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概念自十三大提出以来,不断充实和发展。一方面,其具体内涵始终没有变,在一脉相承中继续发展,另一方面,其现实意义也随时代的发展,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推动着中华民族伟大事业继续前进,为伟大中国梦的实现助力。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内涵;意义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内涵
运用哲学上的一对范畴解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无论中国特色的个性如何独树一帜,始终改变不了一个事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不是其他的什么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遵循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的基础之上,将社会主义与中国的具体实践形结合,旨在解决中国发展过程中的历史性课题,而形成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道路、理论与制度相结合,三位一体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内涵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三个方面,具体的内涵就是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遵循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为了实现共同富裕、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目标,规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发展、协调发展、统筹发展。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命题提出至今,首先,邓小平带领中国人民开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对内改革、对外开放为特色;其次,从十四大以来以境泽民为领导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形成的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成果中,最特别就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继承的基础上的丰富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再者,胡锦涛在十六大报告中将中国特色概括为四个方面的特色即:时代、理论、实践、民族的特色。至今,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大召开后的第一次集体学习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色之处在于道路、制度和理论上,在全面、可持续发展观的指导下,完善整体布局,将生态建设列入到总体布局中,与时俱进的特色尤为明显,在建设现代化国家的过程中,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制度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行动指南,这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鲜明的实质。
在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我们所必须始终坚持的,同时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本质的特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强有力政党的守护下稳抓稳打前行的中国人民才会有更深的自信,坚信我们的道路、制度和理论的优越性。
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现实意义
毫不动摇地坚持社会主义有着深刻历史渊源以及历史与现实的必然要求,从社会主义提出以来,空想社会主义乌托邦式的美好制度,到第二代空想社会主义者的理论,第三代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实践,例如:巴黎公社,三大起义等等,全都以失败而告终,追根究底是因为理论与实践没有很好地结合,列宁领导俄国十月革命建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也是社会主义实践的第一次成功,建立起庞大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国家联盟,社会主义至此开始蓬勃发展。此时苏联的一声枪响使中国进步人士也开始觉醒,认识到社会主义才是适合中国的道路,马克思主义才能领导中国走出黑暗的过去,最后中国也成为社会主义阵营中的一员,社会主义解救了全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新中国,实践证明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根据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将经济的发展始终放在首要位置,坚定不移的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认清社会主义的本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实现共同富裕的奋斗目标,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奋斗。坚定不移的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最有效的途径,这条道路关乎着国家发展的命脉所在,关系着国家的发展前途、民族的未来命运、以及人民的生活幸福与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命题从提出到发展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1982年党的十二大正式提出这一命题,到十八大召开正好三十年,从1992年十四大突破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姓资”和“姓社”的问题到十八大正好二十年,从2002年十六大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到十八大正好十年时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社会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发展出的成果,并不存在着偷换概念走改旗易帜邪路的错误,而是真正适合中国的,邓小平曾提出三个有利于,对于中国这样的人口大国,只有人民都能安居乐业,政权才能稳固,社会才能安定,国家才能一心一意搞建设谋发展。只要在不放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前提下,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积极因素搞活经济,搞活发展这才是根本所在,经济和科技的强大才能为中国在国际的激烈竞争中赢取更多的发言权。
参考文献
[1] 周燕.在明确发展目标的基础上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J].思想战线,2015.
[2] 曹胜,高继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时代特征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
[3] 陈霞.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我们的必然选择[J].和田专科师范学校学报,2010.
[4] 徐鸿武.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发展史[J].中国教育报,2012.
基金项目:文章为2016年研究生创新科研项目《新时期邓小平党建思想》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YJSCX2016-111HLJU。
作者简介:杨漫秋(1991- ),黑龙江海伦人,黑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共党史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内涵;意义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内涵
运用哲学上的一对范畴解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无论中国特色的个性如何独树一帜,始终改变不了一个事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不是其他的什么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遵循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的基础之上,将社会主义与中国的具体实践形结合,旨在解决中国发展过程中的历史性课题,而形成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道路、理论与制度相结合,三位一体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内涵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三个方面,具体的内涵就是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遵循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为了实现共同富裕、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目标,规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发展、协调发展、统筹发展。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命题提出至今,首先,邓小平带领中国人民开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对内改革、对外开放为特色;其次,从十四大以来以境泽民为领导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形成的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成果中,最特别就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继承的基础上的丰富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再者,胡锦涛在十六大报告中将中国特色概括为四个方面的特色即:时代、理论、实践、民族的特色。至今,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大召开后的第一次集体学习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色之处在于道路、制度和理论上,在全面、可持续发展观的指导下,完善整体布局,将生态建设列入到总体布局中,与时俱进的特色尤为明显,在建设现代化国家的过程中,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制度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行动指南,这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鲜明的实质。
在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我们所必须始终坚持的,同时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本质的特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强有力政党的守护下稳抓稳打前行的中国人民才会有更深的自信,坚信我们的道路、制度和理论的优越性。
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现实意义
毫不动摇地坚持社会主义有着深刻历史渊源以及历史与现实的必然要求,从社会主义提出以来,空想社会主义乌托邦式的美好制度,到第二代空想社会主义者的理论,第三代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实践,例如:巴黎公社,三大起义等等,全都以失败而告终,追根究底是因为理论与实践没有很好地结合,列宁领导俄国十月革命建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也是社会主义实践的第一次成功,建立起庞大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国家联盟,社会主义至此开始蓬勃发展。此时苏联的一声枪响使中国进步人士也开始觉醒,认识到社会主义才是适合中国的道路,马克思主义才能领导中国走出黑暗的过去,最后中国也成为社会主义阵营中的一员,社会主义解救了全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新中国,实践证明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根据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将经济的发展始终放在首要位置,坚定不移的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认清社会主义的本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实现共同富裕的奋斗目标,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奋斗。坚定不移的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最有效的途径,这条道路关乎着国家发展的命脉所在,关系着国家的发展前途、民族的未来命运、以及人民的生活幸福与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命题从提出到发展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1982年党的十二大正式提出这一命题,到十八大召开正好三十年,从1992年十四大突破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姓资”和“姓社”的问题到十八大正好二十年,从2002年十六大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到十八大正好十年时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社会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发展出的成果,并不存在着偷换概念走改旗易帜邪路的错误,而是真正适合中国的,邓小平曾提出三个有利于,对于中国这样的人口大国,只有人民都能安居乐业,政权才能稳固,社会才能安定,国家才能一心一意搞建设谋发展。只要在不放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前提下,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积极因素搞活经济,搞活发展这才是根本所在,经济和科技的强大才能为中国在国际的激烈竞争中赢取更多的发言权。
参考文献
[1] 周燕.在明确发展目标的基础上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J].思想战线,2015.
[2] 曹胜,高继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时代特征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
[3] 陈霞.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我们的必然选择[J].和田专科师范学校学报,2010.
[4] 徐鸿武.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发展史[J].中国教育报,2012.
基金项目:文章为2016年研究生创新科研项目《新时期邓小平党建思想》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YJSCX2016-111HLJU。
作者简介:杨漫秋(1991- ),黑龙江海伦人,黑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共党史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