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有关上帝的研究由来已久,人们从宗教及哲学角度,已经对上帝进行了各种各样不同的阐释。而从经济学视角出发,上帝又是扮演了一个什么样的角色,他是怎样对社会对人们生活产生影响的呢?本文从制度经济学角度入手,沿着上帝信仰——规范——制度这条主线,对上帝这一抽象概念进行了多方位分析,并得出由上帝形成的制度或是规范,对人类社会有着强大的约束力,并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这一结论。
[关键词] 制度经济学 制度 规范 上帝
一、上帝是什么
上帝是什么?这是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也是人类思考已久的问题。在虔诚的基督徒眼中,上帝是个万能的神,无所不在,是用人类有限的理性与思维所不能解释的一个无限的概念。在佛教中并不存在万能全能的神这一概念,创始人佛陀只是发现了已经存在但尚未被人看到的“真理”,教义强调个人修为,强调内心对外在的认知。道教也同样没有一个全能完美的神,“道”或是“自然”是种客观存在的自然规律,与佛教中的真理相近。“真理”或是“自然”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是实实在在存在的一种规律,对人无所谓爱,也无所谓恨,是种无情的东西。而基督教中的上帝却是有情的,他与人类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他不仅创造了人类,还赐福给人类,并把人类作为他惟一的子民,上帝以有情的姿态规定了“真理”或“自然”。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上帝可以看作是被人格化的自然规律或真理。
二、上帝做了什么
公元一世纪左右在罗马帝国统治的耶路撒冷产生了基督教,后经过多年完善,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体系,并以文字方式记录在《圣经》当中。从基督教的产生到基督教被政府接纳并成为国教整整历经了380年,随后逐渐向外传播,目前已成为世界第一大宗教,全球信徒大约在15亿至21亿之多。在圣经的创世纪一篇第一章当中,讲述了人类并万物的产生。上帝创造了日月星辰,创造了万物运行的规律。其中讲到上帝在第六天创造人之后,赐福给人,并说道,“要生养众多,遍满地面,治理这地。也要管理海里的鱼,空中的鸟,和地上各样行动的活物”。可见,《圣经》在开篇就确立了人是万物管理者的形象。人与物的关系解决了,接下来便是人与上帝、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上帝是什么关系呢,人与人之间要怎么相处呢?看了圣经就会知道,上帝律法的总原则表达在十诫中,如“除我之外,不可有别的上帝”,“不可为自己雕刻偶像”,“孝敬父母”,“不可杀人”、“不可奸淫”、“不可偷盗”、“不可作假见证陷害人”、“不可贪恋人的房屋”等等。十诫要求信徒要“爱上帝”,“爱世人”,并强调要把“爱上帝”放在第一位。细看十诫,会发现这十条简单明了的话实际上是为人类树立了正确的道德观念,他触及人类内心深处的欲望、情感及野心,涉及到人的律法所不能管的最隐秘的思想。把“爱上帝”放在第一位,就是要求信徒自己要从内心信仰上帝,接受上帝存在,这样才可以真正的做到“爱世人”。如果违反了十诫人会受到怎样的惩罚呢?在现世,罪人会遭到人间的审判,死后还要受上帝公正的审判,即便是逃脱了人的审判,上帝也必不认为他无罪。那些遵守十诫,具有诚实无妄,勇敢坚定,不屈不挠等美德的人们灵魂会受到上帝的奖励,能够进入天堂,永远与真善美在一起。而不遵守上帝诫命的人们死后灵魂要入地狱,承受百般折磨,经受百般痛苦。
三、上帝的规范作用是怎么产生的
谈到上帝,不得不谈到宗教。上帝作为基督教(包括天主教、东正教、新教等)的惟一真神,其作用是通过宗教这一途径表现出来的。那么宗教是什么?这很难给出一个准确的定义。《宗教百科全书》中写到,“可以说几乎每一个已知的文化在其所有层面的文化经验中都包含了一种深层维度的宗教感知——一种朝向终极与超越的推动力,无论其是不明确的还是有意识的,都会为以后的生活提供规范与力量”。美国人类学家克利福德·格尔茨则用一种象征主义的方式来定义宗教,认为宗教是一种象征体系,具有道德规范作用。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在定义宗教的时候把宗教分为两类,一类是制度性宗教,一类是个人宗教,即个人心灵的一种体验。仔细分析能够发现,这三种不同角度的定义都涉及到制度这一问题,都认同宗教的规范作用。那么宗教的规范作用是怎样产生的呢?笔者认为这种规范作用可以从三个层面来分析。
第一个层面,仪式。仪式是古代原始宗教的特征,当然高级宗教(本文所言的高级宗教是指伊斯兰教,基督教、佛教包括后来的印度教,不仅包括宗教仪式,并有成文的教义,且教义所占比重很大。)也有,但高级宗教的仪式在新教之后是越来越弱化的。仪式在制度演化的过程中实际上等同于制度,库朗热在其作品《古代城邦》就已表述过这一观点。他认为雅典城邦之所以出现是起源于一种家族神的崇拜,由崇拜而形成一系列的仪式,又由仪式发展演变为规范、法规,然后从家庭法规变成了群体法规,进而变成了一个城邦的法规。可以说,仪式在古代社会起到了一种制度替代作用,法律、经济、政治等一些制度功能全部在宗教仪式里面了。
第二个层面,教义。宗教仪式在早期可以说经济制度的表达方式,但是从西方社会的发展历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宗教仪式在经济制度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小,逐渐被教义取代了。基督教、伊斯兰教等高级宗教的教义逐渐成型,《圣经》、《古兰经》更成为神圣不可亵渎的经典。从实质上说,教义是只是把神圣化文字化成文化了。而教义发挥的作用,德国社会学家、社会系统理论创始人之一的尼克拉斯·卢曼在“制度理论”里面讲到,是把不确定的外在世界变为一种确定化的内容。而且为了适应社会发展,教义慢慢变成一种法律解释的依据,这种现象在政教合一的国家里得到充分的体现。从旧制度演化为新制度,观念变迁起着与物质变迁同等重要的作用。观念如果不变物质变迁就会受到很大阻碍,而教义在制度演化中最大的作用正是促进了观念变迁。
第三个层面,信仰。仪式和教义之所以会有一种制度规范性的作用,是否是仪式或教义本身的力量呢?人类学家认为仪式本身就有这种力量,在所有人都遵守一种仪式的时候会产生集体情感,也就是现代博弈论所称的共同信念。当所有人在过马路时都靠右行,个人行为就会受到约束而不敢独自靠左行。教义与仪式的作用相仿。然而,仪式或教义本身会不会产生制度呢?人与人之间有效的沟通往往建立在对某种事物达成共识的基础之上,对一个深信伊斯兰教的人来说,基督教的宗教仪式很难对其产生作用。同样,信教的人将《圣经》视为极其神圣的东西,甚至把它当作整个生命的一个支持,而在不信教的人眼中,《圣经》与其他文学读物并没什么两样。那么仪式或教义产生作用的前提是什么呢?其实就是信仰,一种群体都接受的共同信念,一种群体都能体会到的超验感觉。可以说,信仰是宗教产生影响力的内核力量。分析到这里,前面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产生制度规范作用的根源在信仰而不是仪式或教义。
四、上帝的规范形成了怎样的制度
制度是什么呢?学者们对制度的定义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类强调制度与精神观念联系,如凡勃伦、青木昌彦等;一类强调演进而来的稳定行为和秩序,如哈耶克、尼尔森等;另一类是强调制度是人为的行为规则,如新制度主义学派。众多差异当然并不意味着谁对谁错,而是分析问题的着眼点不同,角度不同,分析目的不同。为了与宗教精神区别开来,本文中笔者倾向于认为制度是一种演进而来的秩序和行为规则,而不是一种精神现象。
宗教与制度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呢?宗教是通过怎样的途径来影响人间的制度呢?笔者认为个中关系可以用马克思·韦伯的观点来解释。马克思·韦伯在其《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揭示了这样一种社会现实,那就是他发现在欧洲大陆,资本主义工业组织兴起与新教教派兴起有相关性。通过分析,他认为是个人的伦理观念与态度促成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形成,而不是新教教派促进了资本主义制度产生。他的分析逻辑可以归纳为,信仰会变成一种伦理约束从而对个人整体气质进行约束,每个人都受到这种约束时,就会转化为一种社会的伦理观念,一种时代的精神气质,这种气质是当时整个现代资本主义制度产生的重要因素之一。从信仰到伦理,到观念之后再到一个制度形成,从本质上讲,这一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博弈的过程,即演化博弈。演化博弈强调制度实际上是一个共享信念体系,或者是基于共享信念的规则和组织。没有共享信念,就没有制度。同一个社群内不同的人在一起,他们最后的博弈结果会形成种种特定的规则,原因就在于这些博弈者有一些共同的道德直觉,把这个道德理解的稍微宽泛一点就是对生活样式的一种规范。在共同的道德直觉下,行为人之间的博弈会导向一个特定的均衡,在西方世界就是资本主义制度,在伊斯兰教世界就是伊斯兰教特有的商业交换,在中国就是传统的农业、商业和土地紧密结合的经济制度。“信仰——伦理约束——伦理观念——气质精神——制度”,这就是从宗教走向制度的一个内在逻辑过程。
五、由信仰形成的制度稳定性如何
制度演化至少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考虑,一是政治,包括法律宪政,二是经济,三是文化。制度是慢慢演化而来的,不能够说完全是人为或是自然现象,如经济学家诺思所言,演化是人有意识参与的过程。作为一个人有意识能够参与的过程,制度是在我们每一个人慢慢的交往过程中形成的。经济制度与文化内容中间很重要的一块就是宗教。宗教因素在所有世界的文化体系中,不仅是古代而且在现代社会,所占的地位都是最重的。宗教形成了一个社会里面一种共有的核心价值,这一核心价值构成了一个特定制度形成的基础。宗教教义的稳定会给社会一种相对稳定的核心价值观,在这一基础之上的制度也有相对的稳定性。影响制度变迁的因素众多,现世的道德观价值观都会制度变迁起着制约作用。单单有政府强制力量而有效地、长时间地把整个社会所有群体导向某一个特定的目标,这在历史上是不存在的,而最有效的、最强的实际上则是神权政治。尽管新事物的出现、科学的发展及世界各地文化的融合会对宗教产生很大冲击,但教义解释也会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而加入新的理解,从而保持自身的地位。比如对“死刑”的理解,早期教会根据《圣经》记载严厉执行“死刑”制度,然而在目前世界反对“死刑”浪潮的中,很多人又援引《圣经》支持这一看法。虽然神权绝对的统治也不会长久,但由信仰形成的制度从历史上看是相当稳定的。
参考文献:
[1]圣经,和合本,http://bible.kuanye.net/hhb/.
[2]天路在线.上帝的律法,http://www.sdacn.org/html/2027184.html
[3]马克思·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4]何怀宏.道德·上帝与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问题[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5]豆瓣社区.制度与宗教:经济结构的信仰基础,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 /3478584/
[6]杨德才.新制度经济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
[关键词] 制度经济学 制度 规范 上帝
一、上帝是什么
上帝是什么?这是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也是人类思考已久的问题。在虔诚的基督徒眼中,上帝是个万能的神,无所不在,是用人类有限的理性与思维所不能解释的一个无限的概念。在佛教中并不存在万能全能的神这一概念,创始人佛陀只是发现了已经存在但尚未被人看到的“真理”,教义强调个人修为,强调内心对外在的认知。道教也同样没有一个全能完美的神,“道”或是“自然”是种客观存在的自然规律,与佛教中的真理相近。“真理”或是“自然”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是实实在在存在的一种规律,对人无所谓爱,也无所谓恨,是种无情的东西。而基督教中的上帝却是有情的,他与人类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他不仅创造了人类,还赐福给人类,并把人类作为他惟一的子民,上帝以有情的姿态规定了“真理”或“自然”。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上帝可以看作是被人格化的自然规律或真理。
二、上帝做了什么
公元一世纪左右在罗马帝国统治的耶路撒冷产生了基督教,后经过多年完善,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体系,并以文字方式记录在《圣经》当中。从基督教的产生到基督教被政府接纳并成为国教整整历经了380年,随后逐渐向外传播,目前已成为世界第一大宗教,全球信徒大约在15亿至21亿之多。在圣经的创世纪一篇第一章当中,讲述了人类并万物的产生。上帝创造了日月星辰,创造了万物运行的规律。其中讲到上帝在第六天创造人之后,赐福给人,并说道,“要生养众多,遍满地面,治理这地。也要管理海里的鱼,空中的鸟,和地上各样行动的活物”。可见,《圣经》在开篇就确立了人是万物管理者的形象。人与物的关系解决了,接下来便是人与上帝、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上帝是什么关系呢,人与人之间要怎么相处呢?看了圣经就会知道,上帝律法的总原则表达在十诫中,如“除我之外,不可有别的上帝”,“不可为自己雕刻偶像”,“孝敬父母”,“不可杀人”、“不可奸淫”、“不可偷盗”、“不可作假见证陷害人”、“不可贪恋人的房屋”等等。十诫要求信徒要“爱上帝”,“爱世人”,并强调要把“爱上帝”放在第一位。细看十诫,会发现这十条简单明了的话实际上是为人类树立了正确的道德观念,他触及人类内心深处的欲望、情感及野心,涉及到人的律法所不能管的最隐秘的思想。把“爱上帝”放在第一位,就是要求信徒自己要从内心信仰上帝,接受上帝存在,这样才可以真正的做到“爱世人”。如果违反了十诫人会受到怎样的惩罚呢?在现世,罪人会遭到人间的审判,死后还要受上帝公正的审判,即便是逃脱了人的审判,上帝也必不认为他无罪。那些遵守十诫,具有诚实无妄,勇敢坚定,不屈不挠等美德的人们灵魂会受到上帝的奖励,能够进入天堂,永远与真善美在一起。而不遵守上帝诫命的人们死后灵魂要入地狱,承受百般折磨,经受百般痛苦。
三、上帝的规范作用是怎么产生的
谈到上帝,不得不谈到宗教。上帝作为基督教(包括天主教、东正教、新教等)的惟一真神,其作用是通过宗教这一途径表现出来的。那么宗教是什么?这很难给出一个准确的定义。《宗教百科全书》中写到,“可以说几乎每一个已知的文化在其所有层面的文化经验中都包含了一种深层维度的宗教感知——一种朝向终极与超越的推动力,无论其是不明确的还是有意识的,都会为以后的生活提供规范与力量”。美国人类学家克利福德·格尔茨则用一种象征主义的方式来定义宗教,认为宗教是一种象征体系,具有道德规范作用。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在定义宗教的时候把宗教分为两类,一类是制度性宗教,一类是个人宗教,即个人心灵的一种体验。仔细分析能够发现,这三种不同角度的定义都涉及到制度这一问题,都认同宗教的规范作用。那么宗教的规范作用是怎样产生的呢?笔者认为这种规范作用可以从三个层面来分析。
第一个层面,仪式。仪式是古代原始宗教的特征,当然高级宗教(本文所言的高级宗教是指伊斯兰教,基督教、佛教包括后来的印度教,不仅包括宗教仪式,并有成文的教义,且教义所占比重很大。)也有,但高级宗教的仪式在新教之后是越来越弱化的。仪式在制度演化的过程中实际上等同于制度,库朗热在其作品《古代城邦》就已表述过这一观点。他认为雅典城邦之所以出现是起源于一种家族神的崇拜,由崇拜而形成一系列的仪式,又由仪式发展演变为规范、法规,然后从家庭法规变成了群体法规,进而变成了一个城邦的法规。可以说,仪式在古代社会起到了一种制度替代作用,法律、经济、政治等一些制度功能全部在宗教仪式里面了。
第二个层面,教义。宗教仪式在早期可以说经济制度的表达方式,但是从西方社会的发展历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宗教仪式在经济制度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小,逐渐被教义取代了。基督教、伊斯兰教等高级宗教的教义逐渐成型,《圣经》、《古兰经》更成为神圣不可亵渎的经典。从实质上说,教义是只是把神圣化文字化成文化了。而教义发挥的作用,德国社会学家、社会系统理论创始人之一的尼克拉斯·卢曼在“制度理论”里面讲到,是把不确定的外在世界变为一种确定化的内容。而且为了适应社会发展,教义慢慢变成一种法律解释的依据,这种现象在政教合一的国家里得到充分的体现。从旧制度演化为新制度,观念变迁起着与物质变迁同等重要的作用。观念如果不变物质变迁就会受到很大阻碍,而教义在制度演化中最大的作用正是促进了观念变迁。
第三个层面,信仰。仪式和教义之所以会有一种制度规范性的作用,是否是仪式或教义本身的力量呢?人类学家认为仪式本身就有这种力量,在所有人都遵守一种仪式的时候会产生集体情感,也就是现代博弈论所称的共同信念。当所有人在过马路时都靠右行,个人行为就会受到约束而不敢独自靠左行。教义与仪式的作用相仿。然而,仪式或教义本身会不会产生制度呢?人与人之间有效的沟通往往建立在对某种事物达成共识的基础之上,对一个深信伊斯兰教的人来说,基督教的宗教仪式很难对其产生作用。同样,信教的人将《圣经》视为极其神圣的东西,甚至把它当作整个生命的一个支持,而在不信教的人眼中,《圣经》与其他文学读物并没什么两样。那么仪式或教义产生作用的前提是什么呢?其实就是信仰,一种群体都接受的共同信念,一种群体都能体会到的超验感觉。可以说,信仰是宗教产生影响力的内核力量。分析到这里,前面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产生制度规范作用的根源在信仰而不是仪式或教义。
四、上帝的规范形成了怎样的制度
制度是什么呢?学者们对制度的定义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类强调制度与精神观念联系,如凡勃伦、青木昌彦等;一类强调演进而来的稳定行为和秩序,如哈耶克、尼尔森等;另一类是强调制度是人为的行为规则,如新制度主义学派。众多差异当然并不意味着谁对谁错,而是分析问题的着眼点不同,角度不同,分析目的不同。为了与宗教精神区别开来,本文中笔者倾向于认为制度是一种演进而来的秩序和行为规则,而不是一种精神现象。
宗教与制度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呢?宗教是通过怎样的途径来影响人间的制度呢?笔者认为个中关系可以用马克思·韦伯的观点来解释。马克思·韦伯在其《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揭示了这样一种社会现实,那就是他发现在欧洲大陆,资本主义工业组织兴起与新教教派兴起有相关性。通过分析,他认为是个人的伦理观念与态度促成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形成,而不是新教教派促进了资本主义制度产生。他的分析逻辑可以归纳为,信仰会变成一种伦理约束从而对个人整体气质进行约束,每个人都受到这种约束时,就会转化为一种社会的伦理观念,一种时代的精神气质,这种气质是当时整个现代资本主义制度产生的重要因素之一。从信仰到伦理,到观念之后再到一个制度形成,从本质上讲,这一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博弈的过程,即演化博弈。演化博弈强调制度实际上是一个共享信念体系,或者是基于共享信念的规则和组织。没有共享信念,就没有制度。同一个社群内不同的人在一起,他们最后的博弈结果会形成种种特定的规则,原因就在于这些博弈者有一些共同的道德直觉,把这个道德理解的稍微宽泛一点就是对生活样式的一种规范。在共同的道德直觉下,行为人之间的博弈会导向一个特定的均衡,在西方世界就是资本主义制度,在伊斯兰教世界就是伊斯兰教特有的商业交换,在中国就是传统的农业、商业和土地紧密结合的经济制度。“信仰——伦理约束——伦理观念——气质精神——制度”,这就是从宗教走向制度的一个内在逻辑过程。
五、由信仰形成的制度稳定性如何
制度演化至少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考虑,一是政治,包括法律宪政,二是经济,三是文化。制度是慢慢演化而来的,不能够说完全是人为或是自然现象,如经济学家诺思所言,演化是人有意识参与的过程。作为一个人有意识能够参与的过程,制度是在我们每一个人慢慢的交往过程中形成的。经济制度与文化内容中间很重要的一块就是宗教。宗教因素在所有世界的文化体系中,不仅是古代而且在现代社会,所占的地位都是最重的。宗教形成了一个社会里面一种共有的核心价值,这一核心价值构成了一个特定制度形成的基础。宗教教义的稳定会给社会一种相对稳定的核心价值观,在这一基础之上的制度也有相对的稳定性。影响制度变迁的因素众多,现世的道德观价值观都会制度变迁起着制约作用。单单有政府强制力量而有效地、长时间地把整个社会所有群体导向某一个特定的目标,这在历史上是不存在的,而最有效的、最强的实际上则是神权政治。尽管新事物的出现、科学的发展及世界各地文化的融合会对宗教产生很大冲击,但教义解释也会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而加入新的理解,从而保持自身的地位。比如对“死刑”的理解,早期教会根据《圣经》记载严厉执行“死刑”制度,然而在目前世界反对“死刑”浪潮的中,很多人又援引《圣经》支持这一看法。虽然神权绝对的统治也不会长久,但由信仰形成的制度从历史上看是相当稳定的。
参考文献:
[1]圣经,和合本,http://bible.kuanye.net/hhb/.
[2]天路在线.上帝的律法,http://www.sdacn.org/html/2027184.html
[3]马克思·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4]何怀宏.道德·上帝与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问题[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5]豆瓣社区.制度与宗教:经济结构的信仰基础,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 /3478584/
[6]杨德才.新制度经济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