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各国应对知识经济挑战、实现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战略选择,也是衡量教育现代化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基础教育信息化也是实现教育教学方式变革、促进创新性人才培养和全面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当前,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实践方向是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教育资源整合与共享,推进信息技术的教育教学应用,促进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如何推动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取得新发展?跨越发展的策略必须占领“制高点”——“制高点”在哪里呢?
一、北京市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形势概况
以信息化引领和推动教育现代化既是首都教育面临的机遇,也是首都教育发展的根本要求。
“十五”初期,北京市委、市政府确立了“高标准、高质量实现首都信息化,推动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的目标;2004年市委、市政府在北京市教育大会确立了2010年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首都教育改革发展总目标,提出“教育信息化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的发展方向。
通过近10年的努力,北京市中小学信息化取得明显的进步。全市基本建成由市级骨干网、区县区域网和校园网三级连通的北京教育信息网。16个区县都建成区域网络中心,布局调整保留的中小学全部建成校园网,网络节点进入每一间教室。全市中小学拥有计算机33.1万台,其中学生机15.6万台,专任教师机13.8万台,办公用机3.6万台。全市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1.2万套,多媒体设备2.7万套。学生平均每6.9人拥有一台计算机(含流动子女),教师平均人手一机,初步搭建了信息化教育硬件环境。远程教育服务系统、专业教育门户、电子政务(电子校务)体系已建立。已建成覆盖中小学27个学科的专题讨论区。建成专家、名师和个人博客4000余个。依托网络研修平台陆续开展网上音视频互动教研活动32次,开展专题讨论33次,发表作品2万余篇。中小学资源平台站内资源超过48万条,服务频道17个,资源总数超过360万条,注册用户超过48万人,基本覆盖了全市一线教师,日访问量平均超过万人,月下载量平均超过1.5T。实现数字图书馆(一期建有10万种图书、101多万册、600余种主流教育教学期刊)、CMIS(已全覆盖)和学生卡(140万张)应用。信息化与学科教学整合不断深入,广大师生信息化素质得到明显提高。学校具备了一定的应用环境。
当前,首都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趋势正在从规模普及向整合应用迈进;从注重硬件达标建设向着注重内涵发展、注重与学校各项主流业务进行全面深层次的融合方向发展。首都教育信息化建设所面临的任务是力促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提升质量和效益,引领教育教学发展;尊重各学校的主体性和创造性,通过进一步的实验和探索,促进首都中小学信息化高效而特色地发展。
2007年12月全市召开了“北京市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会议”。2008年初,市教委出台了“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北京市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意见”(京教研[2008]2号),该意见在校园建设层面明确提出了“要建成一批各级各类教育的数字校园示范校”的要求。2009年7月召开全市会议,出台文件,正式启动首都基础教育数字校园实验建设工作。
二、北京市数字校园实验的发展情况
北京市部分区县及中小学开始从不同角度尝试数字校园的研究与建设。朝阳区在全市最先开启了数字校园建设的先河。陈经纶中学数字校园建设起步于2005年,是朝阳区第一所试点校,2007年正式启动项目,并于当年完成了一期建设,现在进入二期建设阶段。2008年朝阳又先后选择了两所小学(朝阳实验小学、星河实验小学)和一所初中校(望京实验学校)进行试点。西城区于2008年启动了“基于数据交换标准的数字校园建设与应用研究”课题,试图以数据互操作为突破口,探索一种“专家引领,学校互促交流、研究,公司参与”的数字校园工作新模式。西城区教委牵头,吸纳5所试验学校参与,以研究带建设,已完成2所数字校园的建设工作,并希望在此基础上建立一整套数字校园建设与应用的管理办法和规章制度。其他区县包括门头沟、东城自2008年开始也先后将数字校园的研究与建设列入议事日程,并在2009年陆续开始研究或建设工作。海淀区推行以校园一卡通为典型应用的数字校园模式等。
总体看来,北京市目前各区县及学校对数字校园有着自己不同的认识与理解,但是由于中小学数字校园的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其概念、范畴、标准、评估等,均需深入研究、明确界定。
三、北京市数字校园实验工作目标与任务
1.数字校园的内涵
我们强调,所建设的数字校园就是“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对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等主要业务以及资源和数据,进行优化、整合和融通,拓展现实校园的时间和空间维度,在传统校园的基础上构建一个数字空间,实现从环境、资源到活动的数字化。数字校园的体系结构至少包括四个部分,即:网络基础设施、网络基础服务、应用支撑系统与网络管理系统。
网络基础设施包括硬件基础设施、软件基础设施和安全基础设施三个方面的内容。网络基础服务包括目录服务、身份认证、网络安全、数据交换、空间管理、信息发布、资源共享管理等内容与服务。应用支撑系统在中小学层面主要包括校园统一门户系统、教科研平台(教师发展系统、学业评价系统、资源应用平台等)、管理业务平台(学籍管理系统、课程管理系统、办公管理系统、招生管理系统等)、德育管理平台(综合素质评价系统、日常表现系统、家校互通系统等)、一卡通系统等。此外,学校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建设开发相应的应用系统。网络管理系统用来保证网络基础设施和应用系统安全、稳定地运行,包括基础设施管理与网络应用开发管理与维护两个方面。
2.北京市数字校园建设的目标与任务
北京市计划通过3年左右时间的实验,建成一批彰显首都教育特征、具有示范引领作用、各具特色的中小学数字校园;同时培养一批具有较高的教育信息化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的校长和教师;在此基础上,制订完成《北京市中小学校数字校园建设评估规范》,促进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在全市逐步推广和实施。通过数字校园的建设,要进一步巩固中小学校信息化建设成果,健全信息化管理与运行机制;提升领导干部与广大师生的信息素养,加速信息化队伍建设;整合学校各类资源,推动信息技术在教学、科研、管理与服务中的深层次应用;提高教育质量,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实现学校科学发展。
3.具体原则要求
数字校园建设要充分体现学校的办学理念,要结合学校的整体发展规划统一设计;要注重对学校核心业务的支撑与引领;要服务于学校的管理者、教师、学生和家长,服务于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的提升,服务于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
数字校园建设要严格遵循相关技术规范和标准,处理好继承与发展、标准与特色、安全与便捷、管理与服务的关系,建立实用有效且安全可靠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平台,从而保障数字校园的推广应用。数字校园的建设要以人为本,充分体现“人性化”的需求,让用户以最便捷、最有效的方式来使用和管理。
数字校园建设不是“凭空重建”或“推倒重来”,而是依托现有中小学自身信息化环境,对各类教育教学资源和信息数据进行优化整合,在此基础上建构一个以学校“应用”为中心的数字空间,实现信息、数据、资源的交换共享。
数字校园的建设要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深入挖掘其在教育方面的功能,注重新技术的应用,创设有利的环境,培养广大师生的创造能力与创新精神,以适应信息技术发展对数字化生存与发展的挑战。
建设数字校园要特别注意创设开放与共享的数字空间,实现校园内部、校园与区域、校园与社会之间的共享与交流,要避免使学校变成人为的“信息孤岛”。
(作者单位: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基础教育处)
一、北京市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形势概况
以信息化引领和推动教育现代化既是首都教育面临的机遇,也是首都教育发展的根本要求。
“十五”初期,北京市委、市政府确立了“高标准、高质量实现首都信息化,推动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的目标;2004年市委、市政府在北京市教育大会确立了2010年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首都教育改革发展总目标,提出“教育信息化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的发展方向。
通过近10年的努力,北京市中小学信息化取得明显的进步。全市基本建成由市级骨干网、区县区域网和校园网三级连通的北京教育信息网。16个区县都建成区域网络中心,布局调整保留的中小学全部建成校园网,网络节点进入每一间教室。全市中小学拥有计算机33.1万台,其中学生机15.6万台,专任教师机13.8万台,办公用机3.6万台。全市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1.2万套,多媒体设备2.7万套。学生平均每6.9人拥有一台计算机(含流动子女),教师平均人手一机,初步搭建了信息化教育硬件环境。远程教育服务系统、专业教育门户、电子政务(电子校务)体系已建立。已建成覆盖中小学27个学科的专题讨论区。建成专家、名师和个人博客4000余个。依托网络研修平台陆续开展网上音视频互动教研活动32次,开展专题讨论33次,发表作品2万余篇。中小学资源平台站内资源超过48万条,服务频道17个,资源总数超过360万条,注册用户超过48万人,基本覆盖了全市一线教师,日访问量平均超过万人,月下载量平均超过1.5T。实现数字图书馆(一期建有10万种图书、101多万册、600余种主流教育教学期刊)、CMIS(已全覆盖)和学生卡(140万张)应用。信息化与学科教学整合不断深入,广大师生信息化素质得到明显提高。学校具备了一定的应用环境。
当前,首都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趋势正在从规模普及向整合应用迈进;从注重硬件达标建设向着注重内涵发展、注重与学校各项主流业务进行全面深层次的融合方向发展。首都教育信息化建设所面临的任务是力促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提升质量和效益,引领教育教学发展;尊重各学校的主体性和创造性,通过进一步的实验和探索,促进首都中小学信息化高效而特色地发展。
2007年12月全市召开了“北京市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会议”。2008年初,市教委出台了“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北京市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意见”(京教研[2008]2号),该意见在校园建设层面明确提出了“要建成一批各级各类教育的数字校园示范校”的要求。2009年7月召开全市会议,出台文件,正式启动首都基础教育数字校园实验建设工作。
二、北京市数字校园实验的发展情况
北京市部分区县及中小学开始从不同角度尝试数字校园的研究与建设。朝阳区在全市最先开启了数字校园建设的先河。陈经纶中学数字校园建设起步于2005年,是朝阳区第一所试点校,2007年正式启动项目,并于当年完成了一期建设,现在进入二期建设阶段。2008年朝阳又先后选择了两所小学(朝阳实验小学、星河实验小学)和一所初中校(望京实验学校)进行试点。西城区于2008年启动了“基于数据交换标准的数字校园建设与应用研究”课题,试图以数据互操作为突破口,探索一种“专家引领,学校互促交流、研究,公司参与”的数字校园工作新模式。西城区教委牵头,吸纳5所试验学校参与,以研究带建设,已完成2所数字校园的建设工作,并希望在此基础上建立一整套数字校园建设与应用的管理办法和规章制度。其他区县包括门头沟、东城自2008年开始也先后将数字校园的研究与建设列入议事日程,并在2009年陆续开始研究或建设工作。海淀区推行以校园一卡通为典型应用的数字校园模式等。
总体看来,北京市目前各区县及学校对数字校园有着自己不同的认识与理解,但是由于中小学数字校园的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其概念、范畴、标准、评估等,均需深入研究、明确界定。
三、北京市数字校园实验工作目标与任务
1.数字校园的内涵
我们强调,所建设的数字校园就是“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对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等主要业务以及资源和数据,进行优化、整合和融通,拓展现实校园的时间和空间维度,在传统校园的基础上构建一个数字空间,实现从环境、资源到活动的数字化。数字校园的体系结构至少包括四个部分,即:网络基础设施、网络基础服务、应用支撑系统与网络管理系统。
网络基础设施包括硬件基础设施、软件基础设施和安全基础设施三个方面的内容。网络基础服务包括目录服务、身份认证、网络安全、数据交换、空间管理、信息发布、资源共享管理等内容与服务。应用支撑系统在中小学层面主要包括校园统一门户系统、教科研平台(教师发展系统、学业评价系统、资源应用平台等)、管理业务平台(学籍管理系统、课程管理系统、办公管理系统、招生管理系统等)、德育管理平台(综合素质评价系统、日常表现系统、家校互通系统等)、一卡通系统等。此外,学校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建设开发相应的应用系统。网络管理系统用来保证网络基础设施和应用系统安全、稳定地运行,包括基础设施管理与网络应用开发管理与维护两个方面。
2.北京市数字校园建设的目标与任务
北京市计划通过3年左右时间的实验,建成一批彰显首都教育特征、具有示范引领作用、各具特色的中小学数字校园;同时培养一批具有较高的教育信息化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的校长和教师;在此基础上,制订完成《北京市中小学校数字校园建设评估规范》,促进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在全市逐步推广和实施。通过数字校园的建设,要进一步巩固中小学校信息化建设成果,健全信息化管理与运行机制;提升领导干部与广大师生的信息素养,加速信息化队伍建设;整合学校各类资源,推动信息技术在教学、科研、管理与服务中的深层次应用;提高教育质量,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实现学校科学发展。
3.具体原则要求
数字校园建设要充分体现学校的办学理念,要结合学校的整体发展规划统一设计;要注重对学校核心业务的支撑与引领;要服务于学校的管理者、教师、学生和家长,服务于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的提升,服务于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
数字校园建设要严格遵循相关技术规范和标准,处理好继承与发展、标准与特色、安全与便捷、管理与服务的关系,建立实用有效且安全可靠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平台,从而保障数字校园的推广应用。数字校园的建设要以人为本,充分体现“人性化”的需求,让用户以最便捷、最有效的方式来使用和管理。
数字校园建设不是“凭空重建”或“推倒重来”,而是依托现有中小学自身信息化环境,对各类教育教学资源和信息数据进行优化整合,在此基础上建构一个以学校“应用”为中心的数字空间,实现信息、数据、资源的交换共享。
数字校园的建设要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深入挖掘其在教育方面的功能,注重新技术的应用,创设有利的环境,培养广大师生的创造能力与创新精神,以适应信息技术发展对数字化生存与发展的挑战。
建设数字校园要特别注意创设开放与共享的数字空间,实现校园内部、校园与区域、校园与社会之间的共享与交流,要避免使学校变成人为的“信息孤岛”。
(作者单位: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基础教育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