧失其坚持的毅力,也就无法实现个人的价值追求。增强人的意志的坚持力,使人保持足够和适度的坚持力,这是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创造性,完善人的人格的重要内容和要求。再次,培养学生谦虚自制的意识。谦虚指不自满,肯接受批评,并虚心向人请教。谦虚是一种美德,是进取和成功的必要前提。人格教育活动富有创造性,需要人不断地探索,参与其中的人永远要学习新知识,向他人学习,才能紧跟产业时代的步伐,有利于培养学生谦虚好学的精神。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创业计划大赛、冲突理性管理比赛、问题能力比赛、创业素质拓展训练等活动,引导学生理性分析自己制订的目标是否恰当,学习方法是否稳妥、科学;客观分析造成挫折的干扰和阻碍来自何方,从而确定排除的方法;同时,善于调节和控制挫折所引起的情绪反应。
参考文献:
[1]郭永玉.人格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李敏骞.围绕健康人格培养 全方位推动教育科学发展[J].甘肃社会科学,2011,(6):112.
[3]马兆明.人格教育[M].东营: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2007.
关键词:人格教育;认知系统;情感系统;意志系统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0-0149-02
教育的真谛是育人,育人的核心是培养健康人格。伟大的思想家马克思指出:“教育之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因此,人格教育本质以培养人的健康人格为目的。在国外,教育十分重视个体“思维能力、情感价值、意志行为”等人格要素的培养,比如,美国教育着眼于“为未来几代人设定‘创业遗传代码’,取向于造就最具革命性的一代,从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乃至研究生阶段,都普遍开设兴趣教育课程,培养学生的特长;日本小学有个“早起会”,敦促孩子们早起,利用上早课时间搞勤工俭学,给人送餐饮、送报纸,目的是培养学生从小养成工作所需的心理意识和意志品质;法国一些地区近年来开展了诸如“在中学里办企业”、“教中学生办企业”等活动,目的并不是一定要学生办企业,而是培养他们创业的兴趣和能力等。
人格内涵包括认知、情感、意志过程的纵切面,或者包括性格、气质、能力(包括身体)和个性倾向性等人格特征的横切面。构建人格教育体系实际上就是构建受教育者什么样的认知系统、情感系统、意志系统结构,以及怎样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事实上,这三个系统相互作用、彼此联系的,只有在恰当的行动中同时培养,人格才会得到正确的生长。
一、认知系统
认知系统主要指人能够独立地思维、判断、决断。一个人格不独立的人,他只学会了记忆、汲取知识、人云亦云,缺乏基本的思维和判断能力,更谈不上创新思维。在他看来,创新就是离经叛道,他接受的教育就是听家长老师的话,人人都做他就做,没有创新意识、思维和能力,仅有的学习能力就是克隆性学习,不鉴别优劣对错,不分析前因后果,“学会了”就是目标,这种教育目标很难培养出独立思考的人才。在人格教育中,塑造学生的独立能力成为首要任务,而独立的关键是思维能力的独立,即创造性能力。在系统化的知识、整体化的问题、概念化的经验的基础上,自然就会形成独立的创造性思维、想象、观察、注意、判断、行动能力、智慧及科学、人文、专业素养。
为此,在人格教育实施中把教会学生“学会思维”作为最重要的教育任务,在思考的过程中系统化学习知识技能。教育的重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这两者的核心都是思维。课堂教学上的小组讨论、展示和所有其他活动均围绕学习中的问题进行,以激发和促进学生思维。问题是思维课堂和活动的核心要素,根据问题形成的方式,将问题分为学生个人问题、小组问题、集体问题和教师问题。在这些问题的导学过程中分别对应独立思考、小组合作、集体讨论、聚焦研讨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以问题形式呈现于课堂和活动,力求“内容问题化,问题思维化,思维活动化”。从而,在问题的提出、分析、解决的过程中,健全人的知识结构,使人保持思维活动的创新性和思想观念的先进性;变革人的思维方式,使人的思维方式由封闭到开放,由经验向科学,由单向向多向、由保守向创新和由滞后向超前型转化,从而提高人的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注意力和想象力等认识能力。
二、情感系统
情感系统主要指人在做事过程中是有快乐感的,是有关爱心的,是有追求梦的,价值取向是高尚的,具有正能量的。一个高尚的人,就是利他的和奉献的,这样的人生价值观就是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对人的本质要求。人格教育是以问题、项目、任务或产品为主线进行的,要求学生兴趣地、思考地、主动地、规范地、交流地、坚持地行动起来,完成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任务,从而在实践的过程中形成积极的情感、正确的态度、高尚的价值观、崇高的志向、良好的个性倾向性和社会责任感。积极健康的情感对动机和生活驱动具有放大作用,激发主体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学生健康的情感,一方面受认知品质的影响,尤其是独立思维能力的影响,表现为具有创造能力和开拓进取精神;另一方面也受情绪、态度、价值观影响,表现为情感倾向正确、情感深厚宽广、情感稳固持久、情感效能性好等。为此,人格教育中形成良好的情感品质可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首先,发展学生的爱心。爱心是情感系统的源泉,有爱才有情,有爱才有追求的动力。爱心的形成除了家庭环境的影响外,学校、社会对个人爱心的持续培养和稳固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学校教育中,让学生在良好的人文文化环境中自然而然地培养爱心,在教育教学情境中强化尊重人、关心人、帮助人的意识。人格教育融通了不同学科内容,囊括了科学与人文方面的知识,尤其是人格教育活动的开展始终以团队的形式体现,这无形中促进了学生之间彼此作用、相互依存、共赢发展,逐步在团队活动中认识到关爱的力量、养成尊重人的习惯。课堂教学中主要以学生为中心,旨在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思维课堂教学又旨在建立平等、理解、信任和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教师由“参与者”、“组织者”转向“生命的呵护人”,无条件地积极关注学生;教学过程全纳所有学生,促进个性化学习,倡导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用心搭建促进个性化学习的细节,如课桌摆放、小组展台、时间分配、状态记录、内容重构、激趣引疑、思维引导等,从而激活个性思维,营造人人参与合作、人人得到展示、人人获得指引的课堂学习氛围,使学生在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感受爱的价值,产生兴趣,做有意思的事。
其次,培养和发展学生高尚的价值观。价值观是一个人看待、了解社会现实和人生的观点、立场、方法等方面的倾向性,人格实质上是一个人价值、人生观在日常生活上的“外演”与展现,即人的需求。需要一旦被意识到,就以思想动机的方式表现出来,支配人的行为。所以,需要是人的积极性的原动力,是驱动行为的有利杠杆。因此,培养学生高尚的价值观,落到实处就要注意培养学生高尚的精神需要,使他们的需要层次逐步由抵级向高级发展,与社会进步协调一致。在个人需要问题上,认识自己的利益、自己的发展需要,处理好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的关系,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眼前与长远利益的关系,努力提高自己的需要层次,树立事业心和责任感。在组织合理的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加强创业活动课的建设,增加学生各种实践活动的机会。同时,组织学生课余时间参加各种社团活动,通过一些高层次的精神活动来舒展身心、培养品格、塑造良好的情感品质。 三、意志系统
意志系统主要指人具有勤奋坚持的精神、勇气热情的自信、谦虚自制的气度。一个人要想实现理想,在事业上获得成功,必须有顽强的意志和执着的精神。“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等名言说的都是这个道理。高级技能人才人格教育是在“学做创”的过程中,学生手脑并用,以坚持完成项目任务为基本要求,塑造学生鉴定自行、执着追求的自主性、独立性及顽强果断、坚忍不拔的意志力。良好的意志品质,表现出的是一种肯定的性格,便能够自觉地确定目的、支配行动、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可见,意志具有决定人的活动目的和活动结果、控制人的活动过程和规定人的活动手段的作用,对于人的活动的成败和人格有着重大的影响。
以勤奋坚持为长度、勇气热情为高度、谦虚自制为宽度,三者构建成了意志系统的立体图。因此,在人格教育活动中塑造学生这三方面的意志品质,是人格教育的内在要求。首先,要培养学生做事的热情度。热情表现为人自觉的行动,主动地做事。热情作用大小和对于人的活动成败的影响,归根结底取决于人的自由自觉程度和善于控制支配自己行为的自律能力的强弱。人对于客观规律的认识越全面、越深刻,所获得的自由越多,他的行动越自觉和正确,越具有较强的自律能力,其意志发挥和人格养成就愈加良好。其次,增强学生的做事的坚持力。意志的坚持力是指人不受外部干扰而最大限度地追求自己的目的和发挥自己主体创造性的能力。任何人只有具备足够的坚持力,才能发挥出自己的潜能,实现自己的目的和社会价值。而如果丧失其坚持的毅力,也就无法实现个人的价值追求。增强人的意志的坚持力,使人保持足够和适度的坚持力,这是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创造性,完善人的人格的重要内容和要求。再次,培养学生谦虚自制的意识。谦虚指不自满,肯接受批评,并虚心向人请教。谦虚是一种美德,是进取和成功的必要前提。人格教育活动富有创造性,需要人不断地探索,参与其中的人永远要学习新知识,向他人学习,才能紧跟产业时代的步伐,有利于培养学生谦虚好学的精神。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创业计划大赛、冲突理性管理比赛、问题能力比赛、创业素质拓展训练等活动,引导学生理性分析自己制订的目标是否恰当,学习方法是否稳妥、科学;客观分析造成挫折的干扰和阻碍来自何方,从而确定排除的方法;同时,善于调节和控制挫折所引起的情绪反应。
参考文献:
[1]郭永玉.人格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李敏骞.围绕健康人格培养 全方位推动教育科学发展[J].甘肃社会科学,2011,(6):112.
[3]马兆明.人格教育[M].东营: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