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过去,我国思想品德课的传统教学模式便是“填鸭式”授课,学生缺乏自主思考,较为被动,教学效果往往并不尽如人意。但随着国家对素质教育与创新型教学的大力推行,教育者纷纷积极投入到全新教学理念与方式的探索之中,问题性教学便是成果之一。以问题性教学为关键点,以素质教育为前提,根据我国思想品德课的现状,来具体分析与探究问题性教学于思想品德课中的具体应用。
关键词:问题性教学 思想品德课 应用 为跟上新时代的发展步伐,满足当代学生的需求,思想品德课作为一门帮助学生塑造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其良好的道德修养与精神品质而设立的重点学科,其教学更应该做到与时俱进、顺应时势。总体来说,思想品德课的内容理论性强、较为枯燥与抽象,再加上传统教学的沉闷与老套,很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使教学活动难以开展,教学目标难以实现。而问题性教学作为一种创新型教学理念与方法,非常适合被应用于思想品德课的日常教学中,接下来笔者将对其进行全面、详细、深入的分析与探究。
一、问题性教学的概念与意义
所谓“问题性教学”是指:授课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根据授课内容来设立相应情境并提出问题,作为引导者与指导者,帮助其发现新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主观能动性,令其做到自主研究与思考,并解决问题,进而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其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自然而然地领会所学知识并融入自己的思想情感之中,合理应用该理念可收获良好的教学成果,帮助教学初衷的实现。
问题引发思考,思考产生解决方法,所以提出新问题是解决旧问题的源泉,学生的独立思维与创新意识应该得到教师的珍视与尊重,而在问题性教学中,教师将发现新问题、思考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其有更多的时间与空间去创造新思维、发挥新能力、得到新方法,因而问题性教学是一种值得推崇的、良性循环的教学方式。
二、我国思想品德课现状
事实表明,在应试教育下,很多教师只单纯看重成绩分数,在追求所谓效率时,对知识仅进行单方面的输出,而学生多作为单纯的接收者,缺少提出问题与独立思考的机会与时间,对知识只是死记硬背、生搬硬套。而思想品德课在现实中,作为一门理论多于实践的课程更是如此,学校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考察,大多是通过笔考成绩来实现。长此以往,一方面是使学生逐渐失去对这门课程的学习热情与兴趣,另一方面更使实际情况脱离了教育教学的初衷。
三、问题性教学在思想品德课中的应用要点
首先,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能够达到平等、民主、和谐是一切的前提标准。这就要求在应用问题性教学理念于思想品德课之时,教师必须做到摒弃固有的强势灌输知识的方式方法,将传统教学中“主讲人”的角色转换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沟通者”与“指导者”。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其自主思考问题、独立探索解决方法的权利应该得到教师的尊重与捍卫,教师应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与氛围,增强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求同存异,令不同的思维与想法碰撞出新的火花,从而形成良性循环的师生关系,这样可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相关能力,并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其次,学生能够具备问题意识是问题性教学在思想品德课应用中的基础。原因是,问题性教学意在培养学生提出新问题、思考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能力,而意识指导行为,所以在开展问题式教学时,要求学生要具备问题意识方能顺利进行,进而助其培养良好的独立自主思考与学习的习惯于能力。而对于考察问题性教学是否成功时,学生是否具备问题意识也是重要的评定标准之一。
再者,教师自身的问题意识、知识储备、教学能力、提问技巧、素质素养是实行此种教学方法的关键点。虽然此种方法给予了学生更大的自主权,不过教师仍然是教育教学中的设计者、传授者与把控者。而这种开放式的教学方式也给教师的工作带来了更大的挑战,对教师自身提出了更多的要求。这就需要教师要拥有更高的素质素养,做到为人师表,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深化对学科知识的储备,增强自身的问题意识、掌握并合理运用更多的提问技巧。从而在授课前设计出更多更好的问题与情境,在授课时可以更好教育、引导学生,准确的回答自己设计的、以及学生可能提出的各种疑问,进而实现教学目标。
最后,令教育教学管理思维与制度,摆脱应试教育思维的束缚,是实现问题性教学应用于思想品德课中能够取得良好效果的动力与保障。在应试教育的束缚下,无论是教师在教学中,还是学生在学习中,思维都较为狭隘,只单纯看重学习成绩,认为分数是衡量一切的标准,从长远考虑,这样做的局限性是极其巨大的。长此以往,思想品德课将会失去其实际与原有的意义,令学生失去兴趣与动力,为其学习造成极大负担,进而为教师的教育教学带来极大阻碍。因而宽松弹性的教学管理制度与思维于其中是非常重要的,可以令教师与学生在更加轻松、愉快的心境下进行教学与学习的需求得到保障,从而促使教育教学更为有效。
四、问题性教学在思想品德课中的具体应用
第一步,创立相应的问题情境。具体来说,在授课前,教师根据课程内容设立内容丰富、有趣、具有启示性、与学生实际生活相结合的情景,从而缩短与学生的距离,激发其参与其中的兴趣与动力。思想品德课的知识内容较为晦涩枯燥,不过在实际生活中有大量或经典或新颖的实例可以与之结合,故而需要教师拓展自己的知识面,丰富自身的人生经验。同时要注意教师设立的情境要具有障碍性,进而激发学生更全面、深层的思考与探究。
第二步,提出问题。方式上,可先讲课再引入问题,也可先提问题再引导学生思考课程内容。要求上,问题不能偏离主题,要实际有效,教师要细心了解当代学生的兴趣点,提出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另外,要把握好提问次数,太少会降低教学效率,太多会影响学生全面、深入的思考。
第三步,分析和解答疑问。问题的提出目的是引发思考与解决方案,所以这是关键步骤之一。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在学生回答不够深入时,要予以引导;在问题较难时,要为学生提供思路;在学生回答错误时,教师的否定不要太明显,要耐心讲解和真心鼓励;在学生回答正确时,要予以明确的表扬与赞许;在学生提出疑问时,要以自己认真的事先备课、强大的知识储备、结合自己的人生经验来准确回答,并将不断拓展问题、夯实学生所学知识。
五、结语
将以上的分析、思维方式、具体应用方案结合于思想品德课的实际教学中,将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成果。教师要重点注意情境与问题的创新性与趣味性,多引导、启发学生,帮助其逐渐形成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王晔.论思想品德课的探究式教学模式[D].渤海大学,2014.
[2]孟卓.探究式教学在思想品德课中的应用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2.
[3]刘燕平.论《思想品德》课中的体验性教学[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
关键词:问题性教学 思想品德课 应用 为跟上新时代的发展步伐,满足当代学生的需求,思想品德课作为一门帮助学生塑造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其良好的道德修养与精神品质而设立的重点学科,其教学更应该做到与时俱进、顺应时势。总体来说,思想品德课的内容理论性强、较为枯燥与抽象,再加上传统教学的沉闷与老套,很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使教学活动难以开展,教学目标难以实现。而问题性教学作为一种创新型教学理念与方法,非常适合被应用于思想品德课的日常教学中,接下来笔者将对其进行全面、详细、深入的分析与探究。
一、问题性教学的概念与意义
所谓“问题性教学”是指:授课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根据授课内容来设立相应情境并提出问题,作为引导者与指导者,帮助其发现新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主观能动性,令其做到自主研究与思考,并解决问题,进而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其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自然而然地领会所学知识并融入自己的思想情感之中,合理应用该理念可收获良好的教学成果,帮助教学初衷的实现。
问题引发思考,思考产生解决方法,所以提出新问题是解决旧问题的源泉,学生的独立思维与创新意识应该得到教师的珍视与尊重,而在问题性教学中,教师将发现新问题、思考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其有更多的时间与空间去创造新思维、发挥新能力、得到新方法,因而问题性教学是一种值得推崇的、良性循环的教学方式。
二、我国思想品德课现状
事实表明,在应试教育下,很多教师只单纯看重成绩分数,在追求所谓效率时,对知识仅进行单方面的输出,而学生多作为单纯的接收者,缺少提出问题与独立思考的机会与时间,对知识只是死记硬背、生搬硬套。而思想品德课在现实中,作为一门理论多于实践的课程更是如此,学校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考察,大多是通过笔考成绩来实现。长此以往,一方面是使学生逐渐失去对这门课程的学习热情与兴趣,另一方面更使实际情况脱离了教育教学的初衷。
三、问题性教学在思想品德课中的应用要点
首先,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能够达到平等、民主、和谐是一切的前提标准。这就要求在应用问题性教学理念于思想品德课之时,教师必须做到摒弃固有的强势灌输知识的方式方法,将传统教学中“主讲人”的角色转换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沟通者”与“指导者”。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其自主思考问题、独立探索解决方法的权利应该得到教师的尊重与捍卫,教师应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与氛围,增强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求同存异,令不同的思维与想法碰撞出新的火花,从而形成良性循环的师生关系,这样可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相关能力,并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其次,学生能够具备问题意识是问题性教学在思想品德课应用中的基础。原因是,问题性教学意在培养学生提出新问题、思考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能力,而意识指导行为,所以在开展问题式教学时,要求学生要具备问题意识方能顺利进行,进而助其培养良好的独立自主思考与学习的习惯于能力。而对于考察问题性教学是否成功时,学生是否具备问题意识也是重要的评定标准之一。
再者,教师自身的问题意识、知识储备、教学能力、提问技巧、素质素养是实行此种教学方法的关键点。虽然此种方法给予了学生更大的自主权,不过教师仍然是教育教学中的设计者、传授者与把控者。而这种开放式的教学方式也给教师的工作带来了更大的挑战,对教师自身提出了更多的要求。这就需要教师要拥有更高的素质素养,做到为人师表,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深化对学科知识的储备,增强自身的问题意识、掌握并合理运用更多的提问技巧。从而在授课前设计出更多更好的问题与情境,在授课时可以更好教育、引导学生,准确的回答自己设计的、以及学生可能提出的各种疑问,进而实现教学目标。
最后,令教育教学管理思维与制度,摆脱应试教育思维的束缚,是实现问题性教学应用于思想品德课中能够取得良好效果的动力与保障。在应试教育的束缚下,无论是教师在教学中,还是学生在学习中,思维都较为狭隘,只单纯看重学习成绩,认为分数是衡量一切的标准,从长远考虑,这样做的局限性是极其巨大的。长此以往,思想品德课将会失去其实际与原有的意义,令学生失去兴趣与动力,为其学习造成极大负担,进而为教师的教育教学带来极大阻碍。因而宽松弹性的教学管理制度与思维于其中是非常重要的,可以令教师与学生在更加轻松、愉快的心境下进行教学与学习的需求得到保障,从而促使教育教学更为有效。
四、问题性教学在思想品德课中的具体应用
第一步,创立相应的问题情境。具体来说,在授课前,教师根据课程内容设立内容丰富、有趣、具有启示性、与学生实际生活相结合的情景,从而缩短与学生的距离,激发其参与其中的兴趣与动力。思想品德课的知识内容较为晦涩枯燥,不过在实际生活中有大量或经典或新颖的实例可以与之结合,故而需要教师拓展自己的知识面,丰富自身的人生经验。同时要注意教师设立的情境要具有障碍性,进而激发学生更全面、深层的思考与探究。
第二步,提出问题。方式上,可先讲课再引入问题,也可先提问题再引导学生思考课程内容。要求上,问题不能偏离主题,要实际有效,教师要细心了解当代学生的兴趣点,提出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另外,要把握好提问次数,太少会降低教学效率,太多会影响学生全面、深入的思考。
第三步,分析和解答疑问。问题的提出目的是引发思考与解决方案,所以这是关键步骤之一。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在学生回答不够深入时,要予以引导;在问题较难时,要为学生提供思路;在学生回答错误时,教师的否定不要太明显,要耐心讲解和真心鼓励;在学生回答正确时,要予以明确的表扬与赞许;在学生提出疑问时,要以自己认真的事先备课、强大的知识储备、结合自己的人生经验来准确回答,并将不断拓展问题、夯实学生所学知识。
五、结语
将以上的分析、思维方式、具体应用方案结合于思想品德课的实际教学中,将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成果。教师要重点注意情境与问题的创新性与趣味性,多引导、启发学生,帮助其逐渐形成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王晔.论思想品德课的探究式教学模式[D].渤海大学,2014.
[2]孟卓.探究式教学在思想品德课中的应用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2.
[3]刘燕平.论《思想品德》课中的体验性教学[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