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球气候变暖和全球金融危机催生了低碳经济时代的到来。碳的高或低,与很多因素相关,但最直接相关的恐怕就是能源利用方式了。因此,为了建设低碳社会,世界各国对本国能源利用方式都给予了极大关注,我国也不例外。内蒙古作为我国的能源大省,更是责无旁贷,义不容辞,刻不容缓。
一、我区低碳化发展的困境—从能源利用方式视角审视
(一)以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是我区低碳化的一大制约
近年来,我区的经济增长令人瞩目,但是,这种增长更多是来自于工业。2010年,我区三次产业结构比为9.6:52.4:38。以工业为主并不意味着高碳。我区规模以上工业中能源、冶金、化工等重化工行业占到2/3,这些重化工业大多是原材料产品和能源产品,能耗高。同时,在我区第三产业中,还有将近1/3是能源消耗比较高的交通运输业。近些年,与经济发展相伴,我区的能源消费总量及工业能耗量都在逐年上升(见表1,数据来源于《内蒙古统计年鉴—2011》),特别是工业能耗占全社会能耗总量的68.4%(见《内蒙古统计年鉴—2011》),世界各国这一指标约为1/3左右,而我国约为70%。
与高能耗相伴而来的必然是高排放。近些年,我区工业“三废”物质的排放也呈逐年上升的态势(见表2,数据来源于《内蒙古统计年鉴—2011》),我区已被列入环渤海与长三角高排放连绵带。而我区的“三废”处理情况又不尽如人意,排放速度赶不上治理速度,历史欠账过多,“低碳”的压力极大。
(二)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短期内难以根本改变
我区重化工为主的工业构成呈现高消耗的明显特征,而这个高消耗主要就是消耗煤炭。我区能源结构长期过度依赖煤炭。2010年,煤炭在一次能源生产构成中的比重为92.35%,其他能源比重不足8%,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构成中的比重为94.16%(见《内蒙古统计年鉴—2011》)(而全国平均水平是70%,世界平均水平是29%),石油和天然气仅占4.08%,其他能源不足2%。据测算,燃烧1吨煤平均产生约3.6吨CO2,而燃烧1吨石油约产生3.1吨CO2,1吨天然气约产生1.8吨CO2。
同时,我区蕴藏的丰富的新能源没有得到合理的开发利用。我区风能丰富地区的面积为46万平方公里,10米高度的可开发利用的风能资源为1.01亿千瓦,占全国的40%;我区年太阳能总量在62.2亿焦耳/平方米以上,仅次于西藏,居全国第二。但是,由于风能与太阳能主要集中在广大农牧区与偏远山区,其利用仅限于农牧区居民的生产和生活用电,尚未大规模产业化。而近几年我区生物质能的利用发展较快,正在农村牧区大力推广秸秆转化为沼气的技术,目前已有近15万农牧户用上沼气,每年可节约近20万吨标准煤,但也处于初级阶段。这些蕴藏丰富的新能源尚未大规模开发,也从侧面促成了煤炭在能源结构中的绝对主导地位。
(三)能源科技落后,高消耗、高排放的局面难以扭转
能源科技包括能源开采、利用的技术以及重点领域、重大专项、基础研究等前沿技术。我区能源科技较为落后,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能源开采上,主要是回采率低,浪费严重。按《煤炭工业技术规范》要求,矿井采区的回采率最低不应小于75%,但现在我区没有一家煤炭企业的回采率达到了规定要求,全区的煤炭资源回采率平均不到30%。从数字上看,有的煤矿从储量上看能开采上百年都不止,但考虑到回采率低的因素,三四十年就开完了。我区的煤矿煤层很厚,一些煤层平均厚度就达五六十米。按要求,开采较厚的煤层要采用分层技术,逐层开采,但工艺复杂,成本增加,企业都不愿意应用这一技术。在目前煤炭开发热火朝天的鄂尔多斯,大量十多米厚的煤层都仅开采一层。甚至不少煤炭企业为追求经济效益,薄煤层、地质构造比较复杂的煤炭资源基本上弃之不采,特厚煤层仅采一层,浪费严重。
在能源利用上,主要是综合利用效率低,碳排放高。我国的能源利用平均水平是33%,发达国家大约是43%。如考虑开采运输和加工,我区能源系统的总效率不足10%,大量的能源在各个环节被浪费了,显示出高消耗的特征。根据Kaya公式:CO2排放=人口数量 x 人均GDP x 单位GDP 能源消耗量×单位能耗排放因子。在这四个因素中,人口数量和人均GDP的上升趋势在当前还不可逆转,单位能耗排放因子是一个固定值,如此,单位GDP能源消耗量就与CO2排放紧密正相关了。2010年,我区单位GDP能耗1.92吨标准煤/万元(见表3,数据来源于《内蒙古统计年鉴—2011》),而全国平均水平为1.077吨标准煤/万元,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近1倍。主要工业产品钢、水泥、火力发电、电解铝、粗铜能耗水平大都高于全区平均水平。高能耗与高排放如影随形,全国每万元GDP排放CO2约2吨,我区每万元GDP排放约4.9吨,接近全国的2.5倍。
(四)低碳生活方式需要长期适应
低碳化对人们利用能源的传统观念也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对于环境污染现状,几乎所有的人都有清醒的认识,可是对于应用低碳技术建设低碳社会,并没有多少人明白。一些相关人员考虑到自身利益,对低碳技术的应用要么持冷漠态度,要么持观望态度。虽然政府在积极努力,可是很多个人不愿意改变浪费能源的生活方式和习惯。时尚、高档、豪华、舒适已经成为现代生活的内涵,但都是高碳的,改变谈何容易。要做到把房间的普通灯泡都换成节能灯泡,出门前随手关掉电器开关及电源,洗菜水储存下来冲马桶,提高办公室的空调温度,双面打印,不使用一次性筷子,骑自行车上班,使用环保袋等并不容易。
二、转变能源利用方式,加快我区低碳化进程
(一)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大力发展低能耗低排放产业
国家发改委测算,如果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提高1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比重降低1个百分点,万元GDP能耗可降低1个百分点。而我区2010年较2009年,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降低了12.5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比重却提高了7.6个百分点(依据《内蒙古统计年鉴2011》的统计结果计算得出)。这个结果与上述规律背道而驰,这也表明我区在增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降低工业增加值比重以降低单位GDP能耗上还有很大的空间。因此,今后我区应在物流、金融、信息等生产型服务业和教育、文化、旅游等生活型服务业领域倾注更多的力量。 从我区工业内部结构看,高能耗行业比重大,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低能耗行业比重低。2010年,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只有2.7%,(全国为12%)。按照高技术产业增加值比重提高1个百分点,而高能耗行业比重下降1个百分点,万元GDP能耗可降低1.3个百分点的规律,今后,我区应倾向大力发展非资源型产业、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低能耗产业,以产业结构的优化带动节能降耗水平的提高。
(二)防止投资向煤炭行业集中的“锁定效应”,大力发展新能源
在事物发展过程中,人们对初始路径和规则的选择具有依赖性,一旦做出选择,就很难改弦易辙,以至在演进过程中进入一种类似于“锁定”的状态,这种现象简称“锁定效应”。近年来,我区投资越来越从其他行业向煤炭行业集中,有形成“锁定”煤炭行业的苗头,须政府尽快采取措施予以防止。同时,必须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质能等新能源。
我区太阳能年日照时数为2600—3200小时,仅次于青藏高原,居全国第二位。近年来,我区太阳能发电产业发展很快。目前,已有一批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建成或在建,如巴彦淖尔市首个太阳能示范——乌拉特中旗家和小区和新龙城小区太阳能工程已投入使用;内蒙古神州光伏电力有限公司土左旗5MW电站建设项目已于2010年并网发电;伊泰集团2007年在鄂尔多斯市建成国内首座205千瓦太阳能聚光光伏示范发电站。按照我区2009—2015年绿色能源发展规划,到“十二五”末,全区太阳能并网发电装机达到50万千瓦。
我区风能资源储量10.52亿千瓦,技术可开发量3.03亿千瓦,约占全国风能资源储量的40%—50%,主要风电场分布在辉腾锡勒、朱日河、商都等地区。2010年底,我区风电装机容量已达到730万千瓦。在建的巴彦淖尔市乌拉特中旗、包头市达茂旗和通辽市开鲁县3个百万千瓦级风电基地,总规模达590万瓦。我区力争到2015年末,风电装机容量达到3000万千瓦。
生物质能包括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生物柴油、燃料乙醇、生物合成气、沼气、生物质直燃发电、生物质气化发电等。我区生物质能资源十分丰富,包括农作物秸秆、林木加工剩余物、林下资源、沙生灌木及含有非粮作物等,人均资源拥有量综合指数和人均能源拥有量指数居全国首位,是开发生物质能源潜力最大的省区之一。在我区的毛乌素、赤峰、通辽、牙克石已开始利用木质纤维素类进行发电,在包头、牙克石、赤峰等地也开始生产生物燃气、燃料乙醇、生物柴油、合成润滑油等。今后,我区开发利用生物质能源,主要应从三个方面努力:一是开展生物液体燃料开发及产业化示范基地建设;二是大力发展生物质发电产业;三是加大沼气技术推广。
以上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必将使我区的能源利用结构有一个大的改变。
(三)变革煤炭使用技术,使之转化为清洁能源
煤炭在我区能源结构中的主导地位短期内难以大幅度扭转,在这种情况下,为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加大煤炭的清洁燃烧力度。
煤的清洁燃烧技术主要有以下四种:一是煤燃烧前对煤清洗净化,除去煤中的硫和其他杂质;二是煤燃烧中(正在燃烧时)喷吹一些添加物,以祛除燃烧中产生的有害物质;三是煤燃烧后产生的烟气,在排入大气前即在烟囱里采取一些措施加以干预——利用吸收净化煤烟的细菌,进行净化;四是将煤气化或液化,以避免直接燃烧煤炭。正在建设的大唐国际克什克腾旗煤制天然气项目是我国第一个经国家核准并开工的大型煤制气示范工程,该项目建成后生产的煤制气,能源转化效率较高,比用煤生产甲醇等其他产品高约13%,比直接液化高约8%,比间接液化高约18%。2009年1月,神华集团煤直接液化百万吨级示范工程一次试车成功,从而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唯一掌握百万吨级煤直接液化关键技术的国家,它大大提高了煤的附加值,使煤的利用率提高了5倍以上。而且,整个生产过程实现了污染物近零排放。2009年9月,由伊泰集团与中科院山西煤化所研发的煤间接液化工业化示范装置正式投产,该装置具有催化剂性能好,吨出油率比国外先进水平高2.2倍,催化剂活性和抗硫性能高,碳转化率达91%(国际先进水平为81%),能源利用率高达47%。
(四)构建适应低碳经济发展的法规制度
实践证明,没有制度的保障,越是先进的理念越无立锥之地。低碳化的实现不仅需要解决具体的能源利用问题,也需要政府出台必要的政策、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来进行硬约束。对此,首先,必须健全完善能源开发、环境保护、节能减排方面的法规制度,维护法律的权威,做到依法行事。对于能源的开发,国外一般都实行准入制,对能源开采企业的规模、回采率、环保等指标都有严格要求,要提高办矿准入条件,使开采企业建立在较高的办矿技术水平上,达不到规范标准,不准建矿,这在一定程度上能有效遏制能源开发中的浪费问题。针对我区实际,还要完善煤炭资源管理办法,严格资源审批管理制度,明确市级以下政府和部门无权处置煤炭资源,使多头管理导致的无序开发状况有所改善。并且要落实储量管理责任,制定储量管理考核奖惩办法和储量损失审批办法,彻底改变严重浪费煤炭资源现象。
其次,必须规划先行,在实施禁止开发、保护性开发的区域建立生态补偿制度。廉价甚至无偿占有资源是造成浪费的重要根源,一是要对资源补偿费进行改革,由现在按产量征收改革为按资源消耗量征收,即按划分给开采企业的资源储量来计算,如果企业浪费了,仍需交纳补偿费。同时,要调整资源税征收办法,制订资源回采率的评价标准,按资源回采率确定相应的收税标准,资源回采率越低,资源税越高,或用回采率除税率计算收税标准,从税收上促使企业提高回采率。
(五)构建低碳视域下的文化价值观
建设低碳社会,给全民以生态文化价值观的渗透,包括生态平等的基本价值理念、符合自然生态原则的价值需求、价值规范和价值目标。对不同的人群,采用适宜有效的渗透方式、方法并配以组织上、体制上、资金上和技术上的支撑和保证。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以普及生态知识和增强生态道德意识为目标的生态价值观教育,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企业法人代表、各级生态环境管理部门干部的生态伦理知识的培训。应规定决策者、企业家和公众必须参加生态文化价值观的教育。各种媒介宣传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使普通民众逐渐改变生活消费习惯,营造全社会节能减排的良好氛围。不仅如此,政府应鼓励各种媒体宣传报道节能减排相关政策规定及各种企业、个人行为。
(作者单位:内蒙古党校哲学部)
一、我区低碳化发展的困境—从能源利用方式视角审视
(一)以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是我区低碳化的一大制约
近年来,我区的经济增长令人瞩目,但是,这种增长更多是来自于工业。2010年,我区三次产业结构比为9.6:52.4:38。以工业为主并不意味着高碳。我区规模以上工业中能源、冶金、化工等重化工行业占到2/3,这些重化工业大多是原材料产品和能源产品,能耗高。同时,在我区第三产业中,还有将近1/3是能源消耗比较高的交通运输业。近些年,与经济发展相伴,我区的能源消费总量及工业能耗量都在逐年上升(见表1,数据来源于《内蒙古统计年鉴—2011》),特别是工业能耗占全社会能耗总量的68.4%(见《内蒙古统计年鉴—2011》),世界各国这一指标约为1/3左右,而我国约为70%。
与高能耗相伴而来的必然是高排放。近些年,我区工业“三废”物质的排放也呈逐年上升的态势(见表2,数据来源于《内蒙古统计年鉴—2011》),我区已被列入环渤海与长三角高排放连绵带。而我区的“三废”处理情况又不尽如人意,排放速度赶不上治理速度,历史欠账过多,“低碳”的压力极大。
(二)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短期内难以根本改变
我区重化工为主的工业构成呈现高消耗的明显特征,而这个高消耗主要就是消耗煤炭。我区能源结构长期过度依赖煤炭。2010年,煤炭在一次能源生产构成中的比重为92.35%,其他能源比重不足8%,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构成中的比重为94.16%(见《内蒙古统计年鉴—2011》)(而全国平均水平是70%,世界平均水平是29%),石油和天然气仅占4.08%,其他能源不足2%。据测算,燃烧1吨煤平均产生约3.6吨CO2,而燃烧1吨石油约产生3.1吨CO2,1吨天然气约产生1.8吨CO2。
同时,我区蕴藏的丰富的新能源没有得到合理的开发利用。我区风能丰富地区的面积为46万平方公里,10米高度的可开发利用的风能资源为1.01亿千瓦,占全国的40%;我区年太阳能总量在62.2亿焦耳/平方米以上,仅次于西藏,居全国第二。但是,由于风能与太阳能主要集中在广大农牧区与偏远山区,其利用仅限于农牧区居民的生产和生活用电,尚未大规模产业化。而近几年我区生物质能的利用发展较快,正在农村牧区大力推广秸秆转化为沼气的技术,目前已有近15万农牧户用上沼气,每年可节约近20万吨标准煤,但也处于初级阶段。这些蕴藏丰富的新能源尚未大规模开发,也从侧面促成了煤炭在能源结构中的绝对主导地位。
(三)能源科技落后,高消耗、高排放的局面难以扭转
能源科技包括能源开采、利用的技术以及重点领域、重大专项、基础研究等前沿技术。我区能源科技较为落后,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能源开采上,主要是回采率低,浪费严重。按《煤炭工业技术规范》要求,矿井采区的回采率最低不应小于75%,但现在我区没有一家煤炭企业的回采率达到了规定要求,全区的煤炭资源回采率平均不到30%。从数字上看,有的煤矿从储量上看能开采上百年都不止,但考虑到回采率低的因素,三四十年就开完了。我区的煤矿煤层很厚,一些煤层平均厚度就达五六十米。按要求,开采较厚的煤层要采用分层技术,逐层开采,但工艺复杂,成本增加,企业都不愿意应用这一技术。在目前煤炭开发热火朝天的鄂尔多斯,大量十多米厚的煤层都仅开采一层。甚至不少煤炭企业为追求经济效益,薄煤层、地质构造比较复杂的煤炭资源基本上弃之不采,特厚煤层仅采一层,浪费严重。
在能源利用上,主要是综合利用效率低,碳排放高。我国的能源利用平均水平是33%,发达国家大约是43%。如考虑开采运输和加工,我区能源系统的总效率不足10%,大量的能源在各个环节被浪费了,显示出高消耗的特征。根据Kaya公式:CO2排放=人口数量 x 人均GDP x 单位GDP 能源消耗量×单位能耗排放因子。在这四个因素中,人口数量和人均GDP的上升趋势在当前还不可逆转,单位能耗排放因子是一个固定值,如此,单位GDP能源消耗量就与CO2排放紧密正相关了。2010年,我区单位GDP能耗1.92吨标准煤/万元(见表3,数据来源于《内蒙古统计年鉴—2011》),而全国平均水平为1.077吨标准煤/万元,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近1倍。主要工业产品钢、水泥、火力发电、电解铝、粗铜能耗水平大都高于全区平均水平。高能耗与高排放如影随形,全国每万元GDP排放CO2约2吨,我区每万元GDP排放约4.9吨,接近全国的2.5倍。
(四)低碳生活方式需要长期适应
低碳化对人们利用能源的传统观念也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对于环境污染现状,几乎所有的人都有清醒的认识,可是对于应用低碳技术建设低碳社会,并没有多少人明白。一些相关人员考虑到自身利益,对低碳技术的应用要么持冷漠态度,要么持观望态度。虽然政府在积极努力,可是很多个人不愿意改变浪费能源的生活方式和习惯。时尚、高档、豪华、舒适已经成为现代生活的内涵,但都是高碳的,改变谈何容易。要做到把房间的普通灯泡都换成节能灯泡,出门前随手关掉电器开关及电源,洗菜水储存下来冲马桶,提高办公室的空调温度,双面打印,不使用一次性筷子,骑自行车上班,使用环保袋等并不容易。
二、转变能源利用方式,加快我区低碳化进程
(一)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大力发展低能耗低排放产业
国家发改委测算,如果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提高1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比重降低1个百分点,万元GDP能耗可降低1个百分点。而我区2010年较2009年,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降低了12.5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比重却提高了7.6个百分点(依据《内蒙古统计年鉴2011》的统计结果计算得出)。这个结果与上述规律背道而驰,这也表明我区在增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降低工业增加值比重以降低单位GDP能耗上还有很大的空间。因此,今后我区应在物流、金融、信息等生产型服务业和教育、文化、旅游等生活型服务业领域倾注更多的力量。 从我区工业内部结构看,高能耗行业比重大,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低能耗行业比重低。2010年,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只有2.7%,(全国为12%)。按照高技术产业增加值比重提高1个百分点,而高能耗行业比重下降1个百分点,万元GDP能耗可降低1.3个百分点的规律,今后,我区应倾向大力发展非资源型产业、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低能耗产业,以产业结构的优化带动节能降耗水平的提高。
(二)防止投资向煤炭行业集中的“锁定效应”,大力发展新能源
在事物发展过程中,人们对初始路径和规则的选择具有依赖性,一旦做出选择,就很难改弦易辙,以至在演进过程中进入一种类似于“锁定”的状态,这种现象简称“锁定效应”。近年来,我区投资越来越从其他行业向煤炭行业集中,有形成“锁定”煤炭行业的苗头,须政府尽快采取措施予以防止。同时,必须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质能等新能源。
我区太阳能年日照时数为2600—3200小时,仅次于青藏高原,居全国第二位。近年来,我区太阳能发电产业发展很快。目前,已有一批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建成或在建,如巴彦淖尔市首个太阳能示范——乌拉特中旗家和小区和新龙城小区太阳能工程已投入使用;内蒙古神州光伏电力有限公司土左旗5MW电站建设项目已于2010年并网发电;伊泰集团2007年在鄂尔多斯市建成国内首座205千瓦太阳能聚光光伏示范发电站。按照我区2009—2015年绿色能源发展规划,到“十二五”末,全区太阳能并网发电装机达到50万千瓦。
我区风能资源储量10.52亿千瓦,技术可开发量3.03亿千瓦,约占全国风能资源储量的40%—50%,主要风电场分布在辉腾锡勒、朱日河、商都等地区。2010年底,我区风电装机容量已达到730万千瓦。在建的巴彦淖尔市乌拉特中旗、包头市达茂旗和通辽市开鲁县3个百万千瓦级风电基地,总规模达590万瓦。我区力争到2015年末,风电装机容量达到3000万千瓦。
生物质能包括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生物柴油、燃料乙醇、生物合成气、沼气、生物质直燃发电、生物质气化发电等。我区生物质能资源十分丰富,包括农作物秸秆、林木加工剩余物、林下资源、沙生灌木及含有非粮作物等,人均资源拥有量综合指数和人均能源拥有量指数居全国首位,是开发生物质能源潜力最大的省区之一。在我区的毛乌素、赤峰、通辽、牙克石已开始利用木质纤维素类进行发电,在包头、牙克石、赤峰等地也开始生产生物燃气、燃料乙醇、生物柴油、合成润滑油等。今后,我区开发利用生物质能源,主要应从三个方面努力:一是开展生物液体燃料开发及产业化示范基地建设;二是大力发展生物质发电产业;三是加大沼气技术推广。
以上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必将使我区的能源利用结构有一个大的改变。
(三)变革煤炭使用技术,使之转化为清洁能源
煤炭在我区能源结构中的主导地位短期内难以大幅度扭转,在这种情况下,为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加大煤炭的清洁燃烧力度。
煤的清洁燃烧技术主要有以下四种:一是煤燃烧前对煤清洗净化,除去煤中的硫和其他杂质;二是煤燃烧中(正在燃烧时)喷吹一些添加物,以祛除燃烧中产生的有害物质;三是煤燃烧后产生的烟气,在排入大气前即在烟囱里采取一些措施加以干预——利用吸收净化煤烟的细菌,进行净化;四是将煤气化或液化,以避免直接燃烧煤炭。正在建设的大唐国际克什克腾旗煤制天然气项目是我国第一个经国家核准并开工的大型煤制气示范工程,该项目建成后生产的煤制气,能源转化效率较高,比用煤生产甲醇等其他产品高约13%,比直接液化高约8%,比间接液化高约18%。2009年1月,神华集团煤直接液化百万吨级示范工程一次试车成功,从而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唯一掌握百万吨级煤直接液化关键技术的国家,它大大提高了煤的附加值,使煤的利用率提高了5倍以上。而且,整个生产过程实现了污染物近零排放。2009年9月,由伊泰集团与中科院山西煤化所研发的煤间接液化工业化示范装置正式投产,该装置具有催化剂性能好,吨出油率比国外先进水平高2.2倍,催化剂活性和抗硫性能高,碳转化率达91%(国际先进水平为81%),能源利用率高达47%。
(四)构建适应低碳经济发展的法规制度
实践证明,没有制度的保障,越是先进的理念越无立锥之地。低碳化的实现不仅需要解决具体的能源利用问题,也需要政府出台必要的政策、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来进行硬约束。对此,首先,必须健全完善能源开发、环境保护、节能减排方面的法规制度,维护法律的权威,做到依法行事。对于能源的开发,国外一般都实行准入制,对能源开采企业的规模、回采率、环保等指标都有严格要求,要提高办矿准入条件,使开采企业建立在较高的办矿技术水平上,达不到规范标准,不准建矿,这在一定程度上能有效遏制能源开发中的浪费问题。针对我区实际,还要完善煤炭资源管理办法,严格资源审批管理制度,明确市级以下政府和部门无权处置煤炭资源,使多头管理导致的无序开发状况有所改善。并且要落实储量管理责任,制定储量管理考核奖惩办法和储量损失审批办法,彻底改变严重浪费煤炭资源现象。
其次,必须规划先行,在实施禁止开发、保护性开发的区域建立生态补偿制度。廉价甚至无偿占有资源是造成浪费的重要根源,一是要对资源补偿费进行改革,由现在按产量征收改革为按资源消耗量征收,即按划分给开采企业的资源储量来计算,如果企业浪费了,仍需交纳补偿费。同时,要调整资源税征收办法,制订资源回采率的评价标准,按资源回采率确定相应的收税标准,资源回采率越低,资源税越高,或用回采率除税率计算收税标准,从税收上促使企业提高回采率。
(五)构建低碳视域下的文化价值观
建设低碳社会,给全民以生态文化价值观的渗透,包括生态平等的基本价值理念、符合自然生态原则的价值需求、价值规范和价值目标。对不同的人群,采用适宜有效的渗透方式、方法并配以组织上、体制上、资金上和技术上的支撑和保证。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以普及生态知识和增强生态道德意识为目标的生态价值观教育,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企业法人代表、各级生态环境管理部门干部的生态伦理知识的培训。应规定决策者、企业家和公众必须参加生态文化价值观的教育。各种媒介宣传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使普通民众逐渐改变生活消费习惯,营造全社会节能减排的良好氛围。不仅如此,政府应鼓励各种媒体宣传报道节能减排相关政策规定及各种企业、个人行为。
(作者单位:内蒙古党校哲学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