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 键 词】大学出版;“学术共同体”;学科建设;互融共生;协同发展
【作者单位】夏楠,承德医学院社科部;杨亚楠,承德医学院社科部。
【基金項目】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2019GJJG321);承德医学院高层次人才科研启动基金(201909)。
【中图分类号】G239.2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1.13.012
“十三五”以来,大学出版始终坚持以社会效益为先,积极发挥教育出版作用,加速推进学术科研,在专业出版和大众出版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不容忽视的是,目前大学出版的发展存在一定的“马太效应”,尤其是近十年来由于数字出版的冲击和改制转企后市场环境的变化,导致传统出版发展空间狭小、数字出版转型困难等现象层出不穷[1]。2017年我国在高等教育领域提出了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简称“双一流”建设)目标;2020年10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到2035年我国要实现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目标。这表明新时代大学出版既要顺应行业发展趋势加速自身“破围”发展,又要创新服务于“双一流”建设。
一、新时代大学出版的机遇和挑战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是“两个一百年”第一步战略目标的实现之年,也是整个出版业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环境中破局发展的关键一年。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大学出版既拥有诸多发展机遇,也需要直面各种现实挑战,如何实现初心,是每一个从业人员值得深思的问题。
1.从机遇层面看,主要有政策、技术两大发展机遇
第一,政策角度。一方面,党和国家推出了一系列政策,如《关于推动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促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指导意见》《关于组织实施出版融合发展工程的通知》等,对大学出版加速自身数字化转型、系统性实现传统出版与新兴出版融合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另一方面,“双一流”建设作为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大战略性政策,为大学出版服务高校发展、对接相应建设目标和任务指明了方向,即服务于一流学术成果生产与交流,加强对一流人才的培养,坚持专业化、精品化、学术化、特色化发展道路。
第二,技术角度。随着5G、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与出版业的融合程度不断加深,数字出版甚至智能出版渐成“新常态”,为大学出版的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2018年1月,清华大学出版社利用VR、AR、全息投影技术推出了《科学英语之森林动物视界》(小学版)教材;2020年9月,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加入了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有限公司联合华为、中国联通成立的“5G新阅读内容产业联盟”。在新兴技术赋能下,大学出版的创新活力将进一步释放,前景无限。
2.从挑战层面看,主要来自数字化与市场冲击
大学出版发展存在一定的“马太效应”,尤其是近年来数字化的冲击和改制后市场环境的变化,让大学出版社面临系列现实挑战。
第一,读者终端布局竞争激烈,大学出版整体乏力。截至2020年底,我国网民规模已达9.89亿人,手机网民规模为9.86亿人。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的《第十八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2020年我国有76.7%的成年国民进行手机阅读,有71.5%的成年国民进行网络在线阅读。随着各式“屏读”渐成主流,腾讯、阿里、百度、喜马拉雅、字节跳动等互联网巨头纷纷进入移动阅读领域,加快市场布局。与此同时,跨界联盟、协同发展等新兴模式层出不穷,不断冲击传统出版业。
第二,大型传媒集团、地方出版发行集团的快速发展壮大形成了诸多行业壁垒,进一步挤压了大学出版的生存空间。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在目前所有出版传媒类上市公司和各省成立的出版集团中,没有一家大学出版社[2]。行业垄断和产业集群下的大学出版如何生存发展,是亟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第三,管理机制相对滞后。无论是改制前的“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还是改制后的“企业单位、事业化管理”,大学出版社由于定位特殊,经费、人才等现实问题突出,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其自身应对外部严峻竞争的灵活性和战斗力。
二、大学出版与学科建设的互融共生关系
“学术共同体”最早由英国哲学家布朗依提出,主要是指具有相同或相近价值取向、文化生活、内在精神以及特殊专业技能的人,为了共同价值理念、目标或兴趣,遵循一定规范而形成的群体[3]。就大学出版与学科建设之间的关系来看,其也符合“学术共同体”发展规律:大学出版和学科建设同属于母体高校的组成部分,其共同价值理念是通过相互配合实现全面发展目标。不仅如此,两者之间还存在互补和协同关系:大学出版能为大学教学科研、成果展示、学术交流提供有效服务,助推大学学科建设;大学学科建设能为大学出版提供资源、技术、用户等发展要素,甚至基于学科优势为大学出版带来品牌效应,提高大学出版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1.立社初心:大学出版应服务学术科研和学科建设
我国的大学出版社自诞生以来,便肩负着为教育改革服务,以及为母体学校学科建设、科研发展服务的基本使命。相关资料显示,1986年、1988年、1991年,国家相关部门先后召开了3次全国高校出版社工作会议,制定并实施了《高等学校出版社工作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等发展方案,明确了大学出版社的首要任务是专业教材出版和高水平学术著作的发行。2002年,教育部联合新闻出版总署发布了《高等学校出版社管理办法》,第六条指出:“高等学校出版社的主要任务是根据教育事业发展需要,结合教育改革和发展实际,出版高等学校教学所需的教材、教学参考书、教学工具书以及其他教学用书,推动高等学校的教学工作和学科建设。”“高等学校出版社要立足本校,面向全国,主动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文化教育进步服务,以更多优质的精神产品提升全民族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2015年和2018年,《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出版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强和改进出版工作的意见》相继出台,再次对大学出版社的社会服务职能进行了详细规定,旨在明确大学出版的使命和任务:在服务大学学科建设、科研创新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自身的社会文化服务功能。 综上所述,大学出版社的初心使命,是服务于学校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从这个层面看,大学出版直接关系到母体高校的学术水平和教育质量,是大学精神与文化建设的具体表现。截至目前,我国约有120家大学出版社,其在全国图书出版社中的数量占比约20%,从业人員占比约25%、年出版品种占比约30%、重印和重版占比约40%、码洋规模占比约45%,是我国出版业名副其实的中坚力量。但与一般出版社不同的是,大学出版社的前提是“大学”,主要目标是服务于大学发展,如果简单地将大学出版社与其他出版社等同来看,将严重削弱大学出版社承担的学科建设和学术服务功能。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大学出版作为大学“学术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秉持立社初心,坚持以学科建设为先的发展原则。
2.学术反哺:借助优势学科助推大学出版及其品牌建设
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教材建设,明确表示教材是育人育才的重要依托。自21世纪国家大力推进教育创新和教材改革以来,各大高校依托自身的专家资源、教学资源、研发资源、学科特色等优势,不断优化大学教育出版和学术出版流程,形成了较强的教育出版能力和鲜明的大学出版品牌,为大学出版提高市场竞争力、增强社会影响力奠定了基础。比如厦门大学出版社,得益于厦门大学经济管理、法律、广告传播等重点学科的有力支持,该社在经管类、法律类、广告传媒及高职高专教材出版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如《21世纪会计学系列教材》《21世纪高职高专会计学系列教材》等被全国多所本科院校和高职高专学校使用,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北京外国语大学的特色学科是外语,其下属的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经营特色便是外语类学术著作和教材;中国海洋大学的优势学科是海洋、水产等特色学科,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的市场竞争优势也主要与海洋、水产等学术、教育出版密切相关。可见,大学的优势学科对大学出版及其品牌建设具有重要的“反哺”作用。
2020年9月22日,教育部召开了首届全国教材工作会议,就全面提升教材建设的科学化水平提出了把方向、守阵地、出精品、强队伍、抓保障的具体要求,也为大学出版在“双一流”建设过程中的资源和品牌打造提供了遵循。据统计,目前我国42所一流大学全部设立了出版社,95所一流学科高校中有48所设立了出版社[4]。在此背景下,高校应主动挖掘特色学科和学术优势,将其与大学出版的资源和品牌建设紧密关联,充分发挥“学术共同体”作用,以催化和催生一流学术成果,实现互利共赢。
三、大学出版与学科建设的协同发展策略
大学出版与学科建设之间存在天然的纽带联系,且互为依托和支撑。因此,在构建“学术共同体”的目标下,一方面,大学出版服务于“双一流”建设需要;另一方面,学科建设要助推出版业的跨界、协同、联动、共享发展,为大学出版探索深度融合领域和智能出版领域提供有力支撑。整体来看,只有加快协同发展,才能实现多方共赢。
1.打造学术智库,以大学出版助力学科建设科学化、高效化发展
在出版深度融合阶段,作为高校学科建设重要推动力之一的大学出版,理应抓住国家建设新闻出版领域特色新型智库的发展契机,自觉参与到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建设中,打造学术智库,为母体高校的学科建设提供新动力,实现科学化、高效化发展目标。
首先,加强顶层设计,为学科建设提供科学决策。从“双一流”建设大目标来看,要加快高校教育事业的创新发展,就要有行业高端智库的有力支撑,如在两批入选国家高端试点智库名单中,不乏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清华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科研机构,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学术智库建设与高校发展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因此,加快推进大学出版学术智库建设,强化顶层设计,是助力高校学科建设的有效路径。受地理区位、文化背景、基础优势的影响,高校学科建设方向各异,而加强大学出版学术智库的顶层设计,能结合不同高校的学科特点,分别施策,引导其开展全局性、方向性、前沿性的重大实践,为学科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供科学决策建议,增强学科建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充分发挥大学出版的服务效力,实现“双一流”战略下母体高校学科建设和学术创新的规划与布局目标。
其次,优化服务性能,为学科建设提供高效保障。大学出版自带优质智库基因,如专家学者、出版队伍、社会力量,能为母体学校的学科建设提供多元助益。一方面,大学出版要依托高校的专业人才资源、优质学术资源和社会合作力量,量身定制具有自身特色的智库服务方案,利用多方合力完善服务体系建设,明确高校学科建设过程中的“难点”和“痛点”,从而提供针对性较强的智库服务,为学科建设保驾护航。另一方面,大学出版要坚持服务功能定位,切实把握学术研究与智库建设的平衡发展。具体来看,大学出版学术智库要优化知识服务和信息传播功能,做好学术成果的整合与传播工作,积极与社会优质机构搭建合作平台,通过知识传播扩大学科影响力和传播力,加速特色学科品牌的构建。此外,打造大学出版学术智库还可积极引入新兴技术力量,为母体学校的学科建设提供技术支持,如依托大数据技术掌握国内高校相同学科的建设程度和发展现状,为自身“扬优”和“避劣”提供参考。
2.创建出版高地,以学科建设推进大学出版特色化、品牌化发展
产业规模小、市场竞争力弱、产品结构趋同化等是影响大学出版长效发展的主要因素。我们要透过这些现象看到大学出版与母体学校学科建设、学术发展之间出现的“断裂带”,加速创建出版高地,以学科建设助力大学出版特色化、品牌化发展。
首先,发挥优势学科引领作用,促进大学出版特色化发展。自教育部2017年实施“双一流”战略工程以来,依托一流高校和一流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我国大学的学术影响力和创新力不断提升,且不同地域、办学特色的高校学科优势不尽相同,这也对大学出版的差异化发展起到了重要启示作用。大学出版可立足母体高校的学科建设优势,加快在不同学术领域的资源整合和成果转化,尽可能提升自身的行业存在感和市场竞争力,实现特色化发展目标。此外,大学出版要跳出传统出版的思维局限,以深度融合为发展新方向,对母体学校的优势学科资源(专家资源、课程资源、作者资源、教学资源)等进行盘活与重构,借鉴新闻传播领域的全媒体融合成功案例,深入挖掘特色学科的知识产权新价值,在“移动互联网+教育”模式下完成从学术制造商向学术服务商的转型,以特色化、差异化发展机制推动自身实现质的飞跃。
其次,强化优势学科品牌延伸,为大学出版赋能。随着“2025中国制造”“新工科建设”“新文科建设”等国家战略相继实施,高校优势学科品牌塑造成效显著,相关人才、资源得到大幅补充,为大学出版的品牌化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在优势学科的品牌延伸作用下,大学出版的内容品质不断提升,辐射范围日益扩大,为创建学术和教育出版高地,加快“学术共同体”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具体来看,由于“双一流”建设成效显著,不少高校逐渐集结了一大批科研实力强、创新意识高,具有专业权威性的专家学者,这也为大学出版建立教材、学术出版资源库,生产和提供蕴含先进技术成果、思想成果的优质产品和服务奠定了基础,不仅对大学出版的品牌塑造和形象构建具有重要促进作用,也对出版强国建设大有裨益,是学科建设反哺大学出版的有力体现。
|参考文献|
[1]孙保营. 新时代大学出版社助推母体学校“双一流”建设的内在要求与实现路径[J]. 科技与出版,2020(12):81-87.
[2]张伟. 试论大学出版社如何借力母体大学打造品牌:以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为例[J]. 出版广角,2021(1):36-38.
[3]刘坚. 论新时代大学出版社的高质量发展:基于学术共同体的视角[J]. 科技与出版,2020(12):88-94.
[4]王星.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大学出版高质量发展:内涵、动力与路径[J]. 中国出版,2021(13):40-44.
【作者单位】夏楠,承德医学院社科部;杨亚楠,承德医学院社科部。
【基金項目】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2019GJJG321);承德医学院高层次人才科研启动基金(201909)。
【中图分类号】G239.2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1.13.012
“十三五”以来,大学出版始终坚持以社会效益为先,积极发挥教育出版作用,加速推进学术科研,在专业出版和大众出版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不容忽视的是,目前大学出版的发展存在一定的“马太效应”,尤其是近十年来由于数字出版的冲击和改制转企后市场环境的变化,导致传统出版发展空间狭小、数字出版转型困难等现象层出不穷[1]。2017年我国在高等教育领域提出了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简称“双一流”建设)目标;2020年10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到2035年我国要实现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目标。这表明新时代大学出版既要顺应行业发展趋势加速自身“破围”发展,又要创新服务于“双一流”建设。
一、新时代大学出版的机遇和挑战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是“两个一百年”第一步战略目标的实现之年,也是整个出版业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环境中破局发展的关键一年。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大学出版既拥有诸多发展机遇,也需要直面各种现实挑战,如何实现初心,是每一个从业人员值得深思的问题。
1.从机遇层面看,主要有政策、技术两大发展机遇
第一,政策角度。一方面,党和国家推出了一系列政策,如《关于推动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促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指导意见》《关于组织实施出版融合发展工程的通知》等,对大学出版加速自身数字化转型、系统性实现传统出版与新兴出版融合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另一方面,“双一流”建设作为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大战略性政策,为大学出版服务高校发展、对接相应建设目标和任务指明了方向,即服务于一流学术成果生产与交流,加强对一流人才的培养,坚持专业化、精品化、学术化、特色化发展道路。
第二,技术角度。随着5G、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与出版业的融合程度不断加深,数字出版甚至智能出版渐成“新常态”,为大学出版的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2018年1月,清华大学出版社利用VR、AR、全息投影技术推出了《科学英语之森林动物视界》(小学版)教材;2020年9月,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加入了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有限公司联合华为、中国联通成立的“5G新阅读内容产业联盟”。在新兴技术赋能下,大学出版的创新活力将进一步释放,前景无限。
2.从挑战层面看,主要来自数字化与市场冲击
大学出版发展存在一定的“马太效应”,尤其是近年来数字化的冲击和改制后市场环境的变化,让大学出版社面临系列现实挑战。
第一,读者终端布局竞争激烈,大学出版整体乏力。截至2020年底,我国网民规模已达9.89亿人,手机网民规模为9.86亿人。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的《第十八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2020年我国有76.7%的成年国民进行手机阅读,有71.5%的成年国民进行网络在线阅读。随着各式“屏读”渐成主流,腾讯、阿里、百度、喜马拉雅、字节跳动等互联网巨头纷纷进入移动阅读领域,加快市场布局。与此同时,跨界联盟、协同发展等新兴模式层出不穷,不断冲击传统出版业。
第二,大型传媒集团、地方出版发行集团的快速发展壮大形成了诸多行业壁垒,进一步挤压了大学出版的生存空间。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在目前所有出版传媒类上市公司和各省成立的出版集团中,没有一家大学出版社[2]。行业垄断和产业集群下的大学出版如何生存发展,是亟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第三,管理机制相对滞后。无论是改制前的“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还是改制后的“企业单位、事业化管理”,大学出版社由于定位特殊,经费、人才等现实问题突出,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其自身应对外部严峻竞争的灵活性和战斗力。
二、大学出版与学科建设的互融共生关系
“学术共同体”最早由英国哲学家布朗依提出,主要是指具有相同或相近价值取向、文化生活、内在精神以及特殊专业技能的人,为了共同价值理念、目标或兴趣,遵循一定规范而形成的群体[3]。就大学出版与学科建设之间的关系来看,其也符合“学术共同体”发展规律:大学出版和学科建设同属于母体高校的组成部分,其共同价值理念是通过相互配合实现全面发展目标。不仅如此,两者之间还存在互补和协同关系:大学出版能为大学教学科研、成果展示、学术交流提供有效服务,助推大学学科建设;大学学科建设能为大学出版提供资源、技术、用户等发展要素,甚至基于学科优势为大学出版带来品牌效应,提高大学出版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1.立社初心:大学出版应服务学术科研和学科建设
我国的大学出版社自诞生以来,便肩负着为教育改革服务,以及为母体学校学科建设、科研发展服务的基本使命。相关资料显示,1986年、1988年、1991年,国家相关部门先后召开了3次全国高校出版社工作会议,制定并实施了《高等学校出版社工作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等发展方案,明确了大学出版社的首要任务是专业教材出版和高水平学术著作的发行。2002年,教育部联合新闻出版总署发布了《高等学校出版社管理办法》,第六条指出:“高等学校出版社的主要任务是根据教育事业发展需要,结合教育改革和发展实际,出版高等学校教学所需的教材、教学参考书、教学工具书以及其他教学用书,推动高等学校的教学工作和学科建设。”“高等学校出版社要立足本校,面向全国,主动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文化教育进步服务,以更多优质的精神产品提升全民族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2015年和2018年,《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出版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强和改进出版工作的意见》相继出台,再次对大学出版社的社会服务职能进行了详细规定,旨在明确大学出版的使命和任务:在服务大学学科建设、科研创新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自身的社会文化服务功能。 综上所述,大学出版社的初心使命,是服务于学校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从这个层面看,大学出版直接关系到母体高校的学术水平和教育质量,是大学精神与文化建设的具体表现。截至目前,我国约有120家大学出版社,其在全国图书出版社中的数量占比约20%,从业人員占比约25%、年出版品种占比约30%、重印和重版占比约40%、码洋规模占比约45%,是我国出版业名副其实的中坚力量。但与一般出版社不同的是,大学出版社的前提是“大学”,主要目标是服务于大学发展,如果简单地将大学出版社与其他出版社等同来看,将严重削弱大学出版社承担的学科建设和学术服务功能。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大学出版作为大学“学术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秉持立社初心,坚持以学科建设为先的发展原则。
2.学术反哺:借助优势学科助推大学出版及其品牌建设
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教材建设,明确表示教材是育人育才的重要依托。自21世纪国家大力推进教育创新和教材改革以来,各大高校依托自身的专家资源、教学资源、研发资源、学科特色等优势,不断优化大学教育出版和学术出版流程,形成了较强的教育出版能力和鲜明的大学出版品牌,为大学出版提高市场竞争力、增强社会影响力奠定了基础。比如厦门大学出版社,得益于厦门大学经济管理、法律、广告传播等重点学科的有力支持,该社在经管类、法律类、广告传媒及高职高专教材出版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如《21世纪会计学系列教材》《21世纪高职高专会计学系列教材》等被全国多所本科院校和高职高专学校使用,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北京外国语大学的特色学科是外语,其下属的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经营特色便是外语类学术著作和教材;中国海洋大学的优势学科是海洋、水产等特色学科,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的市场竞争优势也主要与海洋、水产等学术、教育出版密切相关。可见,大学的优势学科对大学出版及其品牌建设具有重要的“反哺”作用。
2020年9月22日,教育部召开了首届全国教材工作会议,就全面提升教材建设的科学化水平提出了把方向、守阵地、出精品、强队伍、抓保障的具体要求,也为大学出版在“双一流”建设过程中的资源和品牌打造提供了遵循。据统计,目前我国42所一流大学全部设立了出版社,95所一流学科高校中有48所设立了出版社[4]。在此背景下,高校应主动挖掘特色学科和学术优势,将其与大学出版的资源和品牌建设紧密关联,充分发挥“学术共同体”作用,以催化和催生一流学术成果,实现互利共赢。
三、大学出版与学科建设的协同发展策略
大学出版与学科建设之间存在天然的纽带联系,且互为依托和支撑。因此,在构建“学术共同体”的目标下,一方面,大学出版服务于“双一流”建设需要;另一方面,学科建设要助推出版业的跨界、协同、联动、共享发展,为大学出版探索深度融合领域和智能出版领域提供有力支撑。整体来看,只有加快协同发展,才能实现多方共赢。
1.打造学术智库,以大学出版助力学科建设科学化、高效化发展
在出版深度融合阶段,作为高校学科建设重要推动力之一的大学出版,理应抓住国家建设新闻出版领域特色新型智库的发展契机,自觉参与到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建设中,打造学术智库,为母体高校的学科建设提供新动力,实现科学化、高效化发展目标。
首先,加强顶层设计,为学科建设提供科学决策。从“双一流”建设大目标来看,要加快高校教育事业的创新发展,就要有行业高端智库的有力支撑,如在两批入选国家高端试点智库名单中,不乏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清华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科研机构,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学术智库建设与高校发展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因此,加快推进大学出版学术智库建设,强化顶层设计,是助力高校学科建设的有效路径。受地理区位、文化背景、基础优势的影响,高校学科建设方向各异,而加强大学出版学术智库的顶层设计,能结合不同高校的学科特点,分别施策,引导其开展全局性、方向性、前沿性的重大实践,为学科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供科学决策建议,增强学科建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充分发挥大学出版的服务效力,实现“双一流”战略下母体高校学科建设和学术创新的规划与布局目标。
其次,优化服务性能,为学科建设提供高效保障。大学出版自带优质智库基因,如专家学者、出版队伍、社会力量,能为母体学校的学科建设提供多元助益。一方面,大学出版要依托高校的专业人才资源、优质学术资源和社会合作力量,量身定制具有自身特色的智库服务方案,利用多方合力完善服务体系建设,明确高校学科建设过程中的“难点”和“痛点”,从而提供针对性较强的智库服务,为学科建设保驾护航。另一方面,大学出版要坚持服务功能定位,切实把握学术研究与智库建设的平衡发展。具体来看,大学出版学术智库要优化知识服务和信息传播功能,做好学术成果的整合与传播工作,积极与社会优质机构搭建合作平台,通过知识传播扩大学科影响力和传播力,加速特色学科品牌的构建。此外,打造大学出版学术智库还可积极引入新兴技术力量,为母体学校的学科建设提供技术支持,如依托大数据技术掌握国内高校相同学科的建设程度和发展现状,为自身“扬优”和“避劣”提供参考。
2.创建出版高地,以学科建设推进大学出版特色化、品牌化发展
产业规模小、市场竞争力弱、产品结构趋同化等是影响大学出版长效发展的主要因素。我们要透过这些现象看到大学出版与母体学校学科建设、学术发展之间出现的“断裂带”,加速创建出版高地,以学科建设助力大学出版特色化、品牌化发展。
首先,发挥优势学科引领作用,促进大学出版特色化发展。自教育部2017年实施“双一流”战略工程以来,依托一流高校和一流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我国大学的学术影响力和创新力不断提升,且不同地域、办学特色的高校学科优势不尽相同,这也对大学出版的差异化发展起到了重要启示作用。大学出版可立足母体高校的学科建设优势,加快在不同学术领域的资源整合和成果转化,尽可能提升自身的行业存在感和市场竞争力,实现特色化发展目标。此外,大学出版要跳出传统出版的思维局限,以深度融合为发展新方向,对母体学校的优势学科资源(专家资源、课程资源、作者资源、教学资源)等进行盘活与重构,借鉴新闻传播领域的全媒体融合成功案例,深入挖掘特色学科的知识产权新价值,在“移动互联网+教育”模式下完成从学术制造商向学术服务商的转型,以特色化、差异化发展机制推动自身实现质的飞跃。
其次,强化优势学科品牌延伸,为大学出版赋能。随着“2025中国制造”“新工科建设”“新文科建设”等国家战略相继实施,高校优势学科品牌塑造成效显著,相关人才、资源得到大幅补充,为大学出版的品牌化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在优势学科的品牌延伸作用下,大学出版的内容品质不断提升,辐射范围日益扩大,为创建学术和教育出版高地,加快“学术共同体”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具体来看,由于“双一流”建设成效显著,不少高校逐渐集结了一大批科研实力强、创新意识高,具有专业权威性的专家学者,这也为大学出版建立教材、学术出版资源库,生产和提供蕴含先进技术成果、思想成果的优质产品和服务奠定了基础,不仅对大学出版的品牌塑造和形象构建具有重要促进作用,也对出版强国建设大有裨益,是学科建设反哺大学出版的有力体现。
|参考文献|
[1]孙保营. 新时代大学出版社助推母体学校“双一流”建设的内在要求与实现路径[J]. 科技与出版,2020(12):81-87.
[2]张伟. 试论大学出版社如何借力母体大学打造品牌:以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为例[J]. 出版广角,2021(1):36-38.
[3]刘坚. 论新时代大学出版社的高质量发展:基于学术共同体的视角[J]. 科技与出版,2020(12):88-94.
[4]王星.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大学出版高质量发展:内涵、动力与路径[J]. 中国出版,2021(13):4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