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来源 :教坛聚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pwangke9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少年前著名教育家吕叔湘就提出:“是不是应该研究研究如何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用较少的时间取得较好的成绩。”时至今日,这个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解决。而根据近几年的中考语文科的统计来看,初中毕业生的语文水平也不容乐观。当然导致这一现状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与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低下有直接的关系。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已不是一个新问题了,每位语文教师也都在实践中摸索着自己的经验。本文试图结合个人的工作体会,谈一下认识。这篇文章提出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依然要从教材、教法和练习三个环节入手”的看法,具体包括“精通教材的几种表现,如何实施课堂教学改革,改进课堂教学法和如何设置练习”等问题。希望能最终达到提高学生学习语文兴趣,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要想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依然要从最基本的教学环节入手,即抓住教材、教法、练习,这样,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曙光就会可望又可及了。
  教材精。精通教材是教师讲好一节课的基础,有此基础后,才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并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曾记得自己上初中时,同学们都对当时的语文老师佩服至极。究其原因,回答几乎是一致的:“语文老师上课基本不用看书,但讲起来一样头头是道,同学们听得都是津津有味。”如今自己也从事了这一职业,才明白一名好教师要想做到这一点,就必须精通教材。而要精通教材,就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对本节课所讲内容,无论结构还是主题,都能了如指掌;对课文的重点难点,课后练习题都必须理解准确、传授无误;能自然地引导学生理解问题和回答问题,也能恰如其分地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上课不看教案或少看教案,也能有条不紊地讲写如流;没有语言杂乱无章、拖泥带水、错讲漏讲甚至“卡壳”现象。对于这些目标,说起来可能容易,但真正做到这些就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必须刻苦钻研、认真投入、广泛阅读,充实自己的能量。正如戏剧“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一样,教师要做到教材精,也必须要做到“台上一节课,台下百夜功”。
  教法新。在精通教材的基础上,教师还要有打破教学常规的勇气,结合现代教学手段,勇于创新,用更巧妙的教学法授课,丰富语文课堂教学,那样的教学效果一定是事半功倍。俄国文学家列夫•托尔思泰曾说:“只有学生们满意的那种教学方法,才是正确的。”也就是说,在种种教法中,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加以选择和创新,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改进和完善,只有这样,才能收到好的效果。课堂教学要着力营造民主平等、和谐活跃的教学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教学目标的设计要始终突出能力训练和方法指导,能力点的训练设计要有点石成金之功,方法指导要有举一反三之效,以达到提高听说读写能力,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目的。教学内容要注重优化,找准教学重点和切入点,要有所教有所不教,使课堂教学有的放矢,切忌面面俱到。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多媒体教学也已经逐渐普及。要充分利用这一条件,学习电脑的运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网络资源的共享等,发挥它的直观、简便、生动、信息量大的优点,把初中语文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结合起来,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从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练习好。“光有知识是不够的,还应当运用;光有愿望是不够的,还应当行动。”这是歌德曾经说过的一句名言。在语文教学中,语文练习就是检查学生课堂接受效果,反馈教学信息的重要手段,所以不应随便让学生做题,而要在“好”字上下功夫,要设计好难易适中,形式新颖的练习,真正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设计好练习,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注意练习的目的。要让学生明确思考的目标,设置的不是学生简单回答“是”与“不是”的题目,而是学生能愿意思考并能从中悟出道理的问题。其次,题目要多样。语文练习以问答为主,而近年来的中考中,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例如写调查报告等,教师要结合这些变化,设计新题型,让语文练习常出常新,提高学生兴趣。另外,练习题的设计也要有难度。在日常听课中,常发现教师设计的练习多以选择等简单题目为主,学生的答题正确性很高,也有很高的积极性。但这种练习并不能满足语文学科的要求,要让学生达到语文中“听说读写”的目标,只有一定难度的题目才能对学生产生有力的促进作用。
  教学已进入关键时期,可以说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兴趣是势在必行的。它是一项看似简单,但实施起来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礼记》中记载: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在探索的道路上,虽然有困难,但只要语文教师能不断学习新知识,接受新事物,提高新能力,认识到语文的美丽和她的博大精深,真正从教材、教学、练习三方面做起,就能把课讲得生动、活泼、深入浅出,就能让学生的智力得以充分开发,能力得以普遍提高,让语文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散发思维的芬芳,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就能实现。
其他文献
以《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案例来说说如何提高探究过程的有效性。  一、创设问题情境,观察预测  1、教师手上出示两个一大一小的马铃薯,说:今天老师向大家介绍两位朋友,他们就是马铃薯两兄弟,有一天,他们去海边游泳,小马弟弟看着心里很害怕,不知道会不会沉下去,大家能告诉他么?把马铃薯兄弟放入盛满水的水漕中,同学们猜猜会发生什么现象呢?  生1:马铃薯兄弟俩都要沉下去了,因为马铃薯比较重。  生2:两
期刊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适合个人需要和社会需求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是人类文明的凝聚、内化与升华,是衡量个体与社会文明的重要尺度。情感教育应是教学的根本。正如著名教育家夏沔尊所说:“教育不能没有情感”,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足以看出情感教育的重要性。而情感因素在语文教学中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语文教材中,文质兼备的文学作品占据相当的篇幅。这里有对祖国的爱、对人民的忠、对事业的追求、对信念的执
期刊
阅读识字教学的主体是借助母语教学顺通特点,为学生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的识字氛围,通过以读促识,以识促读;多读多识,多识多读的途径,培养孩子的识字兴趣,让学生学会自主识字、互助识字、注音识字,养成良好的识字习惯,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为学生尽快进入独立阅读和写作打好基础。  为了培养学生学会识字、自由读书的能力,我校编写了一套具有本校特色的十多万字的轻松阅读识字实验教材,教材的特点是内
期刊
语文试用修订教学大纲规定:中学语文教学必须教学生“具有现代语文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听说能力,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一言说之,即听说读写能力,即培养有语文素养的人。这就需要一个培养过程,即学习过程。  同时,在研究和处理事物时,把对象放在系统形式中加以考察,根据系统论理论,如何研究“衔接”, 如何做到“最优化”,下面我就谈谈对“衔接”在三个方面的认识:    一、研究大纲是做好衔接工作的保证
期刊
合作学习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兴起于美国,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取得实质性进展。其在加强师生间的双向交流能力、大面积提高学业成绩等方面卓有成效,成为一种备受欢迎的教学理论与策略。在英语教学中,实施合作学习的目的在于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改变学生被动接受语言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高多渠道获取语言知识并综合运用知识的机会,促进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和良好的语言学习习惯及交际
期刊
问题解决教学,概括地说,是教师指导学生将先前已获得的知识用于新的不熟悉的知识的过程。具体地说,是在特定的问题情境下,师生共同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让学生在教师的帮助和指导下通过亲身实践获得情感体验和实践经验,从而更加深刻地了解知识产生和获得的全过程。传统教学“重结果轻过程”,而现代教学论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科学认识的成果,更重要的是要掌握这些成果与结论的获取途径与过程,
期刊
有位教育家曾说过:“中小学教师若不熟谙发问的艺术,他的教学是不易成功的。”“阅读教学完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引导学生作答。”事实上,课堂提问是教师整个业务功底全部教学经验的公开亮相,又是对参差不齐、瞬息变幻的学情的驾驭。课堂设疑提问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教学的质量,如何精巧设问,才能使得思考不再是学生精神上的负担,而是一种身心上的欢乐和享受。我以为教师首先要把握好课堂提问的度、量、衡。    一
期刊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困此,在阅读教学中,恰当地,充分地运用朗读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发展思维和陶冶情感。同时,朗读也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它在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 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的过程中,眼、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并用。既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
期刊
内容摘要:语文阅读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具有独特的优势,文章试从创设形象、领略内涵、彰显个性化解读等方面,对培养学生的想像力进行一些探讨。  关键词:创新思维 阅读 想像力    一、激活文字,创设形象    语文教材出现在学生眼前的仅仅是一行行文字。如果不展开想像,不懂得进行再创造,那么出现在头脑中的可能只是词语所代表的抽象概念,而无表象组成的生动画面。这样,就不可能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之中,
期刊
在课堂教学中,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会产生很多始料未及的错误。对于这些错误,如果我们能进一步分析学生犯错误的原因,并能透过错误发现有关问题,在错误上面做些文章,就可变“废”为“宝”,利用错误这一资源为教学服务。然而在现实的课堂实践中,我们往往看到的是另一番景象:不少错误,常常被忽略。有些是由于教师对正确答案期待使他有选择性地知觉到了“正确”,而对错误“视而不见”;有些是由于教师认为个别学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