佩戴项圈并非起源中国

来源 :中国收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yi7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银鸾睒光踏半臂”是唐代才子李贺《唐儿歌》中描写孩童服饰的诗句,“银鸾”就是佩戴在童子脖颈的錾刻鸾鸟纹饰的银项圈。《中国服饰名物考》一书中收录有一件传世唐代银项圈,状如弦月,其上装饰唐代盛行的缠枝对鸟纹,恰可与《唐儿歌》中所谓“银鸾”项圈相合。给孩童戴项圈的风俗不但历史上盛行,时至今日依然不衰。然而,人们也许不会想到,向来被视为传统佩饰的项圈,实则并非国货。
  | 古老文明觅踪影 |
  项圈在世界各大古老文明遗迹中均可觅其踪影。自地中海流域、美索不达米亚地区,至欧亚草原青铜时代的骑马民族遗存都有项圈存世。古希腊历史学家阿里安曾经在《亚历山大远征记》中写道:“波斯国王居鲁士藏于帕萨伽代陵墓的尸身上装饰有大量的黄金制品,包括颈饰、臂饰以及镶嵌宝石的黄金缀饰。”希罗多德也曾说过,波斯王薛西斯的一万精兵,均披挂大量的黄金饰物,以昭示其英武过人。类似的传统在欧亚大陆青铜时代的草原骑马民族也存在,无论男女均披金戴银。2000年俄罗斯吐瓦共和国北境南西伯利亚萨彦—阿尔泰地区发掘了一座贵族夫妇合葬墓葬(阿尔赞2号坟冢),该墓的绝对年代在公元前7世纪,主椁室中出土了数量丰富的金器,其中就包括男女墓主人随身佩戴的金项圈。男性墓主所戴金项圈上部呈圆柱状,表面浮雕山羊、野猪、虎等搏斗的复杂场景,前部为弯曲的四方体;女性墓主人的项圈则呈月牙形,两端由金链相连。
  类似的弯月状项圈,在乌克兰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州也曾出现过。此件希腊工艺的金项圈时代约为公元前4世纪,造型精美绝伦,整体呈宽扁的月牙形,分成三条花纹带,装饰有透雕纹饰,两端末装饰狮头,狮口附环,狮颈饰花纹带,连一段金丝编制的短链子,用合页将两末端接到项圈本体上。透雕纹饰包括表现斯基泰人的生活场景,如制羊皮、挤羊奶等,以及源自西亚的有翼神兽—飞翔的格里芬,两两相对嘶哑骏马,体现出斯基泰人的审美取向—不同于希腊人对于骏马的珍爱,斯基泰人却将其置之于格里芬的爪牙之下。
  骑马民族普遍存在佩戴大量装饰品的风俗。大英博物馆所藏青铜时代的凯尔特人的遗存,宽大的项圈也是较为常见金属饰品。古罗马历史学家狄奥多罗斯曾记录欧洲的凯尔特人喜欢聚敛大量的黄金,并将其打制成各种装饰品。不但女人佩戴,男人也不例外,他们在手臂和手腕處套上臂环,脖子上也戴着硕大的金项圈。欧亚草原的骑马民族披挂贵重饰物的传统与其游牧迁徙居无定所的生活习俗密切相关,因为将贵金属制成精美的装身具,等于将财富随身携带。而对于热衷征战攻伐的武士而言,厚重的黄金项圈不但是财富和荣耀的象征,也是不可或缺的护身装备。
  | 异域风尚遍中原 |
  在我国境内考古发掘北方匈奴和西南羌人的遗存时均发现有项圈实物,说明匈奴人和羌人也存在佩戴包括项圈在内的装饰品的传统,这应该与骑马民族的影响有关。但是中原地区佩戴项圈的传统,就目前所见资料显示则最迟始于唐代,作为颈部装饰品,佩戴者以未成年的婴孩居多;成年男子则未见有佩戴者,这一点与西方明显不同。
  《文物》1966年第1期曾刊登《陕西省耀县柳林背阴村出土一批唐代银器》一文,简介1958年陕西耀县柳林唐代窖藏出土一批时代约唐宣宗大中年间(公元9世纪中期)的银器。这批唐代银器包括一件银项圈,呈薄身月牙形状,两端云头,长14.5厘米、宽3厘米,与开篇所示传世唐代银项圈形制类似,惟此通体光素,无任何纹饰。而西安博物院收藏的一件陕西西安韩森寨唐墓出土的襁褓婴儿俑,其颈间也佩戴一件扁片状项圈。说明中原地区至晚在唐代已经有佩戴项圈的风俗。
  中原汉人佩戴项圈很可能与佛教的传播有关,随着佛教的东渐,带有犍陀罗风格的佛教造像,也逐渐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受希腊影响的犍陀罗造像,在服饰方面也继承了地中海风格,美国弗吉尼亚美术馆藏一件公元前2至3世纪的贵霜时代弥勒造像,整体带有强烈的希腊罗马艺术风。弥勒上身袒露、下身着裙,肩披天衣、足蹑攀带鞋、右手抬举、左手持瓶,其脖颈间的项饰有两种,一种为较长的项链,另一种则为宽扁状项圈。自西晋、十六国时期开始,我国佛教造像活动兴起,类似的造像多有存世,日本藤井有邻馆藏一件陕西三元原出土的十六国时代的鎏金菩萨立像,其颈部饰物繁复,包括一条下垂的长项链和一件宽扁状项圈。通过比较,不难发现两者的相似之处。
  造像活动产生了大量佛教偶像,这些外来的神祇在接受人们膜拜的同时,其异域装扮也令人大开眼界,项圈很可能由此被人们认知,而时至唐代,已然变成俗世的装饰品。唐代的项圈大多呈宽扁的月牙状,在形制上与斯基泰项圈、犍陀罗菩萨佩戴的项圈类似,其直接来源应该正是犍陀罗菩萨造像。因其别具一格的优美形制,又属菩萨庄严,给孩童佩戴则自然而然带有菩萨护身的意味,后世民俗认为项圈能保佑孩童健康成长、远离疾病灾祸,大概也由此衍生。
  除作为孩童辟邪的护身符外,年轻女子也将项圈作为颈间的装饰品。虽然在《簪花仕女图》中出现一位颈戴项圈的宫妃,但相关研究者或认为该画绘制时代晚后于唐,且画面中或混入后人补笔,鉴于此,便不能确定画面反映内容是唐代的真实情况。然而,从服饰史的角度分析,自唐而始,女子开始逐渐重视颈部装饰。西安韦顼墓石椁线刻图,其中就有一位颈配珠串的侍女。此外,1985年陕西咸阳长武县郭村唐墓出土的一件彩绘双环髻女俑,在颀长的脖颈间也有一件珠串饰物。白居易《霓裳羽衣舞歌》有“钿璎累累珮珊珊”之言,用以描绘盛饰华服的大唐仕女,或可与之相互印证。也正是因为唐代女子开始佩戴颈饰,才使项圈逐渐成为大众化的装饰品。
  宋元时期,项圈形制上大体继承唐代宽扁状的特点,佩戴项圈者仍以孩童、仕女居多。与而同时,另有一类项圈,整体趋向纤细,在此基础上又增加一枚长命锁,将这件外来的装饰品与固有的民俗集合起来,成为带有辟邪护身意味的吉祥物,传世的宋元婴戏类绘画中常见童子项戴长命锁项圈的形象。明清时期则以此类长命锁项圈最为常见,唐伯虎绘《洞箫侍女图》中美人颈配金锁项圈,金锁缀于胸前,与满头珠翠相互呼应,装饰效果显著。此外,清代爱竹轩年画中的童子也佩戴类似样式的长命锁项圈,对儿童而言这是保佑其长命百岁的护身符。项圈和长命锁的固定组合,具有长命富贵的美好意义,这种民俗深入人心、绵延至今。
其他文献
在本届TEFAF马斯特里赫特艺术品与古董博览会首个公开展览日进行的同时,近300位代表参加了TEFAF艺术研讨会,会上发布了《2017年TEFAF艺术品市场报告》。据介绍,此次的报告对于具有代表性的相关行业——艺术品经销商和艺术画廊采用了集中而明确的定义,因此相比以往的报告,行业总体估值减少,但对于艺术品和古董市场而言更具有全球代表性。  据其显示,尽管全球经济和政治形势具有不确定性,但2016年
期刊
虽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莎士比亚,不过我想并非每个人心中的感觉都截然不同,每个人心中的桃花源或许也会相互交错,被隐秘的小径所连接。  在此期策划的最后,不再问桃,而是问心。您心中的桃花源是什么样的呢?  或许您已有理想,又或许正在寻觅。在这里,我们请来了几位不同年龄层的人士将他们心中的桃花源告诉您。  只希望当桃花开败,桃果下肚后,一份向往仍能留在心间。这份向往或许能带我们穿越时空,连接古今,更
期刊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话依旧笑春风。”如果不是这首诗,大概没有多少人能记得崔护。去年今日,就在这长安南庄的门中,那美丽的面庞和盛开的桃花互相映衬,分外艳丽;时隔一年故地重游,那含羞的面庞却不知去了哪里,只有满树桃花,依旧笑对着这和煦春风!  才子佳人的邂逅,场景世俗而亲切,温情得深入骨髓。原以为是一厢情愿,没成想却两情相牵,还牵得那么执着。一个绝了红尘,一个要随了她去
期刊
桃花,给人的意象,总是春风拂面般地美好。桃花入诗,我随口能背出几首,如李白《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诗深情,表达的是人性美的一面。世间万物无一不存在多面性,美艳如桃花者,也不例外。诸位也许听过了太多“桃花运”的故事,好吧,我来讲一个“桃花劫”的故事。  话说1935年的北平城,六年前因为政府定都南京,一笔写不出两个京,北京只好改回叫“北平”,名
期刊
三月,春风拂面,桃花盛开。季节更替之际,一部仙气满满的古装剧“三生三世十里桃花”赶在桃花盛开前俘获了一众少女心,或许更使有心人对这场春天愈加期盼……  事实上,在中国的历史中,桃不仅因其花而与美好的恋情相关联。人在初春感到的欣喜,對佳人的赞赏,对红颜的惋惜,对情色的隐喻,甚至与神仙的“沟通”,都能以桃为使者,使桃不仅具有喜人的颜与味,更饱含人文的温度。  冬日离去,桃也与冬眠的情感一起随春天苏醒。
期刊
诗人陶潜(365年至427年)生活在东晋末期和南朝刘宋易代之际,届时战乱频仍,民不聊生。靖节先生曾作《桃花源诗并记》,叙述武陵渔人驾舟出游,为两岸桃花所吸引,遂缘溪而行,最后舍船入山口,亲眼目睹为避战乱而逃居此地的世外村落,亲身享受村民的好客招待。历史学家陈寅恪在《〈桃花源记〉旁证》一文中指出:“西晋末年,其不能远离本土迁至他乡者,则纠合宗族乡党,屯聚堡坞据险自守,以避戎狄寇盗之难。”靖节先生很可
期刊
3月的荷兰,其魅力不仅体现在随春风转动的风车与刚刚盛开的郁金香,更由第30届TEFAF马斯特里赫特艺术品与古董博览会所散发。在3月9日的预展日上,超过1万名收藏家和机构代表在马斯特里赫特展览和会议中心参观了此次博览会,为私人收藏和公共收藏选购艺术品。而在3月10日的首个公开展览日上,博览会更接待了超过7000名参观者。众多来自全球的收藏家和艺术机构都在和煦的初春一聚于此,随着琳琅满目的各色佳物陆续
期刊
明清瓷器上的绘画艺术,很多人注重研究的是青料、粉彩、纹饰,还有就是历史故事、人物等等,而很少有人研究风在瓷器上的艺术表现手法。其实早在唐代,画家吴道子绘画里便有“吴带当风”之称。他笔下的佛像,笔势圆转,所画衣带如被风吹拂,故借所画人物、衣袖、飘带的迎风起舞的动势,突出了人体曲线和衣着自然结合的美。  风和花织地  古代诗词中有不少描绘风的句子,也不乏异国诗人描写的好句子。比如朝鲜保光法师在四川峨眉
期刊
菲兹杰拉德(F.Scott.Fitzgerald,1896年至1940年),美国现代作家,“爵士乐时代的桂冠诗人”,海明威的好友;《大亨小传》(《了不起的盖茨比》)的原作者。菲氏远不止这些。他是把艺术创作和现实生活结合得天衣无缝的天才,也因此成为不可自拔的悲剧人物。他与泽尔达的爱情故事本身就具有“爵士乐时代”的疯狂传奇色彩,是郎才女貌的佳例。  | 梦幻生活的开始 |  菲兹杰拉德是美国梦的书写者
期刊
青砖黛瓦旁,夭夭桃枝下,如桃花般灼灼明艳的女子,着一袭喜服,粉面朱唇,明眸皓齿,低眉似娇羞,眼中却饱含着炽烈,款款地向着春天而行,向着良缘而去……  借以桃花比佳人,自春秋时就已有脍炙人口的名篇,《诗经·周南·桃夭》里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这短短几句便勾勒出了一幅美丽新娘出嫁的画面。至于为何将桃花和新嫁娘作比,《孔疏》中说得很清楚:“夭夭,言桃之少;灼灼,言华之盛。桃或少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