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人文素质反映了人的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内在统一。高等医学院校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科学、高效的加强对医学生的培养,既是医学自身发展的要求,也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更是我国医学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关键词】医学教育 人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1(a)-0212-01
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是高等院校两种基本的教育模式。在医学高等院校的教育体系中,重视专业教育而忽视人文素质教育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加强人文教育,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是当前医学教育面临的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随着经济社会和医学自身的发展,在医学教育中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已成为医学教育改革的迫切要求。
1 医学生人文素质现状
医学学科不同于普通的文科院校,课业负担重、专业性强、文化氛围不浓郁、学生视野单一是其显著特征,而这些特征决定了医学类院校学生只重视专业知识的学习,忽视人文素质的提高,进而影响了医学生的全面发展。
医学生是未来社会从事医疗活动的主体力量,他们不仅承担着对人类救死扶伤的重要责任,同样肩负着将医学行为引向正确轨道的高尚职责。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是一种重要的无形医疗资源,这种资源可以转化为有形的医疗资本,产生强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促进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促进国家的繁荣富强,这种奉献精神是一种重要的保证。因此,重视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已成为不容忽视的重要课题。
2 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在医学生人文素质普遍不高的状况下,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已刻不容缓。另外,在医疗过程中,许多复杂的因素也要求医务工作者尽快提高人文素养,具体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2.1 是医学功能实现的需要
医学的主要功能是保证人类健康,这一目标需要通过社会、家庭和患者等复杂的社会活动得以实现。从这个角度来讲,医学不仅是一种科学,更是一种社会事业、社会活动。因此,医学在具有显著的自然科学性质的同时,还具有显著的人文科学性质。正因为医学研究和医疗活动是以对人的尊重、对人的生命的关爱为基础的,所以,没有对人的尊重和关爱就没有医学。治病救人,提高人的健康水平是医学的永恒目标,是医务工作者不懈的追求。这些目标的实现要依赖于医生有一颗仁爱之心,医生必须要具备一定的人文素质。
2.2 是医学自身发展的需要
医学科学发展到现在,已经由原来单一的医治病人群体转变为不仅关注非健康人群,也关注亚健康和健康人群,医学已经成为人们健康生活不可或缺的依靠。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各种心理疾病也频频出现,医学模式已发展成为“生物——心理——社会”这一结构。医学进入了人文科学的视野,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越来越得到广泛的认同,医学的人文科学性质正在不断的深入人心,成为人们的共识,提高医生的人文素质已刻不容缓。
2.3 是处理各种医患矛盾的需要
我国目前状况下,各种医患矛盾日益凸显,究其原因有很多,但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医学培养体系缺乏人文教育。因为医患关系是在医疗活动中形成的医务人员与病人家属之间的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它天生就具有社会性。而以往的医治过程中医生往往只重视“病”而忽视“人”,对患者缺乏必要的理解和同情。要解决这一矛盾,也必须在医学教育中贯彻人文精神,使医生树立高尚的医风医德。
3 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
就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而言,在于培养结构合理、人格健全、思想活跃、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人才,需要多方面的合力。笔者认为,主要可以通过一下几个方面来达到这一目标。
3.1 进行传统文化和历史知识教育
中国古代的仁人志士向来具有洒脱豪放,关心黎民疾苦的人文情怀。一代文豪范仲淹更是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把这种人文情怀诠释的淋漓尽致。对传统文化和历史知识的学习不仅在于扩充知识,更在于改善品行,使人的个性得到发展,使学生能够拥有广阔的空间,在散发着独特魅力、超凡脱俗、精美独到的文化氛围中陶冶情操,滋养品格。通过获得的人文精神,内化为献身医学事业的力量,构建与人为善、助人为乐的优秀品质,树立社会主义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3.2 以教师的人文素养影响教育学生
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形成需要教师人格力量的感染和启迪,教师在人文教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人文素质教育中,教师既要在学问上做学生的老师,更要在为人上做学生的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贯穿科学与人文精神的教育。这就要求学校必须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在广大教师中倡导人文精神,有针对性地聘请外校名教授开讲座、作报告,并利用多媒体教育,想方设法提高教师的人文素质,拓宽人文素质教育的新视野。教师具有一定的人文素养后才能进一步为人师表,言传身教,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
3.3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育人环境
校园文化建设和优化育人环境是实现对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途径。人文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自身的努力和环境的熏陶,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在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学校必须注重校园文化建设,注重对学生性情的陶冶、气质的培养。坚持按精品原则规划校园建设,着力提高校园环境建设的文化含量和美学品位。通过优美的校园文化氛围的陶冶来形成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既有利于锻炼医学生全面成才,又有利于提高医学生的道德修养,帮助学生塑造完美的人格和勇于开拓的进取精神,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坚定的爱国主义信念和民族精神,为其将来走上医疗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思想和情感基础。
医学的宗旨是治病救人,保证人类健康。医学生只有加强人文修养,树立崇高的理想,才能从容应对繁重的学习生活,并在日后艰巨的医疗实践中有所作为。作为高等院校,只有在进行专业教育的同时,高度重视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使之成为“德艺双馨”的复合型人才,才能有力的深化高等医学教育改革,为国家培养更多的合格的医学人才做出新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郝希山,融医学人文精神于医学教育之中[J],医学与哲学,2003(3).
[2] 汪一江,医学院校人文教育的思考[J],医学教育2004,(2).
[3] 戎华刚,论新时期医学院校人文学科建设[J],医学与哲学,2006,(1).
[4] 周国平,医学与人文[J],医学与哲学,2006,(5).
[5] 张文斌,素质教育与校风建设[J],机械职业教育研究,2007,(1).
【关键词】医学教育 人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1(a)-0212-01
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是高等院校两种基本的教育模式。在医学高等院校的教育体系中,重视专业教育而忽视人文素质教育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加强人文教育,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是当前医学教育面临的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随着经济社会和医学自身的发展,在医学教育中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已成为医学教育改革的迫切要求。
1 医学生人文素质现状
医学学科不同于普通的文科院校,课业负担重、专业性强、文化氛围不浓郁、学生视野单一是其显著特征,而这些特征决定了医学类院校学生只重视专业知识的学习,忽视人文素质的提高,进而影响了医学生的全面发展。
医学生是未来社会从事医疗活动的主体力量,他们不仅承担着对人类救死扶伤的重要责任,同样肩负着将医学行为引向正确轨道的高尚职责。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是一种重要的无形医疗资源,这种资源可以转化为有形的医疗资本,产生强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促进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促进国家的繁荣富强,这种奉献精神是一种重要的保证。因此,重视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已成为不容忽视的重要课题。
2 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在医学生人文素质普遍不高的状况下,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已刻不容缓。另外,在医疗过程中,许多复杂的因素也要求医务工作者尽快提高人文素养,具体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2.1 是医学功能实现的需要
医学的主要功能是保证人类健康,这一目标需要通过社会、家庭和患者等复杂的社会活动得以实现。从这个角度来讲,医学不仅是一种科学,更是一种社会事业、社会活动。因此,医学在具有显著的自然科学性质的同时,还具有显著的人文科学性质。正因为医学研究和医疗活动是以对人的尊重、对人的生命的关爱为基础的,所以,没有对人的尊重和关爱就没有医学。治病救人,提高人的健康水平是医学的永恒目标,是医务工作者不懈的追求。这些目标的实现要依赖于医生有一颗仁爱之心,医生必须要具备一定的人文素质。
2.2 是医学自身发展的需要
医学科学发展到现在,已经由原来单一的医治病人群体转变为不仅关注非健康人群,也关注亚健康和健康人群,医学已经成为人们健康生活不可或缺的依靠。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各种心理疾病也频频出现,医学模式已发展成为“生物——心理——社会”这一结构。医学进入了人文科学的视野,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越来越得到广泛的认同,医学的人文科学性质正在不断的深入人心,成为人们的共识,提高医生的人文素质已刻不容缓。
2.3 是处理各种医患矛盾的需要
我国目前状况下,各种医患矛盾日益凸显,究其原因有很多,但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医学培养体系缺乏人文教育。因为医患关系是在医疗活动中形成的医务人员与病人家属之间的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它天生就具有社会性。而以往的医治过程中医生往往只重视“病”而忽视“人”,对患者缺乏必要的理解和同情。要解决这一矛盾,也必须在医学教育中贯彻人文精神,使医生树立高尚的医风医德。
3 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
就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而言,在于培养结构合理、人格健全、思想活跃、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人才,需要多方面的合力。笔者认为,主要可以通过一下几个方面来达到这一目标。
3.1 进行传统文化和历史知识教育
中国古代的仁人志士向来具有洒脱豪放,关心黎民疾苦的人文情怀。一代文豪范仲淹更是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把这种人文情怀诠释的淋漓尽致。对传统文化和历史知识的学习不仅在于扩充知识,更在于改善品行,使人的个性得到发展,使学生能够拥有广阔的空间,在散发着独特魅力、超凡脱俗、精美独到的文化氛围中陶冶情操,滋养品格。通过获得的人文精神,内化为献身医学事业的力量,构建与人为善、助人为乐的优秀品质,树立社会主义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3.2 以教师的人文素养影响教育学生
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形成需要教师人格力量的感染和启迪,教师在人文教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人文素质教育中,教师既要在学问上做学生的老师,更要在为人上做学生的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贯穿科学与人文精神的教育。这就要求学校必须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在广大教师中倡导人文精神,有针对性地聘请外校名教授开讲座、作报告,并利用多媒体教育,想方设法提高教师的人文素质,拓宽人文素质教育的新视野。教师具有一定的人文素养后才能进一步为人师表,言传身教,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
3.3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育人环境
校园文化建设和优化育人环境是实现对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途径。人文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自身的努力和环境的熏陶,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在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学校必须注重校园文化建设,注重对学生性情的陶冶、气质的培养。坚持按精品原则规划校园建设,着力提高校园环境建设的文化含量和美学品位。通过优美的校园文化氛围的陶冶来形成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既有利于锻炼医学生全面成才,又有利于提高医学生的道德修养,帮助学生塑造完美的人格和勇于开拓的进取精神,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坚定的爱国主义信念和民族精神,为其将来走上医疗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思想和情感基础。
医学的宗旨是治病救人,保证人类健康。医学生只有加强人文修养,树立崇高的理想,才能从容应对繁重的学习生活,并在日后艰巨的医疗实践中有所作为。作为高等院校,只有在进行专业教育的同时,高度重视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使之成为“德艺双馨”的复合型人才,才能有力的深化高等医学教育改革,为国家培养更多的合格的医学人才做出新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郝希山,融医学人文精神于医学教育之中[J],医学与哲学,2003(3).
[2] 汪一江,医学院校人文教育的思考[J],医学教育2004,(2).
[3] 戎华刚,论新时期医学院校人文学科建设[J],医学与哲学,2006,(1).
[4] 周国平,医学与人文[J],医学与哲学,2006,(5).
[5] 张文斌,素质教育与校风建设[J],机械职业教育研究,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