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下早期胃癌节段切除术疗效分析

来源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dtt52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保留幽门的胃节段切除术治疗胃体部早期胃癌的可行性。

方法

回顾性队列研究2014年1月至2016年4月在北京协和医院基本外科接受腹腔镜下胃癌节段切除术的6例早期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6例患者均为位于胃体中部的早期胃癌,术前临床分期均为T1N0M0;其中1例先行内镜黏膜切除术(EMR),术后病理提示为中分化腺癌,侵及黏膜下层,补行胃节段切除术。手术方式为腹腔镜下胃节段切除术并D1+或D2淋巴结清扫,在清扫小弯侧淋巴结过程中均未保留迷走神经。观察淋巴结清扫数目、术后并发症及远期胃功能等情况。

结果

6例患者中3例男性,3例女性,年龄55~ 59岁。术后病理示远切缘距离幽门距离(4.6 ± 0.5)cm,淋巴结获取数目(18.3±7.5)枚,均无转移淋巴结。6例患者术后均获1~ 29月的随访,随访期间未发现肿瘤复发或转移征象。4例随访时间超过1年的患者中,3例主诉轻微程度的餐后上腹饱胀、消化不良,另1例白天无不适,但夜间偶有呕吐宿食;术后1年胃镜复查均发现有食物残留;影像学检查提示均存在胃体积减小;其中2例发现胃食管反流,并有反酸症状。

结论

经腹腔镜行早期胃癌的节段切除在技术上可行,是否需要保留迷走神经有待于进一步的观察。

其他文献
目的评价诊断性腹腔镜在胃癌治疗决策选择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普通外科胃癌专业组2009—2014年间收治的2 023例胃癌手术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所有患者在术前均已通过胃镜病理确诊为胃癌,并在术前行腹盆腔影像学检查作为临床分期的依据。诊断性腹腔镜的做法为取脐周小切口,开放式建立CO2气腹,压力设定为10~ 15 mmHg。置入10 mm Trocar,放入腹腔镜镜头,
目的探讨淋巴结转移阴性(pN0)胃癌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1980年5月至2012年8月期间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肿瘤外科连续收治行胃癌根治术的pN0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病例纳入标准:(1)病理明确诊断为胃腺癌;(2)术后病理证实为T1a~4bN0M0期胃癌;(3)淋巴结检取总数≥15枚。排除术后1月内死亡者、因其他疾病死亡者和残胃癌以及随访资料不全或失访者。对可能影响pN0期胃癌患
目的探讨顺向式模块化淋巴结清扫在腹腔镜胃癌手术中应用的可行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7~ 9月期间因胃癌行腹腔镜顺向式模块化淋巴结清扫的19例患者(顺向式淋巴结清扫组)临床资料。顺向式模块化淋巴结清扫即固定的手术顺序、具体的操作步骤和细节以及清扫淋巴结的要求,具体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则通过悬吊肝脏、束扎网膜,改善术野的暴露,方便淋巴结的清扫;二则提出每组淋巴结清扫的注意事项及要求,使腹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