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艺术品市场里有一个大家心照不宣的基本需求,从古到今,都有拿艺术品来送礼的。而如今,无论你做多少市场调研,都无法回避一个事实:艺术品市场最基本的一个需求,甚至是唯一的刚性需求,就是送礼。
送礼的人,开口就问
“作者是不是大师?”
一位做陶瓷生意的老板前几年有段时间生意不好,他缩着脖子望着窗外说:“唉,最近生意差,宏观一调控,大家手上的事情暂时都停下来了,我这里就连带着受影响。”他喝口茶,直了直腰板说:“不过,快换届了,应该很快就能好起来的。”
这位老板做陶瓷,基本上盯着送礼需求。陶瓷价格从几千到几十万的都有,绝大部分价位在万元至十万元。“就是这个价格区间了,这个价位,送礼最合适。”
他也开发点陶瓷小礼品,弄个名家名作的图案烧在陶瓷上,茶具、笔筒、餐具、文具之类的,用锦盒一装,卖相挺括,售价在千元左右,一般不超过两千元。“一般这是单位送礼的,一下子会订个几十件,多的几百件也有。”这种礼品利润不小,而且跑量,一次至少也能挣个一两万。“但这种批量礼品的缺点是要开发票,不像名家瓷器,买一件就好几万,一般是个人买,我们都不开发票,要开发票也行,我得把税加上去。”这位老板说,“来买的人往往开口就问,这作者是大师吗?是省级还是国家级的?是高工还是普通工艺师?因为工艺师、高工、省级大师和国家级大师之间,不管水平差异如何,价位都要差一个零呢。”
传说某位省级大师要参评国家级大师了,经销商马上不卖了,先留一留,一旦对方评到国家级大师,他马上可以坐地起价,不加个零,翻个两三倍总是闭着眼睛的。冲着职称来买瓷器的,大多是送礼的,职称越高,价位越高,东西也越拿得出手。
所以,景德镇就出现了大师让学生代工,赝品横行,以及花大价钱买大师职称的现象。这些现象都基于一个现实,懂陶瓷艺术的人太少。对艺术品好坏的评判,其实主观成分极大,客观标准不明确,所以大家就只好相信职称。但事实上,任何事情,大家一旦都相信了,就容易被人利用。
收礼的人,
最迫切的是想估价
有位同事来问我,他的朋友拿到了一位艺术家的书画作品,请教大概应该值多少钱。我估计他没说实话,也没看到东西或照片,但他既然问了,我也得客观回答。我问:“是什么样的艺术家?油画还是国画?”“这个……名字我不知道,是油画还是国画,我也不清楚,不过,那个艺术家好像是一个什么画院的院长。”
我想了想说:“既然是画院,一般来说,应该是国画。不过画院院长之间的水平和价格差异也很大。中国书画是按平方尺计价的,像卖布一样。有的画院院长每平方尺要卖二三十万元。”
“啊?!这么高?”“是啊,还在不断地涨呢!可是,有的院长也就两三万元一尺,甚至更低,里面差异太大。请问,你说的那幅画有多大呢?”
同事比划了一下:“大概这么大。”“这么大……那估计得有四尺以上了。既然是画院院长,初步估计这张画至少得十万元,如果是名头大的画家,那就更不得了。但画也得分是艺术家的拿手题材、精心创作,还是一般的应酬之作,价钱会差好多。当然,画家到了一定级别的话,几万块钱一张是肯定要的。”同事惊叹道:“这么贵?!”
“不过,标价是一回事,你卖出去可就是另一回事了。画家在外面画廊里往往会开一个很高的价钱,但到他家里买,可能没那么贵,关系好的话,打对折都有。”“我朋友说,那张画是画家送他的。”“哦,那这张画,就得具体看了。反正,如果要脱手,通过拍卖行,你可以查查拍卖记录,作为参考,你能脱手的话,还得扣除百分之十几的手续费;要么通过画廊代售,一般画廊要挣你百分之四十以上。当然,最好的办法是你朋友继续送人。”
无独有偶,某位艺术名家有一次也问了我同样的问题。他是画画的,有位客人送了他一件礼物,打开一看,是一块黄哈哈的石头,据说是田黄。
“你认识搞鉴定的人吗?我想知道这块石头的价值。”艺术名家问道。“田黄石很贵的,一克就要好几万呢。当然,好田黄和普通田黄价钱又差好多。你是估价想卖掉?您老又不缺钱。”我说。“不,不,我只是想知道这石头的价钱,因为……他送的礼值多少钱,我以后可以还他礼呀。”
这样看来,艺术品的价钱最好透明一点,不然对不起那么多收礼的人。
想到送礼的刚需,
再大困难都是暂时的
艺术品也是商品,但有它的特殊性。有位朋友是开画廊的,每每生意不好、望眼欲穿的时候,只要想到艺术品作为送礼的刚需,他就浑身充满了力量。
真正的艺术爱好者不是刚需,他可能因为家里揭不开锅、老婆不支持、价格飞涨等各种原因暂时咽咽口水而收手;希望买幅画来装点家庭的,可能因为家中空白墙壁有限、预算不足等原因而不再关心艺术品;投机分子更会因为市场动荡、资金链收紧而拔腿就跑;附庸风雅的富豪、金领们也往往会因为不知深浅而长期观望不敢涉足。
唯有送礼,什么困难都打不倒这个需求,所以叫刚需。艺术品向来是巧妙的雅贿之物。可以送假画赝品给领导,需要变现了,只要说一声,送礼人去拍场上当真品顶下来就行;如果领导被查处,抄家时,赝品还保护了领导。
有位开画廊的,专门卖固定的那几件作品,有一幅画,他一年卖了四回,全是买去送礼,然后又送到他这儿来有人回收的。这家画廊,本质上跟烟酒礼品回收店没什么区别,据说,这样性质的古董店在古代就有。
不少艺术家也深明此理。有人说过这样的话:一个艺术家一年的作品,一半是卖的,另一半送人。送什么人?多半是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还有方方面面的社会关系。一个画家要吃得开,总得送礼,送什么呢,当然是送自己的作品最好,毕竟省下了现金流。有的画家“成大器”,靠的就是战略共赢,别不舍得送出去,大出才能大进。
但更多画家并不舍得,往往送一张画之前会左思右想,要具体考虑好送给这个人,能获得多少回报,回报必须足够多,才咬咬牙送人。这样的画家,当然也难成“大器”。 “同一上款人”
正好透露送礼信息
送礼这种刚需,在古代就是如此,多少中国古代书画上的题跋,都忠实记录了送礼人和收礼人的关系。因为年代久远,很多信息经过屏蔽,给今人看来,那时的送礼,似乎变成了一件颇有文人雅趣的高档事情。而皇帝,也同样要拿身边的艺术品送给有功之臣,因此,他就需要有大量的宫廷画师。
近代以来,虽然文人们高举德先生赛先生大旗,但送礼之风,依旧如故。你去看看徐悲鸿的画,上款大多是政界、军界、商界、知识界要人。他画马居多,也是许多收礼人都喜欢的题材。
如今,好多家拍卖公司都推出了“同一上款人”拍品专场,基本上就是“坦白”了当年的收礼情况。这些“上款人”里面,有政府高官,有大知识分子,有艺术商店的老总,有名医,有海外中国通,等等。当然,不可能有平民百姓。
至今最出名的一张礼品画,当数齐白石的《松鹰高立图·篆书四言联》,人家拍卖公司仔细研究了齐白石的上款,其中有“主席寿”三字,也即蒋介石的六十大寿。就是因为这个题款,《松鹰高立图》被拍到了4亿多元,但也就是因为对于作品的来历有疑问,买方至今未付款。当真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送礼要求吉祥意头
会限制作品的题材
送礼刚需也对中国的艺术品的创作造成了影响,最大的影响就是吉祥文化。在中国所有艺术品里,吉祥文化是永恒的题材。这不能说都是因为送礼造成的,至少,因为送礼的需求,会对艺术品有特别的题材限制。
因为送礼,很多艺术家在创作时,无法逃避对于题材的限制。比如所有的中国雕刻艺术上,大多要有吉祥意思,篆刻上要有“富贵”啦,“长寿”啦之类,牙雕、竹刻、铜雕之类清玩,更讲究吉祥意思,什么三阳开泰、五福临门、七星高照、八仙过海之类,让生活变得花团锦簇。那些阴森可怖、充满反讽意味的中国当代艺术,除非你送的人对此特别有鉴赏力,否则你送一张试试?
有些艺术家的作品就不适合送礼。比如近代景德镇不再做官窑,瓷厂全部作坊化之后,诞生了大量专供商人、市民市场的民国瓷,以珠山八友为代表的这些作品,商业气十足,全部都是吉祥题材。唯有南昌的瓷艺家刘希任,画过些现实题材,画面上有破衣烂衫的穷人和普通农家生活,估计很难作为礼品送出,但这是极少数。
书法家邓散木先生也是一例。本来,邓先生的字好,“散木”这个名字也很好,但他年轻时追随孙中山先生,后来对蒋介石大感失望,甚至绝望,遂改名“粪翁”,书法上一改落这个款后,谁喜欢这名字呀,马上就没人要了。商店也求他改名,他坚决不肯,绝不因为小商人、小市民的趣味,改变自己的志向,“粪翁”同时就有视金钱如粪土的意思。
当时,有两个人,艺术商店不敢经销其作品的,一个是邓粪翁,另一个叫“钱太希”,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人的文化心理。
送礼的人,开口就问
“作者是不是大师?”
一位做陶瓷生意的老板前几年有段时间生意不好,他缩着脖子望着窗外说:“唉,最近生意差,宏观一调控,大家手上的事情暂时都停下来了,我这里就连带着受影响。”他喝口茶,直了直腰板说:“不过,快换届了,应该很快就能好起来的。”
这位老板做陶瓷,基本上盯着送礼需求。陶瓷价格从几千到几十万的都有,绝大部分价位在万元至十万元。“就是这个价格区间了,这个价位,送礼最合适。”
他也开发点陶瓷小礼品,弄个名家名作的图案烧在陶瓷上,茶具、笔筒、餐具、文具之类的,用锦盒一装,卖相挺括,售价在千元左右,一般不超过两千元。“一般这是单位送礼的,一下子会订个几十件,多的几百件也有。”这种礼品利润不小,而且跑量,一次至少也能挣个一两万。“但这种批量礼品的缺点是要开发票,不像名家瓷器,买一件就好几万,一般是个人买,我们都不开发票,要开发票也行,我得把税加上去。”这位老板说,“来买的人往往开口就问,这作者是大师吗?是省级还是国家级的?是高工还是普通工艺师?因为工艺师、高工、省级大师和国家级大师之间,不管水平差异如何,价位都要差一个零呢。”
传说某位省级大师要参评国家级大师了,经销商马上不卖了,先留一留,一旦对方评到国家级大师,他马上可以坐地起价,不加个零,翻个两三倍总是闭着眼睛的。冲着职称来买瓷器的,大多是送礼的,职称越高,价位越高,东西也越拿得出手。
所以,景德镇就出现了大师让学生代工,赝品横行,以及花大价钱买大师职称的现象。这些现象都基于一个现实,懂陶瓷艺术的人太少。对艺术品好坏的评判,其实主观成分极大,客观标准不明确,所以大家就只好相信职称。但事实上,任何事情,大家一旦都相信了,就容易被人利用。
收礼的人,
最迫切的是想估价
有位同事来问我,他的朋友拿到了一位艺术家的书画作品,请教大概应该值多少钱。我估计他没说实话,也没看到东西或照片,但他既然问了,我也得客观回答。我问:“是什么样的艺术家?油画还是国画?”“这个……名字我不知道,是油画还是国画,我也不清楚,不过,那个艺术家好像是一个什么画院的院长。”
我想了想说:“既然是画院,一般来说,应该是国画。不过画院院长之间的水平和价格差异也很大。中国书画是按平方尺计价的,像卖布一样。有的画院院长每平方尺要卖二三十万元。”
“啊?!这么高?”“是啊,还在不断地涨呢!可是,有的院长也就两三万元一尺,甚至更低,里面差异太大。请问,你说的那幅画有多大呢?”
同事比划了一下:“大概这么大。”“这么大……那估计得有四尺以上了。既然是画院院长,初步估计这张画至少得十万元,如果是名头大的画家,那就更不得了。但画也得分是艺术家的拿手题材、精心创作,还是一般的应酬之作,价钱会差好多。当然,画家到了一定级别的话,几万块钱一张是肯定要的。”同事惊叹道:“这么贵?!”
“不过,标价是一回事,你卖出去可就是另一回事了。画家在外面画廊里往往会开一个很高的价钱,但到他家里买,可能没那么贵,关系好的话,打对折都有。”“我朋友说,那张画是画家送他的。”“哦,那这张画,就得具体看了。反正,如果要脱手,通过拍卖行,你可以查查拍卖记录,作为参考,你能脱手的话,还得扣除百分之十几的手续费;要么通过画廊代售,一般画廊要挣你百分之四十以上。当然,最好的办法是你朋友继续送人。”
无独有偶,某位艺术名家有一次也问了我同样的问题。他是画画的,有位客人送了他一件礼物,打开一看,是一块黄哈哈的石头,据说是田黄。
“你认识搞鉴定的人吗?我想知道这块石头的价值。”艺术名家问道。“田黄石很贵的,一克就要好几万呢。当然,好田黄和普通田黄价钱又差好多。你是估价想卖掉?您老又不缺钱。”我说。“不,不,我只是想知道这石头的价钱,因为……他送的礼值多少钱,我以后可以还他礼呀。”
这样看来,艺术品的价钱最好透明一点,不然对不起那么多收礼的人。
想到送礼的刚需,
再大困难都是暂时的
艺术品也是商品,但有它的特殊性。有位朋友是开画廊的,每每生意不好、望眼欲穿的时候,只要想到艺术品作为送礼的刚需,他就浑身充满了力量。
真正的艺术爱好者不是刚需,他可能因为家里揭不开锅、老婆不支持、价格飞涨等各种原因暂时咽咽口水而收手;希望买幅画来装点家庭的,可能因为家中空白墙壁有限、预算不足等原因而不再关心艺术品;投机分子更会因为市场动荡、资金链收紧而拔腿就跑;附庸风雅的富豪、金领们也往往会因为不知深浅而长期观望不敢涉足。
唯有送礼,什么困难都打不倒这个需求,所以叫刚需。艺术品向来是巧妙的雅贿之物。可以送假画赝品给领导,需要变现了,只要说一声,送礼人去拍场上当真品顶下来就行;如果领导被查处,抄家时,赝品还保护了领导。
有位开画廊的,专门卖固定的那几件作品,有一幅画,他一年卖了四回,全是买去送礼,然后又送到他这儿来有人回收的。这家画廊,本质上跟烟酒礼品回收店没什么区别,据说,这样性质的古董店在古代就有。
不少艺术家也深明此理。有人说过这样的话:一个艺术家一年的作品,一半是卖的,另一半送人。送什么人?多半是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还有方方面面的社会关系。一个画家要吃得开,总得送礼,送什么呢,当然是送自己的作品最好,毕竟省下了现金流。有的画家“成大器”,靠的就是战略共赢,别不舍得送出去,大出才能大进。
但更多画家并不舍得,往往送一张画之前会左思右想,要具体考虑好送给这个人,能获得多少回报,回报必须足够多,才咬咬牙送人。这样的画家,当然也难成“大器”。 “同一上款人”
正好透露送礼信息
送礼这种刚需,在古代就是如此,多少中国古代书画上的题跋,都忠实记录了送礼人和收礼人的关系。因为年代久远,很多信息经过屏蔽,给今人看来,那时的送礼,似乎变成了一件颇有文人雅趣的高档事情。而皇帝,也同样要拿身边的艺术品送给有功之臣,因此,他就需要有大量的宫廷画师。
近代以来,虽然文人们高举德先生赛先生大旗,但送礼之风,依旧如故。你去看看徐悲鸿的画,上款大多是政界、军界、商界、知识界要人。他画马居多,也是许多收礼人都喜欢的题材。
如今,好多家拍卖公司都推出了“同一上款人”拍品专场,基本上就是“坦白”了当年的收礼情况。这些“上款人”里面,有政府高官,有大知识分子,有艺术商店的老总,有名医,有海外中国通,等等。当然,不可能有平民百姓。
至今最出名的一张礼品画,当数齐白石的《松鹰高立图·篆书四言联》,人家拍卖公司仔细研究了齐白石的上款,其中有“主席寿”三字,也即蒋介石的六十大寿。就是因为这个题款,《松鹰高立图》被拍到了4亿多元,但也就是因为对于作品的来历有疑问,买方至今未付款。当真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送礼要求吉祥意头
会限制作品的题材
送礼刚需也对中国的艺术品的创作造成了影响,最大的影响就是吉祥文化。在中国所有艺术品里,吉祥文化是永恒的题材。这不能说都是因为送礼造成的,至少,因为送礼的需求,会对艺术品有特别的题材限制。
因为送礼,很多艺术家在创作时,无法逃避对于题材的限制。比如所有的中国雕刻艺术上,大多要有吉祥意思,篆刻上要有“富贵”啦,“长寿”啦之类,牙雕、竹刻、铜雕之类清玩,更讲究吉祥意思,什么三阳开泰、五福临门、七星高照、八仙过海之类,让生活变得花团锦簇。那些阴森可怖、充满反讽意味的中国当代艺术,除非你送的人对此特别有鉴赏力,否则你送一张试试?
有些艺术家的作品就不适合送礼。比如近代景德镇不再做官窑,瓷厂全部作坊化之后,诞生了大量专供商人、市民市场的民国瓷,以珠山八友为代表的这些作品,商业气十足,全部都是吉祥题材。唯有南昌的瓷艺家刘希任,画过些现实题材,画面上有破衣烂衫的穷人和普通农家生活,估计很难作为礼品送出,但这是极少数。
书法家邓散木先生也是一例。本来,邓先生的字好,“散木”这个名字也很好,但他年轻时追随孙中山先生,后来对蒋介石大感失望,甚至绝望,遂改名“粪翁”,书法上一改落这个款后,谁喜欢这名字呀,马上就没人要了。商店也求他改名,他坚决不肯,绝不因为小商人、小市民的趣味,改变自己的志向,“粪翁”同时就有视金钱如粪土的意思。
当时,有两个人,艺术商店不敢经销其作品的,一个是邓粪翁,另一个叫“钱太希”,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人的文化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