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歌是谈情的艺术,情感是诗歌写作的触发点和最后的归宿地。为了将这种情感表达到极致,诗人往往会突破世俗的制约,在写景与叙事中,并不从自己入手,而是从对方入手,以对对方的描绘来传递自己对对方的情愫,让情感更加含蓄蕴藉,感人至深。这样的描写,在我们的唐代诗歌中比比皆是。
一、以己及人,思深情真。
诗人在表达自己对家人朋友思念的时候,不是描写自己的行为与状况来表达思念,而是从对方落笔,假想对方怎样地思念自己,越是把对方的思念写得生动,也就越衬托出自己对对方的思念。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赏析:十七岁的诗人当时身处繁华的帝都,正为追逐功名和理想而奋斗。京城的繁华虽然能够温暖诗人的眼睛,但是却不能够温暖诗人的心。诗人的孤寂和愁苦在重阳佳节就更加强烈。
在诗歌的第一二句中,诗人将自己的客居他乡的孤独和在佳节对家人的思念全部写出,来为下面的描写造势。可在诗歌的三四句中,诗人却把这种情感隐藏起来,从对方“兄弟”的角度来写思念。诗人遥想家中兄弟,虽逢佳节,但是因为兄弟缺少“我”一人,而倍觉惆怅。诗人描绘的不是自己的苦楚,而是描写自己对兄弟心理的体察入微,为他们不能够过一个完整的团圆节而遗憾,写法上以己度人,情感上由人度己,情深意切。这种体验人人都有,但在王维之前,却没有任何诗人用这样朴素无华而又高度概括的诗句成功地表现过。而一经诗人道出,它就成了最能表现思乡感情的格言式的警句。这样的写作方式一经开启,就被后来人借鉴使用,如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
邯郸驿里逢冬至,
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
还应说着远行人。
赏析:诗歌表达的是在冬至这个阖家团圆的节日里,因为自己独出邯郸驿站,不能够与家人团聚,而表达对家人的思念情感。
同王维的写法一样,诗人在一二句中描绘自己的孤独处境,可从诗歌第三句开始,诗人就不从自己入手,而是从家人角度入手,遥想家人在此深夜,因为有“我”这个“远行人”孤身在外,家人难以释怀,难以入眠,絮叨诉说。诗歌的本意是写在外的游子“我”思念家人,但字面上写的却是家人对我的牵挂和思念。诗人在描绘中,并未将家人思念和牵挂的具体内容说出,就已经给读者留下了巨大的想象空间。在想象中,家的温暖与驿站的孤单形成鲜明对比,诗人自己的孤独愁情更显露无遗,而此时正逢家家户户团聚的日子,但是诗人孤身在外,诗人对家和家人的思念也就和盘托出,真挚感人。这与王维的写法有异曲同工之妙。
二、遥想未来,更衬今愁。
中国古人因为仕途、徭役、战乱等原因,不得已与家人分离,而音讯全无,全凭一份思念,诉说愁情。但是诗人在写作中,并不是仅仅写自己的思念,而是把笔触推到以后的相聚日子,用遥不可期的相聚来衬托现在的思念悲情。这样则把对写的手法推到更高的一个境界。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赏析:诗人要在诗歌中表达的是自己对对方的思念和牵挂。而这种牵挂的悲情,因为地域和景物更添悲愁。所以诗人在第二句中,竭力描绘自己身居的环境,来含蓄传递出自己的心情。秋山夜雨,总是唤起离人的愁思,诗人用这个寄人离思的景物来表达他对妻子的无限思念。仿佛使人想象在一个秋天的某个秋雨缠绵的夜晚,池塘涨满了水,诗人独自在屋内倚床凝思。想着此时此刻妻子在家中的生活和心境;回忆他们从前在一起的共同生活;咀嚼着自己的孤独。
在诗歌的第一句中,诗人就营造一种假设或者真实的场景,“君”问归期,这个“问”中,传递出的是对方对自己的浓浓思念之情,其实我们从诗人当时所处的环境可以看出,诗人要借此表达的是自己对对方的思念,但是诗人并不直接写自己如何思念对方,而是写对方如何思念自己,通过这种手法委婉地表达诗人的思念之情,通过对写的手法完成了思念之情。
而诗人的创造在于,诗人并不就此满足,而是继续追问,第一句描绘的是对方的追问,而第三四句是诗人的假想,假想一种今后欢聚时的愉悦场景,在场景中共叙今夜发生的已经成为往事的事情。这样的假想情景是欢愉的,但是问题的实质在于,尽管诗人的思维已经跳跃到了未来,而诗人的身躯却只能够留在现在,今夜尚不可知,又何谈未来,诗人遥想相聚的欢乐,不过是诗人的一厢情愿的梦语。
《月夜》
杜甫
今夜鄜州月,
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
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
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
双照泪痕干。
赏析:安史之乱中,诗人独处长安,对家人牵挂之情不断。但是诗人在这首诗中,并不是直接托出,而是从妻儿入手,首先假想妻子独守闺中,对月寄托她对“我”的相思,来描绘出我独处长安的境况。所以写妻子思念“我”,实则是写“我”思念家人。接着写“小儿女”不理解母亲的思念。而衬托出“独”字,以儿女的不懂得“忆长安”反写我对儿女的思念。儿女不懂,表面写妻子内心的孤独,而更重要的则是表达我身体和心灵的双重孤独,就让这份思念情愫更进一层。
而尤为引人注意的是,诗歌尾联,诗人描绘的却是诗人对团聚的期盼。诗人写作此诗的时候,战乱还在继续,何时国家平定还未可期,所有的一切都只是诗人的一厢情愿,而这种一厢情愿的美好愿景,并不是要传递诗人的坚定信念,只是诗人将无望的遥不可期的美好未来与破碎的现实对比,用想象中的欢乐反衬现实的凄苦。这种类似于李煜“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的描写,引发了读者更大的叹息。
把未来描绘得越美好,也就越发写出现实的悲苦,也就越传递出诗人更大的悲愁,也就让对写手法更上一层境界。
王国维说:“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诗歌是言情的艺术,情感的传递方式,则又有多种。而用对写的技法,则是“做人贵直,作文贵曲”的真正体现。
一、以己及人,思深情真。
诗人在表达自己对家人朋友思念的时候,不是描写自己的行为与状况来表达思念,而是从对方落笔,假想对方怎样地思念自己,越是把对方的思念写得生动,也就越衬托出自己对对方的思念。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赏析:十七岁的诗人当时身处繁华的帝都,正为追逐功名和理想而奋斗。京城的繁华虽然能够温暖诗人的眼睛,但是却不能够温暖诗人的心。诗人的孤寂和愁苦在重阳佳节就更加强烈。
在诗歌的第一二句中,诗人将自己的客居他乡的孤独和在佳节对家人的思念全部写出,来为下面的描写造势。可在诗歌的三四句中,诗人却把这种情感隐藏起来,从对方“兄弟”的角度来写思念。诗人遥想家中兄弟,虽逢佳节,但是因为兄弟缺少“我”一人,而倍觉惆怅。诗人描绘的不是自己的苦楚,而是描写自己对兄弟心理的体察入微,为他们不能够过一个完整的团圆节而遗憾,写法上以己度人,情感上由人度己,情深意切。这种体验人人都有,但在王维之前,却没有任何诗人用这样朴素无华而又高度概括的诗句成功地表现过。而一经诗人道出,它就成了最能表现思乡感情的格言式的警句。这样的写作方式一经开启,就被后来人借鉴使用,如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
邯郸驿里逢冬至,
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
还应说着远行人。
赏析:诗歌表达的是在冬至这个阖家团圆的节日里,因为自己独出邯郸驿站,不能够与家人团聚,而表达对家人的思念情感。
同王维的写法一样,诗人在一二句中描绘自己的孤独处境,可从诗歌第三句开始,诗人就不从自己入手,而是从家人角度入手,遥想家人在此深夜,因为有“我”这个“远行人”孤身在外,家人难以释怀,难以入眠,絮叨诉说。诗歌的本意是写在外的游子“我”思念家人,但字面上写的却是家人对我的牵挂和思念。诗人在描绘中,并未将家人思念和牵挂的具体内容说出,就已经给读者留下了巨大的想象空间。在想象中,家的温暖与驿站的孤单形成鲜明对比,诗人自己的孤独愁情更显露无遗,而此时正逢家家户户团聚的日子,但是诗人孤身在外,诗人对家和家人的思念也就和盘托出,真挚感人。这与王维的写法有异曲同工之妙。
二、遥想未来,更衬今愁。
中国古人因为仕途、徭役、战乱等原因,不得已与家人分离,而音讯全无,全凭一份思念,诉说愁情。但是诗人在写作中,并不是仅仅写自己的思念,而是把笔触推到以后的相聚日子,用遥不可期的相聚来衬托现在的思念悲情。这样则把对写的手法推到更高的一个境界。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赏析:诗人要在诗歌中表达的是自己对对方的思念和牵挂。而这种牵挂的悲情,因为地域和景物更添悲愁。所以诗人在第二句中,竭力描绘自己身居的环境,来含蓄传递出自己的心情。秋山夜雨,总是唤起离人的愁思,诗人用这个寄人离思的景物来表达他对妻子的无限思念。仿佛使人想象在一个秋天的某个秋雨缠绵的夜晚,池塘涨满了水,诗人独自在屋内倚床凝思。想着此时此刻妻子在家中的生活和心境;回忆他们从前在一起的共同生活;咀嚼着自己的孤独。
在诗歌的第一句中,诗人就营造一种假设或者真实的场景,“君”问归期,这个“问”中,传递出的是对方对自己的浓浓思念之情,其实我们从诗人当时所处的环境可以看出,诗人要借此表达的是自己对对方的思念,但是诗人并不直接写自己如何思念对方,而是写对方如何思念自己,通过这种手法委婉地表达诗人的思念之情,通过对写的手法完成了思念之情。
而诗人的创造在于,诗人并不就此满足,而是继续追问,第一句描绘的是对方的追问,而第三四句是诗人的假想,假想一种今后欢聚时的愉悦场景,在场景中共叙今夜发生的已经成为往事的事情。这样的假想情景是欢愉的,但是问题的实质在于,尽管诗人的思维已经跳跃到了未来,而诗人的身躯却只能够留在现在,今夜尚不可知,又何谈未来,诗人遥想相聚的欢乐,不过是诗人的一厢情愿的梦语。
《月夜》
杜甫
今夜鄜州月,
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
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
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
双照泪痕干。
赏析:安史之乱中,诗人独处长安,对家人牵挂之情不断。但是诗人在这首诗中,并不是直接托出,而是从妻儿入手,首先假想妻子独守闺中,对月寄托她对“我”的相思,来描绘出我独处长安的境况。所以写妻子思念“我”,实则是写“我”思念家人。接着写“小儿女”不理解母亲的思念。而衬托出“独”字,以儿女的不懂得“忆长安”反写我对儿女的思念。儿女不懂,表面写妻子内心的孤独,而更重要的则是表达我身体和心灵的双重孤独,就让这份思念情愫更进一层。
而尤为引人注意的是,诗歌尾联,诗人描绘的却是诗人对团聚的期盼。诗人写作此诗的时候,战乱还在继续,何时国家平定还未可期,所有的一切都只是诗人的一厢情愿,而这种一厢情愿的美好愿景,并不是要传递诗人的坚定信念,只是诗人将无望的遥不可期的美好未来与破碎的现实对比,用想象中的欢乐反衬现实的凄苦。这种类似于李煜“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的描写,引发了读者更大的叹息。
把未来描绘得越美好,也就越发写出现实的悲苦,也就越传递出诗人更大的悲愁,也就让对写手法更上一层境界。
王国维说:“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诗歌是言情的艺术,情感的传递方式,则又有多种。而用对写的技法,则是“做人贵直,作文贵曲”的真正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