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下,“小练笔”已跻身于阅读教学课堂,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课堂小练笔的设计,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表达、写作能力。如何挖掘文本资源,找准读写训练结合点,让课堂练笔更加有效呢?可以有一下做法:
一、品悟文本,仿效经典
教育学指出:个体的学习总是由模仿学习逐渐过渡到创造性学习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说的也正是这个道理。教学中,教师要依托文本,抓住契机,适时、适量的进行经典句、段、篇等方面的品悟、仿写,引导学生掌握习作之法。
1、仿精典句式,学会遣词造句
文本中有许多典型句式,教师在阅读训练中要善于挖掘资源,进行仿句练笔。
如《爬天都峰》中,用了“一会儿……一会儿……,像……一样”的句式来表达爬山的吃力。教学时,我引领学生在充分品读、感悟语言特点的基础上进行仿写。有学生这样写:“天上的白云千奇百怪,一会儿变成欢蹦乱跳的小兔,一会儿又成了凶猛可怕的老虎,像神奇的魔术师一样。”“今天是弟弟的生日。他一会儿开心地唱着歌儿,一会儿津津有味地吃着生日蛋糕,像快活的小鸟一样。”
典型句式的迁移练习不但实现了对课文语句的有效吸收,而且使学生在模仿中创生出自己独特的语言,提升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
2、仿精美语段,学会精巧构思
教师要精心选择文本中特征明显且具有价值的精彩片断,引导学生分析、理解各类段落的构段和表达方法,找出规律,指导仿写。
如《盘古开天地》中,描写“盘古倒下后,身体发生巨大变化”的这一小节,以中心句为开头,运用了“的”词组和“他的,变成了的。”的排比句式,并以省略号结尾,给人以无限遐想。
教学中,我是这样设计的:①自由朗读,浮现画面。②品析词句,探究写法。③教师引读,尝试背诵。④展开想象,进行练笔。想象盘古的身体还会变成什么,仿写一段话,小组合作完成。通过练笔,学生既深刻感受到盘古的无私奉献,又学会了连句成段,于潜移默化中习得方法。
3、仿精彩篇章,学会布局谋篇
着眼于整篇文章的模仿练笔,要抓住课文某方面特点,如分析文章的思路、结构的安排、材料的取舍,顺序的安排等训练学生构思成文,把读落实到“写”上,进行练笔训练。
如学完了《听听,秋的声音》一文,可让学生模仿文本,仿写二、三个小节的诗句。学生是这样写的:
听听听听,
秋的声音,秋的声音,
小蜜蜂扇动翅膀,蚂蚁搬运粮食
“嗡嗡”“嘿哟,嘿哟”
是和花朵告别的声音。那是它们劳动的号角。
……
有了范文的引路,就连平时最怕写作的学生,也写起来言之有物,言之有序,既有仿效,又有创新,真正体会到写作之快乐。
又如五册第六单元一组课文,都是介绍祖国各地的风景名胜,写作方法却各不相同。《美丽的小兴安岭》描写了其一年四季的美丽景色;《富饶的西沙群岛》按海面、海底、海滩、海岛的顺序介绍风光和物产;而《香港,璀璨的明珠》则从购物、美食、旅游、夜景四个方面来赞美香港。学完本单元,我引导学生及时总结,探究文章谋篇布局之异同,并让学生选择自己熟悉的景致,运用其中的一种写法展开仿写。
通过这些仿效性的练笔,学生叩开了习作大门。但是“仿”不是目的,要指导学生在“仿”中求“创”,“仿”中求“活”,“仿”中求“新”,从机械仿写过渡到变通的仿写,最后发展成创造性仿写,以提高写作能力。
二、挖掘文本,放飞灵性
文本中多有文笔含蓄处、空白点,教师要引领学生潜心会文,通过探究性研读,创造性解读,与文本产生情感的共鸣、思想的碰撞、智慧的交融,继而进行解读文本型练笔。在练笔中,挖掘文本的“微言大意”,诠释文本内涵,提升表达能力,真正实现最优化的阅读效果。
1、聚焦词语,激活形象
词语有温度,字字总关情。课文中有些重点词语,是语言形象、语言技巧、语言情感的聚集点,通过练笔把它还原成具体可感、触手可及的鲜明形象,可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如《孔子拜师》一课中,“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该句中“风餐露宿、日夜兼程”比较抽象,学生很难从字面上读懂文字背后隐藏的内涵。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想象“几个月中,上千里路程,漫漫长夜、炎炎烈日、山高路陡、风狂雨骤……孔子是怎样赶路的?”让学生动笔写一写。
这一练笔,使原本静止的词语立体成鲜活的画面,形象地理解了词语的意思,深刻地感受到孔子的好学,又有效提高学生的写话能力。
2、升华体验,扩展情节
情节扩展即把课文中写得比较概括、简略的情节加以扩充、拓宽,让学生以自己的生活经验去诠释空白,让文本更丰满的练笔方式。
如《女娲补天》是一篇神话故事。文中对女娲如何找五彩石,只用“几天几夜”一笔带过。我就抓住这一空白点:“女娲会到哪些地方去找,怎样找?”让学生进行随文小练笔。
有的学生写:“女娲漫山遍野四处寻找,仍然不见黄色石头的踪影。她气喘吁吁地来到悬崖边,啊!在峭壁上,她看到了一块黄颜色的石头。女娲喜出望外,她小心翼翼地爬过去捧起它。”有的学生这样写:“女娲翻过了许多座高山,淌过了许多条小河,好不容易找到了红、黄、蓝、白四种石头。此时的她饥渴不堪,就来到小溪边喝水。就在女娲俯下身子喝水时,她惊喜地看到清澈的溪底躺着一块青色的石头!女娲激动不已,宝贝似的拿起石头放入怀中。”
通过练笔,学生在神奇的想象中,感受到女娲补天的艰难,人物的形象更加丰满,学生的灵性在这里得到充分地释放,表达能力得到有效地培养。
3、运用插图,丰富内涵
小学语文教材图文并茂,插图直观形象,除了有激趣诱情、美感熏陶等功能外,还是进行练笔的一个非常宝贵的资源。根据插图的种类,我们可以启发学生绘声绘色地叙事,或栩栩如生地状景,或神形兼备地写人,或身臨其境地谈感受。运用插图进行练笔,既释放了学生的表达潜能,又充实了文本内容,丰富了文本内涵,一举多得!
如教学《巨人的花园》一课时,如何让学生更加深入地感悟“爱带来了春天,有孩子的地方就有春天”,我适时引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动笔写一写此时此刻巨人的花园会是一幅怎样的情景。
这样的练笔不仅是一次习作实践,更是对文本进行的一次“再思考”和“深加工”,学生用语言表达着自己的感悟,获得精神与语言的同构。
4、放飞思绪,续写结尾
有些文章写至高潮时,便急锋收笔,看似结尾,却隽永无穷。教学中,可以让学生续编故事,进行课堂练笔,既有利于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能使他们放飞思绪,释放灵性!
如:《燕子专列》课文最后一句:“燕子在车厢里叽叽喳喳,好像在向人类致谢。”可启发学生想象:如果你是其中的一只小燕子,会对那些曾经帮助过你的人说些什么?又如学完《给予树》想象小女孩会对金吉亚说些什么,请学生随堂练笔,续编故事。
综上所述,随文小练笔始终紧扣在理解领悟课文的内容、思想、情感这根线上,保证了教学主线的统一性,教学过程的流畅性,情感氛围的和谐性。实现了读写有效整合,提高了阅读教学中语言文字训练的强度,是阅读教学的有益补充,也是作文教学的辅助手段。
一、品悟文本,仿效经典
教育学指出:个体的学习总是由模仿学习逐渐过渡到创造性学习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说的也正是这个道理。教学中,教师要依托文本,抓住契机,适时、适量的进行经典句、段、篇等方面的品悟、仿写,引导学生掌握习作之法。
1、仿精典句式,学会遣词造句
文本中有许多典型句式,教师在阅读训练中要善于挖掘资源,进行仿句练笔。
如《爬天都峰》中,用了“一会儿……一会儿……,像……一样”的句式来表达爬山的吃力。教学时,我引领学生在充分品读、感悟语言特点的基础上进行仿写。有学生这样写:“天上的白云千奇百怪,一会儿变成欢蹦乱跳的小兔,一会儿又成了凶猛可怕的老虎,像神奇的魔术师一样。”“今天是弟弟的生日。他一会儿开心地唱着歌儿,一会儿津津有味地吃着生日蛋糕,像快活的小鸟一样。”
典型句式的迁移练习不但实现了对课文语句的有效吸收,而且使学生在模仿中创生出自己独特的语言,提升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
2、仿精美语段,学会精巧构思
教师要精心选择文本中特征明显且具有价值的精彩片断,引导学生分析、理解各类段落的构段和表达方法,找出规律,指导仿写。
如《盘古开天地》中,描写“盘古倒下后,身体发生巨大变化”的这一小节,以中心句为开头,运用了“的”词组和“他的,变成了的。”的排比句式,并以省略号结尾,给人以无限遐想。
教学中,我是这样设计的:①自由朗读,浮现画面。②品析词句,探究写法。③教师引读,尝试背诵。④展开想象,进行练笔。想象盘古的身体还会变成什么,仿写一段话,小组合作完成。通过练笔,学生既深刻感受到盘古的无私奉献,又学会了连句成段,于潜移默化中习得方法。
3、仿精彩篇章,学会布局谋篇
着眼于整篇文章的模仿练笔,要抓住课文某方面特点,如分析文章的思路、结构的安排、材料的取舍,顺序的安排等训练学生构思成文,把读落实到“写”上,进行练笔训练。
如学完了《听听,秋的声音》一文,可让学生模仿文本,仿写二、三个小节的诗句。学生是这样写的:
听听听听,
秋的声音,秋的声音,
小蜜蜂扇动翅膀,蚂蚁搬运粮食
“嗡嗡”“嘿哟,嘿哟”
是和花朵告别的声音。那是它们劳动的号角。
……
有了范文的引路,就连平时最怕写作的学生,也写起来言之有物,言之有序,既有仿效,又有创新,真正体会到写作之快乐。
又如五册第六单元一组课文,都是介绍祖国各地的风景名胜,写作方法却各不相同。《美丽的小兴安岭》描写了其一年四季的美丽景色;《富饶的西沙群岛》按海面、海底、海滩、海岛的顺序介绍风光和物产;而《香港,璀璨的明珠》则从购物、美食、旅游、夜景四个方面来赞美香港。学完本单元,我引导学生及时总结,探究文章谋篇布局之异同,并让学生选择自己熟悉的景致,运用其中的一种写法展开仿写。
通过这些仿效性的练笔,学生叩开了习作大门。但是“仿”不是目的,要指导学生在“仿”中求“创”,“仿”中求“活”,“仿”中求“新”,从机械仿写过渡到变通的仿写,最后发展成创造性仿写,以提高写作能力。
二、挖掘文本,放飞灵性
文本中多有文笔含蓄处、空白点,教师要引领学生潜心会文,通过探究性研读,创造性解读,与文本产生情感的共鸣、思想的碰撞、智慧的交融,继而进行解读文本型练笔。在练笔中,挖掘文本的“微言大意”,诠释文本内涵,提升表达能力,真正实现最优化的阅读效果。
1、聚焦词语,激活形象
词语有温度,字字总关情。课文中有些重点词语,是语言形象、语言技巧、语言情感的聚集点,通过练笔把它还原成具体可感、触手可及的鲜明形象,可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如《孔子拜师》一课中,“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该句中“风餐露宿、日夜兼程”比较抽象,学生很难从字面上读懂文字背后隐藏的内涵。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想象“几个月中,上千里路程,漫漫长夜、炎炎烈日、山高路陡、风狂雨骤……孔子是怎样赶路的?”让学生动笔写一写。
这一练笔,使原本静止的词语立体成鲜活的画面,形象地理解了词语的意思,深刻地感受到孔子的好学,又有效提高学生的写话能力。
2、升华体验,扩展情节
情节扩展即把课文中写得比较概括、简略的情节加以扩充、拓宽,让学生以自己的生活经验去诠释空白,让文本更丰满的练笔方式。
如《女娲补天》是一篇神话故事。文中对女娲如何找五彩石,只用“几天几夜”一笔带过。我就抓住这一空白点:“女娲会到哪些地方去找,怎样找?”让学生进行随文小练笔。
有的学生写:“女娲漫山遍野四处寻找,仍然不见黄色石头的踪影。她气喘吁吁地来到悬崖边,啊!在峭壁上,她看到了一块黄颜色的石头。女娲喜出望外,她小心翼翼地爬过去捧起它。”有的学生这样写:“女娲翻过了许多座高山,淌过了许多条小河,好不容易找到了红、黄、蓝、白四种石头。此时的她饥渴不堪,就来到小溪边喝水。就在女娲俯下身子喝水时,她惊喜地看到清澈的溪底躺着一块青色的石头!女娲激动不已,宝贝似的拿起石头放入怀中。”
通过练笔,学生在神奇的想象中,感受到女娲补天的艰难,人物的形象更加丰满,学生的灵性在这里得到充分地释放,表达能力得到有效地培养。
3、运用插图,丰富内涵
小学语文教材图文并茂,插图直观形象,除了有激趣诱情、美感熏陶等功能外,还是进行练笔的一个非常宝贵的资源。根据插图的种类,我们可以启发学生绘声绘色地叙事,或栩栩如生地状景,或神形兼备地写人,或身臨其境地谈感受。运用插图进行练笔,既释放了学生的表达潜能,又充实了文本内容,丰富了文本内涵,一举多得!
如教学《巨人的花园》一课时,如何让学生更加深入地感悟“爱带来了春天,有孩子的地方就有春天”,我适时引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动笔写一写此时此刻巨人的花园会是一幅怎样的情景。
这样的练笔不仅是一次习作实践,更是对文本进行的一次“再思考”和“深加工”,学生用语言表达着自己的感悟,获得精神与语言的同构。
4、放飞思绪,续写结尾
有些文章写至高潮时,便急锋收笔,看似结尾,却隽永无穷。教学中,可以让学生续编故事,进行课堂练笔,既有利于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能使他们放飞思绪,释放灵性!
如:《燕子专列》课文最后一句:“燕子在车厢里叽叽喳喳,好像在向人类致谢。”可启发学生想象:如果你是其中的一只小燕子,会对那些曾经帮助过你的人说些什么?又如学完《给予树》想象小女孩会对金吉亚说些什么,请学生随堂练笔,续编故事。
综上所述,随文小练笔始终紧扣在理解领悟课文的内容、思想、情感这根线上,保证了教学主线的统一性,教学过程的流畅性,情感氛围的和谐性。实现了读写有效整合,提高了阅读教学中语言文字训练的强度,是阅读教学的有益补充,也是作文教学的辅助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