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来源 :成才之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qfr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现代社会需要具有创造能力和创新思维的人,面时新世纪,世界各国都看到创造能力和创新思维在国家发展中所处的重要位置:面对新形势,要求我们进行教学改革,就迫切要求教师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已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就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谈了几点看法,
  关键词:创新;培养;学生
  
  江泽民同志曾经提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社会的发展进步离不开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何谓创新呢?创新,是创造新的事物或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努力。
  
  一、尊重学生,营造融洽的课堂气氛
  
  心理学家罗斯认为。学生创造能力的高低与周围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创设一种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至关重要。只有努力营造一种“教师—学生”“学生—教师”之间的自由平等的课堂氛围,才可能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处于最佳状态,才有助于发挥出学生的创造潜能。教师要创设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必须要有下列行为:
  第一,接纳感受。接纳学生所表达的感受包括正面的和负面的,即满意的、快乐的,或是对教师和其他课堂内的事情不满意和不快乐的。
  第二,赞赏或鼓励。对学生要使用“答得好”“对”“不错”“这样好”这些使课堂气氛缓和或产生欢乐的语言。
  第三。接纳意见。接纳来自学生的意见、建议。把学生的思想整理后再重述出来。
  第四,善于发问。向学生发问,有意要学生回答,从而引发学生的自发行为。
  但是,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往往是过于严肃的“师道尊严”给学生造成了不好的影响,导致学生有难不敢问,有问不敢提,学生始终觉得教师是至高无上的,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从而压抑了他们思维的活跃,束缚了个性的发展,更谈不上创新能力的培养。所以。在教学中要求教师一定要更新教育理念,树立师生平等,尊重学生人格,以更大的热情关注和激励学生,让学生感到教师的可敬、可亲,学生的思维才能活跃、积极。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
  
  二、创造条件,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
  
  现代教学论的基本观点之一,就是强调学生主体性的发展。调动所有学生积极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新课程标准中也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必须从一个支配者的权威地位实施角色的转换,拓宽学生学习的空间。应坚决反对“教师讲,学生听”的机械灌输的教学模式。
  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应该把学生当做学习的主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积极性,让学生在课堂中真正动起来,只有让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索、主动体验,才能发现规律,认识事物本质,培养出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所以,在课堂中应注意创造条件,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把思维的空间留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由被动地听,变为主动地学,引导他们参与学习知识的全过程。
  
  三、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疑是学的需要,是思的源泉,是创的基石,思维从疑问开始。创造性思维有一定的激发条件,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设置问题情境,营造一种学生能够明显意识到的疑难情境,使学生产生认识上的困惑,从而激发他们进行创造性的探索。
  问题情境是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是教师为了支持学生的学习,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目的地创设的教学时空和教学环境。创设问题情境,不仅可以使学生容易掌握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内涵,使原本枯燥、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形象,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如在小学语文教材所选课文中都蕴涵着丰富的创新资源,每篇课文从选材上到布局谋篇,从词语搭配、句子组合到作者思想感情表达,都具有鲜明的个性特色,充满了创新精神。教师的积极诱导、巧设疑问,必将对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着不可估量的促进作用。比如,在学习《称象》这篇课文时,教师引导学生说说曹冲称象的办法好不好;你有那些更好的办法来称象;请说出来。学生就会借助对课文的复述,创造出更好的办法。又如,在学习《司马光》一文时,引导学生说说司马光救伙伴的办法好不好;如果你在场,还有什么办法救小伙伴;如果是你自己掉进了缸里,你会怎么做呢。这样,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带着疑问,使他们的创新思维得以训练和发展。
  我们也可以在新旧知识密切联系的关键处创设问题情境,制造冲突,学生自然会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方法来探索新的知识。例如,在教学“认识几分之一”,有的老师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学校组织春游,妈妈给小明和小华买了4个苹果、2个梨、1个月饼,让两人平均分,每人得多少?用数表示出来。(2个、1个、半个)“半个怎样用数表示出来呢?”这样很自然地引出分数。通过这样的情境,不仅能给学生指明思考的方向,更激发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提高了其创新能力。
  
  四、开展创造性的活动,进行专门的思维训练
  
  教育质量的优劣,关系着未来一代劳动者的素质,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各种有益的专门训练是必不可少的。如可以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专门训练。
  发散思维是一种沿着不同的方向去思考,去探索新的远景,去追求多样性的思维。它是创造性的重要体现,是一种开放性的,没有固定模式、方向和范围的,可以标新立异、海阔天空、异想天开的思维方式。没有发散思维就不能打破传统的框框,也就不能提出全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案。科学史上的许多发明创造,都是从发散思维开始的。因此。课堂教学中必须启发学习的发散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多样性。学生可以凭借自己的思维和能力,积极独立地思考问题,主动探求知识,多方面、多角度、创造性地解决疑难问题。
  发散思维有三大特点: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流畅性是指心理活动的速度,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表达较多的概念,这是发散思维的量的形成。变通就是随机应变的能力,不局限于某一方面,提出新的见解。独特,指从前所未有的角度认识事物,对事物有着超乎寻常的见解。变通是发散思维的质的形成,独特是发散思维的高级形成。
  训练发散思维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在教学中要注意设计具有发散性思维特点的问题。如让学生列举红砖具有哪些用途。在一定的时间内列举的越多。说明思维流畅性越好;能列举出不同的用途,说明思维的变通性较好;列举出的用途是别人没有想到的,说明思维的独特性较好。
  第二,要开展讨论式的教学。教学中要采取提问、回答、讨论式,学生七嘴八舌,七拼八凑,互相补充,互相启发,互相学习,学生的思维自然发散开来。
  第三,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学生思维敏捷,喜欢提问,一定要给予鼓励、保护、表扬。学生经常提问说明他在想问题,思维方向经常变化。深度也随之增加,这对培养发散思维是极其有利的。
  总之,利用教学中创造教育的因素,大胆让学生自由发展,挖掘其潜在的教育因子,依据教材改革课堂结构,优化教学设计,以先进的理论来展现全新的教学思路,让学生创造思维与个性得到长足进步,从而实现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教学创新是高智力的活动。实施教学创新的教师的责任加强了。教学难度加大了,教学水平要求更加高了,教师要有更加高的创新思路和创新能力,要精心设计具有创造性的教学活动,千方百计开启学生创新思维之门,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他文献
早期强化疗是小儿急性白血病(AL)持续完全缓解及长期无病生存的重要因素.但强化疗所致骨髓抑制带来的严重感染、合并出血等并发症增加了与治疗相关的病死率[1].……
金黄色葡萄球菌烫伤样皮肤综合征(Staphylococcal scalded skin syndrome,SSSS)系一种少见而严重的皮肤病,主要发生在新生儿及婴幼儿.其病因由凝固酶阳性噬菌体Ⅱ组71型金黄
目的 探讨实验性心肌梗塞家兔血浆内皮素(ET)和血清脂质过氧化物(LPO)的变化及硫酸镁治疗的影响。方法 24只家兔随机分为心肌梗塞组,开胸后在左室支起点下约2mm处结扎;硫酸镁组:结扎后即刻静
经济发展使寒冷地区铁路建设大规模开展,而钢轨长期低温服役,力学性能会受到影响.钢轨铝热焊缝接头同钢轨钢材一样,在低温下其冲击韧性变差,容易发生脆性断裂,因此需要对低温
目的:介绍应用带锁髓内钉治疗股骨干骨折的临床经验。方法:对46例适用带锁髓内钉患者,在“C”形臂X线机监视下打入带锁髓内钉及其锁钉。结果:所有病例术后,经早期功能锻炼,患肢功能
C-erbB-2癌基因的发现是肿瘤分子生物学研究的新突破,它为探讨肿瘤的免疫机理提供了新的理论和实验依据,也为肿瘤的诊断、鉴别诊断、基因治疗、免疫治疗以及同肿瘤患者预后关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把鼓励运用探究学习的方式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摆在了突出地位,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关注。我们知道,数学教育的意义不在于培养数学家,而在于培养人的数学观念和数学思想,通过开拓头脑中的数学空间,进而促进人的全面素质的发展和提高。近两年我们学校狠抓课堂教学,深入研究探究式学习方式,艺术课堂成了我们学校的一大特色,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把探究性学习方式用好用活呢?我们的体
如何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并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会学习是科学教学所要达到的目标。教学实践中,本文作者力求让孩子在快乐中学习,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参与探究的过程,享受自
患女,52岁,农民.以左腹膜后肿瘤切除术后下肢肿痛2周人院,诊断为左下肢动脉血栓形成,行左小腿截肢术.术后见肢体残端肿胀明显,即给予5%葡萄糖加β-七叶皂苷钠30mg静注,1次/d.
摘要: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教学反思已经被确认为教师的校本培训的基本要素,而学生的学习反思还未被普遍重视。学生的反思能力就是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包括动手操作过程、解题过程和自我评价过程)和学习习惯、态度的再思考、再整合的意识和水平。它的培养主要从对新知的学习过程和学习习惯、态度两大方面着手。长期坚持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必将使教育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数学;反思能力;新课程    实施新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