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展的另一种可能

来源 :科学教育与博物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nquil19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选择——钱学森的初心与信仰》是受发展心理学理论启发而策划的人物生平展。不同于传统的以“官方评价”为导向、以“宏大叙事”为主流,该展采取了“个体成长史”的微小叙述角度,其在视角及内容上的创新为突破同质化局面、拓宽策划思路提供了可供参考、评析的案例。
  关键词 人物生平展 内容策划 叙述视角 发展心理学
  0 引言
  2019年,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推出了主题展览《选择——钱学森的初心与信仰》,借鉴发展心理学理论,从个体与国家、时代的关系中,以“人生选择”为线索追寻了钱学森一生的成长故事,由“报国初心”(家庭出身、少年明志、科技报国)、“成就与困境中的家国牵系”(攀升与成就中的选择与认识、身陷囹圄、归国)、“归国筑梦”(成为一名共产党员、万难中铸伟业)、“两个身份·一个信仰”(优秀的共产党员、不忘初心,坚定信仰)四个部分组成。展览从人物自身的言行思想中捕捉其在各时期特定环境、背景中的点滴变化,采用相关人物的回忆、自述,重点关注价值的追求和自我的评价,从宏观的官方总结层面回归到具体的个人成长层面,使观众对人物有进一步、更丰富的认识。不仅在主题上连接观众、引发共鸣,并且启发观众深入思考其中所蕴藏的“爱国主义”“个人前途与民族命运”“科学与政治”等深层次议题。
  本文以《选择——钱学森的初心与信仰》展览为例,基于策划实践谈人物生平展的一种创新叙事。立足全新的视角,该展聚焦于人物的“成长”与“同一性构建”问题,在人物诠释、展线规划、话语开放等方面作了一些尝试,为探索生平展多元叙事、突破同质化局面提供了新的思路。
  1 叙述视角的突破:官方评价之外的可能性
  以往的钱学森生平展叙述主要基于对人物生平的一种总结评价,包括在工作领域的卓越贡献、在学术领域的重大成果、成功背后的内外因素等。《选择——钱学森的初心与信仰》展览的重心不在于宣传人物的丰功伟绩,而是基于人物的自身经历,探索其在成长过程中是什么样的人、想成为什么样的人。这本质上是毕生发展心理学中所谓的“同一性构建”问题,即“个体对自身及自己生活目标的意识”[1],其关乎一个人“生存意义”的哲学问题,涉及人生发展中的性格、价值观、人生观等。如果说传统宣传旨在讲述钱学森在官方层面、社会属性上是谁,那么本次展示则意在考察钱学森的成长路径。
  新视角下,人物生平中的诸多素材得以被重新“看见”和运用,对其中的重点、亮点也有了新的认识。如,同样是针对“钱学森的旅美经历”,钱学森图书馆的基本陈列“人民科学家钱学森”主要介绍了钱学森在美国期间的学术成就、担任职务,以及“钱学森案件”中的不公遭遇与爱国精神。而《选择——钱学森的初心与信仰》主题展览所反映的则是旅美各个阶段的人生图景,以及个人对学业事业的选择、对国内数次工作邀请的考量、对祖国局势的忧虑、对父亲和故土的牵挂等。又如,同样是针对“钱学森与中国航天事业”,基本陈列重在展示人物的主要成绩与贡献,包括参与初创、培养人才、规划管理、主持项目等,而主题展览则重在展示人物在具体事件与境遇中的经历与表现:面对起步阶段的种种困难有何感受、怎样解决,如何看待试验成败,在难以决策又需要“拍板”的关键时刻如何判断等。由此可见,《选择——钱学森的初心与信仰》主题展览着力于描绘人物的职业规划、事业追求、社交活动、价值判断等,这是“同一性构建”的重要内容,而在“旗帜鲜明”的宏大叙事下,这些个人心态的成长历程通常很难顾及。
  策展视角和思路的改变,使我们对人物有了多维度、深层次、具象化的认识,而不再是贴有“标签”的完美形象,不再是冰冷陌生的刻板面相,人物形象的鲜活感、亲切感进一步提升,由此观众会更加信服人物,意识到成就与品格不是天生的,是有来源和经历的,进而理解“伟大”不是抽象的,是有血有肉地生长出来的。该展在以人物成长为主题、前景的同时,也展现了作为语境与背景的复杂历史,流露出内在的格局和精神,从观众反馈的结果来看,其“小中见大”“润物细无声”的力量在教育效益上并不逊色。
  2 对“不完美境遇或形象”的新认识与运用
  在策划前期的观众调查中发现,公众对钱学森的总体认知表现为:一方面,众所周知、较为熟悉,充满了崇敬、赞扬和好奇;另一方面,认为他“太伟大”而“高不可攀”“遥不可及。对此,《选择——钱学森的初心与信仰》展览作出了一些回应,其中不乏人物“不完美境遇或形象”的内容。
  首先,关于人物遭遇的挫折、苦难、失败等。如,读博意向遭到父亲反对怎么办?得意之际身陷囹圄,如何对待前所未有的困境?任中国导弹航天事业技术主帅期间,当政治需求与科研发展不一致时,有哪些为难,如何权衡?导弹发射失败后,如何面对与担责?从中,观众会发现原来钱学森也曾身处逆境,有过困惑、无奈、气愤、自责、妥协,进而思考人物如何克服困难,以及这些经历对人生的影响。因此,人物不再是“神一样的存在”,而是真实的人。这些内容在一种普遍的人生话题之下,连接着观众的相似情感与经验,启发观众联系自身去思考。
  其次,不同于以往宣传的人物个性细节。零星琐碎的日常物件让我们从细微之处窥探这位科学家不为人知的生活面貌。如,錢学森不同意被称为“中国航天之父、导弹之父”,过去只一味强调钱老的谦虚低调、淡泊名利、集体意识,并未揭示背后全部的原因,而在本次展出的一封书信中,观众可读到人物自身对此完整的解释:一来认为把集体的功劳归给某一个人是不合实际、不科学的,二来也道出自己不愿因这样大的名头而遭来麻烦。这一心态虽不能反映品德的纯粹完美,却显得诚恳而不虚伪。又如,展览里“晚年钱学森”视频中,其子钱永刚提起父亲卧床后便不再下楼散步,“可能不想让别人看到自己的老态”,又说父亲晚年性格发生变化,“知道闷了,需要人陪伴”,还规定儿子“不能连续两天在外面吃饭”。这些心境虽然平凡,却体现出真实饱满的形象,令人感到有温度。
  从对人物生平的认识与阐释上看,这些内容丰富了人物形象及成长历程的完整性,增强了人物事迹的真实性,使人物的伟大更具可信度、感染力。从传播效益上看,“高大全”的完人会使观众产生逆反心理[2],恰恰是这些“不完美”展现了真性情,拉近了人物与公众之间的距离。   3 关于“一生成长故事”的新理解与诠释
  随着发展心理学的发展和传播,人们开始拓展对“成长”的认知。保尔·巴尔特斯(Paul B. Baltes)的毕生发展观认为:(1)发展贯穿一生,是指在个体一生中,为适应自己选择或生存的环境,在能力上发生的一系列变化;(2)发展是多维度、多方向的,发生在生理、认知(智力的变化和稳定性,包括思维、创造性、专业选择与发展等)和心理社会(包括情绪、人格和社会关系等)这三个维度的交互作用基础上;(3)影响人发展的主要因素是遗传和环境,后者包括成熟的作用、发展背景(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和邻里环境、文化和种族、历史背景)、常态和非常态影响、影响时机等。[4]
  受该理论启发,《选择——钱学森的初心与信仰》展览把人物一生全程纳入“成长”主题的诠释,对过程周期、影响因素等方面的考察、呈现尤为充分。在发展维度上对人物的认知、心理和社会发展给予了关注,如展览内容中既有钱学森各时期在专业事业上的积累、转变与成绩,也有他在家庭、师友、同事关系上的表现,还有兴趣、自尊心、独立性、同情心、责任感等性格与情绪上的流露。此举加深了人们对“成长”的理解,使观众对人物有了全面的认识,甚至对自己也有了重新的认识。
  4 以“成长线”为展线:打破对“编年体”的偏见
  《选择——钱学森的初心与信仰》展览的主线是“时间线”,更准确地说是一条“成长线”,这体现了对“编年体”的一种新的认知:“时间”并不是一个毫无意义的年份數字,也不只是一个顺序、线索,或一种体例、编排方法。“时间”本身也是内容的有机组成,具有经历、连续、因果、对比等诸多不可忽视的作用。从人的“生平”范畴来看,生命中的“时间线”包含积累、发展的意义。毕生发展观在阐释生命发展的全程性时指出:“生命中任何一个时期都会受到过去经历的影响,反过来,该时期的经历又会影响个体今后的发展。每一时期都有其独一无二的特点和价值,各个时期都是同等重要的。即使人至暮年,依然可以获得情感和智力的发展。”[4]因此,“编年体”表现为一种“人物认知以及价值观变量(对自我与环境)的函数”,而非只是“以生平年代为推进轴的时间变量函数”[5]。
  在该展中,“政治与科研的关系”既是一个贯穿始终的深层隐含话题,又是一个帮助观众理解人物的切入点。钱学森对这一关系的最终领悟集中体现在第四部分“两个身份·一个信仰”的前言中,即“对于一个有作为的科学家来说,什么是最重要的呢?那就是要有一个正确的政治方向……这样,他才能在任何时候都不致迷失道路,这样,他在科学研究上的一切辛勤劳动,才不会白费,才能真正对人类对他自己的祖国作出有益的贡献!”联系展览的前三个部分,就会发现这一回答不是简单的“表忠心”,而是深刻的人生经验。钱学森的这份领悟来自少年立志时期的理想和抱负,来自在美国卷入“政治旋涡”后对处境的反思,来自领导开创祖国导弹航天事业期间科研工程与国家利益的取舍智慧,来自“共产党员”与“科学家”双重身份的调和统一,也来自在人生每一阶段对这份关系思索的沉淀、发展与升华。“时间线”这一潜在要素,在观众对“钱学森回答”的体会中,起着巨大的提示作用。如果没有看到“编年体”的这重意义,只视作过时的策展套路而直接抛弃,则必定会损失其所承载的厚重分量。
  5 开放话语空间,走向“对话”与“启发”
  首先,展览的策划过程及目标意图都突出了“问题意识”。展览试图呈现的是对人物的“探索”而非“定位、定性”。“新视角”意味着新的研究与发现,我们从纷繁复杂的史料实物中“串联”人物的所思所想,由此展现一幅成长画卷。展览叙述的语言不是灌输式、强制性的“榜样塑造与教育”,而是大量选用相关人物的自述,由观众自行判断与解读。在《选择——钱学森的初心与信仰》展览中,一些展项设计颇有深意。如,钱学森“启程”与“归国”时隔20年的两张登船照相互“呼应”,照片中人物的心境对比与背后经历耐人寻味。又如,大学同学徐璋本的临别赠言作为“伏笔”,暗示着二人后期的交集与际遇,反映出时代洪流中个人选择对人生发展的影响。
  其次,展览接受、鼓励话语的开放性。透过创新的视角、丰富的内容、参差的层次,让观众拥有较大的自由构建的空间,从多方面、多维度发散性思考,真正做到“一题多解”。正如导览词的结尾写道:“我们在此探索钱学森的成长故事,不是要大家做什么选择,毕竟每个人都有各自的成长环境、轨迹和追求,但希望大家能从‘自我建构’的框架出发对待与处理人生选择。参观这个展览之后,你如何看待钱老一生的心路历程和人生选择?对相关话题又有哪些感触?”由此,人物生平展从“自说自话”走向了“交流对话”。
  再者,展览中流露出反思与批判的意识。如,在“归国筑梦”部分,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1955年钱学森归国登船的照片,这是他人生中一次广为人知的重要选择,画面中期许的眼神、当下的告别、身后的邮轮、手中的行囊,都极具“选择”意味。而该照片正对着的便是1999年钱学森获得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与证书。“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一前一后的照片与奖项,正是人们对钱学森最为熟悉的两个认识。这组展项居于整个展线的中间位置,在形式与内容上扮演着承上启下的角色,说明在众所周知的两个“标签”之外,更多的故事同样值得被发现。又如,展览的最后有一句话:“是否有当,请酌。”看似莫名其妙,实则是一个“双关”设计。这是钱学森书信末尾的习惯用语,不仅表现了人物对学术探讨的谦虚、民主,而且询问了观众对展览的意见,表达了重视互动沟通的积极态度。
  新的思路与视角使人物生平展在广阔的面向与视野中获得了开放话语的空间,除了思想、品德教育,还兼具启发心智的知识教育功能,能够给予观众探索与建构的机会,成为一个“和公众一同追寻权威话语权或提供表达不同观点的平台”[6],拥抱当代博物馆的平等与包容精神。
  6 结语
  我们所做过的选择和面临的选择都在刻画着我们曾是什么样的人,决定走哪条路,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钱学森也是一样,正是这一路的历程塑造了他。《选择——钱学森的初心与信仰》展览借助叙事创新,从上海、杭州、北京、波士顿、洛杉矶这五个地方入手,在少年时代、青年时代、航天岁月、金色晚年这四个阶段中,挖掘一个“传奇人物”背后的真实灵魂,逐渐走近他、了解他,探寻钱老成才成就、实现初心与追求信仰的足迹。本文对该展的叙事分析不仅提出了一种新的策展视角,并且强调了人物生平展策展观念创新的重要意义,即“博物馆展览叙事的多元性仍然需要展览观念的突破,这包括了与更广泛的学术世界之间的对话以及对当代世界的呼应,同时也需要进一步明确和深化博物馆展览对于博物馆和当代社会的意义。”[7]
  参考文献
  [1]车文博.当代西方心理学新词典[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
  [2]劳拉·E·伯克.伯克毕生发展心理学:从0岁到青少年[M].陈会昌,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
  [3]李述永.榜样教育的心理学分析[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4.
  [4]黛安娜·帕帕拉,萨莉·奥尔茨,露丝·费尔德曼.发展心理学:从生命早期到青春期[M].李西营,译.申继亮,审校.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6.
  [5]孟凡亭.浅谈人物纪念馆的陈列内容[M]//上海鲁迅纪念馆.新中国人物博物馆60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1951—2011).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1:419-420.
  [6]沈辰.众妙之门:六谈当代博物馆[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9.
  [7]王思渝.数字景观奥德赛:2020的艺术世界[C].杭州:第二届策展研究与实践研讨会,2020.
  作者简介:陆敏洁(1987—),女,从事博物馆展览策划工作,E-mail: [email protected]
其他文献
【编者按】  胡菊人原名胡秉文, 1933年出生于广东顺德,在香港当过校工和教堂杂工,入珠海书院半工半读,曾在友联出版社资料室工作。先后担任过《大学杂志》总编辑、《中国学生周报》社长等职;上世纪70年代任《明报月刊》主编,成为香港最著名的专栏作家和文学评论家之一;1981年合作创办《百姓》半月刊,任主编。胡菊人关于小说写作技巧的文论和“红学”研究,蜚声世界华语文坛。近期,江西教育出版社出版有《胡菊
请调暗夜色调暗灯光  请以进入海洋的方式,进入一些雨滴  请投一块石头进入黑暗  请涟漪在水中发出回响  请眼睛在中心处捞取火光  请重新清洗刚经历的一切:  疼痛或死亡  以及在路面留下的阴影  请迟到的风送别喑哑的日历  请在十一月的頭顶举起明亮的酒杯  请在每次低眉叩谢时都带上甜美的敬意  请一些鱼儿在水中如婴儿般临盆  如板的行歌啊,是雨滴的荣耀  请完成足够温暖富有的转身  深一步浅一步
刘大任,祖籍江西永新,生于1939年,台湾大学哲学系毕业。现居美国,专事写作。著有小说《浮游群落》、《晚风习习》、《杜鹃啼血》、《当下四重奏》、《枯山水》、运动文学《强悍而美丽》、《果岭上下》、园林写作《园林内外》《散文及评论》《月印万川》、《冬之物语》、《纽约眼》、《赤道归来》、《落日照大旗》等多种。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这句话传达的是人类的普遍感情,古人如此,现代人也不例外。当然,现
刘公音容宛在  刘以鬯先生6月8日仙逝,我收到香港作家联会的通知,说20日下午五时起设灵堂。认识刘公三十多年,一向敬重这位前辈,钦佩他在小说创作和文学编辑方面的成就。是日五时许就到了殡仪馆鞠躬行礼,并在吊唁册上写下一副挽联。到灵堂的道路遥远,挽联酝酿于胸,抵达时才定稿。  灵堂布置清雅,我坐下,阅读一页派发的单张,知道原来七时半开始有一个“纪念仪式”。仪式的内容包括放映纪录片和“发言”(发言人有数
我病了。  有请诸位路过贵人。旧雨新知。  张三李四。人五人六。  牛鬼蛇神。树精土地。  魑魅魍魉。满天神佛。还有  闲杂人  等。等等等。  行行好。  施舍我十味灵药。我的心病  还要心药医——我的陈年相思手足盗汗  需要东海龙王角。  我的矇昧耳背齿危发秃  需要虾子头上浆。我的  夜路走多心惊胆跳  需要万年陈壁土。  我的心荡神驰  手抖唇颤需要千年瓦上霜——  我的眼角生春嘴边藏话 
摘 要:针对某新开发车型前围总成声学包性能进行分析,采用统计能量方法研究了内外前围不同定义(厚度分布、覆盖率等)及过孔部件(线束、转向、空调、离合、制动等)对前围总成隔声性能的影响,对分析中存在的声学包风险点进行了优化,确保了总成性能满足设计要求。在此基础上,通过声学包区域贡献量分析方法对前围隔音垫进行了减重优化。最后,借助试验手段对前围隔音垫总成隔声性能进行了验证。通过本文分析可知,在声学包设计
山洵苍茫(五首)  李平  在驷马镇  夕阳中庸。像一句不偏不倚的  君子之言哽咽在  向晚的大巴山。秋风是一个散淡的读书人  把房前屋后的落叶,装订成泛黄的秘籍  为我描摹闲适的桃花源  我是何时抵达的?麻雀语焉不详  飞上树枝之后说  是魏晋。落在地上说是秦汉  其实我也是有家国的人  归去来兮要么走出前庭  要么回到后院。待一段身世水落石出  门前的巴河。是我绝尘而去的马鞭  明月峡  嘉陵
麻雀之歌  我又来到你的窗前,像是  昨天那一只,像是更早——  当春日即将正式开始  观光客走了又来  当榄仁树发芽,红叶  落地如心爱的铅笔  当车站内挤满了人  在假期最后一天的下午  当隔壁的男孩在公园投篮  他的同学抵达脸书  当你正在洗米  或者复制文件  当雨滴如尖喙,啄食  阳台上的玫瑰和蕨类  当垃圾车来了又走  邻居们带着谣言回家  当夜色迅速覆盖了大楼  列车奔驰如火蛇  当
随着国家对新能源汽车大力扶持,国内外开始掀起一股电动汽车浪潮,促使电动汽车飞速发展,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电动汽车很有可能替代传统的燃油汽车。而自主品牌汽车虽然起点稍晚,但发展速度也是相当惊人,2017年10月上市的东风风神E70就是自主品牌电动车中的一匹黑马。  那么这款东风风神E70车型的配置及实际性能如何?国家汽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襄阳)于2017年12月对这款新车型进行了全方位的测试与评价。 
摘 要 当前,高职学生的劳动精神缺失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需求之间存在矛盾,“佛系”文化在高职学生群体中蔓延,同时人工智能时代也需要学生具备新的劳动素质。马克思主义劳动观认为,劳动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劳动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劳动价值观,劳动技能培养是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应有之义。高职院校可以从以下途径全面建构体现时代特征的劳动教育体系:明确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基本内涵;加强高职院校劳动教育顶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