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技术专业校企融合的探索与实践

来源 :教育与职业·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sky6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校企合作、资源共享一直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专业建设的重中之重。校企合作的落实不是喊一句口号、做一个形式上的总结,而应该体现在院校人才培养各个环节的方法和效果上。文章介绍了河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探索软件专业教学改革、企业合作的过程以及校企融合的具体实践,借以引发同仁们对校企合作以及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和探索,共同学习,共同提高,互相借鉴,为合作企业输送更多有的用人才。
  [关键词]校企融合 人才培养模式 “双师”素质队伍建设
  [作者简介]万雅静(1968- ),女,北京人,河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信息工程系主任,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应用和教学管理;马文静(1981- ),女,河北邢台人,河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软件教研室主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应用与图形图像;闫虎(1982- ),男,河北邢台人,河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助教,在职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应用与软件开发。(河北邢台 054048)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0)23-0104-02
  
  软件产业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目前,我国从事软件及相关服务的人员约50万人,其中专门从事软件研发的人员接近25万人。此外,还有约40万人在社会各领域从事与计算机软件应用、研究与教学相关的工作。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每年至少存在20万人的软件人才缺口。尤其是高端人才(系统分析师和项目技术主管)和低端人才(程序员)严重短缺。
  一方面软件开发企业急需人才;另一方面学校培养的软件毕业生大量积压,找不到合适的工作。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学校输出的人才不符合企业需求。对此,我们就软件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各个环节进行了改革,根据自身条件制定了更具职业特色的软件人才培养模式。
  河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软件技术专业于2006年获批开始招生,但在此之前院领导就大胆创新锐意改革,根据学生意愿、师资条件等,于2005年开办了软件特色试点班,完全采用校企合作模式制订人才培养方案。专业创建之初,我们选择了一家规模较大、创建较早、在省内较有信誉的软件开发公司,该公司最早代理北大青鸟软件工程师培训体系。当时北大青鸟体系是知名品牌,我们利用合作关系,将北大青鸟培训体系与我们自己的教学形式进行了有机融合,制定了软件技术专业培养方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严把质量关,充分利用企业平台搭建坚实的专业教学体系构建的背景。严格的专业教师培训、全新的教学规范与考核方式为专业的准确定位和毕业生质量的大幅提升提供了保障,也为软件专业今后的改革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人才培养方案的开发与设计
  1.专业定位与培养目标。坚持以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把握行业企业用户对于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是第一要务。企业对于职业岗位上人才素质培养的需要是职业教育存在的源头,也是专业定位的基础。培养适应现代化需要的高技能专门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就要提高学生就业能力,这是职业教育专业改革发展的目标。根据高职高专教育要培养一线应用型人才的宗旨,我们立足软件技术专业教学基础设施和基本建设条件,以强化理论与实践教学,校内、校外实习和实训为基本手段和途径,培养高素质、综合型软件人才为目的,积极更新教育教学观念,优化软件技术专业课程建设。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中强调,要加强素质教育,强化职业道德,明确培养目标。软件技术专业培养目标是面向我国信息产业的制造、服务类企业,以及与社会信息化有关的领域的一线岗位,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领域的知识,掌握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掌握软件设计、开发、测试等相关知识和技能,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和一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技能的专业人才。
  2.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首先,职业岗位和技能分析。通过对河北省及京津地区软件及相关企业的人才需求调研,我们分析总结出当前毕业生面对的主要职业岗位是程序员、软件工程师等,通常是在软件公司、网络公司、大型企业的信息中心等单位,以小组的形式从事软件项目的研发工作。基于软件技术领域的不同,软件工程师又分为.NET开发工程师、Java开发工程师等不同的工作岗位,分别从事.NET领域和Java EE领域的软件产品研发工作。结合这一实际,按照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分析了本专业人才规格内涵。
  其次,课程体系构建。根据毕业生的职业岗位和职业技能分析,专业教师与合作企业一线技术人员共同开发软件人才培养方案,根据岗位能力要求按技能划分为程序设计技能单元、数据库技能单元、网络开发技能单元、应用开发技能单元和软件管理技能单元五个单元。再依据技能单元组织开设的专业主干课程、课时和开课时间,最后根据人才培养综合素质目标规划整个专业的完整教学计划。例如,程序设计单元开设的课程有程序设计基础、Java程序设计基础、C/S模式程序设计,软件管理技能单元开设的课程有软件工程、软件测试和UML基础。整个过程企业全程协助完成,并且在每年固定时间进行论证和修订,以保证课程体系的实效性和实用性。
  二、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途径和方法
  1.探索建立校企互动的合作机制。围绕培养目标的要求,结合软件行业人才需求特点,与企业深入合作,让企业参与学校专业课程体系建设、顶岗实训基地建设、软件项目开发、“双师”结构教学团队构建等多方面工作,企业在学生顶岗实习、职业技能鉴定考核等工作中为学校提供场所,通过企业兼职教师队伍对实践教学的指导环节灌输企业文化,让学生更多地熟悉企业、习惯企业最终达到服务企业。目前,我院软件专业所有实训指导、课程设计等实践性教学工作均由企业兼职教师承担。企业人员用岗位真实项目开展教学,教师分享项目研发的过程与成就,从而形成校企互动的良好合作机制。
  2.推行“顶岗实习”制度。在整个培养过程中,安排毕业前半年的学生顶岗实习。顶岗实习的组织和管理规范由学校和教师一起制定,整个监控考核过程完全由企业承担。管理完全是企业化管理方式,实习内容全部是企业化真实项目。学生经过实习,提高了动手实践能力,积累了实际项目实战经验,缩短了与社会间的距离,毕业后能很快地适应社会,被企业接受。根据以往经验,企业选人更看重顶岗实习这段时间做了哪些具体项目,具备什么样的开发经验,因此,这个阶段的计划安排和严格要求的确为学生的就业添彩加分。
  3.加强产学研合作。开展“走出去、请进来”的办学方式,选派骨干教师进企业锻炼、专项业务培训或参观学习,以提高教师职业素养、教学水平和技术能力。合作企业将有开发能力的教师纳入企业项目开发团队,共同合作,提高专业教师的技能水平,增长教师的知识和才干,培养教师求实刻苦的工作作风,加强了学校与企业的联系。近年来,教师在本专业科研立项中有70%的科研项目,社会服务项目和服务人次逐年上升。同时,按企业模式创建创新实验室,由合作企业投资建设模拟公司,开放管理,激发学生创新学习的兴趣,加大真实项目开发的支持力度,为学生与教师营造校内企业环境。
  三、教学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软件技术专业采取的是“校企共融、实境育人”的三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三融合为教学与实际项目相融合,学历教育与岗位技能认证培训相融合,学院教师和软件工程师角色相融合。在该模式下进行人才培养,真正实现了按照社会需求确定人才培养体系、零距离就业的目标,使我院软件技术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显著的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与社会企业相适应。近几年,软件技术专业学生在顶岗和实习过程中,受到了社会企业领导和教师的一致好评,学生的就业率进一步提升,年终就业率达到96%以上,专业对口率90%。
  1.教学与实际项目相融合。推行“多层次、大循环”的教学体系。“多层次”指根据社会岗位群的需要,结合学生自身的特点,把学生分为不同层次,课程体系也在能力要求上分梯度开展,保证无学习能力和基础上存在差异的学生都能最大限度地获取专业技能水平,满足不同企业不同层次岗位的需要。“大循环”指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要经历由应用出发到理论教学,再由理论教学到应用实践,循环上升的教学体系。
  课程建设与改革突出“强实践”的教学特点,注重实际应用,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注重实际技能训练,改变过去实践教学的从属地位,以实践和社会需求指导教学。增加实践课时,每学期安排固定的校内、校外实训或课程设计环节,要求学生学以致用,在理解基础知识的基础上,锻炼学生对实际问题的分析能力、动手能力以及开拓创新能力。
  校企共建实践平台。充分利用合作企业一线技能人员优势和环境优势完成时间教学。课程实习分三个层次进行,分阶段对学生进行识岗、跟岗和顶岗训练。首先,入学第一学年进行岗位认识实习,通过实地观察和学习,让学生对软件专业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并为自己三年的学习计划确定一个明确的目标;然后,第二学年在校外实训基地实习,学生运用自己所学的各种知识,在具有丰富实际经验的企业技术员和校内专兼职教师的带领下,进行软件项目的系统分析、开发与设计,使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最后半年进行毕业实习,学生参加实际工作,进行顶岗工作,并在实际工作基础上,完成自己的毕业设计。这样,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毕业生就业率上升,教师教学能力增强。
  2.学历教育和岗位技能认证培训相融合。为提高岗位适应能力,要求学生在校期间除了取得英语应用能力A,B级证书基本证书外,还必须取得职业行业认证证书。指导学生有计划、有选择地考取技能或行业证书,获取本专业具有一定影响力的行业认证资格,辅以获得拓宽就业渠道的相关资格认证。为学生设计认证时期、认证选项、认证指导和培训,重要的行业认证或技能认证考核内容放到教学安排计划内,减少额外的培训时间,提高学生的重视程度,通过率也明显提高。在一系列鼓励和保证措施下,学生100%获得职业或行业资格证书,圆满落实“双证书”制度。
  3.专业教师与软件工程师角色相融合。根据专业和职业需要,专业教师与合作企业开发人员组成了一支双身份团队,“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既加强了院校教师队伍,也充实了企业开发团队。学校选派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参与专业资格认证和企业项目的研发。目前,已有多位教师到企业锻炼,为企业进行技术服务,独立开发、合作开发了多个软件项目。例如,为山西省某医院开发医院门诊收费与住院管理系统、为邢台市及下县农村开发农村财务管理信息系统、为邢台移动开发基于移动MAS机的物业管理系统、为邢台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中心建立新农合触摸屏信息查询平台等。实际项目的开发中,教师掌握了软件编程的主流技术,提高了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在与企业共同开发项目时,亲身将企业文化、管理理念和技术引入课堂,拉近了校园与企业、课堂与实际的距离。而企业在开发项目密集期,教师可以充实到项目开发中,锻炼技能,解决企业人员短缺的问题,为企业节省资金,使其获取更大的效益,达到校企共赢、共同发展的目的。
  综上所述,通过我院校企融合模式的改革实践,专业改革和发展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学生学习气氛浓,专业自豪感强,学习效果好,毕业生普遍受到企业欢迎,就业质量明显提高。
其他文献
教材是实施培养目标的蓝图,是组织教学最主要的依据,然而目前我国高职高专使用的数字电子技术教材在内容和结构体系上缺少职业教育特色。对此,文章主要介绍了项目课程教材的
文章较系统分析了国内现行大学英语翻译课在教学目标、教学设计与实践、学生能动性以及实际应用等几个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尝试根据"有效教学"理念,以现代网络技术管理为支撑,
艺术设计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其艺术与生活结合的特点决定了专业的特殊性。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艺术设计专业就业也普遍存在毕业生缺乏竞争实力等问题。在学
教育实践能力是高师学生从事教师教育工作的职业能力。高师公体课教学对培养高师学生的教育实践能力具有特殊的价值和功能,文章在界定教育实践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阐明了高师
1—7月,我国农产品进出口总额为994.9亿美元,同比增18.2%。其中,出口348.4亿美元,同比增3.8%;进口646.5亿美元,同比增27.8%。贸易逆差为298.1亿美元,同比扩大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