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产业结构和劳动力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对生产、服务一线劳动者数量和质量都提出了新的要求。而目前大多数进城务工人员很难满足和适应这种变化,这就对职业教育提出了强烈要求。职业教育在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过程中的作用,同时在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背景下,对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职业教育应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发展对策。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转移;职业教育;作用;对策
随着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迅速发展,农村劳动生产率迅速提高,农业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与此同时,农村也正在面临着巨大的社会变迁,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需要逐步通过职业分化,从农业劳动中分离出来,进入到第二或第三产业,完成农民身份的转变。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进城务工人员已经达到九千多万人,现仍有上亿的农村劳动力有待转移,并且这个数字还会不断增加,规模也将继续扩大。
然而,这批农村劳动力由于普遍受制于教育程度的制约,表现在整体素质低,他们平均受教育程度仅为6.66年,刚刚超过小学毕业水平。与市场发展的需求不相适应,就业空间狭小,就业能力普遍偏低。因此,无论是立足于当前社会的形势还是着眼于未来,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是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根本措施。要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主要还需通过教育尤其是职业教育来实现。
一、职业教育在农村劳动力转移中的作用
首先,职业教育一直以来都起着联系自然状态中人与现代职业社会的纽带和桥梁的作用。在促进人的职业化发展的同时,也直接有效地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增长。农村劳动力转移既是现实社会经济对劳动力的需要,同时也是农民脱贫致富愿望的体现,反映了经济的发展和人的发展这两方面的需求。提高劳动力的素质是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首要前提,职业教育恰恰就是提高劳动力素质最行之有效的途径。
其次,职业教育的过程即将潜在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主要是通过专业知识教学和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农村劳动力的技能与智能。劳动者通过职业教育,具有相应的职业资格,并且获得专业技术和劳动技能是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关键。因此,不论是提供劳动力的地区还是吸纳劳动力的地区,都必须依靠职业教育来培养、培训转移者所缺乏的基本劳动技能。
最后,职业教育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必然选择。一改以往狭隘的“职业教育即终结教育”、“职业教育即职前学历教育”的观念,职业教育已成为贯穿于个人职业发展全过程的一种全新教育——终身职业教育。这一理念的确立,在适应终身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纵向衔接、横向贯通的系统,为劳动者提供多种的、多次的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背景下职业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
1.农村劳动力教育培训体系不健全
目前,我国实行九年义务教育,但由于基础教育资源在城乡配置的不合理,造成农村基础教育质量不高,接受文化知识教育的机会不平等,影响力农村劳动力科技文化素质的提高。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虽然得到较好的发展,但是与普通教育相比,比重偏大,投入不足。特别是以农民教育培训为主的农村职业教育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在农村教育中存在着重抓中小学文化教育,轻视农村职业教育的现象。
2.职业教育学校培训内容与就业的要求不适应
农民在培训项目的选择上,更多的是被动地听从政府的安排。许多农民只有能够找到工作,是政府安排的培训就参加,而不管培训的专业方向和将来工作的内容。以至培训成走过场,没有实际成效,这很难改变农民自身的面貌。一般来说,经过职业教育的农民应该能够独立工作,但实际情况是用人单位不得不对受过职业教育的农民进行二次培训。
三、发展职业教育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的对策
(一)从根本上转变传统的农村教育观念
1.抓好九年制义务教育。通过宣传、教育等感性的手段和通过法律、制度等理性的手段,切实改变农民传统落后的教育观念,进而激活他们投资教育的积极性,保证适龄儿童、少年的入学率,保证九年义务教育得到真正落实,夯实教育基础。
2.建立终身教育体系,引导农民树立终身教育观念。要通过建立健全法律、法规,构筑起完善的终身教育体系。开创由学历教育向素质教育全面过渡的新局面。要强调教育对象的无歧视性及受教育的全员性和全过程性,为所有劳动者提供多种的、多次的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使他们得以终身学习。
(二)把握规律,突出职业教育特点
职业教育指各级各类职业学校教育和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包括从业前、转业中和学徒期等等。
1.坚持学历教育与中短期职业培训相结合。在国家的积极教育政策的鼓励下,我国的职业学历教育发展势头良好,在校生规模不断扩大。然而,学校教育周期较长,初始投资和后期投入都较大,光靠学校的学历教育已无法完成我国数量庞大的劳动力转移任务,因此必须采取将实行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相结合的办法,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要坚持突出短期培训、突出技能培训,提高投入产出的效益。
2.坚持专业培训和项目培训的灵活多样性。劳动力市场的需求是不断变化的,因此在专业的设置和培训项目的选择上必须紧跟这种变化的趋势,培养出用得上、留得住、出得去的专门人才。一方面,按照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总体要求,以数控技术、计算机应用、汽车维修、电子电器等专业领域为重点,办好一批骨干职业学校。另一方面,要根据劳动力转移的行业主要分布在劳动密集型的工业、建筑业和服务业等的特点,积极开发面向第二、三产业为主的培训专业及项目,扶贫技能培训应立足于短、平、快,以初级技能培训为主,培训时间以2~3个月为宜,以定点培训、定向培训和订单式培训为主。
3.坚持做好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工作。农村劳动力转移要实行调控,否则会造成人才的区域分布不均衡。我们要以各级农村教育培训体系为核心,为农村培养大批高中初级技术人才,广泛开展以推广新技术和新工艺为中心的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和“绿色证书”教育,提高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贡献率,为振兴农业和农村经济做出积极贡献。
4.注重树立职业教育的品牌形象。职业教育要积极重视品牌效应,打造区别于他人的适合市场竞争、生存和发展的品牌,增强培养的学生在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力。学校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积极开发设置特色专业和特色培训项目,创新办学机制,灵活学制,形成个性突出、特色鲜明、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办学风格。
(三)建立转移就业的跟踪服务体系
要把握培训与就业两个主体之间的关系,使转移培训工作得以顺利开展。农村专业进程中的劳动力在整个转移、培训、就业过程中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尤其是在第一次的转移就业中,可能会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就业的稳定性较低。对于这类就业问题以及在就业过程中今后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和面临的困难需要职业院校能够跟踪并予以帮助解决。因此,建立一整套完善的跟踪服务体系显得尤为重要。从学员的报名学习到学习结束后的转移就业,职业院校可以建立专门部门由专人负责定期的到用人单位进行走访,与用人单位保持联系,了解学员就业后的系列相关情况,了解务工人员和用工单位的困难和要求,及时帮助协调解决实际问题。
参考文献:
[1]杜睿云、安树伟.发展职业教育支持农村劳动力转移:比较优势的视角[J].湖北社会科学.2012.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08中国统计年鉴[M].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
刘蕊,女,河南省鹤壁市,学士,河南省鹤壁市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转移;职业教育;作用;对策
随着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迅速发展,农村劳动生产率迅速提高,农业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与此同时,农村也正在面临着巨大的社会变迁,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需要逐步通过职业分化,从农业劳动中分离出来,进入到第二或第三产业,完成农民身份的转变。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进城务工人员已经达到九千多万人,现仍有上亿的农村劳动力有待转移,并且这个数字还会不断增加,规模也将继续扩大。
然而,这批农村劳动力由于普遍受制于教育程度的制约,表现在整体素质低,他们平均受教育程度仅为6.66年,刚刚超过小学毕业水平。与市场发展的需求不相适应,就业空间狭小,就业能力普遍偏低。因此,无论是立足于当前社会的形势还是着眼于未来,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是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根本措施。要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主要还需通过教育尤其是职业教育来实现。
一、职业教育在农村劳动力转移中的作用
首先,职业教育一直以来都起着联系自然状态中人与现代职业社会的纽带和桥梁的作用。在促进人的职业化发展的同时,也直接有效地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增长。农村劳动力转移既是现实社会经济对劳动力的需要,同时也是农民脱贫致富愿望的体现,反映了经济的发展和人的发展这两方面的需求。提高劳动力的素质是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首要前提,职业教育恰恰就是提高劳动力素质最行之有效的途径。
其次,职业教育的过程即将潜在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主要是通过专业知识教学和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农村劳动力的技能与智能。劳动者通过职业教育,具有相应的职业资格,并且获得专业技术和劳动技能是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关键。因此,不论是提供劳动力的地区还是吸纳劳动力的地区,都必须依靠职业教育来培养、培训转移者所缺乏的基本劳动技能。
最后,职业教育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必然选择。一改以往狭隘的“职业教育即终结教育”、“职业教育即职前学历教育”的观念,职业教育已成为贯穿于个人职业发展全过程的一种全新教育——终身职业教育。这一理念的确立,在适应终身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纵向衔接、横向贯通的系统,为劳动者提供多种的、多次的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背景下职业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
1.农村劳动力教育培训体系不健全
目前,我国实行九年义务教育,但由于基础教育资源在城乡配置的不合理,造成农村基础教育质量不高,接受文化知识教育的机会不平等,影响力农村劳动力科技文化素质的提高。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虽然得到较好的发展,但是与普通教育相比,比重偏大,投入不足。特别是以农民教育培训为主的农村职业教育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在农村教育中存在着重抓中小学文化教育,轻视农村职业教育的现象。
2.职业教育学校培训内容与就业的要求不适应
农民在培训项目的选择上,更多的是被动地听从政府的安排。许多农民只有能够找到工作,是政府安排的培训就参加,而不管培训的专业方向和将来工作的内容。以至培训成走过场,没有实际成效,这很难改变农民自身的面貌。一般来说,经过职业教育的农民应该能够独立工作,但实际情况是用人单位不得不对受过职业教育的农民进行二次培训。
三、发展职业教育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的对策
(一)从根本上转变传统的农村教育观念
1.抓好九年制义务教育。通过宣传、教育等感性的手段和通过法律、制度等理性的手段,切实改变农民传统落后的教育观念,进而激活他们投资教育的积极性,保证适龄儿童、少年的入学率,保证九年义务教育得到真正落实,夯实教育基础。
2.建立终身教育体系,引导农民树立终身教育观念。要通过建立健全法律、法规,构筑起完善的终身教育体系。开创由学历教育向素质教育全面过渡的新局面。要强调教育对象的无歧视性及受教育的全员性和全过程性,为所有劳动者提供多种的、多次的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使他们得以终身学习。
(二)把握规律,突出职业教育特点
职业教育指各级各类职业学校教育和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包括从业前、转业中和学徒期等等。
1.坚持学历教育与中短期职业培训相结合。在国家的积极教育政策的鼓励下,我国的职业学历教育发展势头良好,在校生规模不断扩大。然而,学校教育周期较长,初始投资和后期投入都较大,光靠学校的学历教育已无法完成我国数量庞大的劳动力转移任务,因此必须采取将实行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相结合的办法,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要坚持突出短期培训、突出技能培训,提高投入产出的效益。
2.坚持专业培训和项目培训的灵活多样性。劳动力市场的需求是不断变化的,因此在专业的设置和培训项目的选择上必须紧跟这种变化的趋势,培养出用得上、留得住、出得去的专门人才。一方面,按照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总体要求,以数控技术、计算机应用、汽车维修、电子电器等专业领域为重点,办好一批骨干职业学校。另一方面,要根据劳动力转移的行业主要分布在劳动密集型的工业、建筑业和服务业等的特点,积极开发面向第二、三产业为主的培训专业及项目,扶贫技能培训应立足于短、平、快,以初级技能培训为主,培训时间以2~3个月为宜,以定点培训、定向培训和订单式培训为主。
3.坚持做好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工作。农村劳动力转移要实行调控,否则会造成人才的区域分布不均衡。我们要以各级农村教育培训体系为核心,为农村培养大批高中初级技术人才,广泛开展以推广新技术和新工艺为中心的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和“绿色证书”教育,提高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贡献率,为振兴农业和农村经济做出积极贡献。
4.注重树立职业教育的品牌形象。职业教育要积极重视品牌效应,打造区别于他人的适合市场竞争、生存和发展的品牌,增强培养的学生在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力。学校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积极开发设置特色专业和特色培训项目,创新办学机制,灵活学制,形成个性突出、特色鲜明、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办学风格。
(三)建立转移就业的跟踪服务体系
要把握培训与就业两个主体之间的关系,使转移培训工作得以顺利开展。农村专业进程中的劳动力在整个转移、培训、就业过程中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尤其是在第一次的转移就业中,可能会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就业的稳定性较低。对于这类就业问题以及在就业过程中今后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和面临的困难需要职业院校能够跟踪并予以帮助解决。因此,建立一整套完善的跟踪服务体系显得尤为重要。从学员的报名学习到学习结束后的转移就业,职业院校可以建立专门部门由专人负责定期的到用人单位进行走访,与用人单位保持联系,了解学员就业后的系列相关情况,了解务工人员和用工单位的困难和要求,及时帮助协调解决实际问题。
参考文献:
[1]杜睿云、安树伟.发展职业教育支持农村劳动力转移:比较优势的视角[J].湖北社会科学.2012.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08中国统计年鉴[M].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
刘蕊,女,河南省鹤壁市,学士,河南省鹤壁市职业技术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