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时间性与悲情意识——《二十四诗品·悲慨》的精神境界

来源 :理论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eqiz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十四诗品》中的”悲慨”一品对于中国美学中悲情意识的研究具有重要且特殊的意义.作为二十四诗品的一品,悲慨既是一种风格论的展现,亦是一种意境的展现.”悲慨”一品以景写情,情景交融,在意境论下完成了情感的表达.这种悲情既有人生之悲,亦有社会之悲,呈现为对命运的对抗,展现了作为个体的无奈.在这种对抗中,对时间性的关注是中国的悲情意识与西方悲剧精神的一个重要区分,这在中国的传统叙述中集中表现为叹逝.而”悲慨”一品,很好地阐释了这一情感表达,为悲情意识的探究提供了一种重要文本和思路.
其他文献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写于1845年马克思思想产生重大转变且臻于成熟的布鲁塞尔时期,从马克思思想和文本展开研究的思路,即文本学研究,不仅能凸显《提纲》作为独立文本的历史地位,即马克思在《提纲》中提出的”新实践观”,实现了马克思哲学思想的革命性变革,创立了”新唯物主义”哲学,为马克思主义成为科学的理论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哲学基础,也能通过准确把握作为《提纲》核心思想的”新实践观”,在寻找当今时代与马克思当年的思考的内在关联中体悟《提纲》对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在世界观和方法论上的重要指导意义.
本文是从分析心理学的视角评论诗集《诗意栖居》,评论通过潜意识、集体无意识在诗词创作中的心理投射,论述了诗词与人格、诗词与人格自我完善和诗意地栖居与诗意地思想的内在关系,阐释了诗词的美学思想特征,分析心理学没有涉猎的潜意识直接抵达集体无意识的途径,以及理想世界背景下自我完善的进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