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特区;中国改革;先行官
[中图分类号] D6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1962(2004)16-0020-02
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是与创办经济特区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个封闭的中国如何走向世界,一个僵化的计划体制怎样改变为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破解这个难题的入门途径,就是邓小平提出的创办经济特区,从而杀出一条血路。改革开放26年来的历程证明,经济特区是承担了这个职能的。今天,我们在厦门经济特区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学习探讨他的关于经济特区的一系列思想,首先要明白,没有改革,就没有经济特区,就没有经济特区的发展。改革既是经济特区发展的动力,同时也是特区之所以能够冠以“特”的理由。
二、邓小平改革理论是经济特区改革的指导思想。改革是一场革命,改革的前提是解放思想,要有大胆的批判精神和科学的否定态度。在这个问题上,邓小平是我们永远学习的典范。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改革理论是最为系统、最为完整、最为彻底的。改革不是改良,不能满足于枝枝节节的修正。改革的革命性就在于,它要以一种新的道路取代过去已证明走不通的旧路,它要用一种新的制度性设计取代旧的制度安排。没有这种本质的存在就谈不上改革。把什么都称作改革,是一种庸俗的改革论,而决非邓小平的改革思想。经济特区的改革,必须把握住这一点。要根据时代条件的发展变化情况,敢于否定旧有的东西,敢于带头闯新路。按照邓小平所说,要敢于大胆地闯、大胆地试,这才是特区人的本色,才能起到中国改革先行官的作用。
三、中国改革说到底是为中国人民谋利益的。改革之所以顺利地走过26年,之所以得到全国人民的认同,就是因为人民从中得到了实惠。继续推进改革,我们还是要牢牢把握住为人民谋利益的根本宗旨。一切改革措施,都要有利于维护和发展人民利益,而不是伤害人民利益。我们在出台各项政策时,决不能以个人利益、部门利益、地方局部利益为先,把改革的风险和成本转嫁到工人、农民头上,把好处留给自己。现在有些地方,打着国企改革的旗子,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借用改革的名义,使工人下岗失业,农民负担加重。这样的改革,怎么能够获得最广大人民的认同和支持?出台改革措施务必要慎重,不能只从理论逻辑上论证改革与否,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社会承受能力和社会成本的支出。哪怕是政府认为非常有必要改革的,也要充分征求民意,当人们对这种必要性尚不理解,对改革可能带来的结果所包含的风险以及不确定性无从把握时,我们就宁可缓改,也不能强力推行。
四、特区改革还有没有“先行”的必要。特区的发展需要改革,过去是如此,今天也是如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虽已确立,但并不意味着改革已经结束,当前发展中的很多问题,仍然要依靠改革来解决。比如,落实科学发展观,使经济增长的模式从粗放转向集约,从高耗资源型转向节约资源型,从带有长远的隐患转向可持续发展,这不仅仅只是依靠技术的进步就可以做到的,它势必触及到我们现行体制的一些深层次东西。比如说企业过于看重自己,漠视社会的经营行为,政府决策机制的非科学性、非程序性、非理性成分的存在,对各级官员进行考核的某些倾向性指标,缺乏对增长结果的科学评估等等,这些问题不解决,科学发展观就很难得以真正地落实。对解决这些问题的探索性改革,特区是完全可以先走一步的。再比如,如何适应市场配置资源为主导的市场经济方式进行政府职能改革、政府机构改革和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特区就完全可以先行改革探索一步。办经济特区,并非要把改革局限于经济范畴内。改革之初,经济的改革要多一些,但随着经济基础的不断变化,上层建筑也要有变化,这是符合规律的。但上层建筑的改革,不适合全国铺开搞,特区之“特”性,改革的领先作用,在这里又可以发挥出来。还比如对于国企改革中攻坚性的难题;对于如何从社会统筹的角度解决社会就业,解决社会保障问题;对于如何进行城乡统筹,解决农村逐步城镇化,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问题;如何适应新的经济文明来构造文化文明、政治文明等等,特区的改革都应该先行一步。特区的经济基础、社会环境、思想观念、社会承受能力是相对比较优越的。特区先走一步,先试验一下,以其成功的东西推动全国,是有利无害的。所以说,特区之“特”,就在于过去没有的、别人还不能干的,但确是时代发展所需要的你可以先干,这是特区的责任。中国古代大军出征,有一个先行官的角色,要他逢山开路,遇水搭桥,以保证大军通行。今天的特区,也还是要当好这样的先行官,为中国新的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本文作者:中共中央党校校刊社总编辑、教授)
[中图分类号] D6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1962(2004)16-0020-02
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是与创办经济特区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个封闭的中国如何走向世界,一个僵化的计划体制怎样改变为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破解这个难题的入门途径,就是邓小平提出的创办经济特区,从而杀出一条血路。改革开放26年来的历程证明,经济特区是承担了这个职能的。今天,我们在厦门经济特区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学习探讨他的关于经济特区的一系列思想,首先要明白,没有改革,就没有经济特区,就没有经济特区的发展。改革既是经济特区发展的动力,同时也是特区之所以能够冠以“特”的理由。
二、邓小平改革理论是经济特区改革的指导思想。改革是一场革命,改革的前提是解放思想,要有大胆的批判精神和科学的否定态度。在这个问题上,邓小平是我们永远学习的典范。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改革理论是最为系统、最为完整、最为彻底的。改革不是改良,不能满足于枝枝节节的修正。改革的革命性就在于,它要以一种新的道路取代过去已证明走不通的旧路,它要用一种新的制度性设计取代旧的制度安排。没有这种本质的存在就谈不上改革。把什么都称作改革,是一种庸俗的改革论,而决非邓小平的改革思想。经济特区的改革,必须把握住这一点。要根据时代条件的发展变化情况,敢于否定旧有的东西,敢于带头闯新路。按照邓小平所说,要敢于大胆地闯、大胆地试,这才是特区人的本色,才能起到中国改革先行官的作用。
三、中国改革说到底是为中国人民谋利益的。改革之所以顺利地走过26年,之所以得到全国人民的认同,就是因为人民从中得到了实惠。继续推进改革,我们还是要牢牢把握住为人民谋利益的根本宗旨。一切改革措施,都要有利于维护和发展人民利益,而不是伤害人民利益。我们在出台各项政策时,决不能以个人利益、部门利益、地方局部利益为先,把改革的风险和成本转嫁到工人、农民头上,把好处留给自己。现在有些地方,打着国企改革的旗子,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借用改革的名义,使工人下岗失业,农民负担加重。这样的改革,怎么能够获得最广大人民的认同和支持?出台改革措施务必要慎重,不能只从理论逻辑上论证改革与否,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社会承受能力和社会成本的支出。哪怕是政府认为非常有必要改革的,也要充分征求民意,当人们对这种必要性尚不理解,对改革可能带来的结果所包含的风险以及不确定性无从把握时,我们就宁可缓改,也不能强力推行。
四、特区改革还有没有“先行”的必要。特区的发展需要改革,过去是如此,今天也是如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虽已确立,但并不意味着改革已经结束,当前发展中的很多问题,仍然要依靠改革来解决。比如,落实科学发展观,使经济增长的模式从粗放转向集约,从高耗资源型转向节约资源型,从带有长远的隐患转向可持续发展,这不仅仅只是依靠技术的进步就可以做到的,它势必触及到我们现行体制的一些深层次东西。比如说企业过于看重自己,漠视社会的经营行为,政府决策机制的非科学性、非程序性、非理性成分的存在,对各级官员进行考核的某些倾向性指标,缺乏对增长结果的科学评估等等,这些问题不解决,科学发展观就很难得以真正地落实。对解决这些问题的探索性改革,特区是完全可以先走一步的。再比如,如何适应市场配置资源为主导的市场经济方式进行政府职能改革、政府机构改革和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特区就完全可以先行改革探索一步。办经济特区,并非要把改革局限于经济范畴内。改革之初,经济的改革要多一些,但随着经济基础的不断变化,上层建筑也要有变化,这是符合规律的。但上层建筑的改革,不适合全国铺开搞,特区之“特”性,改革的领先作用,在这里又可以发挥出来。还比如对于国企改革中攻坚性的难题;对于如何从社会统筹的角度解决社会就业,解决社会保障问题;对于如何进行城乡统筹,解决农村逐步城镇化,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问题;如何适应新的经济文明来构造文化文明、政治文明等等,特区的改革都应该先行一步。特区的经济基础、社会环境、思想观念、社会承受能力是相对比较优越的。特区先走一步,先试验一下,以其成功的东西推动全国,是有利无害的。所以说,特区之“特”,就在于过去没有的、别人还不能干的,但确是时代发展所需要的你可以先干,这是特区的责任。中国古代大军出征,有一个先行官的角色,要他逢山开路,遇水搭桥,以保证大军通行。今天的特区,也还是要当好这样的先行官,为中国新的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本文作者:中共中央党校校刊社总编辑、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