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美国雕塑家大卫·史密斯的艺术发问为出发点,探讨了传统艺术创作是否应与数字化创作手段承接,并详细探讨数字图像与传统手法创作图像的关系及差别。最后借助英国艺术家保罗·科德韦尔的作品实例,论述了如何将数码印刷接轨于传统实体艺术创作中。
关键词:传统创作;数字艺术;数码;印刷
中图分类号:TS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400 (2021) 04-0070-04 From the Traditional Creations Entity to The Digital Art
—Art Design Under the Influences of Digital Printing Technology
WANG Wei(Shanxi Railway Va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Shanxi 030013,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art questions from the American sculptor, David Smith, this paper discusses whether the traditional art creation should be carried on with digital solution, and discusses the relationship an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digital image and traditional creation. Finally, with the help of the works of the British artist Paul codwell, this paper discusses how to integrate the digital printings into the traditional entity art creations.
Key words: traditional creation; digital art; digital; printing
1 艺术创作的传统实体形式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早期,美国雕塑大师大卫·史密斯(David Smith)曾在准备个人演讲前罗列了一个清单,其中涵盖了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皆是围绕用以测试在座学生想要成为艺术家的决心有多强烈为中心而提出的。这个清单成为当时用于衡量艺术忠诚度的卡尺,至少在当时的确可以总结出美国那一代艺术家的艺术态度。清单里最初提出的问题有:
1)“你是否总是让艺术占据你生活的每一刻,从第一个清醒的愿景到睡觉前最后一个思考的问题?”(Do you make art your life, that which always comes first and occupies every moment, the last problem before sleep and the first waking vision?)
2)“在你個人作品的显性美学元素以外,你还会继续润色它吗?”(Do you polish up the work beyond its bare aesthetic elements?)
3)“在超出原始的美学基础之上,你还会自主添加更多的迷人元素吗?”(Do you add ingratiating elements beyond the raw aesthetic basis?)
4)“既然原始和粗糙是美国自然之基本形式,而且一切事物在其被创造时期都始于原始和粗糙,那么你害怕原始吗?”(Are you afraid of rawness, for rawness and harshness are basic forms of U.S. nature, and origins are both raw and vulgar at their time of creation?)
以上问题提供了用以了解纽约画派艺术家乃至全世界艺术家在传统艺术实体创作过程中所遵循的规则:注重创作激情的连贯性、注重创作者个人意志的绝对参与及作品实物表达的感染力。但同时,从大卫·史密斯提出的这一系列问题中我们还窥探到:除了艺术家有意无意地暗示对于传统创作形式参与到艺术实践中的绝对要求外,渴望突破并找到新形式艺术的独特洞察角度成为了他们对于自己未来的更高要求。
2 数字艺术新形式的抬头
对于大卫·史密斯提出的问题,笔者在自己的艺术创作及教学过程中也时常自问,并想要在本文中提出一些针对“原始和粗糙”风格归属性的问题(似乎在追求精致与高效的现代社会,世界大部分人如今都开始抵触这一风格)。这些问题里的相当一部分看似都特别关乎于一种博弈——在创造数码印刷品时,艺术创作者和电脑之间的博弈。在每位艺术家最初接触电脑时的所想与大卫·史密斯提出问题所涉及的某些角度不谋而和:当艺术家在电脑屏幕前创作时可以多大程度的保持他创作激情的连贯性?屏幕图像和印制成品之间有着什么样的关系?如何在操作电脑的同时保证艺术创作的完成是取决于艺术家的想象和意志,而不是取决于电脑功能对艺术家美学判断的左右?
在由雪莉·特克(Sherry Turkle)编辑的佳书《唤醒记忆的物件》(Evocative Objects)中,书中一系列的文章都论证了我们与周围物件的关系。其中一篇是由苏珊·伊(Susan Yee)写的《古董》(The Archive),这篇文章使笔者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文章中苏珊描述了她曾极具仪式感地观摩了现藏于法国巴黎勒·柯布西耶基金会(La Foundation le Corbusier),由柯布西耶绘制的未被建成的苏维埃宫图纸,她还详细论述了她在面对这巨幅建筑图纸时所感受到的震撼,同时苏珊还着重强调了实地观摩的重要性:因为她在真正观摩前,在亲手虔诚的展开图纸时,连图纸外部那些历经岁月沉淀的痕迹都让她觉得她正在感受着柯布西耶本人创作这幅图纸时所经历的时间及空间。在苏珊观摩接近结束时,她被告知这幅图现已被数字复制且可以在基金会官方网站上浏览,也就是说,只要她想,她可以随时随地欣赏这幅图纸。 3 传统与新兴的跨界
由此,笔者开始第一次思考关于从传统实体向数码形式的转型问题:柯布西耶的实体图纸和数码复制品引发我们探索出数字化力量终究能多机动地让我们不自知地忘记脑海中对于原始实体艺术作品独特触感的强烈情感?
在印刷艺术中,图像可被不做任何改动和损失地从抽象感性变得具象且数字化。这其中混杂着一个事实,即我们开始越来越多地通过电脑屏幕来观赏艺术作品,准确地说是数码状态的艺术作品,这些数码艺术作品被竭力降低与实体作品的差别。所以,数码印刷无疑是再生产和成为特别艺术品替身的重要工具。那么对于艺术家们来说,在那些运用自身独特语言自成一体的事物与那些借助外力传递或再生产的事物之间,究竟有些什么差别呢?
对苏珊·伊来说,当她面对柯布西耶画作的数码复制品时,她曾经面对实物手稿时的那份切实感受的确会无迹可寻。但同时,像坚持数码复制品与实体作品能给人带来无差别感受的看法一样,一味固执地排斥网络高效传递给我们的数字化图像,两种选择皆属不智。因为数码文件可以最大限度地呈现艺术作品的真实构成要素,实体艺术品却能够传递清晰的感染力,二者皆有其优势。
艺术家们始终都在探索能够找到合理的方法和模式来帮他们更好地了解前沿动态,以使得他们不至掉队于现代社会及现代审美的发展潮流。然而为什么还是有相当部分的艺术家在触电尝试数字艺术后,还是会回归到“旧世界”选择走“原始”的创作路呢?大概是因为艺术家更青睐于使用更真实的作品来打动观者,因此如何平衡或糅合新与旧成为了艺术家想要继续探究的方向,毕竟艺术的传达不仅仅止步于独特,而是应该更多地关注其深远的影响力。
对于笔者来说,理解装饰艺术可以成为理解数字艺术的好途径,例如马赛克工艺就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构建数码图像。马赛克工艺图像是由无数细小瓷砖块逐个拼接所形成的,历经反复设计过色相、纯度及明度的每一个小砖块,都有其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这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通过与其他若干砖块一起组合被人们欣赏解读才能显现其意义。所以只需要往远距离站站,你就会发现由独立小砖块向马赛克整体的转换,也就是单一向单元的转换。每一个单元表达的含义都取决于其中个体被放置的位置和个体与个体间的关系规划。这就不难理解每一个被赋予数值的像素与整体屏幕图像的关系了。因此,在数码印刷作品中,我们就是在這样一个类似马赛克工艺的二维的数字环境中创作图像。
因此可以说,在电脑上,所有的润色工作都变得异常容易,我们可以借助软件的各种功能对作品进行修改和完善。艺术家们在接触数字技术之前,似乎根本无法想象不做任何实际物理的操作和大量精力的投入就能够完成对作品的修改。大卫·史密斯所提出的那些问题,实际上是在暗指传统的创作手段都无法轻易被撤销或“返回上一步”,所有艺术的家的创作都被捆绑于时间、材料和个人身体素质等条件的限制。而数字手段,可以让曾经传统手段进行修改作品时所面临的无尽冒险及不确定都变得不值一提。
4 数码印刷技术影响下的艺术设计
数字技术已经开始广泛渗入到传统艺术创作中,而且数字技术也开始越来越多地迎合传统印刷技法。
数码印刷是指利用计算机及其配置(如扫描技术和一些图文设计),将数字图文信息或其他原稿进行信息化处理,生成数码文件,然后直接通过与计算机连接的打印机或专用数码印刷机,将电脑中的图文信息直接记录到承印物上。整个印刷过程的优点显而易见:无需提前制作菲林片、可即时调整印刷色彩或更改版面的布局及全部的图文数据,印刷工艺具有极强的灵活性和可变性。另外,数码印刷成品也不容易出现色差问题,这一点也深得设计者和受众青睐。
比如说,在保罗·科德韦尔(Paul Coldwell)的作品中,他大量采用数字印刷半调网屏中的点阵形式来作为其摄影和绘画作品的主要表现形式。他认为半调网屏的点状矩阵既可以作为成为表达图像界面的一种途径,也可以被看作是我们观看图像所依赖的屏幕媒介。在传统印刷过程中,照片被转换为即将被用来印刷的图像时,必须通过将其转换为半调网屏来实现,而在传统印刷过程中,点状矩阵里的点只能被简单的修改,例如增加或减少点的整体数量。然而如果借助计算机数字手段,我们就可以随意修改我们想要修改的任意一个点,例如保罗·科德韦尔可以在点阵化的照片上借助其中的任意点进行二次艺术创作而形成相框(如图1)或珍珠项链(如图2)等新的图像。除此之外,数字化手段还可以帮助他轻松地放大图片以便他更准确的定位他要进行艺术创作的某些个点。
另外,近几年出现并流行的3D打印技术,虽然出现时间短,但是发展潜力巨大,目前国内外的3D打印能制造的产品多种多样,小到一颗螺丝钉,大到一辆汽车。艺术家们也开启了利用3D打印技术服务于自身设计创作之路。可以说,3D打印技术打破了传统的设计与制作方式,为艺术家提供了无限新的可能——艺术创作、时尚设计及文化创意产品等领域皆开始通过3D打印技术谋求新的生命力。
5 结语
回看本文开篇引用的来自于大卫·史密斯的艺术发问:“在你个人作品的显性美学元素以外,你还会继续润色它吗?在超出原始的美学基础之上,你还会自主添加更多的迷人元素吗?”诚然,无论是否有数码印刷手段的介入,艺术设计创作都值得我们反复打磨。而数码印刷技术的融入,的确为艺术创作提供了更多迷人的元素,从而使得艺术设计不再受限于传统的形式表达。
参考文献:
[1]赵楠,田瑾.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对传统艺术设计的影响[J].传媒论坛,2018(4): 125.
[2]周幸子.数字媒体艺术设计的特征及对传统艺术设计的影响[J].美术教育研究,2017(21): 73.
[3]彭吕长.3D打印在文创产品设计中的实践探讨[J].数字化用户,2019(21): 240.
[4]何春霞.数字媒体技术对现代艺术设计的影响[J].科技传播,2018(11): 115-116.
[5]刘一博.数字化时代下的艺术设计[J].名家名作,2019(2): 88.
[6] David Smith. Sculptures and Drawings[M]. Munich: Prestel-Verlag, 1986: 158
[7] Susan Yee. Evocative objects: things we think with[M]. Massachusetts and London: MIT Press, 2007: 33.
[8]康启来.数码印刷与传统印刷工艺[J]. 中国包装, 2014(7): 52.
关键词:传统创作;数字艺术;数码;印刷
中图分类号:TS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400 (2021) 04-0070-04 From the Traditional Creations Entity to The Digital Art
—Art Design Under the Influences of Digital Printing Technology
WANG Wei(Shanxi Railway Va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Shanxi 030013,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art questions from the American sculptor, David Smith, this paper discusses whether the traditional art creation should be carried on with digital solution, and discusses the relationship an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digital image and traditional creation. Finally, with the help of the works of the British artist Paul codwell, this paper discusses how to integrate the digital printings into the traditional entity art creations.
Key words: traditional creation; digital art; digital; printing
1 艺术创作的传统实体形式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早期,美国雕塑大师大卫·史密斯(David Smith)曾在准备个人演讲前罗列了一个清单,其中涵盖了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皆是围绕用以测试在座学生想要成为艺术家的决心有多强烈为中心而提出的。这个清单成为当时用于衡量艺术忠诚度的卡尺,至少在当时的确可以总结出美国那一代艺术家的艺术态度。清单里最初提出的问题有:
1)“你是否总是让艺术占据你生活的每一刻,从第一个清醒的愿景到睡觉前最后一个思考的问题?”(Do you make art your life, that which always comes first and occupies every moment, the last problem before sleep and the first waking vision?)
2)“在你個人作品的显性美学元素以外,你还会继续润色它吗?”(Do you polish up the work beyond its bare aesthetic elements?)
3)“在超出原始的美学基础之上,你还会自主添加更多的迷人元素吗?”(Do you add ingratiating elements beyond the raw aesthetic basis?)
4)“既然原始和粗糙是美国自然之基本形式,而且一切事物在其被创造时期都始于原始和粗糙,那么你害怕原始吗?”(Are you afraid of rawness, for rawness and harshness are basic forms of U.S. nature, and origins are both raw and vulgar at their time of creation?)
以上问题提供了用以了解纽约画派艺术家乃至全世界艺术家在传统艺术实体创作过程中所遵循的规则:注重创作激情的连贯性、注重创作者个人意志的绝对参与及作品实物表达的感染力。但同时,从大卫·史密斯提出的这一系列问题中我们还窥探到:除了艺术家有意无意地暗示对于传统创作形式参与到艺术实践中的绝对要求外,渴望突破并找到新形式艺术的独特洞察角度成为了他们对于自己未来的更高要求。
2 数字艺术新形式的抬头
对于大卫·史密斯提出的问题,笔者在自己的艺术创作及教学过程中也时常自问,并想要在本文中提出一些针对“原始和粗糙”风格归属性的问题(似乎在追求精致与高效的现代社会,世界大部分人如今都开始抵触这一风格)。这些问题里的相当一部分看似都特别关乎于一种博弈——在创造数码印刷品时,艺术创作者和电脑之间的博弈。在每位艺术家最初接触电脑时的所想与大卫·史密斯提出问题所涉及的某些角度不谋而和:当艺术家在电脑屏幕前创作时可以多大程度的保持他创作激情的连贯性?屏幕图像和印制成品之间有着什么样的关系?如何在操作电脑的同时保证艺术创作的完成是取决于艺术家的想象和意志,而不是取决于电脑功能对艺术家美学判断的左右?
在由雪莉·特克(Sherry Turkle)编辑的佳书《唤醒记忆的物件》(Evocative Objects)中,书中一系列的文章都论证了我们与周围物件的关系。其中一篇是由苏珊·伊(Susan Yee)写的《古董》(The Archive),这篇文章使笔者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文章中苏珊描述了她曾极具仪式感地观摩了现藏于法国巴黎勒·柯布西耶基金会(La Foundation le Corbusier),由柯布西耶绘制的未被建成的苏维埃宫图纸,她还详细论述了她在面对这巨幅建筑图纸时所感受到的震撼,同时苏珊还着重强调了实地观摩的重要性:因为她在真正观摩前,在亲手虔诚的展开图纸时,连图纸外部那些历经岁月沉淀的痕迹都让她觉得她正在感受着柯布西耶本人创作这幅图纸时所经历的时间及空间。在苏珊观摩接近结束时,她被告知这幅图现已被数字复制且可以在基金会官方网站上浏览,也就是说,只要她想,她可以随时随地欣赏这幅图纸。 3 传统与新兴的跨界
由此,笔者开始第一次思考关于从传统实体向数码形式的转型问题:柯布西耶的实体图纸和数码复制品引发我们探索出数字化力量终究能多机动地让我们不自知地忘记脑海中对于原始实体艺术作品独特触感的强烈情感?
在印刷艺术中,图像可被不做任何改动和损失地从抽象感性变得具象且数字化。这其中混杂着一个事实,即我们开始越来越多地通过电脑屏幕来观赏艺术作品,准确地说是数码状态的艺术作品,这些数码艺术作品被竭力降低与实体作品的差别。所以,数码印刷无疑是再生产和成为特别艺术品替身的重要工具。那么对于艺术家们来说,在那些运用自身独特语言自成一体的事物与那些借助外力传递或再生产的事物之间,究竟有些什么差别呢?
对苏珊·伊来说,当她面对柯布西耶画作的数码复制品时,她曾经面对实物手稿时的那份切实感受的确会无迹可寻。但同时,像坚持数码复制品与实体作品能给人带来无差别感受的看法一样,一味固执地排斥网络高效传递给我们的数字化图像,两种选择皆属不智。因为数码文件可以最大限度地呈现艺术作品的真实构成要素,实体艺术品却能够传递清晰的感染力,二者皆有其优势。
艺术家们始终都在探索能够找到合理的方法和模式来帮他们更好地了解前沿动态,以使得他们不至掉队于现代社会及现代审美的发展潮流。然而为什么还是有相当部分的艺术家在触电尝试数字艺术后,还是会回归到“旧世界”选择走“原始”的创作路呢?大概是因为艺术家更青睐于使用更真实的作品来打动观者,因此如何平衡或糅合新与旧成为了艺术家想要继续探究的方向,毕竟艺术的传达不仅仅止步于独特,而是应该更多地关注其深远的影响力。
对于笔者来说,理解装饰艺术可以成为理解数字艺术的好途径,例如马赛克工艺就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构建数码图像。马赛克工艺图像是由无数细小瓷砖块逐个拼接所形成的,历经反复设计过色相、纯度及明度的每一个小砖块,都有其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这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通过与其他若干砖块一起组合被人们欣赏解读才能显现其意义。所以只需要往远距离站站,你就会发现由独立小砖块向马赛克整体的转换,也就是单一向单元的转换。每一个单元表达的含义都取决于其中个体被放置的位置和个体与个体间的关系规划。这就不难理解每一个被赋予数值的像素与整体屏幕图像的关系了。因此,在数码印刷作品中,我们就是在這样一个类似马赛克工艺的二维的数字环境中创作图像。
因此可以说,在电脑上,所有的润色工作都变得异常容易,我们可以借助软件的各种功能对作品进行修改和完善。艺术家们在接触数字技术之前,似乎根本无法想象不做任何实际物理的操作和大量精力的投入就能够完成对作品的修改。大卫·史密斯所提出的那些问题,实际上是在暗指传统的创作手段都无法轻易被撤销或“返回上一步”,所有艺术的家的创作都被捆绑于时间、材料和个人身体素质等条件的限制。而数字手段,可以让曾经传统手段进行修改作品时所面临的无尽冒险及不确定都变得不值一提。
4 数码印刷技术影响下的艺术设计
数字技术已经开始广泛渗入到传统艺术创作中,而且数字技术也开始越来越多地迎合传统印刷技法。
数码印刷是指利用计算机及其配置(如扫描技术和一些图文设计),将数字图文信息或其他原稿进行信息化处理,生成数码文件,然后直接通过与计算机连接的打印机或专用数码印刷机,将电脑中的图文信息直接记录到承印物上。整个印刷过程的优点显而易见:无需提前制作菲林片、可即时调整印刷色彩或更改版面的布局及全部的图文数据,印刷工艺具有极强的灵活性和可变性。另外,数码印刷成品也不容易出现色差问题,这一点也深得设计者和受众青睐。
比如说,在保罗·科德韦尔(Paul Coldwell)的作品中,他大量采用数字印刷半调网屏中的点阵形式来作为其摄影和绘画作品的主要表现形式。他认为半调网屏的点状矩阵既可以作为成为表达图像界面的一种途径,也可以被看作是我们观看图像所依赖的屏幕媒介。在传统印刷过程中,照片被转换为即将被用来印刷的图像时,必须通过将其转换为半调网屏来实现,而在传统印刷过程中,点状矩阵里的点只能被简单的修改,例如增加或减少点的整体数量。然而如果借助计算机数字手段,我们就可以随意修改我们想要修改的任意一个点,例如保罗·科德韦尔可以在点阵化的照片上借助其中的任意点进行二次艺术创作而形成相框(如图1)或珍珠项链(如图2)等新的图像。除此之外,数字化手段还可以帮助他轻松地放大图片以便他更准确的定位他要进行艺术创作的某些个点。
另外,近几年出现并流行的3D打印技术,虽然出现时间短,但是发展潜力巨大,目前国内外的3D打印能制造的产品多种多样,小到一颗螺丝钉,大到一辆汽车。艺术家们也开启了利用3D打印技术服务于自身设计创作之路。可以说,3D打印技术打破了传统的设计与制作方式,为艺术家提供了无限新的可能——艺术创作、时尚设计及文化创意产品等领域皆开始通过3D打印技术谋求新的生命力。
5 结语
回看本文开篇引用的来自于大卫·史密斯的艺术发问:“在你个人作品的显性美学元素以外,你还会继续润色它吗?在超出原始的美学基础之上,你还会自主添加更多的迷人元素吗?”诚然,无论是否有数码印刷手段的介入,艺术设计创作都值得我们反复打磨。而数码印刷技术的融入,的确为艺术创作提供了更多迷人的元素,从而使得艺术设计不再受限于传统的形式表达。
参考文献:
[1]赵楠,田瑾.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对传统艺术设计的影响[J].传媒论坛,2018(4): 125.
[2]周幸子.数字媒体艺术设计的特征及对传统艺术设计的影响[J].美术教育研究,2017(21): 73.
[3]彭吕长.3D打印在文创产品设计中的实践探讨[J].数字化用户,2019(21): 240.
[4]何春霞.数字媒体技术对现代艺术设计的影响[J].科技传播,2018(11): 115-116.
[5]刘一博.数字化时代下的艺术设计[J].名家名作,2019(2): 88.
[6] David Smith. Sculptures and Drawings[M]. Munich: Prestel-Verlag, 1986: 158
[7] Susan Yee. Evocative objects: things we think with[M]. Massachusetts and London: MIT Press, 2007: 33.
[8]康启来.数码印刷与传统印刷工艺[J]. 中国包装, 2014(7): 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