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复仇

来源 :北方文学·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e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岛由纪夫,是日本当代著名的小说家。作为二战后日本国内的文学大师之一,他不仅在日本文坛拥有高度声誉,在西方世界也得到了崇高的评价,甚至有人称他为“日本的海明威”。他的主要作品有《盛夏之死》、《假面的告白》、《丰饶之海》和《金阁寺》等。其中《金阁寺》于1956年发表在文学刊物《新潮》上,并因此于同年获得了“读卖文学奖”,成为三岛由纪夫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小说取材于1950年7月2日日本京都金阁寺纵火事件:见习僧人林养贤在金阁寺的舍利殿纵火,火烧金阁。这个事件引起了全日本的震撼,也引起了三岛的关注。三岛通过虚构了“沟口”这一人物形象,离开世俗善恶的价值观念与道德准则,通过自己的思想、情感与独特的美学观,再现了这一不为社会所容行为的来龙去脉。
  主人公沟口天生带有身体上的缺陷,且这种缺陷后来便转化成了人格心理各个反复满各个方面的缺陷:沟口自小体弱、天生结巴。结巴的人为了发出第一声而焦灼万分时,他也像一只企图挣脱内心世界浓稠的黏胶而拼死挣扎的小鸟。好不容易挣脱出来,却为时已晚。结巴成为他人耻笑的把柄,在沟口情欲难耐前去侵犯邻居家的姑娘有为子时,有为子并不感到害怕,因为沟口的结巴像是把沟口标识成了一个废物,一个无能的人。沟口在这关键时刻要说话行动时,身体也因一张嘴就结巴而失去了力量,最后什么也没能干成,再次沦为笑柄。这些天生的缺陷自然导致了沟口心理上的扭曲和变态:在内心深处,他已经把自己定位为一个被世界拒绝的人,无法被人所理解。但是越是这样思考,越是这样钻牛角尖,沟口就越加触碰到这个世间最黑暗的思想。这当然是一种意味深长的象征:他达不到内部和外部的共鸣,无法顺畅地让意识表达出来,外界也无法触及沟口思想的内核。口吃将自己与世界之间那道无法逾越的鸿沟具象化了。一边忍受表述的不可能,一边期望能将内心的炽热与黑暗翻转出来,这简直就是三岛自身的宿命。所以,沟口这个艺术家式的人物设定是小说的所有前提,而他所有的行为都是为了解决表述的不可能,解决外部与内部,观念与现实的矛盾。
  有为子在沟口追求她时,嘲笑了他、拒绝了他有为子,在沟口心目中是一个最初的美好形象,但却充满了“背叛”的色彩。有为子在沟口“追求”她时嘲笑了他、拒绝了他,在逃兵事件中,有为子同意协助抓捕她的逃兵情人时,沟口看到了有为子那张拒绝世界的脸,自以为被世界拒绝的他觉得自己与拒绝世界的有为子产生了联系,他似乎抓到有为子了。但是当有为子见到自己的情人时,因为爱欲不禁又要帮助情人逃跑。这在沟口的眼中,简直是令人不能忍受的背叛,也是一种最初追求美时最怕受到的伤害。在有为子赴死的那个夜晚,沟口和村里的少年们一起体验到了一种悲剧性的崇高,那种巴洛克式鲜血横流的场景。在那种时候,有为子对他的嘲笑,他在这少女面前的手足无措,他面对世界时随时都能感觉到的痛苦都不见了踪影。单纯因为有为子的死促成了自己单方面的复仇,沟口就条件反射地忽视了自己遭受的耻辱吗。我不这样认为。关键是陶醉。他陶醉于共同见证悲剧的参与感中,陶醉于这种集体超越了个人的痛苦和烦恼这种浅薄的概念。唯有在这样的情景下,他才会觉得作为个人,和世界的对立缓和了,因为陶醉是超个人的。作为个人的沟口消失了,身为沟口所必须承受的失语的痛苦也一并消失了。三岛作为作家,对语言的操纵和玩弄无疑是堪称完美的。可这种时候他却看到了语言的无力,看到了表述的苍白。语言所创造出来的结构性的美,全然无法传达这种庞大而具侵略性的快感。因为这种原始的情绪,是现代人的伦理所无法诠释的。
  三岛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沟口,三岛在二战时曾是一名日本士兵,本抱着必死的决心准备开赴战时被临时换了下来,这对三岛来说是奇耻大辱,本来可以就如《奔马》中的勋一样,人生活着的目的就是为了如勋的理想一样:在太阳升起的断崖上,叩拜那轮初生的红日,一面俯瞰闪耀着光辉的大海,一面在高洁的松树下,自刃。三岛最后的最后也成就了那句话,终以自刃而死。少年沟口亦是如此,三岛赋予金阁像古希腊史诗一般崇高的悲剧性,一种宿命式的悲剧性。未见到金阁时的沟口,心中已经对金阁产生了无数次的想象,在他的想象中,金阁就应该像法水院外廊玻璃橱里的模型一般,精致漂亮。沟口笃信着自己心中对于完美金阁的想象,怀疑金阁掩饰着它的美,拒绝了他。其实,金阁的美在沟口的心中其实已经不再是现实的美,而是脱离了现实的驱壳抽象化为一种符号,变成了只存在于想象中的永恒不灭的美。战后整个氛围是苦闷压抑的,金阁依旧在持续不断的向沟口施加命令。金阁的美从战争中的尸体和鲜血的滋润中变得更加可怖,而沟口自身却承载了丑的一切,在他的观念里所有的一切是二元对立的:美之中,但凡有一丝丑的存在,便是非美,且美与非美,已经到了完全对立的两面,非美即丑,不容得一丝苟且。金阁作为美总在阻止他达到陶醉。它们之间的距离是何等的遥远,它们之间的差异又是何等的可怕。总之,它们是二元对立的。沟口最终形成“美对我来说,就是怨敌”这样的想法,怀着这样的想法,他觉得必须毁掉金阁,毁掉与之对立的美。最后做了他认为的“美的复仇”的行动。可是又能怎么样呢?沟口始终在拿美来参照自己的所有,他又如何毁了他心中的那个“美”呢?就如同三岛一般,最后也不过是自我陶醉而已。
  金阁越美,自己越不堪。所以,苦求无果饱受伤害的沟口终于认识到,美,是怨敌,他注定要毁灭美。然而细细思之,这真的是一种“自我救赎”吗?毁灭镜子般的美,真的能让镜子所反映出的丑恶一并抽离消失吗?三岛留下了悬念没有说,也因如此,我们得以细细品味其中三昧。
其他文献
摘要:電影《肖申克的救赎》是一部十分经典的电影,无论是拍摄手法还是影片故事内涵都让人深深被其折服。文章主要从影片所讽刺的法律体制的混乱、希望与自由的信仰、救赎者的人物形象三个层面对影片主题进行解析,深刻体会电影的艺术价值。  关键词:肖申克的救赎;主题;救赎  电影 《肖申克的救赎》改编自史蒂芬·金的小说 《丽塔·海华丝与肖申克的救赎》,影片将故事的重点放在男主人公安迪的遭遇之上。银行家安迪因被谋
期刊
摘要:通过对石评梅散文的阅读,作者体会了其散文所体现的艺术特色,品读了她作为五四时代精英的文化品格,同时也进一步理解了五四的时代精神。  关键词:以情感人;文辞绚烂;时代精英  石评梅,一个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不应该忽略而终究被忽略了的名字。她是20世纪20年代继冰心、冯沅君之后,与庐隐齐名的女作家,作为一个文学多面手活跃于新文学的星空,她为我们留下了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各种体裁的作品。她留给我们
期刊
彳亍思君深,思君君已远。  今为芳年友,来日夕阳晚。  益州银杏落,梦云春水暖。  念此思君影,踽踽月潭畔。  潭水一何绿,蒲草依依转。  与君相见稀,常言课业苦。  焦额会疲形,昏灯迎暗影。  轻悄叩门扉,不闻君来矣。  眉目含爱慈,细语柔声启。  仙逸苦伶仃,待我如阿姊。  青青园中葵,深深月潭水。  闻君行云贵,云贵何其远!  未及惜别离,君已为夫子。  临行前一晚,仍来觅国藩。  不见君去
期刊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高速发展,繁荣景象的背后隐藏着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90后”作家王苏辛用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在短篇小说《白夜照相馆》中将这些问题彻底的展露在我们眼前。  关键词:王苏辛;社会问题  正如季红真先生所言,“80后”作家不必经历政治历史的现实规训,不必在成年之际重返青春的躁动,借助社会政治思潮来完成精神怀疑的表述,也不必寄予于外在的思想革命讲述成熟的过程,他们是幸运的一代。[1
期刊
摘 要:在苏童的小说《妻妾成群》中,每个人物都在命运的枯井中苦苦挣扎,无法逃脱,显示出苏童对人性世界的理解和感悟。他描写了人性的残忍和冷酷,客观而冷静,另读者不寒而栗但又欲罢不能。因为小说的叙事语言是唯美而独特的,带有诗化的意向和节奏,将本是残忍的人性世界披上了唯美的袍子,虽残忍但却华美绮丽,为读者营造出了小说中唯美的残忍世界。  关键词:人性;唯美;枯井  苏童《妻妾成群》的故事写尽了人性的残酷
期刊
摘 要:李洱新作《你在哪》,站在极其特殊的胎儿视角,冷静的观察着与母体相悖的外部世界。通过对现代社会的反思,完成了对某些崇高历史概念的消解,并展现了人类社会生存的荒诞与悖谬。  关键词:消解;崇高;悖谬;意涵  李洱是当代文坛一个与众不同的作家,你不能把他归入任何流派。他的小说很注重形式,发表在2009年第11期《山花》上的《你在哪》更是从内容到形式都进行了全面创新,以一种“新的知识类型的小说”展
期刊
一九三七年,这是一个充满肃杀和哀婉的年代。故都南京的繁华锦绣就像花炮升腾瞬息落尽,取而代之的却是一些耻辱沉重的头冠,让人们心生愤恨、暗自伤痛。在这个悲凉凝重的大时代背景下,记录敌人的丑恶罪行、点燃人们的抗战激情、宣扬上级的正确战略以及记述百姓的惨痛贫苦,这些内容的书写成了时代的主流。至于这个时候的爱情,也大多是描写战争英雄的宏伟爱情和革命者的秘密爱恋,似乎也只有这样才显得顺理成章。所以当我乍看题目
期刊
摘 要:徐志摩的“康桥情结”经历了一个由表及里、由隐到显、由朦胧到清晰、由无意识到有意识、由感性到理性、不断寻找、锤炼、升华的过程。《再别康桥》记录了徐志摩独自知道的别一世界的愉快,那里有他的宗教崇拜和浪漫传奇.一些解读《再别康桥》的文章一味沉溺于感性的赞美,这种解读不免带有一些极端化倾向,不论是根据辩证法还是根据现象学,都不应该把对象和艺术形象的一致性作为方法的出发点,相反,应该从艺术形象中,把
期刊
摘 要:鲁迅和黄春明分别是大陆和台湾的著名作家,在《阿Q正传》和《锣》中他们分别通过描写徘徊在生活边缘小人物的悲惨命运来观照他们灵魂深处所因袭的沉重的国民劣根性。本文通过比较分析两者的共通特征与不同之处,来重新审视阿Q与憨钦仔同作为边缘人物不同的爱与哀愁,并由此得出关于“精神胜利法”的新思考。  关键词:憨钦仔;阿Q;精神胜利法;小人物  写于20年代的《阿Q正传》是鲁迅先生的不朽杰作之一。它以辛
期刊
摘 要:《死者》可谓是乔伊斯短篇之中的精华之作。作者将视角聚焦在一个圣诞节的狂欢夜上,在表面的浮华和喧嚣褪去以后,却让人在片刻的寂静中感受到死生之间的精神顿悟和内心独白。这种沉思,既是对生命困惑的探求和追问,也是个人情感和民族情结的无声流淌。  关键词:骊歌;生存困境;精神顿悟;情感  不同于《尤利西斯》的跳跃意识和艰涩书写,乔伊斯的《死者》给人的感觉是表面水波不兴下蓄积着风起云涌。正如格非所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