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创新是国家发展的动力,而如何正确引导学生通过学习和实践发展自己的创新能力是高校教育的一项重要的工作和任务。本文通过分析目前我国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现状,从基本创新能力的培养、良好创新氛围的营造、积极创新行为的引导等方面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改革提出了见解。
[关键字]创新能力 培养模式 教育改革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中明确指出,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要“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的良好环境”。纲要明确指出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一项国策,应该作为教育的长期目标来贯彻执行,这为高校的教育改革提供了明确的方向。
一、我国大学生创新能力现状
我国当代大学生整体思维比较活跃,接受新知识的能力较强,但是大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比较缺乏,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但不善于利用和创造条件
创新观念以及创新欲望是创新能力发展的基础,目前,大多数的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动机,对创新也具有一定的认识,希望通过一些创新的方法进一步提高学习和工作的效率。但由于学校创造性学习条件的局限及学生自身不善于创设和利用学校的现有条件,缺乏向知识经验丰富的教师或同学请教的勇气,往往不能把握本学科最新发展的动态和相关学科知识的横向关系,由此限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2.具有创新的灵感,缺乏创新的技能
在学习和工作中,大学生常常会产生一些创新的灵感,但这些灵感往往是短暂的、昙花一现,此时若有较强的创新技能,会使灵感成为现实。创新技能是指创新主体行为技巧的动作能力,包括新信息加工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掌握和运用创新技法能力、创新成果表达能力及物化能力。我国学生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其应试能力较国外学生具有很大的优势,但在动手能力与运用创新技法的能力方面却远远弱于外国学生。
3.具有创新的热情,但缺乏持久的毅力
创新过程并不仅仅是纯粹的智力活动过程,还需要以创新情感为动力,在智力和创新情感的共同作用下,创新才可能获得综合效应的能量。大学生在兴趣的深度、广度、稳定性及效能上,都有相当的发展,但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这需要具有坚强的毅力。毅力是人类自觉确定目标,根据目标来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各种困难,实现自己目标的心理过程,是能动性和个体积极性的集中体现。大学生能够意识到毅力在创新活动中的重要性,但缺乏毅力,在实际工作中往往是虎头蛇尾,见异思迁,甚至放弃追求。
二、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研究
创新是指把个人的创造能力运用于科学技术、文字创造等各个不同领域,从而产生出新的、具有个人和社会意义产物的活动过程。它不仅表现在对于知识的摄取、改造和运用,对新思路、新技术的发明,还表现为一种追求创新的意识、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一种积极改变自己和环境的应变能力。也就是说,创新能力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精神状态和综合素质。正因如此,通过研究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和策略,可以让更多的人具有创新的能力和意识。
1.基本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不是天生的,是靠后天开发和培养的。为了使学生具备创新能力和意识,必须在基础知识的学习中加以培养。专业基础知识是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技巧的支撑点,也是学生具备专业知识学习能力的起点,在这个过程中要注重创新能力和意识的培养。在基础知识讲授的过程中,除了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意志力和注意力之外,更应该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和大胆质疑,在具备了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发展新思路。发散思维是一种创新思维,各科教学中都应该注重训练和培养。例如在程序设计课上,对于一个编程问题,应该启发学生从多个角度寻找解决办法,对于教师给出的方法要探究其合理性和思路;对于数据库课程,要引导学生分析数据组织的方法可以是多样性的,每种方法都可能存在优缺点,如何在设计库结构的时候考虑到后期的应用。提出问题本身就蕴含着创造思维的火花,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才能在此基础上思考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要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不要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即使问题看起来比较幼稚。
2.良好创新氛围的营造
创新是需要氛围的,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固然离不开基础知识的积累,但是如果不向他们提供尽可能的创新机遇,其创新能力就得不到应有的锻炼和提高甚至于扼杀。因此,创造能力需要引导、需要创造条件、需要教师给压力、需要学生自己有创新的动力。大庆油田铁人王进喜说过“人无压力轻飘飘,井无压力不出油”,压力同时也是动力。因此,在此过程中,应该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发表于别人不同的见解,敢于打破常规,敢于在“新”和“异”上做文章,教师要正确引导。学校为学生提供的大学生创新实验、挑战杯、程序设计大赛等就是鼓励学生创新,这个创新的氛围已经形成并取得了效果。
3.积极创新行为的引导
创新能力的获得最终要通过行为表现出来,这种创新能力的行为策略就是创新能力直接的现实的培养策略。在教学中,知识的学习不再是唯一的目的,而是认识科学本质、训练思维能力和掌握学习方法的手段,在教学中强调的是发现知识的过程,而不是简单地获取结果,强调的是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形成探究的精神。针对不同层次学生,在学习不同科目的过程中,教师不妨采用“内容不完全教学法”、“发展问题教学法”等方法,有意给学生留下分析、思考和想象的空间。
三、结论
在当前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机构成中,创新能力是最重要的核心内涵,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对于他们今后的发展有着及其重要的作用,创新能力培养的主体是大学生,因此,在教育中,要把立足点转移到学生上来,培养学生获取、运用、创造知识的意识和能力,发掘每一个学生智力资源的潜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高素质的跨世纪人才。
[参考文献]
[1]王长恒.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培育体系构建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2(02):11-15.
[2]张秀荣.贯穿本科教育全过程的创新教育体系建构[J].高校教育管理,2014(02):108-111.
[3]韩云洁.论素质教育理念下的创新教育与创意教育[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4(07):2-3.
(作者单位:东北石油大学计算機与信息技术学院 黑龙江省大庆市)
[关键字]创新能力 培养模式 教育改革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中明确指出,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要“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的良好环境”。纲要明确指出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一项国策,应该作为教育的长期目标来贯彻执行,这为高校的教育改革提供了明确的方向。
一、我国大学生创新能力现状
我国当代大学生整体思维比较活跃,接受新知识的能力较强,但是大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比较缺乏,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但不善于利用和创造条件
创新观念以及创新欲望是创新能力发展的基础,目前,大多数的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动机,对创新也具有一定的认识,希望通过一些创新的方法进一步提高学习和工作的效率。但由于学校创造性学习条件的局限及学生自身不善于创设和利用学校的现有条件,缺乏向知识经验丰富的教师或同学请教的勇气,往往不能把握本学科最新发展的动态和相关学科知识的横向关系,由此限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2.具有创新的灵感,缺乏创新的技能
在学习和工作中,大学生常常会产生一些创新的灵感,但这些灵感往往是短暂的、昙花一现,此时若有较强的创新技能,会使灵感成为现实。创新技能是指创新主体行为技巧的动作能力,包括新信息加工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掌握和运用创新技法能力、创新成果表达能力及物化能力。我国学生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其应试能力较国外学生具有很大的优势,但在动手能力与运用创新技法的能力方面却远远弱于外国学生。
3.具有创新的热情,但缺乏持久的毅力
创新过程并不仅仅是纯粹的智力活动过程,还需要以创新情感为动力,在智力和创新情感的共同作用下,创新才可能获得综合效应的能量。大学生在兴趣的深度、广度、稳定性及效能上,都有相当的发展,但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这需要具有坚强的毅力。毅力是人类自觉确定目标,根据目标来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各种困难,实现自己目标的心理过程,是能动性和个体积极性的集中体现。大学生能够意识到毅力在创新活动中的重要性,但缺乏毅力,在实际工作中往往是虎头蛇尾,见异思迁,甚至放弃追求。
二、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研究
创新是指把个人的创造能力运用于科学技术、文字创造等各个不同领域,从而产生出新的、具有个人和社会意义产物的活动过程。它不仅表现在对于知识的摄取、改造和运用,对新思路、新技术的发明,还表现为一种追求创新的意识、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一种积极改变自己和环境的应变能力。也就是说,创新能力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精神状态和综合素质。正因如此,通过研究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和策略,可以让更多的人具有创新的能力和意识。
1.基本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不是天生的,是靠后天开发和培养的。为了使学生具备创新能力和意识,必须在基础知识的学习中加以培养。专业基础知识是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技巧的支撑点,也是学生具备专业知识学习能力的起点,在这个过程中要注重创新能力和意识的培养。在基础知识讲授的过程中,除了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意志力和注意力之外,更应该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和大胆质疑,在具备了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发展新思路。发散思维是一种创新思维,各科教学中都应该注重训练和培养。例如在程序设计课上,对于一个编程问题,应该启发学生从多个角度寻找解决办法,对于教师给出的方法要探究其合理性和思路;对于数据库课程,要引导学生分析数据组织的方法可以是多样性的,每种方法都可能存在优缺点,如何在设计库结构的时候考虑到后期的应用。提出问题本身就蕴含着创造思维的火花,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才能在此基础上思考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要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不要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即使问题看起来比较幼稚。
2.良好创新氛围的营造
创新是需要氛围的,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固然离不开基础知识的积累,但是如果不向他们提供尽可能的创新机遇,其创新能力就得不到应有的锻炼和提高甚至于扼杀。因此,创造能力需要引导、需要创造条件、需要教师给压力、需要学生自己有创新的动力。大庆油田铁人王进喜说过“人无压力轻飘飘,井无压力不出油”,压力同时也是动力。因此,在此过程中,应该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发表于别人不同的见解,敢于打破常规,敢于在“新”和“异”上做文章,教师要正确引导。学校为学生提供的大学生创新实验、挑战杯、程序设计大赛等就是鼓励学生创新,这个创新的氛围已经形成并取得了效果。
3.积极创新行为的引导
创新能力的获得最终要通过行为表现出来,这种创新能力的行为策略就是创新能力直接的现实的培养策略。在教学中,知识的学习不再是唯一的目的,而是认识科学本质、训练思维能力和掌握学习方法的手段,在教学中强调的是发现知识的过程,而不是简单地获取结果,强调的是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形成探究的精神。针对不同层次学生,在学习不同科目的过程中,教师不妨采用“内容不完全教学法”、“发展问题教学法”等方法,有意给学生留下分析、思考和想象的空间。
三、结论
在当前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机构成中,创新能力是最重要的核心内涵,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对于他们今后的发展有着及其重要的作用,创新能力培养的主体是大学生,因此,在教育中,要把立足点转移到学生上来,培养学生获取、运用、创造知识的意识和能力,发掘每一个学生智力资源的潜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高素质的跨世纪人才。
[参考文献]
[1]王长恒.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培育体系构建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2(02):11-15.
[2]张秀荣.贯穿本科教育全过程的创新教育体系建构[J].高校教育管理,2014(02):108-111.
[3]韩云洁.论素质教育理念下的创新教育与创意教育[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4(07):2-3.
(作者单位:东北石油大学计算機与信息技术学院 黑龙江省大庆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