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贾婷婷,安徽省知名门户网站教育频道总监,一位酷爱运动、热衷环保的年轻妈妈。为了探索南极的奥秘,她暂别刚满周岁的孩子,不远万里前往南极体验生活。
一个冬日的上午,本刊记者在她洒满阳光的办公室里,听她讲述在南极度过的十几个日日夜夜。
向西,再向南,一直向南
2017年11月中旬,中国旅游协会、中华环保联合会在南极举办了一次特殊的峰会,组织了百名专家学者、行业精英、志愿者共赴南极,共商极地旅游环保大计,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早在会议筹备阶段,贾婷婷就得知了这一消息,机会难得,稍纵即逝,她使出洪荒之力说服了领导,终于请到了20天假期,可以参加这次活动了。
11月13日,贾婷婷搭乘国际航班从北京腾空而起,向西飞行。这不是普通的旅行,而是一次肩负特殊使命的探索。11个小时后,飞机降落在荷兰的阿姆斯特丹,短暂停留了5个小时,再度起飞,目的地是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这是一次漫长的航程,航线从北向南跨越赤道,在大西洋上空划了一道漂亮的圆弧,13个小时后抵达布宜诺斯艾利斯。在这里,贾婷婷和全体成员会合,飞往阿根廷最南端的小城——乌斯怀亚。
乌斯怀亚位于火地岛,是世界最南端的城市,可谓是真正的“天涯海角”,因是通往南极洲的门户而驰名世界。这是一个别致、美丽的小城,依山面海而建,距布宜诺斯艾利斯远达3200公里,距南极洲却只有800公里。乘坐轮船从乌斯怀亚起航,越过德雷克海峡,两天便可到达南极大陆。
11月16日,贾婷婷和大伙乘坐挪威海达路德公司的邮轮“前进2号”,从乌斯怀亚起航,直奔南极洲。一路上,鲸群是最友好的伙伴,它们成群结队,喷洒着水柱,伴游在邮轮周围……贾婷婷在朋友圈中写道:“若从北京飞阿姆斯特丹、飞布宜诺斯艾利斯、飞乌斯怀亚,飞到你怀疑人生,那从南美洲到南极洲,驶过德雷克海峡的魔鬼西风带,则是晕船晕到你灵魂出窍……”
考察队员乘坐的这艘“前进2号”,有着特殊的含义。一百多年前,挪威人阿蒙森就是乘着“前进号”船,经过半年多的航行,来到了南极洲的鲸湾,并从那里开始了南极探险之旅。不过,“前进2号”已经今非昔比,无论在吨位和设备,还是在适航性和生活条件上,都比阿蒙森时代好多了。考察团的全体伙伴,将以“前进2号”为基地,开展为期两周的南极探索之旅。
地球上最后一片净土
驶过德雷克海峡后,南极景观扑面而来——皑皑白雪覆盖着的雄伟山峰,波光粼粼墨蓝色的大海,大自然鬼斧神工雕凿的巨型冰山,世界上最简单的黑白两色在这里演绎出最纯粹的美,就像一首和谐的交响曲,让人沉醉其中。这幅壮美的画卷让每一位队员都意识到:这个星球上最后一片净土,已经呈现在眼前。
能亲眼看到南极大陆,大家都十分兴奋,恨不得马上就踏上南极的土地。且慢!为了保护这里的生态环境,不让来自地球其他地方的细菌和灰尘污染南极,船上专门给每位队员准备了冲锋衣和专用胶鞋。贾婷婷说,每个人出发前,要对背包和外套进行吸尘,还要走过专门的洗消池,确保鞋底没有任何尘土后,才能离船登岸。
由于“前进2号”是艘巨型邮轮,无法直接靠岸,贾婷婷与伙伴们换乘几艘冲锋舟,在半月岛和布朗断崖登陆。
站在南极大陆上,首先映入大伙眼帘的,就是一群摇摇摆摆、模样呆萌的企鹅。它们晃动着肥胖的身躯,不时一个趔趄将小脑袋扎在雪地里,让人忍俊不禁。不远处,几只海豹慵懒地晒着太阳,像一团团黑色的大绒球堆在雪地上,时不时地抬头张望一下,似乎想和来自远方的客人聊上几句。海面上,信天翁伸展双翅从低空掠过,像芭蕾舞演员一样轻盈飘逸,不时发出清脆的叫声。
看到如此和谐的自然景象,队员们纷纷举起相机,把眼前的一切摄入镜头。
在极地挑战极限运动
为了让队员体验南极的生活,考察团组织了一些极具挑战性的极限活动,在欺骗岛进行极地徒步就是挑战之一。
贾婷婷是个喜爱户外运动的“男子汉”,有过多次远足的经历,曾经在国内登顶过海拔5000多米、位于川藏交界处的半脊峰,因而这次南极徒步活动,对她来说难度不大。8公里走下来,虽然身体略感疲惫,但没有明显的不适。
完成了极地徒步,“前进2号”邮轮又载着队员们来到艾秋岛,挑战冰海游泳。南极的海水冰冷彻骨,不结冰的海面可达零下1.7℃,其严寒程度不言而喻。贾婷婷说,她当时根本没有犹豫就报名参加了,虽然在海水中只待了几分钟,但在冰海中那种刺激酸爽的感觉,是无法用言语形容的。
本次峰会还安排了一次雪地宿营,这也是整个行程中唯一一次在陆地上过夜。活动主办方提供了质量上乘的帐篷和睡袋,队员们睡在里面十分温暖舒适,感觉和平常的野外露营没有什么区别。但是环保方面的要求十分严格,露营产生的全部生活垃圾,包括便携式马桶都要装袋回收,不留一点垃圾在南极陆地上。
五星红旗升起的地方
本次行程最令人难忘的活动,就是参观中国长城科考站了。长城站位于南极洲南设得兰群岛的乔治王岛西部,东临麦克斯维尔湾中的小海湾——长城湾,湾阔水深,进出方便,背依终年积雪的山坡,水源充足。
长城站是我国在南极建立的第一个科学考察站,1984年12月31日正式动工兴建,落成于1985年2月20日。经过4次扩建,形成了包括10栋建筑在内共4000多平方米,最多能容纳60多人考察和生活的永久性科考站。
11月20日,当贾婷婷和伙伴们走进长城站,仰望那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时,中国33次的科考历程让大家感叹不已。从最初只能跟随其他国家科考队,到在南极大陆先后建立4个科考站,中国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能在这么遥远的地方见到祖国亲人,大家十分高兴。贾婷婷和长城站的工作人员聊天、合影,参观了站内的工作环境和生活设施。
这一天晚上,贾婷婷在自己的朋友圈里发了一张照片:一面五星红旗在南极洲上空迎风飘扬。她写道:“无论走到哪里,都别忘了你最坚强的后盾——中国。”
志愿者在行动
南极海域是世界上唯一完整且未被破坏的海洋生态系统,蕴藏有220多种矿产资源和能源,可供全世界开发利用200年。14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蕴含2500~3000万立方公里的冰雪,占全球冰雪总量的90%以上,储存了全世界约72%未被污染的纯净淡水,可供人类饮用7500年。
保护南极环境,是本次峰会的主要议题。贾婷婷告诉记者,参加此次峰会的,有相当数量的环保志愿者,他们由全球各行各业的精英组成,成员从15岁的中学生到从事环保工作30多年的专家。志愿者团队成立了公民科学、气候变化和极地倡导三个工作小组,以应对南极未来可能面临的各种问题。
作为本次峰会的主会场,“前进2号”每天都要举办各种讲座,如介绍南极的生物种类及分布情况,讲解和学习《南极条约》《南极生物资源保护公约》《关于环境保护的南极条约议定书》等等。授课的都是一些专家和学者,有的正在南极开展科学研究,所以除了引导大家进行认真的讨论之外,还布置了一些作业让志愿者完成。
保护南极,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11月28日,南极峰会在完成各项议程和活动之后,圆满落下帷幕,“前进2号”载着参会人员返回归途。
贾婷婷说,在回家路上,大家都在思考一个问题:面对南极脆弱的生态圈和温室效应,加上越来越多的游客,如何有效保护这里的环境不受破坏?中国现在已是继美国之后第二大赴南极客源国,考虑到南极生态环境正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有人主张禁止南极游,但这并非良策:它不仅剥夺了公民的正當权利,而且也难以实现。真正需要的是对总量的控制,特别是对环保意识、习惯方面的宣传和倡导。
在采访即将结束之时,这位环保妈妈拿出手机,转发了南极峰会一位同伴写在朋友圈中的一段话——
人类今天所拥有的物质文明和技术实力,可以说是人类历史上最为巅峰的时代,但另一个问题不禁浮现出来,当我们能更快、更容易地实现对这些稀缺资源的涉足时,我们应该有怎样的自律意识?南北极的遥远寒冷,撒哈拉的荒芜干旱,马拉亚纳海沟的黑暗深渊,当这一切都无法阻挡人类的脚步时,我们该如何对待它们?我们在享受高度物质化生活的同时,也给地球留下了累累伤痕。我们可曾想过,只有探索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才能让子孙后代在这个星球上继续繁衍下去!
一个冬日的上午,本刊记者在她洒满阳光的办公室里,听她讲述在南极度过的十几个日日夜夜。
向西,再向南,一直向南
2017年11月中旬,中国旅游协会、中华环保联合会在南极举办了一次特殊的峰会,组织了百名专家学者、行业精英、志愿者共赴南极,共商极地旅游环保大计,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早在会议筹备阶段,贾婷婷就得知了这一消息,机会难得,稍纵即逝,她使出洪荒之力说服了领导,终于请到了20天假期,可以参加这次活动了。
11月13日,贾婷婷搭乘国际航班从北京腾空而起,向西飞行。这不是普通的旅行,而是一次肩负特殊使命的探索。11个小时后,飞机降落在荷兰的阿姆斯特丹,短暂停留了5个小时,再度起飞,目的地是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这是一次漫长的航程,航线从北向南跨越赤道,在大西洋上空划了一道漂亮的圆弧,13个小时后抵达布宜诺斯艾利斯。在这里,贾婷婷和全体成员会合,飞往阿根廷最南端的小城——乌斯怀亚。
乌斯怀亚位于火地岛,是世界最南端的城市,可谓是真正的“天涯海角”,因是通往南极洲的门户而驰名世界。这是一个别致、美丽的小城,依山面海而建,距布宜诺斯艾利斯远达3200公里,距南极洲却只有800公里。乘坐轮船从乌斯怀亚起航,越过德雷克海峡,两天便可到达南极大陆。
11月16日,贾婷婷和大伙乘坐挪威海达路德公司的邮轮“前进2号”,从乌斯怀亚起航,直奔南极洲。一路上,鲸群是最友好的伙伴,它们成群结队,喷洒着水柱,伴游在邮轮周围……贾婷婷在朋友圈中写道:“若从北京飞阿姆斯特丹、飞布宜诺斯艾利斯、飞乌斯怀亚,飞到你怀疑人生,那从南美洲到南极洲,驶过德雷克海峡的魔鬼西风带,则是晕船晕到你灵魂出窍……”
考察队员乘坐的这艘“前进2号”,有着特殊的含义。一百多年前,挪威人阿蒙森就是乘着“前进号”船,经过半年多的航行,来到了南极洲的鲸湾,并从那里开始了南极探险之旅。不过,“前进2号”已经今非昔比,无论在吨位和设备,还是在适航性和生活条件上,都比阿蒙森时代好多了。考察团的全体伙伴,将以“前进2号”为基地,开展为期两周的南极探索之旅。
地球上最后一片净土
驶过德雷克海峡后,南极景观扑面而来——皑皑白雪覆盖着的雄伟山峰,波光粼粼墨蓝色的大海,大自然鬼斧神工雕凿的巨型冰山,世界上最简单的黑白两色在这里演绎出最纯粹的美,就像一首和谐的交响曲,让人沉醉其中。这幅壮美的画卷让每一位队员都意识到:这个星球上最后一片净土,已经呈现在眼前。
能亲眼看到南极大陆,大家都十分兴奋,恨不得马上就踏上南极的土地。且慢!为了保护这里的生态环境,不让来自地球其他地方的细菌和灰尘污染南极,船上专门给每位队员准备了冲锋衣和专用胶鞋。贾婷婷说,每个人出发前,要对背包和外套进行吸尘,还要走过专门的洗消池,确保鞋底没有任何尘土后,才能离船登岸。
由于“前进2号”是艘巨型邮轮,无法直接靠岸,贾婷婷与伙伴们换乘几艘冲锋舟,在半月岛和布朗断崖登陆。
站在南极大陆上,首先映入大伙眼帘的,就是一群摇摇摆摆、模样呆萌的企鹅。它们晃动着肥胖的身躯,不时一个趔趄将小脑袋扎在雪地里,让人忍俊不禁。不远处,几只海豹慵懒地晒着太阳,像一团团黑色的大绒球堆在雪地上,时不时地抬头张望一下,似乎想和来自远方的客人聊上几句。海面上,信天翁伸展双翅从低空掠过,像芭蕾舞演员一样轻盈飘逸,不时发出清脆的叫声。
看到如此和谐的自然景象,队员们纷纷举起相机,把眼前的一切摄入镜头。
在极地挑战极限运动
为了让队员体验南极的生活,考察团组织了一些极具挑战性的极限活动,在欺骗岛进行极地徒步就是挑战之一。
贾婷婷是个喜爱户外运动的“男子汉”,有过多次远足的经历,曾经在国内登顶过海拔5000多米、位于川藏交界处的半脊峰,因而这次南极徒步活动,对她来说难度不大。8公里走下来,虽然身体略感疲惫,但没有明显的不适。
完成了极地徒步,“前进2号”邮轮又载着队员们来到艾秋岛,挑战冰海游泳。南极的海水冰冷彻骨,不结冰的海面可达零下1.7℃,其严寒程度不言而喻。贾婷婷说,她当时根本没有犹豫就报名参加了,虽然在海水中只待了几分钟,但在冰海中那种刺激酸爽的感觉,是无法用言语形容的。
本次峰会还安排了一次雪地宿营,这也是整个行程中唯一一次在陆地上过夜。活动主办方提供了质量上乘的帐篷和睡袋,队员们睡在里面十分温暖舒适,感觉和平常的野外露营没有什么区别。但是环保方面的要求十分严格,露营产生的全部生活垃圾,包括便携式马桶都要装袋回收,不留一点垃圾在南极陆地上。
五星红旗升起的地方
本次行程最令人难忘的活动,就是参观中国长城科考站了。长城站位于南极洲南设得兰群岛的乔治王岛西部,东临麦克斯维尔湾中的小海湾——长城湾,湾阔水深,进出方便,背依终年积雪的山坡,水源充足。
长城站是我国在南极建立的第一个科学考察站,1984年12月31日正式动工兴建,落成于1985年2月20日。经过4次扩建,形成了包括10栋建筑在内共4000多平方米,最多能容纳60多人考察和生活的永久性科考站。
11月20日,当贾婷婷和伙伴们走进长城站,仰望那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时,中国33次的科考历程让大家感叹不已。从最初只能跟随其他国家科考队,到在南极大陆先后建立4个科考站,中国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能在这么遥远的地方见到祖国亲人,大家十分高兴。贾婷婷和长城站的工作人员聊天、合影,参观了站内的工作环境和生活设施。
这一天晚上,贾婷婷在自己的朋友圈里发了一张照片:一面五星红旗在南极洲上空迎风飘扬。她写道:“无论走到哪里,都别忘了你最坚强的后盾——中国。”
志愿者在行动
南极海域是世界上唯一完整且未被破坏的海洋生态系统,蕴藏有220多种矿产资源和能源,可供全世界开发利用200年。14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蕴含2500~3000万立方公里的冰雪,占全球冰雪总量的90%以上,储存了全世界约72%未被污染的纯净淡水,可供人类饮用7500年。
保护南极环境,是本次峰会的主要议题。贾婷婷告诉记者,参加此次峰会的,有相当数量的环保志愿者,他们由全球各行各业的精英组成,成员从15岁的中学生到从事环保工作30多年的专家。志愿者团队成立了公民科学、气候变化和极地倡导三个工作小组,以应对南极未来可能面临的各种问题。
作为本次峰会的主会场,“前进2号”每天都要举办各种讲座,如介绍南极的生物种类及分布情况,讲解和学习《南极条约》《南极生物资源保护公约》《关于环境保护的南极条约议定书》等等。授课的都是一些专家和学者,有的正在南极开展科学研究,所以除了引导大家进行认真的讨论之外,还布置了一些作业让志愿者完成。
保护南极,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11月28日,南极峰会在完成各项议程和活动之后,圆满落下帷幕,“前进2号”载着参会人员返回归途。
贾婷婷说,在回家路上,大家都在思考一个问题:面对南极脆弱的生态圈和温室效应,加上越来越多的游客,如何有效保护这里的环境不受破坏?中国现在已是继美国之后第二大赴南极客源国,考虑到南极生态环境正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有人主张禁止南极游,但这并非良策:它不仅剥夺了公民的正當权利,而且也难以实现。真正需要的是对总量的控制,特别是对环保意识、习惯方面的宣传和倡导。
在采访即将结束之时,这位环保妈妈拿出手机,转发了南极峰会一位同伴写在朋友圈中的一段话——
人类今天所拥有的物质文明和技术实力,可以说是人类历史上最为巅峰的时代,但另一个问题不禁浮现出来,当我们能更快、更容易地实现对这些稀缺资源的涉足时,我们应该有怎样的自律意识?南北极的遥远寒冷,撒哈拉的荒芜干旱,马拉亚纳海沟的黑暗深渊,当这一切都无法阻挡人类的脚步时,我们该如何对待它们?我们在享受高度物质化生活的同时,也给地球留下了累累伤痕。我们可曾想过,只有探索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才能让子孙后代在这个星球上继续繁衍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